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期待鐵道史舊籍再度發出新能量
台灣南北縱貫鐵道的興建,跨越清代政權與日本殖民統治的前期始告完竣,這是台灣第一條幹線鐵路,它打破了空間距離,促進貨暢其流行商往來的便利,凝聚島內一體的意識,許多的論述都將一九〇八年縱貫線鐵道的全線完工,視為台灣近代化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深遠。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的《台灣鐵道史》上、中、下三卷,正是記載清代至縱貫線完工這段鐵道建設黎明期的重要史籍,是研究人員最常參考的文獻,國內的台大圖書館、國圖、國台圖、中研院等學術研究機構藏有原件,一九八五年日本經濟評論社曾出版復刻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數位典藏網站提供不限網域使用的全卷閱覽。這套巨著詳細地記載組織、人物、土地、測量、資材、工程、車輛、資金等細節,然而通篇內容以古典日文撰寫,艱澀的語法及難解的外來語,判讀耗時費力!這部史籍是研究台灣鐵道史同道必要的參考文獻,為了知其所云,理解前後脈絡,避免只從漢字及假名臆測段落意義,造成引用謬誤,長期以來各界不時有全卷重新翻譯的構想,但礙於內容涉及艱深的鐵道專業,受限時間與經費,未見實際行動。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在首任主任洪致文教授的規劃下,二〇二〇年以《台灣鐵道史》做為文獻翻譯計畫的首部曲,即是呼應長年以來國內研究者的需求,這項艱難工程也只有鐵博籌備處最適合領銜進行。如何譯成當代閱讀習慣的用詞又能保持原文傳達的意義,將「信、達、雅」翻譯三原則落實在新編譯本的文脈,是編譯團隊必須練就的功力,尤以語言經過百餘年來的演變,當時的字彙可能成為當今的死語,又如外來語名詞、商號、部落名稱等,考證困難,脈絡意義的解謎,還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提供意見及協助,相當地辛苦,在此謹向團隊及專家們表達謝意。
身為鐵道研究的愛好者,在籌備處服務期間有幸參與這項計畫,得以再次認識《台灣鐵道史》全貌,我們讓新編版本的體例,包含圖版、地圖、表單等盡量維持原版的編排,讓新編《台灣鐵道史》傳承百餘年前的風格,喚起過去有重度使用本書經驗的研究同道,迅速找回閱讀的熟悉感。
新編《台灣鐵道史》的譯註替國人排除了語言屏障,這三卷內容龐大的史料得以讓大家再次回顧歷史,閱讀譯本發掘新的議題,藉由史料的中性角色,期待在援引或是延伸研究,促進多元的探討,讓今後鐵道史議題有更多優質的學術產出,這也是鐵博籌備處啟動翻譯計畫,關注知識整理及資訊共享的初衷。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鄭銘彰
辛丑中秋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