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於海陸之際:打造高雄西南海岸線社群生活的演變

寓居於海陸之際:打造高雄西南海岸線社群生活的演變
定價:450
NT $ 405
  • 作者:楊柏賢
  •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 出版日期:2021-12-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465647
  • ISBN13:9789865465643
  • 裝訂:平裝 / 252頁 / 17 x 23.5 x 1.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高雄在戰後有日常生活實作的海,以及資本化、全球化的海,這兩種海的想像與硬體設施交織共進,在各方的想像與期待中,經歷不同時期治理思維下的海岸工程,將原本是灘地的高雄西南沿岸,變身為混凝土與鋼筋共構的港口與海埔地。
 
  本書以人類學的角度,從海岸出發,將高雄西南海岸的變遷視作基礎設施化的過程,以檔案與民族誌故事的分析,探索不同尺度行動者的關係,記錄並重新詮釋自然與社會的互動。透過作者視角,看人類行動者對於土地情感與環境互動,模塑並維持了這片海埔地;也看自然現象與非人物種在不停變動的海陸韻律中,持續生成的社會關係與想像,以及基礎設施系統內在「縫隙」展現的蓬勃生機。
 
本書特色 
 
  國立臺灣圖書館109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優等、第四屆「李亦園先生紀念獎學金」——評審團特別獎。
 
  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柏賢
 
  在喧囂而有著特殊氣息的港口城市長大,過去在離家與回家的不同路線中,曾走過歷史的領域,在自我約定下開始做田野,熱愛觀察人際場域中的肌理,也喜歡呼吸海與山的空氣。做過策展,目前在當代都市鄰里關係中,找尋社區共好的可能性。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問題意識與田野
第三節文獻回顧
一、高雄西南海岸相關研究
二、臺灣西海岸相關社會科學研究
三、基礎設施人類學
四、作為基礎設施的「自然」
第四節研究定位、方法論與章節介紹
 
第二章異質元素複合體:打造海埔地的基礎設施作業
第一節連結異質元素:戰後臺灣海埔地的開發
一、機構與法規
二、工程與技術
第二節組裝異質元素系統:不同時空脈絡下的海埔地
一、臺灣西海岸「分區」:建立海岸地形
二、海岸自然本體的浮現
第三節高雄西南海岸的基礎設施化
一、高雄港十二年擴建計畫(1958-1970)
二、南星計畫(1980-)
三、生態工法填海造陸──洲際貨櫃中心計畫(2007-)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遷移變化的海埔地:動員行動者形塑自然本體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土地怎麼來的?」──高雄西南海岸形成論述與爭論
第三節未竟的海岸起造?
一、想像載體
二、環評會議──各方模塑海埔地狀態的協商場域
三、實驗室科學、模擬科學與場域科學:知識的交融與協
第四節治理之內/外:海岸工程的空間生產與劃界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基礎設施的「縫隙」:海陸韻律與異質社群的喧騰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海陸韻律:泥沙、疏浚與跨物種互動
第三節縫隙現生機:沿岸採集與在地社群關係的維繫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前言與經驗性意涵
第二節理論性意涵
一、重探自然與社會的關係
二、對於自然作為基礎設施的反思
三、對人類學、臺灣西海岸社科研究的補充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田野報導人列表
 

推薦序
 
盛情推薦──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本書結合紮實的檔案研究與細膩的田野觀察,娓娓敘說高雄西南海岸自戰後至今逐步水泥化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態效應:原本生態豐富的潮間灘地如何被改造為單調的工業建地,人文風貌獨特的海岸聚落又如何淪為重工業背後的犧牲帶,而在劇烈變動的生活世界中,海邊居民與多物種生命又展現出什麼樣的頑強韌性與靈動活力。海洋是島嶼子民的根、全球環境前景之所寄。本書的出版來得及時,不但告訴我們不當的海洋政策如何造成人與海的疏離,更啟發我們思考重建人海關係的可能性與實踐路徑。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餵養了我們,而海陸交界之際歷經世代更迭,一直以多元樣貌支持著島民的生活。其中高雄西南海岸,自1950年代起經歷數種重大工程,至今仍不斷衍生出新的地景與社會關係。
 
