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德國的靈修書,每年暢銷百萬冊!
★ 現代人QT(QuietTime)的最佳選擇!
第289年版,始於1731年的欽岑多夫
時光遞嬗中,一本源自於悠久歷史,延續祝福的靈修書
純淨,直接,簡樸
神的話,人的回應
引領我們遇見神,與神同行
世界喧嚷幽暗,心將安穩在何處?
主是真光,願祂的話語成為每日的引導與力量
本書特色
‧純粹、簡明,沒有釋經注解,直接默想神的話
‧每天兩三節舊約與新約經文,一段禱詞,一點讀經進度
‧每天一頁,附札記欄,可書寫與上帝的親密對話,或心情點滴、生活記事
各界推薦
清晨,以初醒如赤子的心情品嚐這一罇窖藏三百年的佳釀,讓欽岑多夫選輯的經文精粹和屬靈人禱詞,為您掛上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動力引擎,陪伴您竟日悠遊義人屬靈的高原,跨越日午,直到日暮!——中華福音神學院 吳獻章老師
我所知道的每日靈修材料中,特別激賞這一本;簡單的經文,短短的詩句或禱文,附加一點讀經進度,讓讀者去默想、深思,並引我們來到耶穌腳前。——士林錫安堂 曹力中牧師
上帝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讓我靈命每日更新。——余光
藉著上帝賜給我們的叮嚀,使得我們可以天天反省!——終身義工 孫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德國合一弟兄會
又稱「摩拉維亞弟兄會」,位於德國東部「主護屯」,此一小鎮靠近波蘭、捷克邊界。
1722至1727年,因宗教迫害,一群來自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和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先後逃亡至主護屯地區,當地領主欽岑多夫收留了他們。從此,合一弟兄會與摩拉維亞這兩個名稱在主護屯合而為一。欽岑多夫為了引導這些難民在屬靈上走向合一,經過多年努力,第一本《每日箴言》在1731年誕生,成為主護屯居民每日靈修的材料。
摩拉維亞弟兄會人數雖不多,卻人人皆有宣教熱忱。不論這些宣教同工被差至何處,分隔再遠,身邊都帶著《每日箴言》,每天讀著相同的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
譯者簡介
盧怡君
德國魯爾大學語言學博士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李國隆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航空機械博士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兼任副教授
潘世娟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企管碩士
目前專職翻譯
德國合一弟兄會
又稱「摩拉維亞弟兄會」,位於德國東部「主護屯」,此一小鎮靠近波蘭、捷克邊界。
1722至1727年,因宗教迫害,一群來自波希米亞合一弟兄會和鄰省摩拉維亞的難民,先後逃亡至主護屯地區,當地領主欽岑多夫收留了他們。從此,合一弟兄會與摩拉維亞這兩個名稱在主護屯合而為一。欽岑多夫為了引導這些難民在屬靈上走向合一,經過多年努力,第一本《每日箴言》在1731年誕生,成為主護屯居民每日靈修的材料。
摩拉維亞弟兄會人數雖不多,卻人人皆有宣教熱忱。不論這些宣教同工被差至何處,分隔再遠,身邊都帶著《每日箴言》,每天讀著相同的經文,得以在聖靈的感動中彼此團契,世界在上帝的真道中於焉合一。
譯者簡介
盧怡君
德國魯爾大學語言學博士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李國隆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航空機械博士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兼任副教授
潘世娟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企管碩士
目前專職翻譯
序
推薦序
每日生活的領航者
曹力中(士林錫安堂牧師)
我多年前讀教會歷史時,就知道這本每年都出版的書Die Losungen,從1731年摩拉維亞弟兄們開始發行它,至今已近三百年了。德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故事,是教會歷史中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一章,尤其在這教會全心想將福音傳給萬民,積極期待教會增長的時代,她對事工走向的教會,以及對強調內在品質的教會,都有話說。
這個偉大事工起於一位伯爵欽岑多夫(他的名字有數種譯法,這是本書的譯名),年輕時將自己全然獻上給主,他的傳記作者之一這樣稱呼他:「一個向主說了永遠的是之富有少年官。」他使用他的產業為當時受迫害的神百姓預備一個庇護所Herrnhut,劉幸枝姐妹寫的《主護城傳奇》(華神出版)將Herrnhut很生動的譯為「主護城」。
這些來自各教派的聖徒,用了相當一段時間學習彼此相愛,至終他們在愛裡的合一帶來了聖靈大能的澆灌。我一直記得這教會歷史上重要的日子,1727年8月13日,那個週三上午他們在擘餅聚會中,經歷了近代摩拉維亞弟兄們的五旬節。五年後,他們才差派了第一位宣教士前往異教徒的世界,但十年後已差派了七十位宣教士,而他們整個社區才六百人!
