中華民族自古對人類生存與自然周期變化間關系的認識存有明確理念: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子午流注。中華傳統先進文化中對自然和人體功能的理解和推論獨具特色,尤其表現在對醫藥和保健的認識上非常突出。這些知識的積累領先於自然科學出現幾千年,對此可能通過生物學實驗得到正確判斷和理解。
作者集50年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對經絡學說提出了現代生物學、生理學的解釋,持之有據,言之有理,在現代關於經絡學說的多種見解中卓成一家。
全書分三部分、二十章,內容包括:經絡現象,經絡現象的實驗探索——功能與結構,經絡科學的發展與前景。書中並附有11張珍貴的明仿北宋經絡銅人照片。
目錄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經絡現象
第一章 導言
1.1 人體經絡現象的概念
1.2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物學內涵
1.3 客觀表述人體經絡現象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1.4 經絡科學的目的、范疇與概念
1.5 經絡功能特征
1.6 建立經絡科學的相對性
1.7 開展經絡科學實驗研究需要闡明的問題
1.8 經絡科學的發展方向
第二章 人體經絡現象的客觀性
2.1 人體經絡現象的提出和理解
2.2 對於經絡存、廢爭論焦點的理解
第三章 經絡科學明證
3.1 中華古代自然理念與實踐背景
3.2 經絡科學明證——明仿北宋銅人
3.3 經絡系統是氣血通路
第四章 經絡科學概念總論
4.1 同一概念
4.2 時間概念
4.3 空間概念
4.4 死生概念
4.5 顯隱概念
4.6 整體概念
第五章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物科學審視
5.1 人體經絡現象的自然科學歸屬
5.2 人體經絡現象的形態學疑點
5.3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理學疑問
5.4 人體經絡現象的神經生物學難題
第六章 人體體表電學參數的實驗測定
6.1 對電學測定條件的估計
6.2 對二電極測定人體被動電學性質的認識
6.3 四電極方法的可信性
第七章 低阻經絡客觀實在性的實驗證明
7.1 測定人體表面電阻的實驗設計
7.2 群體間皮下電阻測定差異的圖示比較
7.3 個體皮下電阻分布的雙側比較
7.4 人體皮下電阻分布的時間穩定性
7.5 低電阻點的縱向連線顯示
7.6 不同人體皮下低阻線的對比
7.7 低阻經絡客觀存在
7.8 穴位的物理學參數
第二部分 經絡現象的實驗探索——功能與結構
第八章 實驗研究經絡現象的生物學機制
8.1 哺乳類動物實驗檢測針賴效應
8.2 研究經絡現象建立低等動物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第九章 應用生物學模型研究人體經絡通路現象
9.1 明確研究對象的范疇、問題和策略
9.2 人體經絡通路現象及其特征
9.3 探索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9.4 探索水蛭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可行性
序
第一部分 經絡現象
第一章 導言
1.1 人體經絡現象的概念
1.2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物學內涵
1.3 客觀表述人體經絡現象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1.4 經絡科學的目的、范疇與概念
1.5 經絡功能特征
1.6 建立經絡科學的相對性
1.7 開展經絡科學實驗研究需要闡明的問題
1.8 經絡科學的發展方向
第二章 人體經絡現象的客觀性
2.1 人體經絡現象的提出和理解
2.2 對於經絡存、廢爭論焦點的理解
第三章 經絡科學明證
3.1 中華古代自然理念與實踐背景
3.2 經絡科學明證——明仿北宋銅人
3.3 經絡系統是氣血通路
第四章 經絡科學概念總論
4.1 同一概念
4.2 時間概念
4.3 空間概念
4.4 死生概念
4.5 顯隱概念
4.6 整體概念
第五章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物科學審視
5.1 人體經絡現象的自然科學歸屬
5.2 人體經絡現象的形態學疑點
5.3 人體經絡現象的生理學疑問
5.4 人體經絡現象的神經生物學難題
第六章 人體體表電學參數的實驗測定
6.1 對電學測定條件的估計
6.2 對二電極測定人體被動電學性質的認識
6.3 四電極方法的可信性
第七章 低阻經絡客觀實在性的實驗證明
7.1 測定人體表面電阻的實驗設計
7.2 群體間皮下電阻測定差異的圖示比較
7.3 個體皮下電阻分布的雙側比較
7.4 人體皮下電阻分布的時間穩定性
7.5 低電阻點的縱向連線顯示
7.6 不同人體皮下低阻線的對比
7.7 低阻經絡客觀存在
7.8 穴位的物理學參數
第二部分 經絡現象的實驗探索——功能與結構
第八章 實驗研究經絡現象的生物學機制
8.1 哺乳類動物實驗檢測針賴效應
8.2 研究經絡現象建立低等動物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第九章 應用生物學模型研究人體經絡通路現象
9.1 明確研究對象的范疇、問題和策略
9.2 人體經絡通路現象及其特征
9.3 探索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9.4 探索水蛭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可行性
序
中華民族的先賢依據人類對自然界環境的適應、能夠健康存活的長期觀察和體驗,形成了指導傳統醫學的獨特哲理和自然理念體系:陰陽五行學說;以生命為本、天人合一學說;氣血運行貫通經絡調節臟腑學說以及3維棱柱坐標體系和子午流注學說。因此從客觀上為傳統醫學開展經絡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准備了充分的條件。
回顧中華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應該提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以中華傳統自然理念迎進西方科學成就,從而開始了近一個世紀的交融。在此期間無數學者按照西方各學科的既定范疇和理論體系希圖融進傳統中醫學說,經過多方面試探。確實得到不少結果和論證。然而,在西方自然科學領域中卻始終未能包容進指導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形成傳統醫學理論與自然科學兩相徑庭的局面,結果是傳統醫學理論體系被否定,從而無法真正發揚中華獨特的醫藥、保健文化中蘊藏的豐富經驗。正是這種歷史教訓和嚴酷現實激發了學術思想上的沖擊,那就是必須依照傳統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和哲理,在對人體經絡現象進行生物科學實驗論證的前提下,嘗試啟動建立經絡科學基礎學科的探索。
