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黨禁1986:民進黨創黨關鍵十日紀實

衝破黨禁1986:民進黨創黨關鍵十日紀實
定價:500
NT $ 450
  • 作者:王曉玟
  • 出版社:圓神
  • 出版日期:2021-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37792
  • ISBN13:9789861337791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4.8 x 20.8 x 1.7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還很新,你願不願、敢不敢,為他做出決定?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在驚濤駭浪中,突破黨禁、成立政黨。當時臺灣依然處於戒嚴時期,所有黨外人士都被政府監視與監看,更無集會自由,究竟民進黨是如何在圓山飯店──這個傳說中布滿國民黨特務的情報重鎮,宣布創黨?面對創黨後的關鍵十日,當時創黨的關鍵人物,是如何從抱著被抓捕的心理準備而勇敢挺身,轉變為摸著黑暗中的一絲火光邁向民主政治之路?

  如今,三十五年已悄然無聲地過去,許多創黨元老也一一辭世,當年曾一起打拚的種種史實就快被時間沖散;本書歷經籌畫多年的訪談與蒐集史料,以當時身為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召集人游錫堃的視角,述說當時才三十八歲的宜蘭農村子弟是如何展現對這片土地的熱情,和夥伴們為創黨奔走不遺餘力,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也無所畏懼地為臺灣民主政治挺身而出。

  透過這本書還原當年,讓生來就享有民主自由果實的我們也能明白,手裡握有的自由,是從如此多前人的不自由爭取而來,也希冀曾一同為臺灣自由民主之路努力的人,莫忘初衷。

  民進黨創黨三十五週年,在當時的風起雲湧中,我們一同感受希望,喚醒心中的勇氣。

本書特色

  ★四面八方的暗湧不斷襲來,該如何在這黑暗的時代中,尋找那一絲微光?臺灣曾經是沒有記憶的地方,但民主前輩的身影我們不能忘,現在火炬在我們手上,你是不是有勇氣抓緊他、傳承他、大步向前?

名人推薦

  ★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院長/游錫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專文推薦

  ★游錫堃、陳菊、周清玉、尤清、謝長廷、邱義仁、王家驊,圓山組黨的見證者──口述歷史獨家收錄,帶你進入衝破黨禁的驚心動魄、關鍵十日。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曉玟


  宜蘭人。

  學歷:臺大外文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
  經歷:曾任職《天下雜誌》資深撰述、《報導者》主編。
  重要獲獎經歷: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
  舞臺劇作品:故事工廠《一夜新娘》共同編劇。
 
 

目錄

推薦序:開啟民主新頁的勇士群像 蔡英文
推薦序:民進黨組黨與臺灣民主政治發展 薛化元
推薦序:圓山組黨的時代意義 游錫堃

第一部 自由的窄門
一、序章
二、無人知曉我姓名
三、組黨!阻擋!
四、燈塔下的陰影
五、誰怕國民黨?(附一九八六黨外候選人推薦大會主席現場致詞文)
六、那隻看不見的手
七、關鍵十日(附黨外到民進黨創黨歷程組織系統表)
八、街頭即戰場
九、自由的窄門(附黨外組黨大事記)

第二部 口述歷史
一、游錫堃:威權體破自由生
二、陳菊:我出獄後發現,臺灣社會氛圍不一樣了
三、周清玉:真的不是勇敢,該做的事,做就是了
四、尤清:組黨是長期的,也是集體的成熟的表現
五、謝長廷: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改寫了華人的歷史
六、王家驊:民進黨突然組黨,加快了經國先生考慮開放黨禁
七、邱義仁:反對運動要帶來改變,就是會有犧牲

後記與附錄
一、作者後記
二、致謝受訪者
三、二○二○年圓山組黨三十四週年聚首致詞文:向民進黨助產士致敬
四、民主進步黨創黨人名錄
五、註釋與參考文獻
 
 
 

