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就人類大部分的歷史來看,北美人口所享受的生活水平是好到不可思議的。然而,地球上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一天只擁有不到兩美元的生活費。從市中心的貧民窟,到阿巴拉契亞(Appalachia)的偏鄉地區,貧窮仍持續造成美北大陸人民的痛苦、失喪和絕望。的確,不論在北美境內或北美和主要世界(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之間,人民在「享有」與「缺乏」經濟和社會資源上的落差,仍持續擴大中。
若你是北美的基督徒,我們社會所擁有的眾多財富同時也賦予你龐大的責任,因為聖經從頭到尾都告訴我們,神的子民必須對貧窮人心懷憐憫。事實上,我們如此行,只是我們身為基督跟隨者的部分職責而已(太二十五31-46)。聖經為窮人所發出的呼召是超越時空的,而約翰一書三章17節也應當在北美基督徒的心中別具份量:「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
當然,對於每一個基督徒應該如何回應這道聖經命令,沒有所謂「放諸四海皆準」的做法。有些人被呼召以扶貧為志業,而有些人則以志工的身份回應呼召。有些人被呼召去參與身體力行的相關事工,而有些人則比較適合參與金錢的捐獻、禱告,或用其他方式支持第一線的工作者。每一個基督徒都有獨特的恩賜、呼召和責任,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實踐聖經教導去我們幫助窮人時服事的範疇和方式。
此外,社會制度情境也大大地影響了各式扶貧事工的種類與規模。有些基督徒被呼召至政府階層工作,試圖透過公共政策為窮人尋求正義。其他人則被呼召在業界工作,使他們得以提供工作給失業者。許多基督徒和教會或福音機構合作,好讓他們能夠公開地透過言語和行動傳揚耶穌基督的愛。而有些基督徒就只是以個人身份去服事,在大街小巷幫助那些有需要的鄰舍。
終究,沒有任何部門能單憑己力來扶貧。就像所有人一樣,窮人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理、情緒、社會、以及屬靈的需求。因此,適當的扶貧介入應該包括多種不同面向,如經濟發展、健康、教育、農業、靈性成長等。
總而言之,雖然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責任來幫助窮人,但每個基督徒實踐聖經命令的方式卻有千百種。
本書涵蓋範疇
一本書怎能處理五花八門的問題呢?所有的北美基督徒有一個共通點: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呼召來參與在地的教會生活。或參與為領袖,或參與為會員,每一個人參與的程度或有不同,但都要在神的計劃裡成就祂對我們的命定,包括去實踐聖經要我們照顧窮人的命令。
再者,我們相信地方教會在扶貧議題上扮演著獨特的角色,而最近我們也欣喜地看見以教會為根基、全方位的事工在國內外紛紛復甦。然而,讓我們感到難過的是,我們看到有些教會對貧窮的本質有誤解,以至於擬定出來的扶貧策略是不符合聖經真理的。這些現象與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累積多年經驗發展出來的「最佳實務」方法論大相徑庭。
基於上述所有理由,本書考量了神賦予眾教會的使命與典型的教會組織能力,為北美會眾—以及宣教士—介紹國內外都合宜的扶貧方式。本書的概念、原則,和介入方式也適用於其他廣泛的情境中。尤其是非營利組織與個人,將會發現本書所描述的原則與策略能夠輕易地應用在他們的事工上。
本書的第一部份透過探討貧窮的本質來為扶貧事工打下基礎,並且描繪出一些初步的意涵。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以三個關鍵議題為例,探討扶貧策略需要如何設計與執行。第三部分則是將所有的概念應用至「經濟發展」上,它包含一系列設計好的策略,透過增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來扶助物質上的貧窮。第四部分則是本書第二版所新增的部分,內容描述在各式背景下,可以採取哪些步驟來應用本書的原則。
第二版的新特點
我們深深地感謝神,這一路上祂使用本書的第一版來裝備祂的子民更有效地服事。感謝神的恩典,我們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看見神正在改變教會與事工的樣貌,與窮人同行並幫助窮人更自立。我們為此讚美神,並且將榮耀單單歸與祂。
可惜的是,我們也聽到某些第一版的讀者說,他們不太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他們想要「助人而不傷人」,但他們不確定該如何著手。有些人甚至說,他們覺得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擔心會造成傷害,以致他們不敢做任何事。還有少數的回饋令人感到不安,有些人對第一版有錯誤的解讀,認為既然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造成傷害,我們便不應該做任何事去幫助窮人。
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開始行動吧!我們相信在信仰的大家庭中,令人痛苦的貧窮與前所未有的富裕兩者共存的現象,是對福音的侮辱。我們必須有所認知,窮人的福祉面臨很大的危機,這是不可忽視的現象。但是,危機不只於此。重點在於教會是否能真實地見證神國的轉化大能。因此北美的教會應該有強烈的迫切感,竭力「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賽五十八10)。