面對現實應當允許企盼和推論,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走入世界先進的自然科學領域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當之無愧的現實。中華民族應該為自己創立的自然科學學科——經絡科學造福於人類健康事業而奮斗。
本書行文按照實驗研究思路的發展過程表述,著眼於有益進一步探索和深入機制(意為機能原理,同機理)研究。因此有可能不適於其他專業讀者。然而,中華傳統醫學的發展是國內外華人學者普遍關注的話題,應該有助於更多讀者的思考和審理。
為此謹將本書涉及的構思邏輯和主要論點概述如下,以便於理解全書內容:
1 經絡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1.1 能延續傳統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1.2 能保持傳統的療效和威望
1.3 難以實現中醫與現代醫藥科學理論結合
1.4 難以適應醫學與生命科學發展要求
1.5 如何設計傳統醫藥學研究方向、計划
2 經絡發展的需要
2.1 如何使經絡與自然科學對話
2.2 如何建立經營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2.3 如何確定和認識長遠研究經絡的主題
2.4 如何確定實驗研究經絡的計划
2.5 如何選擇實驗研究經絡的方法
3 提出經絡科學的依據
3.1 獨特的理論體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3.2 獨特的科學坐標體系——4維棱柱坐標系
3.3 獨特的功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3.4 獨特的結構——對立的含液並置膜結構
3.5 獨特的運行機制——細胞間低阻貫通機制、子午流注
3.6 獨特的感知——雙向跨體節傳導通路感知
4 建立經絡科學的可能
4.1 建立實驗模型論證生物學真實性
4.2 確定中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對話的難點——結構
4.3 確定現有基礎學科范疇的可能突破點:
組織學——組成4種基本組織的共同形態結構是經絡物質基礎
生理學——維持各類型細胞基本生命活動機制是經絡功能基礎
4.4 確定中醫和現代醫學理論溝通和發展的可能共同基點:細胞間低阻通路思想與低阻貫通調控假說
含納米微觀環境體液調節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
回顧中華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應該提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以中華傳統自然理念迎進西方科學成就,從而開始了近一個世紀的交融。在此期間無數學者按照西方各學科的既定范疇和理論體系希圖融進傳統中醫學說,經過多方面試探。確實得到不少結果和論證。然而,在西方自然科學領域中卻始終未能包容進指導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形成傳統醫學理論與自然科學兩相徑庭的局面,結果是傳統醫學理論體系被否定,從而無法真正發揚中華獨特的醫藥、保健文化中蘊藏的豐富經驗。正是這種歷史教訓和嚴酷現實激發了學術思想上的沖擊,那就是必須依照傳統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和哲理,在對人體經絡現象進行生物科學實驗論證的前提下,嘗試啟動建立經絡科學基礎學科的探索。
面對現實應當允許企盼和推論,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走入世界先進的自然科學領域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當之無愧的現實。中華民族應該為自己創立的自然科學學科——經絡科學造福於人類健康事業而奮斗。
本書行文按照實驗研究思路的發展過程表述,著眼於有益進一步探索和深入機制(意為機能原理,同機理)研究。因此有可能不適於其他專業讀者。然而,中華傳統醫學的發展是國內外華人學者普遍關注的話題,應該有助於更多讀者的思考和審理。
為此謹將本書涉及的構思邏輯和主要論點概述如下,以便於理解全書內容:
1 經絡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1.1 能延續傳統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1.2 能保持傳統的療效和威望
1.3 難以實現中醫與現代醫藥科學理論結合
1.4 難以適應醫學與生命科學發展要求
1.5 如何設計傳統醫藥學研究方向、計划
2 經絡發展的需要
2.1 如何使經絡與自然科學對話
2.2 如何建立經營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2.3 如何確定和認識長遠研究經絡的主題
2.4 如何確定實驗研究經絡的計划
2.5 如何選擇實驗研究經絡的方法
3 提出經絡科學的依據
3.1 獨特的理論體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3.2 獨特的科學坐標體系——4維棱柱坐標系
3.3 獨特的功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3.4 獨特的結構——對立的含液並置膜結構
3.5 獨特的運行機制——細胞間低阻貫通機制、子午流注
3.6 獨特的感知——雙向跨體節傳導通路感知
4 建立經絡科學的可能
4.1 建立實驗模型論證生物學真實性
4.2 確定中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對話的難點——結構
4.3 確定現有基礎學科范疇的可能突破點:
組織學——組成4種基本組織的共同形態結構是經絡物質基礎
生理學——維持各類型細胞基本生命活動機制是經絡功能基礎
4.4 確定中醫和現代醫學理論溝通和發展的可能共同基點:細胞間低阻通路思想與低阻貫通調控假說
含納米微觀環境體液調節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