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諦大師遠離印度故土,發願周遊諸國、闡揚佛法。
先至扶南(今柬埔寨)弘教,深受朝野敬重。
因緣際會,滿懷理想來到中國,欲廣宣佛法新思維;
誰知遭逢爭戰頻仍,生命顛沛流離、居處難以安住。
大師不改其志,於世局狂亂中依然譯經、說法不懈;
終得開枝散葉,讓唯識思想流布,開唐代唯識學之先河!
與鳩摩羅什、玄奘、義淨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譯經家。
先至扶南(今柬埔寨)弘教,深受朝野敬重。
因緣際會,滿懷理想來到中國,欲廣宣佛法新思維;
誰知遭逢爭戰頻仍,生命顛沛流離、居處難以安住。
大師不改其志,於世局狂亂中依然譯經、說法不懈;
終得開枝散葉,讓唯識思想流布,開唐代唯識學之先河!
與鳩摩羅什、玄奘、義淨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譯經家。
本書以精密之學術考辨,為讀者勾勒真諦大師於佛教史上的崇偉人格形象,並展示其之傳譯唯識經典與其法嗣創立之攝論學派對中國佛學的深遠影響。
作者將處於中國佛教思想史邊緣狀態的真諦大師,置於一宏大的歷史進程與跨地域的空間系統之下,從而把真諦弘傳古唯識學與印度、中國(尤其是南中國)以及東南亞(尤其是扶南)三大佛教系統的互動關係聯繫起來;進而以此典型個例,立體性地呈現了六世紀的南亞與東亞佛教世界的複雜生態。並且經由真諦來到中國後的遭遇,勾繪出南北朝之紛亂以及佛教傳布之興衰,令讀者從中體會時代變遷與宗教互動之關聯。
此外,真諦作為一位翻譯家,其思想或許是多元的。除了著名的《大乘起信論》是否為真諦譯作這個如謎團般的歷史公案外,真諦也漢譯了不少唯識學的重要論書;因之,吾人不宜以單一向度評價真諦大師。本書便透過史料考據,展示了真諦大師生命顛沛際遇及譯經說法的多個面向。
一部思想型宗教人物傳記的成功寫就,作者當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同宗教家一樣的熱情,二是具有思想史家的文獻功夫與縝密的義理之思,最後還要有小說家的生花妙筆、斐然文采。其一若闕,則傳記不是「質」而無「文」、行之不遠,就是理性有餘、缺乏打動人心的感染力,遑論以傳記形式展示思想史的波動曲折,依人因事而論學說之升降進退。無疑,《真諦大師》作者三美兼具,故得以有此功成。──吳忠偉(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
教授此書,有旁博扎實的文獻依據,以及細膩的佛教思想論述,還有精細的歷史地理考證維度,加之精彩生動的文筆與虔誠的佛教信仰元素,乃是難得之可感動人心的高僧傳記著述。──趙東明(臺灣大學哲學博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