他們一直不是很大的團體,但帶出偉大事工的衛斯理兄弟是藉著他們經歷得救確據,進而帶來大復興的。他們有個持續了一百年之久的24小時守望禱告網,參加者無論人在家裡、外地、海上,都持守著,說不定是教會歷史上最先這麼做的團體。
欽岑多夫伯爵的教父是敬虔主義的創始人,欽岑多夫一生過著敬虔愛主的生活,他曾發出這樣的心聲:「我只有一個熱誠了,就是耶穌!」卡爾巴特說他「可能是近代唯一真正以基督為中心的人」;費爾巴哈則說他是「路德的再生」。他致力於幫助社區與教會中的聖徒過敬虔生活,其中一個安排就是每天晚上給他們一句經文,做他們第二天整日默想遵行的金句,還附加一首詩或一個禱告文。
從1731年開始,他們將每天金句與詩句編成一冊書,稱作Die Losungen,意思是作為每天信仰生活的指引或標語。好幾年前就有有心人開始發行其中譯本,其中最積極的是一位商人曾德裕弟兄,這位曾弟兄曾在我的教會聚會一段年日,每年都費盡心思找人幫忙翻譯,然後印行。
我手頭最早的有1994年版,書名譯作《每日生活經句手冊》,2001年開始譯作《每日基督信仰生活的領航者》。我手頭有的書只到2004年版,因為曾弟兄於2005年罹病過世。
如今很高興宇宙光接下這項寶貴事工,相信能叫更多人得著幫助。我所知道的每日靈修材料中,特別激賞這一本;簡單的經文,短短的詩句或禱文,附加一點讀經進度,讓讀者去默想、深思,並引我們來到耶穌腳前。
二百八十年的屬靈傳承與祝福
林治平
二百八十年!好一段悠遠漫長的日子。
1731年德國的欽岑多夫為了統整聯合不同文化的弟兄會的會員們,首次發行這本靈修小冊。循著聖靈的感動,儘管大家分散在各個不同的處所,卻相約每天打開這本小冊,研讀默想大家從聖經中共同選出的一節舊約、一節新約,再加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回應短文,如此而已。沒想到這些箴言、短文,竟然像鹽一樣,在不同的人心中,起了奇妙的調和融化的力量;也如明光照耀,除去了各人暗藏心底的隱私。只因每天讀這短短的三句話,竟然使得摩拉維亞弟兄會成為一股屬靈生命的滔滔洪流,貫穿歷史、影響深遠,在整個屬靈生命宣教運動上,沛然莫之能禦。
宇宙光何其榮幸,能透過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主任盧怡君博士,而取得主護屯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授權,出版摩拉維亞弟兄會《每日箴言》全球中文版。並蒙盧博士及其夫婿李國隆博士直接由德文譯為中文,讓這份歷經近三百年屬靈傳承的祝福,也能傳送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手中。
一本這麼簡單的書能走過歷史長河、跨越數不清的艱難,持續發行近三百年而歷久不衰,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能說這不是一件神蹟嗎?
