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筆者從小喜讀文學作品,進入中學後對自然科學發生興趣,所以就立志專攻物理。後來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且一路上去,最後在清華大學取得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這中間有個轉折,或說是機緣,接觸了佛法,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
從小學開始,在隱隱約約之間,對人生問題有了感觸,覺得人一出生,就是邁向死亡的單向道,這中間人生的意義何在?到底有無永恆的東西?這時也只是一種感懷,還不能做理性的質問或探討,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概與疑惑吧!
在十五、六歲之前,我在文學中獲得了很多心靈的慰藉,但在內心深處,仍有不踏實之感。進入高中後,被自然科學所吸引,以為做科學的探討似乎可以滿足內心的需求。進入大學之後,這才發現科學無法解決內心的困擾。
原來內心深處要追求的是永恆的真理,到了大學時代,這個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最後發現這世間的科學、哲學,都無法滿足我對真理的要求,因而產生了很強烈的失落感。
所以感性的文學與理性的科學都無法成為安身立命的東西。後來大學畢業後,似乎是偶然,其實冥冥之中注定好的,我遇到了佛法明師,聽聞了真正的佛法,那種如獲至寶的欣喜之情,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終於找到了我夢寐以求的宇宙人生永恆的真理,並且了解到「覺性」才是所有人終極的追求目標,奇怪的是,那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但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佛法真理不落入人類文化(包括宗教、哲學、科學、藝術文學等)的範疇中,但又包含人類文化的所有內容;不僅是人類文化的根本所在,而且也是人類文化發展永遠的指南。作為一個物理學者,我深深地體會到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或許甚至可以稱為終極的科學),故以此做為本書的書名。
恩師簡建德先生,俗稱簡老師,出身望族。師自幼體弱多病,感人生無常,遂發憤修道。年輕時修過道家,曾獲異人贈書與指點,卓然有成,道號雲遊子。佛法師承曹洞宗,法號樂禪居士。本人跟隨恩師三十年,深深覺得,一般世俗的稱譽,如所謂學貫東西,貫通三教,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等,皆不足以形容恩師,其實他是大菩薩乘願再來。教化眾生超過一甲子,講解佛法精闢透徹,雖歷代祖師亦鮮有能與之相比者。在其一生中,救人度人不計其數。恩師講解佛法,運用很多近代科學的觀念,包括相對論、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學與數學,本書中的佛法宇宙觀、人生觀/生命觀,以及佛法的特質與人類文化的比較,這些內容都是來自於恩師的開示,再加上我幾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在表達時盡量運用近代科學的知識或模型,這在科學昌明的這個時代,非常有必要。
如何詮釋佛經/佛法是個至關緊要的議題,歷代祖師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而產生各種不同宗派的論述,或以語錄,或以「論」的形式出現。闡明佛法不離文字,而文字受當代文化背景與知識的限制。古代佛教大德或歷代祖師所使用的語言及一些名相,很難令現代人產生親切之感。而近人在闡釋佛經或古德的著作時,常拘泥於文義的解釋,有時難以讓人了解佛法的真義。要讓一般大眾了解佛法,接受佛法,一定要將「佛法的詮釋現代化」,就要使用這個時代的語言,特別是科學的語言,這是很有必要且非常迫切的事情,否則佛法會趨於沒落。
以科學的語言來詮釋佛法非常必要,一方面目前是科學突飛猛進的時代,一方面佛法非常深奧,利用尖端的科學觀念反而有助於闡明佛法的奧旨,這在以前是很難辦到的事。
在本書的前言中,用了不少篇幅說明了近代科學的許多發現,一直在印證佛法的真理性質。佛法是永恆的、絕對的、全體的真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講的佛法都不會變,都是相同的佛法;而所謂的科學的真理是暫時的、相對的、片面的,所以科學會進步,因此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學。佛法掌握了全體宇宙的真相,而科學所摸索到的是宇宙暫時的、模糊的、殘缺的影子。所以佛法永遠領先科學,而可以做為指引科學發展的明燈,這是很多人還無法體會的事實,而這也是本書要傳達的主要信息。
師恩浩蕩,萬難酬報。師徒之情,刻骨銘心。適值恩師圓寂十六周年之際,付梓本書,用作永恆之紀念,並將此書敬獻給淨土的恩師。希望能夠將此佛法明燈常傳下去,不僅對一般想要了解佛法的人有所幫助,並且也能裨益一些有志於學佛之士。
2020/02/10于大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