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是印度持有的制度,是理解印度社會和文化的一把鑰匙。本書利用社會人類學家的調查報告和大量的文獻材料,對種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構造特點、變化、種姓與印度教社會的理論等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該書視野開闊,資料翔實,是了解印度社會、宗教和文化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利用社會人類學家的調查報告和大量的文獻材料,對種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構造特點、變化、種姓與印度教、種姓與印度社會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種姓和印度教社會的理論等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種姓及種姓研究
第一節 種姓在印度
第二節 種姓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章 種姓的社會構造
第一節 種姓的隔離與對立
第二節 種姓的結合
第三章 種姓制度的極端形式:不可接觸制
第一節 不可接觸制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節 個案分析:北印度村落中的不可接觸制
第四章 賤民解放運動
第一節 賤民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賤民運動的領袖安培德卡爾
第三節 賤民與新佛教運動
第五章 種姓與村落社會的權力結構
第一節 鄉村統治的基本形式:潘查雅特制度
第二節 種姓、階級與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第三節 個案分析:古吉拉特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第六章 印度的社會沖突及其根源
第一節 種姓沖突及其根源
第二節 教派沖突及其根源
第三節 印度社會沖突的文化心理基礎
第七章 歷史上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第一節 孔雀王朝以前北印度的鄉村社會與種姓制度
第二節 孔雀王朝時代的鄉村社會與種姓
第三節 18世紀西印度村落社會與種姓
第八章 種姓制度的變化
第一節 近代以來種姓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 種姓的社會流動及其理論
第九章 種姓與印度教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節 種姓價值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第二節 印度教的拯救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第三節 文化整合和種姓的未來
第十章 種姓的跨文化比較
第十一章 關於種姓印度教社會的若干理論
附錄
第一章 種姓及種姓研究
第一節 種姓在印度
第二節 種姓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章 種姓的社會構造
第一節 種姓的隔離與對立
第二節 種姓的結合
第三章 種姓制度的極端形式:不可接觸制
第一節 不可接觸制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節 個案分析:北印度村落中的不可接觸制
第四章 賤民解放運動
第一節 賤民解放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賤民運動的領袖安培德卡爾
第三節 賤民與新佛教運動
第五章 種姓與村落社會的權力結構
第一節 鄉村統治的基本形式:潘查雅特制度
第二節 種姓、階級與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第三節 個案分析:古吉拉特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第六章 印度的社會沖突及其根源
第一節 種姓沖突及其根源
第二節 教派沖突及其根源
第三節 印度社會沖突的文化心理基礎
第七章 歷史上的種姓與鄉村社會
第一節 孔雀王朝以前北印度的鄉村社會與種姓制度
第二節 孔雀王朝時代的鄉村社會與種姓
第三節 18世紀西印度村落社會與種姓
第八章 種姓制度的變化
第一節 近代以來種姓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 種姓的社會流動及其理論
第九章 種姓與印度教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節 種姓價值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第二節 印度教的拯救觀與社會的現代化
第三節 文化整合和種姓的未來
第十章 種姓的跨文化比較
第十一章 關於種姓印度教社會的若干理論
附錄
序
自大學時代起常思考這樣的問題:「當代資本主義為什麼產生於西方而不是東方?」「近代以來面臨西方的挑戰,同是東方社會,為什麼日本學習西方經驗迅速實現了社會的現代化,而印度和中國則分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當時受一種觀點的影響,認為任何社會發展變化都應到經濟關系中尋找原因。經濟關系成了存放問題答案的「寶箱」,對宗教、文化價值觀以及文化心理諸因素稍作強調便有被斥為「歷史唯心主義」之虞。而在諸種經濟關系中,土地所有制關系又被認為最重要。記得研究生時代讀胡如雷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竟激動不已並投書胡氏贊該書可與《資本論》媲美。我的碩士論文(部分內容包含在本書第七章中)就是在這種思想下選題並完成的。但后來有兩個因素使我改變了看法。第一個因素來自我對印度土地所有制更多的了解。印度很古時候就存在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直到英國人在上個世紀實行賦稅改革,印度一些地區還存在較原始的土地公有制。社會形態同土地所有制的關系不像西歐那樣,一種所有制清楚地對應着一種社會形態,而是各種土地所有制與各種社會形態混合並存,難分難解。第二個因素來自實際觀察。中國解放時實行的土地所有制變革,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最徹底的改革。人們曾天真地認為,隨着土地私有制的廢除和公有制的確立,中國所有問題都會解決。但實際並非如此。土地所有制變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困的狀況,政治關系、人際關系、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也沒有宣傳的那樣大。——我陷入了困惑。