請快打開這本《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中文版,讓神蹟也在你我身上展開。
新版後記
2010年宇宙光有幸出版合一弟兄會發行兩百八十年的《每日箴言》靈修手冊。從那時開始,宇宙光便承襲合一弟兄會的傳統,在每天的晨更,朗讀這本書中經由合一弟兄會同工依據過去二百八十年的傳統,禱告尋求、精挑細選出來的新舊約經文,配合每日的禱詞嘉言,開始一天的事奉。多年於茲,從未間斷。奇妙的是,這些經文禱詞嘉言,每在我們的生命事奉的關鍵時刻,適時出現,成為陪伴我們跨越艱難、進入豐盛的及時助力,我們想這恐怕是這本《每日箴言》靈修手冊能持續發行、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我也要特別感謝盧怡君、李國隆及之後加入的潘世娟三位譯者持續多年字斟句酌,將這些禱詞嘉言從德文譯成中文的匠心與辛勞。
這本《每日箴言》距合一弟兄會出版第一本已有二百八十六年,也是宇宙光中文版第六年,我們特予以改版,以方便更多人閱讀。
快打開這本書吧!想想看每天早上都有五十多種不同語言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與你一同共享上帝的恩言賜福,並且同心低下頭來,向上帝祈禱,是多麼奇妙的恩典祝福啊!
譯序
從翻譯說起
盧怡君
翻譯《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當然是上帝的呼召,在宇宙光出版的第一本台灣中文版《每日箴言2011 年》譯序中,我已經將自己與這本靈修書從結識到翻譯成書的心路歷程做了鋪陳,如今,已是第九年了。然而,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點,並非從我開始翻譯《每日箴言》才曉得。二十幾年前,第一次在德國大學的漢學系修翻譯課,就令我這個自認「漢學素養挺好,德語水平尚佳」的台灣學生對翻譯避之猶恐不及。
***
初夏午後,教室裡十幾個學生埋頭苦思翻譯作業,在那個沒有網路、google 和手機的年代,每個人桌上堆滿各式各樣的辭典和參考書,微醺的暖風中不時傳來翻書頁的沙沙聲。來自北京的李教授在漢學系裡開授「文心雕龍」和「中德翻譯」,今天他要我們把陶淵明的〈飲酒〉詩第五首譯成德文――「希望保留詩歌的節奏感,最好還能押韻,(哇咧,最好是哦!)50 分鐘後交卷」,李教授交待完便走出教室。
一會兒,後面有人用原子筆蓋戳我的背,是卡蘿拉,她壓低聲音問:
「怡君,妳覺得這句『悠然見南山』裡的『南山』是單數還是複數?」
「蛤?妳說什麼?」我一時沒會意,不知道她在問啥。卡蘿拉還沒來得及複述,坐在右後方的漢斯聽見了搶著搭腔:
「對啊,我知道『採菊東籬下』的菊花應該是複數,但是『南山』呢?妳認為是一座山還是很多座山?」於是,左後方的奧圖也聽見了,馬上接著說:
「還有,『南山』是一個專有名詞呢,還是指位於南邊的山?」
「如果是專有名詞就好辦,是單數,但如果是南邊的山呢,就得考慮單複數了。」旁邊的沃夫岡也加入討論。這幾個人嘰嘰喳喳搞得全班都聽見了,頓時前後左右十幾雙眼睛都朝我望過來,眼神中流露詢問的期待,希望我給個標準答案。
「我……我不知道。」這是實話,從小到大念了多少中國詩詞,壓根兒沒想過這種問題。
「怎麼會呢?」卡蘿拉不放棄:「這裡只有妳是講中文當母語的,想一想嘛。」
「對啊,妳在台灣不是念過中文系?陶淵明的詩嘛,一定讀過的,肯定知道。」前面的姍德拉轉過頭來,臉上堆滿自以為是的笑容。
「是啊,妳以前的中文系老師是怎麼講的?」
「沒提過陶淵明住哪裡嗎?哪座山下啊?」
「老師沒教這首詩嗎?」
「李教授說這是很有名的〈飲酒詩〉耶,妳的老師不會不教吧?」……