推薦序
 
開啟民主新頁的勇士群像
蔡英文
 
  身為民主進步黨主席的我,每次走進中央黨部都會看見一九八六年,創黨工作十八人小組的合影。儘管留影的同時,他們都有入獄、甚至犧牲生命的準備,但照片上的前輩先進們,表情都顯得泰然自若。
 
  三十五年的時光,足夠讓嬰兒成長為社會中堅。這段時光中的民進黨,也經過了解嚴、在野、執政、政黨輪替、完全執政的歷練;從街頭抗爭的在野黨,進化成為國家掌舵的執政黨。照片裡的前輩先進,和臺灣人民一起創造了民主發展的奇蹟。有關這段組黨的歷史,過去散見於許多紀錄、檔案和前輩的回憶錄當中,今日喜見《衝破黨禁1986》一書,搜羅了當時參與組黨先進們的口述回憶,以全面且詳盡的紀錄,再次帶我們回到那民主方萌芽的變動時代。
 
  作者王曉玟小姐以出色的文字,描寫出當時民主前輩們衝決網羅的勇氣,以及風聲鶴唳的肅殺氣氛。每位前輩的回憶或有不同,但透過不同角度的切入,帶著我們更接近事件的全貌,也正是口述歷史的意義所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促成這本書最不遺餘力的游錫堃前主席。他是「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的召集人,後來眾人能夠藉由「黨外選舉後援會」的會員大會完成組黨工作,擔任會議主席的他,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甚至稱為「民進黨的助產士」也不為過。
 
  當年,身負組黨行動重任的游前主席,為了保密,連對太太、家人都不敢透露一點蛛絲馬跡。但他在行動前,特地請太太把兩個孩子接到省議員會館同住,在組黨的前一晚,一家四口擠在兩張單人床上。因為他覺得:「萬一明天國民黨動手抓人,至少,我還能和家人說聲再見。」
 
  這段當年說不出口的回憶令人動容,也讓我想起這麼多年來,游前主席對民進黨的使命與熱情其來有自。二○一八年我們在地方選舉沒選好,我也還記得游前主席憂心忡忡,經常在各種場合拉住我,利用短短幾分鐘,給我許多懇切的建議,衷心期待民進黨能夠再次逆轉奮起。
 
  其實不只是他,參與民進黨這麼多年以來,每一位前輩對這個正值精壯熟年的政黨,都抱著深刻的感情。他們不僅僅是提出建議和鼓勵,當民進黨需要的時候,他們也都二話不說,立刻整裝上場。當年他們為創黨而冒險,為爭取民主而付出,因而特別珍惜,相信這也是他們的心情。
 
  但正如游前主席所說,政治改革運動要能成事,必定是靠成群人才合作與競爭。在這本書當中,不僅訪問了當時的幾位主要參與者,也採訪了當年站在民主運動反對的「競爭者」,讓讀者對當時的統治者心情,以及政治環境有更多的理解。這些不同立場的回憶,也讓時代的洪流,有了互相激盪的空間。
 
  歷史的前進有其時代的結構因素,但參與者的決心和精神,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九八六年,戒嚴已達三十七年的臺灣,終於因為反對黨的創立,在民主歷史上劃下石破天驚的一頁,讓臺灣在經濟奇蹟之後,再創下民主奇蹟的新篇章。這不僅是天時、地利,更是所有勇於突破時代框架的勇敢人們所努力的成果。
 
  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關心、熱愛民主的人。希望透過這些口述紀錄,讓今天過著民主生活有如呼吸空氣般自然的人們,有機會重溫這一段精采的往事,並帶著前輩先進的祝福,在這個永遠充滿歷史機遇和挑戰的國家,勇敢克服萬難,再次寫下令人傳頌的歷史新頁。
 
  (本文作者為總統)
 
推薦序(摘錄)
 
民進黨組黨與臺灣民主政治發展 
薛化元
 
  本書主要討論黨外人士衝破黨禁,成立民進黨的歷史,也是台灣有真正政黨競爭的開始。一九五○年代,由於沒有有力的反對黨,來自中國大陸自由派人士和臺灣本土菁英在一九六○年結合,籌組中國民主黨。但是,國民黨當局展開鎮壓,一九六○年九月雷震被捕,中國民主黨胎死腹中,組黨正式成為政治禁忌。
 