話雖如此,但只有善意是不夠的。在試圖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我們有可能會傷害對方和自己。但你可別因這個事實而裹足不前。請閱讀這本書和其他資源、研究、學習、禱告、悔改、試著做點事,加以評估,然後悔改。相信即使是我們微小的行動,都能被掌權的神使用,將其轉化為榮耀祂的事工。
總而言之,我們想要告訴你:用四倍的力氣去幫助窮人,而且馬上去做吧。只是要用有別於以往的方法去做。
因為我們的盼望是釋放與裝備你,而不是使你癱瘓在原地。我們在第二版中加入了第四部分,好使你能夠開始以更有效的方式扶貧。雖然要提供「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之道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祈禱第四部分能夠提供足夠的原則、資源和步驟給讀者,使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們也將第一版的內容作了小小的更動,最明顯的地方在於第三章的延伸討,即世界觀如何形塑北美人的思維與行動。
如何使用本書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被神使用而影響你的心、你的理智和你的行動。但若你只是看書而已,不太可能發生什麼影響。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將以下篇幅含括在內:每章之前的問題—「初步想法」、每章之後的「問題省思及練習」,以及幾個比較長的練習。請以禱告的態度和深思默想,花時間完成所有的問題與練習,這是相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才能將閱讀材料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整合在一起。這本書不論是個人閱讀或小組研讀都很合適。所謂小組,包含了主日學、團契小組、同工或事工團隊的聚會等。
若在小組中使用本書,帶領者預留足夠的討論時間讓大家討論是很重要的,因為讓人們一起在問題與議題上腦力激盪,能帶來極大的力量。參與者應該在聚會前便讀完該章節,並且完成指定的問題與練習,而大部分的聚會時間應該拿來討論每章的問題與練習。帶領者在團體中營造出安全的氛圍是極度重要的,以至於參與者能夠放心地分享他們的想法、軟弱、問題和不安。
以下我們列出小組討論形式的建議,當中包括了每個部分應分配到的時間。然而,以下所列出的分鐘數僅供參考,小組帶領者應該根據狀況與組員需求調整時間分配。
在第一次的聚會裡,我們建議採取以下模式:
• 為了避免人們在回應上有所偏頗,不要在聚會一開始便介紹本書的內容。
• 建議將團隊分為每組約五人的小組,並且請小組完成引言之前關於海嘯的「開場練習」。小組應寫下他們的計畫,最好是寫在大海報紙上(25分鐘)。
• 請小組在整個團隊中分享他們前往印尼的計畫。帶領者應該將每個小組寫好的計畫蒐集起來存放在安全之處。在大家讀到第六章最後的「延伸練習:再思印尼」時,可以重新檢視這些計畫(15分鐘)。
• 帶領者應該請組員在下一次聚會前讀完引言與第一章,包含第一章前面的「初步想法」與每章之後的「問題省思及練習」。
接下來的每一次聚會,我們建議的形式如下:
• 小組員應該在聚會之前便讀完當周指定章節,並且完成那一章前面的「初步想法」與之後的「問題省思及練習」。
• 帶領者請組員分享他們在閱讀本章之前寫下的「初步想法」為何(5分鐘)。
• 帶領者接著請組員們總結該章的重點和澄清當中的概念,並且補充組員沒有提到的重點(10-15分鐘)。
• 接著帶領者引導大家討論該章之後的「問題省思及練習」(25-30分鐘)。
這種模式的唯一例外會在第六章出現,當中包含最後的「延伸練習:再思印尼」,它需要額外的時間。因此我們建議你,針對第六章安排兩次聚會,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討論這個練習題。
補充資源
這本書只是就某些非常複雜的議題進行初步介紹,在本書的內容與註解中,我們提到一些額外的書籍、文章、網站和組織機構,它們能夠幫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議題。除此之外,與我們合作的聖約學院(Covenant College)查莫斯經濟發展中心(Chalmers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亦提供了額外的資源與學習機會,都與本書中所有的主題有關。請參考網站www.chalmers.org。
關於書中的故事
就我們所知,本書中所有故事完全屬實。其中少數的例外(59-61頁的瑪莉、62-64頁的溪畔社區教會(Creekside Community Church)、186-187頁的恩典團契教會(Grace Fellowship Church)、以及205-206頁的帕克尤團契(Parkview
Fellowship)是「以一個或多個事件為依據」,但在當中加入了少數細節以闡明不同的重點。
至於故事中個人、教會和組織的名字,除非它們曾經在所引用的其他出版著作中出現過,否則我都加以修改,以保護當事人身份。
開場練習
思考以下情境:
2004年十二月襲擊印尼的海嘯摧毀了許多小型商家。這些小型商家為窮人所有,並且是他們主要的生計來源。大部分的商店、設備、材料以及存貨都被摧毀了。在歷經海嘯四個月後,你的教會決定派出一支團隊去協助這些商家重整旗鼓。
請在約五人的小組中討論下列問題。若你是獨自閱讀本書,請自己思考這些問題。
1. 你會如何計畫與預備自己參與這趟旅程?
2. 你會帶哪些資源前往?
3. 你會從你的教會中挑選哪些人與你同行?
4. 一旦抵達當地,你的團隊會做些什麼?
5. 你的事工的主要重點為何?
6. 你會如何執行每個部分?
請寫下你對這些問題的回應,並將它收存起來。在本書的後面部分,將請你重新思考你此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