  作者悉心將參與這海岸變化的所有元素一一拆解,細緻地整理出各個脈絡,鋪開各自的視角,將原本生硬的海岸工程,以土地的情感與田野共鳴,轉譯為柔軟的文字──海岸不再是舞臺背板、鋼筋混泥土也不僅是道具,它們同為主演,與寓居於此的生命,共同譜寫出這部獻給臺灣的劇本。
 
  讓我們更靠近這片生機盎然且仍舊不斷變化的土地,一同感受那隙縫中的生命韌性與作者對土地的熱愛。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自序
  
  能將自己在臺大人類學研究所完成的碩論研究出版成書,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也是能將我所收到的心意轉化成另一種希望的方式。
 
  2017年,回到十年多沒有踏上的大林蒲,心裡有著許多複雜感情。某個意義上,我也算是半個大林蒲人,畢竟外婆家以前就在大林蒲。在田野初期,當我向當地人表明自己是研究生,想要了解紅毛港、大林蒲與鳳鼻頭的事時,他們大多露出為難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回答。經過幾次交談才知道,這段期間,政府委派民間公司調查當地民情與遷村意願,或者是記者也會來採訪他們生活有多苦。起初他們樂於分享,但後來發現政府時而扭曲他們的原意,來符合政府的意圖,又或者記者寫下的報導內容,對於改善他們當下的處境無濟於事時,也開始變得疲於分享。他們一開始以為我也是那些人,不過當我講到以前住在大林蒲時,他們都會親切地露出笑容,詢問我想了解什麼。他們說,擔心被政府騙,也希望我寫的論文能對於他們的處境有一點改變。隨著在田野的時間越久,我的出現不再突兀,我也越來越了解到遷村議題籠罩在高雄西南海岸的上空,跟周圍工業區排放的氣體混在一起。遷村議題就如同每次呼吸都會吸進這些氣體一樣,在當地是日常。這也是在此地做田野的困難,要培養足夠的默契、要知道許多不能明說的關係,這裡的田野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與信任感,才能從遷村議題的盤根錯節中,理出一些思緒。不過當特定的議題在當地延燒,也往往能從這個議題上,看到在此地生活的人對於事物的看法。
 
  我要謝謝田野中遇到的每一個人,謝謝洪里長、阿花嬤、飛魚叔、柯桑、紅伯、卿姨、綵鈺姐、靜悅、楊星、亮哥。在剛開始田野時,常常待在靜悅與亮哥你們的飲料店,讓我在田野找到熟悉話題,也有夢的共感。楊星哥一次次地帶我拜訪你所認識的人,使我腦中有了清晰的人物圖譜。謝謝紅伯一家,引領我見識魚與人之間的綿密。短短兩年多的田野,中間寒暑假我匆忙地南下,隨即又離開。我一直在田野工作的學習路上打轉,摸索在這個地方的位置。因你們敞開心房,願意容納我的出現,才有後面的故事。
 
  我的研究能夠完成,我要謝謝指導老師呂欣怡老師。我還記得在修老師的「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課程時的那份感動,覺得田野、田野工作與民族誌的力量,就像時代的伏流般,在隱微處靜靜地流淌。在2019年初因為擔任老師的文田課程助教前往口湖,那段時間讓我對於田野工作的一切都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體會田野無以言喻的日常。謝謝老師在每次討論時耐心地傾聽與給予建議,細緻又貼心地指點我。我想除了這本書之外,使我收穫最多的,是面對田野與民族誌時的那份坦然。
 
  謝謝我的家人,感謝你們28年來的支持。謝謝媽媽,這本書無疑地是獻給你的,是我的研究真正的緣起。我知道你在同一個世界看顧著我們,我會繼續走在你所走過的路,期待再次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報答。謝謝爸爸、哥哥與弟弟,讓我感受到家人的可貴。謝謝抒敏,一直扮演我的太陽與避風港,忍受我的喜怒哀樂,始終能接住我。
 
  這本書能夠出版,也要感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與巨流圖書編輯的協助。能夠通過2020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感謝審查委員們的指教與肯定,讓我找到我的研究未來可以延伸探討的課題。也謝謝編輯的提醒與確認,協助這本書的付梓。謝謝人生之師池田先生,持續注視著。此刻,彷彿看到更加崎嶇之山已逼近,直面而來的陽光,映照著誓願的真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