  反對派人士再次試圖組織化,則在黨外運動一九七○年代崛起後。特別是一九七八年因為美國宣布將不再承認中華民國,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被迫暫停後,黨外人士透過《美麗島》雜誌在各地成立服務處及分社,朝向一個沒有黨名的黨的方向發展。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高雄事件發生,國民黨當局藉此機會趁機逮捕大批黨外菁英,使黨外力量一時重挫。不過,由於軍法大審開放媒體大篇幅報導,黨外人士的政治訴求,得到傾向改革民眾的支持,黨外力量迅速復甦。
 
  最晚從一九八五年開始,黨外人士便逐漸醞釀組黨的可能性。透過傅正這位參加過中國民主黨組黨活動的政治學者的串連,祕密推動組黨的工作也逐漸展開。當時不少人研判公政會是最可能轉型朝向政黨化發展的組織,臺北分會、首都分會也持續推動組黨訴求,而編聯會也曾對政黨的組織、訴求進行討論。不過,黨外人士的祕密組黨行動則與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做密切的連結。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參與祕密組黨人士的聚會,決定在第二天要推動反對黨的組織工作。次日在圓山飯店舉行的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的會議上,透過變更議程,組黨成為討論議案,並在當天通過組織民進黨。由於可能面對國民黨當局強力的壓制,黨外人士組成幾批可能被逮捕的預備隊,避免民進黨在國民黨當局強勢逮捕下胎死腹中。
 
  民進黨成立後,不僅在改革過程,持續辦演推手的角色,並積極透過選舉和國民黨競爭。二○○○年、二○○八年、二○一六年臺灣三次的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深化了臺灣的民主深度。而在此一民主發展的進程,也見證了民進黨在臺灣民主運動的角色以及意義。
 
  而由王曉玟撰述、藍麗娟擔任企畫的《衝破黨禁1986》,論述黨外人士如何在黨禁之下祕密組黨,終於衝破黨禁的歷程。以黨外人士組黨而言,祕密組黨小組的關鍵角色備受關注。而檯面上公政會、編聯會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觀察到的重點也不一樣。
 
  雖然有研究者注意到最後組黨與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的結合問題,不過,幾乎沒有人從選舉後援會的角度為主軸來探究民進黨組黨歷程。而《衝破黨禁1986》選擇這一個過去較少人關注的角度切入,正可以補強過去探究民進黨組黨歷程圖像。而此一以黨外選舉後援會與組黨關係做為主軸切入的視角,對於了解民進黨組黨的過程也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本書在結構上,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除了論述組黨過程的「自由的窄門」部分外,第二部分則是相關人士的口述歷史,留下了當事人對民進黨組黨歷程的見證;這部分的口述歷史,包括當時相關的重要人士,並留下國民黨方面對組黨的認識,既是撰寫第一部分重要的素材,也具有獨立的史料性質,提供以後研究重要的參考。
由於本書是從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的角度來論述民進黨的組黨歷程,當年黨外選舉後援會相關的資料,自然是作者重要的參考資料;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召集人游錫堃提供的資料還有角色,也是本書的特色。而為了讀者閱讀時,可以掌握當時黨外組黨的脈動,在相關章節分別收錄黨外組黨大事記、創黨歷程組織系統表,及一九八六黨外候選人推薦大會致詞文等重要資訊。至於附錄則有游錫堃的〈向民進黨助產士致敬〉和「民進黨創黨人名錄」,提供參與民進黨創黨重要人士資料。
 
  民進黨創黨的相關文獻、資料或是研究,對了解臺灣民主發展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而目前相關的論述,仍相當不足。本書的出版,提供認識民進黨創黨拼圖的重要面向,值得關心臺灣歷史的朋友參考。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
 
圓山組黨的時代意義
游錫堃
 
  「圓山組黨」是臺灣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憲政的分水嶺,也是臺灣政治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捩點。它衝破黨禁,誕生民進黨,迫使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為臺灣民主政治的發軔、奠基、轉型、茁壯、熟成埋下優質的因子。
 