霎時間,好像整個台灣中文系的榮辱興衰、還有我的詩選老師的學術聲望是否會毀於一旦,全成了我的責任,端視我能不能給他們答案。天曉得,我根本不會、也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一股莫名的惱怒升上來,我起身把桌上的字典、參考書、筆記本和筆盒一股腦兒掃進包包裡,大聲說:「你們這樣亂七八糟解讀陶淵明的詩,根本沒讀通中國文學,完全不懂中國文化,你們這樣念漢學,通通不及格。」然後拎起包包甩頭就走,留下日耳曼蠻族面面相覷。那一次的翻譯作業,全班通通不及格。
***
從那時候開始,我再也不修翻譯課,尤其排斥中德翻譯,當時漢學系的馬丁教授曾經詢問我可否與他一起合作翻譯金庸武俠小說,我想都不想就回絕了,態度決斷得讓他有些錯愕,這個讀了一輩子中國書的德國人極為訝異,通常措辭迂迴婉轉的漢語人士怎麼會講話如此斷然直接?!後來我在研究所主修語言學,漸漸能夠理解當初翻譯課的德國同學為什麼會問出那些搞錯重點的問題,也很慶幸上帝最初是向希伯來先知啟示,而非啟示古代中國聖賢讓他們用漢語寫下聖經。也因為學這個專業,聖經裡有關「語言」的記載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語言真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首先,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宇宙萬有,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約翰福音〉也記載「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裡的「道」希臘文叫作logos,原意就是「話語」。再者,上帝在所造的萬物之中,唯獨賦予人類語言能力,使他有別於其他物種,能夠與上帝交談、聆聽上帝的話。令人驚訝的是,語言竟然也是上帝用來懲罰人類的方式之一。最初亞當夏娃犯罪,代價是被逐出伊甸園與上帝隔離;而後整個人類敗壞,上帝用洪水來毀滅世界,僅留下挪亞一家。接著,就是巴別塔的咒詛了,因為人類的驕傲,上帝讓人們彼此語言不通,無法完成自以為了不起的工程;我們當然也不會忽略,祭司撒迦利亞因為不信上帝藉天使向他說的話而暫時成為啞巴,不能開口說話直到預言應驗的日子。
對我個人而言,聖經裡最有意思的一個跟語言現象相關的記載,是在〈士師記〉12 章。以色列十二支派當中有一個支派叫以法蓮,以法蓮人與其他支派不同之處,就是他們不會發「虛」這個音,只要希伯來語中碰到要發「虛」的地方,以法蓮人都只能念成「斯」。有一次,這個支派被基列人追殺逃到約旦河邊,守在渡口的基列人為了辨別來者是否以法蓮人,要求每個渡河的人念一個詞「示播列」(shibboleth),如果是以法蓮人,就會說成「西播列」(sibboleth),當下基列人就將他抓住殺害。這是口音攸關生死的一個極端事例,然而不可否認的,一個人說話的咬字、腔調以及用字遣詞,往往會不自覺流露出他的背景身分。在這裡,我又想到約書亞,他是繼摩西之後的以色列領袖,也是以法蓮人,想當然爾他講希伯來語時也都把「虛」念成「斯」,因此他原本的名字叫「何西阿」(Josea),名字裡沒有「虛」的音。但是當他與其他支派一同被差去窺探迦南地時,摩西就給他改名叫約書亞(Joshua)(〈民數記〉13 章16 節),聖經裡沒有說明摩西為什麼給他改名字,但是對研究語言的人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未來的領袖,一個要帶領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的領導者,除了膽識勇氣與純正堅定的信仰,還必須訓練講話咬字清楚,摩西讓他從自己的名字開始練習,要能分辨希伯來語中的「虛」、「斯」並且發音正確。當然,並非口齒伶俐、舌燦蓮花、辯才無礙的人都是當領袖的材料,但是反過來看,凡是擁有領袖氣質與魅力的人,有哪個是講話稀里呼嚕含混不清的?
