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影印孟森先生「明代史」說明
孟森先生的這一本明代史,第一次在臺灣翻印是民國四十六年底由中華叢書委員會所出版,二十多年來,又有些出版社和團體陸續翻印,也可見此書的評價及受歡迎的程度了。當年在哈佛大學的楊聯陞教授為中華叢書作了一篇序,為了讓大家對孟森先生多些了解,我們把它全抄在底下:
這部明代史,論述有明一代的大事同重要制度,簡明扼要,便於参考,原稿是孟森教授(一八六七——一九三七)在北京大學講授明清史的時候,由北大出版组鉛印發給學生的,外間流傳甚少。
孟先生,字莼孫,一作莼生,筆名心史,江蘇武進人。曾在日本留學,學法政。在清末,致力於憲政運動,當選江蘇諮議局議員。那時的「東方雜誌」,為適應潮流,由光緒三十四年——即一九○八年七月起, 增加「記載」一欄,其中有「大事記」、「憲政編」等項,看作者的署名,最初全部由先生執筆。後來有別人參加,先生專營「憲政篇」,如此一年。以後本社稿件大抵不署名,就不易確定有多少是先生的手筆了。
民國二年,先生任眾議員,屬於當時新成立的進步黨。又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不過那一年的十一月,議會就解散了。以後先生有時撰述,有時從政,有時從事實業。到大學教歷史則好像是晚年的事情。最後幾年在北京大學。
孟先生對明清史下功夫,開始的時間很早,他那一部考訂清代史實的「心史叢刊」,是民國五年出版的。二十三年到了北大,不久就印行了「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同「明元清系通紀」兩部書。這幾部書都是很有用的。明元清系的意思,是「以明代之紀元、敘清代之世系」,以明實錄朝鲜實錄為主,考定清朝先世的史事。印行的是前五卷(前編一卷,正編四卷),由滿州發祥起到正統五年——即一四四〇年十二月止。心史先生關於明清史的論文,散見於「北大國學季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等處。集刊六本三分的「八旗制度考實」一篇,尤受推重。「北大五十週年論文集」文學院第一種有「海寧陳家」一文,是先生在二十六年八月的手稿。先生去世也就在那一年。
我對於心史先生的史學,素來敬仰。我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曾到北大偷聽先生的明清史課,大約是在二十五年。那時我並沒有講義。這一份講義,是一兩年後在東安市場的書攤上買來的一個裝訂本,大約是一個學生賣出來的。民國三十年,我到美國來留學,也就帶出來參考。我想:這部講義始终没有印行,流傳既少,又經戰禍,我這一份,可能已經成為海外孤本。四十六年夏,帶到臺北,同張曉峰先生商量是否可以付印。張先生欣然接受,說可以收入中華叢書。又請勞貞一先生擔任校對。勞先生在北大畢業較早,好像沒有上過心史先生的課,但是對於先生在明清史上的成就,也是很佩服的。
回想二十六年夏,盧溝橋事變,不久日本侵略者就佔領了北平。那時心史先生同我,都住在城内。我曾託人轉請先生给我寫過一把扇子。先生寫的是李越縵的「九日寄雪鷗」七律:「越山雲物逼秋清,细雨黃花易得晴。落葉與人爭野渡,斜陽随雁下江城。無多朋輩艱求食,如此窮途未悔名。念爾閉門誰送酒,登臨應解遣遙情」。現在扇子没有了,詩倒還記得,因為當時讀了很感動。那時心史先生已過七十,身體不佳,心境更壞。寫這首詩,大約也是借來發洩自己的憂憤。「海寧陳家」一稿,撰寫也在此時。光復之後才得印行,可惜先生已不及見了。
本社第一次翻印本書,是在民國六十四年十月,當時曾改正誤字達六百餘處,後來又有發見,因此在六十五年底初印之書售罄時,未立即再印,至今缺書已近一年。這次再印,又改正約二百處,但是仍然不能滿意,這是本社感到抱歉並且渴望得到大家的指正的。
编輯部 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