  其後隨時間演進,民進黨呼應民意順勢衝撞,迫使國民黨政權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萬年國會」沉痾,建立「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新制,確立「民主臺灣」。終於在三十五年後的今天,讓世人共同見證了三次政黨輪替、目睹了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政黨、多元活潑的媒體,結成滿園芬芳、豐盈的民主果實。
 
  現在的臺灣,常被國際譽為民主典範,是華人文化圈的第一個民主國家,但是,過去卻也經歷過一段被威權鐵蹄蹂躪的白色恐怖年代!
 
  一九四五年,國民黨遷占臺灣之後,實施三十八年的軍事戒嚴統治,其間二二八事件、雷震組黨案、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蓬萊島三君子案、鄭南榕案等政治迫害事件層出不窮!二十萬名異議人士與無辜牽連者被國民黨政權羅織罪名抓入黑牢、刑求、軍法審判、司法迫害、甚至暗殺。
 
  這些暗黑歷史原可以避免,卻為何持續發生?是誰害了臺灣?
 
  這要歸咎於華人傳統文化的「大一統」政治思想,害慘了當年的臺灣。那一代多數菁英企盼「回歸祖國」,種下了由國民黨代表盟軍接收臺灣的後果,也種下了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大屠殺的禍因。
 
  一九四五年終戰前後,當「住民自決」思潮在國際興起並被納入聯合國憲章之時,「臺灣社會卻對中國充滿幻想,瀰漫著歡迎『祖國』接收的氣氛」。
 
  例如,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後,「當時在臺日本少壯軍人夥同『御用紳士』辜振甫等人在草山密謀以十七萬裝備精良的日軍、三十多萬日本居民及充足的糧食武器,拒絕盟軍接收,想宣布臺灣獨立」。知識分子郭國基基於對時勢的判斷及對中國的了解,認為「臺灣前途需要臺灣人自己打拚」,「專程從高雄出發,一路經過被美軍轟炸得柔腸寸斷的鐵公路,輾轉趕到臺中阿罩霧(現在的霧峰)遊說林獻堂,力勸他不要以為臺灣『回歸祖國』就一切都好了。」可嘆!郭國基的主張,「林獻堂並沒有聽進去,那年雙十節還在臺北中山堂前的慶祝大會中發表演說,歡迎『祖國』到來。」
 
  林獻堂是抗日運動的領袖、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領導人,他與同時代的臺灣菁英分子,皆深受中華傳統政治思想影響而選擇「回歸祖國」。無獨有偶,四十年後的一九八○年代,香港菁英分子也受大一統思想影響,重蹈選擇「回歸祖國」的覆轍。
 
  「二戰後聯合國積極鼓勵香港獨立,從一九四六年的六十六號決議,到一九七二年被夾帶表決歸中國前的二八七八號決議為止,至少有三十一個。但香港人沒有獨立意願,使中國有機可乘。」
 
  當時香港菁英沒能洞燭機先,而未採納聯合國決議,誤認「回歸中國」是最好的道路,於是中英兩國在一九八四年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了香港的前途,也埋下了今天香港悲慘命運的禍根。
 
  直至二○一九年三月起的「反送中運動」,港人才猛然覺醒,了解「立法會」和「行政長官」以自由、直接的選舉方式產生的「雙普選」的可貴,進而將「真雙普選」列入五大訴求之中積極爭取,雖迅速在香港蔚為風潮並贏得國際的支持,但為時已晚。其後,中共變本加厲、粗暴鎮壓,又推出《港版國安法》,羅織各種罪名大肆拘捕民主派人士,中共曾經承諾的「港人治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瞬間破產。
 