就在這個時候,我接觸到馬克斯·韋伯的著作。韋伯花了很大的力量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何以在西方產生,這實際上同我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一回事。我懷着極大的興趣閱讀韋伯的書,為他那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和龐大的理論體系所折服。嘆服之余,懷着「天降大任於斯」的責任感,給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洪先生寫了一封信,力陳在中國開展韋伯研究之必要。信自然沒有回音。不久,一個「韋伯熱」悄然在中國興起。不過當許多人發燒般地吹捧韋伯時,我卻先「退燒」了。因為我發現,韋伯對東方社會的了解是膚淺的,許多觀點是錯誤的。例如,他把中國和印度不加區分,認為這兩個社會只是東方社會的兩個變種。但實際上,中國和印度是兩個完全不同質的文明。再則,在韋伯那炫耀華麗、佶屈聱牙的文句背后,我讀到了西方人的傲慢和對東方文化的蔑視。不過,韋伯對宗教倫理的重視影響了我,我開始注意印度教和種姓制度等制約印度社會發展的社會學諸條件。
另一個對我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是文化人類學家許娘光。他是華裔美國人,在中國出生並生活到28歲。與西方學者不同,他有東西方兩種生活的經歷,故立論少見西方學者常有的那種偏見。他的理論從多元價值觀出發,說了許多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我又成了一個許氏的崇拜者,並將他的《宗族、種姓、俱樂部》一書的部分章節譯出發表。許氏並沒有直接回答那一直困擾我的「司芬克司之謎」,但根據他的理論,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社會就是一個具有特殊親屬體系、特殊文化心理取向、特殊二次集團和特殊價值體系的「模式」。「近代資本主義何以產生於西方面不是東方」的問題,是一個「蘋果何以結在蘋果樹上而不是梨樹上」的問題。
這樣,在兜了一個圈子后,我似乎有所感悟:像「東方為什麼……?」「西方為什麼……?」之類的問題,固然十分吸引人,卻過於龐大,過於復雜,要想就此類問題尋求單一而明確的答案,無異於神話中所講的向無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尋問「一語破的」的「天機」,實際是不可能的。我便少了些狂熱,多了些准靜,放棄了尋求「天機」的努力,也不再盲信什麼。選擇種姓制度為突破口,致力於印度教社會和文化特點的研究,成功后再推及其他社會。至於為什麼選擇種姓制度,已如書中所述。——這時,我似乎明白了古人「四十不惑」的道理:「那不惑」並非「無所不知」的不惑,而是人到中年后感知到人生之短暫,宇宙之無究,故不去想沒有答案的問題,不去做沒有結果的事情。
……
就在這個時候,我接觸到馬克斯·韋伯的著作。韋伯花了很大的力量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何以在西方產生,這實際上同我一直關心的問題是一回事。我懷着極大的興趣閱讀韋伯的書,為他那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和龐大的理論體系所折服。嘆服之余,懷着「天降大任於斯」的責任感,給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洪先生寫了一封信,力陳在中國開展韋伯研究之必要。信自然沒有回音。不久,一個「韋伯熱」悄然在中國興起。不過當許多人發燒般地吹捧韋伯時,我卻先「退燒」了。因為我發現,韋伯對東方社會的了解是膚淺的,許多觀點是錯誤的。例如,他把中國和印度不加區分,認為這兩個社會只是東方社會的兩個變種。但實際上,中國和印度是兩個完全不同質的文明。再則,在韋伯那炫耀華麗、佶屈聱牙的文句背后,我讀到了西方人的傲慢和對東方文化的蔑視。不過,韋伯對宗教倫理的重視影響了我,我開始注意印度教和種姓制度等制約印度社會發展的社會學諸條件。
另一個對我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是文化人類學家許娘光。他是華裔美國人,在中國出生並生活到28歲。與西方學者不同,他有東西方兩種生活的經歷,故立論少見西方學者常有的那種偏見。他的理論從多元價值觀出發,說了許多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我又成了一個許氏的崇拜者,並將他的《宗族、種姓、俱樂部》一書的部分章節譯出發表。許氏並沒有直接回答那一直困擾我的「司芬克司之謎」,但根據他的理論,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社會就是一個具有特殊親屬體系、特殊文化心理取向、特殊二次集團和特殊價值體系的「模式」。「近代資本主義何以產生於西方面不是東方」的問題,是一個「蘋果何以結在蘋果樹上而不是梨樹上」的問題。
這樣,在兜了一個圈子后,我似乎有所感悟:像「東方為什麼……?」「西方為什麼……?」之類的問題,固然十分吸引人,卻過於龐大,過於復雜,要想就此類問題尋求單一而明確的答案,無異於神話中所講的向無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尋問「一語破的」的「天機」,實際是不可能的。我便少了些狂熱,多了些准靜,放棄了尋求「天機」的努力,也不再盲信什麼。選擇種姓制度為突破口,致力於印度教社會和文化特點的研究,成功后再推及其他社會。至於為什麼選擇種姓制度,已如書中所述。——這時,我似乎明白了古人「四十不惑」的道理:「那不惑」並非「無所不知」的不惑,而是人到中年后感知到人生之短暫,宇宙之無究,故不去想沒有答案的問題,不去做沒有結果的事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