  香港上一代人錯誤的決定,讓這一代人落入痛苦的深淵。而香港的遭遇使世人更加體認到「雙普選」的重要性。奠定臺灣民主化基石的「雙普選」就是一九九二年實施的「國會全面改選」,及一九九六年舉行的「總統直選」。「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這兩項臺灣民主轉型最重要的改革雖是在李登輝總統主政之下完成,其成因卻可上溯至一九八六年的「圓山組黨」。「圓山組黨」誕生的民進黨其後在歷次選舉中躍為最大在野黨,結合民意屢屢挑戰、撼動、推波助瀾,才給了李登輝落實民主化的底氣,裡應外合,獲致了不起的成果,使臺灣成為華人世界的民主燈塔。
 
  回首來時路,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蔣經國結束臺灣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蔣經國為何願意冒著失去政權的風險,開放給臺灣民主自由?其原因亦與「圓山組黨」有密切的關係。
 
  終戰之後,臺灣在野人士積極推動民主、籌組新黨,許多人冒著坐牢、失去性命的危險,力求衝破國民黨政權施加的黨禁。終於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結合一百三十五位黨外人士在圓山飯店衝撞體制、召開記者會、公開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消息傳出,國際震動,史稱「圓山組黨」。
 
  黨政軍特一把抓的國民黨,一直到「圓山組黨」宣布後才得知消息,其後數日,蔣經國陷入困境,面對再六十八天即將舉行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抓人?政治代價太大;不抓?等於承認新黨成立。終因情勢所逼,在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宣布,中華民國將研議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可以說,圓山組黨人士成功地踢出了臺灣民主政治改革開放的臨門一腳,也踢開了臺灣的民主光明大道。
 
  圓山組黨之後十五個月,一九八八年一月蔣經國過世,臺灣出生的繼任總統李登輝先生,相對於保守的中國國民黨來說,無疑是「血統不純正」。面對龐大、封建、隨時可能復辟的黨國機器,若不是先前「圓山組黨」先行衝破威權體制的框架,奠定大環境的改革氛圍與契機,當李登輝陷入國民黨內主流、非主流之爭時,是否真能順利主導政治改革?臺灣政局又會如何變化?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國內外政治學界仍然難以下定論!
 
  有如火車轉轍,在關鍵時刻,「圓山組黨」擔任「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角色,一舉為臺灣的命運轉至民主軌道,蔣經國在國內外情勢交攻、騎虎難下之際,被迫將臺灣這列車順勢置放於民主開放的路徑,影響所及,接手的李登輝得以在民進黨驅動之下,揚棄威權統治及大一統的回歸,開啟一場不流血的民主轉型。
 
  受苦的人民沒有悲觀的權利,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圓山組黨三十五年後的今天,回顧先賢、前輩們為臺灣人出頭天的前仆後繼,一波波民主抗爭,波瀾壯闊、血淚斑斑,吾輩更應珍惜成果得之不易。
 
  放眼國際,眼見接鄰強國正在發生的新疆百萬人監禁、圖博藏僧自焚、香港民主倒退、內蒙文化滅絕及中共無所不在的迫害宗教與剝削人權,世人難安。中國人民正為民主人權在拚搏,個人敬盼以此文與之相互勉勵,人云:「冬天到了,春天就不遠」,期待他們持續堅持、努力不懈,光明就在不遠處。我也要正告中共,中國歷史已經證明,「沒有定期改選,就一定會改朝換代」,希望中共及早回頭放棄極權,推行政治改革開放。期待臺灣的歷史經驗,能給予中國人民一些啟示、中共政府一些鑑戒。
 
  撰寫本書的王曉玟小姐是得獎無數、享譽盛名的報導者,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劇作家、生動活潑的說書人。因為對臺灣的熱愛,她耗費許多時間、心力,大量地踏查採訪,蒐集多方資料,完成這一部兼具深度考據,且具文學性的歷史性書籍,她生動的文釆,讓本人在閱讀之餘,彷彿回到了當年籌備圓山組黨處驚歷險的情境當中。
 
  感謝她為臺灣寫下這一代臺灣人的民主奮鬥史蹟。特別是,她也是一位優秀的宜蘭子弟,本人引以為榮,並樂為之序。
 
寫於二○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本文作者為立法院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