再回到巴別塔。上帝因為人的驕傲而變亂他們的口音,算是一種懲罰,然而對研究語言的人卻是莫大的福氣,世界上竟有這麼多截然不同的語言,各個語言獨特的結構之美常常令我驚歎不已。回想起,當初在翻譯課上對同學發脾氣委實沒有必要,不過念大三的德國年輕人,如何能夠領會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境以及與大自然互動得到的體悟,更關鍵的是,德語和漢語兩者實在天差地遠。語言結構確實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德語語法複雜、嚴謹又邏輯,適合用來思考、辯證與推理,對於名詞單複數、位格、性別、人稱、動詞變化各個層面都斤斤計較,一絲不苟,難怪德國人那麼喜歡講道理,出了那麼多哲學家和法律學家。同理,當德國同學要把中國詩詞翻成德語時,他的母語框架已經把他的思考方向限制住了,他不得不計較這些我們看來瑣碎不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一個社會看重的價值也會反映在語言裡,當中國人用「吃飽沒?」來互相問候時,德國人說的是「一切都按著秩序在走嗎?」(Alles in Ordnung?)。現在已經習慣了,但是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在學生食堂聽到同學這樣彼此問候,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當我不再那麼排斥翻譯,並且想到藉由翻譯可以讓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達到某種程度的溝通與了解時,已經是在念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年了,那時候我也已經讀過關於欽岑多夫、敬虔主義、合一弟兄會以及摩拉維亞復興的歷史。而當我決定要將《每日箴言》翻譯成中文出版,又是回台灣在大學裡教書十年之後的事了。幸好,翻譯《每日箴言》,是從德語翻成自己的母語,然而在閱讀德語原文時,卻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細細體會那隱含在每個字詞屈折變化、每個變化相互牽涉關聯之中的語意,理解領悟之後,再用合乎中文語法的句子譯寫出來。在德文與中文轉換當中,每逢遇到瓶頸過不去時,就感受到數千年前巴別塔的懲罰威力尚在,然而當我最後將譯好的中文詞句與德文原文對照時,往往覺得不可思議,語言與思考方式南轅北轍的兩個民族,卻都可以認識、相信同一個上帝,領受同樣的誡命與應許,對祂發出同樣的讚美感恩。這真是神蹟。
每日生活的領航者
曹力中(士林錫安堂牧師)
我多年前讀教會歷史時,就知道這本每年都出版的書Die Losungen,從1731年摩拉維亞弟兄們開始發行它,至今已近三百年了。德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故事,是教會歷史中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一章,尤其在這教會全心想將福音傳給萬民,積極期待教會增長的時代,她對事工走向的教會,以及對強調內在品質的教會,都有話說。
這個偉大事工起於一位伯爵欽岑多夫(他的名字有數種譯法,這是本書的譯名),年輕時將自己全然獻上給主,他的傳記作者之一這樣稱呼他:「一個向主說了永遠的是之富有少年官。」他使用他的產業為當時受迫害的神百姓預備一個庇護所Herrnhut,劉幸枝姐妹寫的《主護城傳奇》(華神出版)將Herrnhut很生動的譯為「主護城」。
這些來自各教派的聖徒,用了相當一段時間學習彼此相愛,至終他們在愛裡的合一帶來了聖靈大能的澆灌。我一直記得這教會歷史上重要的日子,1727年8月13日,那個週三上午他們在擘餅聚會中,經歷了近代摩拉維亞弟兄們的五旬節。五年後,他們才差派了第一位宣教士前往異教徒的世界,但十年後已差派了七十位宣教士,而他們整個社區才六百人!
他們一直不是很大的團體,但帶出偉大事工的衛斯理兄弟是藉著他們經歷得救確據,進而帶來大復興的。他們有個持續了一百年之久的24小時守望禱告網,參加者無論人在家裡、外地、海上,都持守著,說不定是教會歷史上最先這麼做的團體。
欽岑多夫伯爵的教父是敬虔主義的創始人,欽岑多夫一生過著敬虔愛主的生活,他曾發出這樣的心聲:「我只有一個熱誠了,就是耶穌!」卡爾巴特說他「可能是近代唯一真正以基督為中心的人」;費爾巴哈則說他是「路德的再生」。他致力於幫助社區與教會中的聖徒過敬虔生活,其中一個安排就是每天晚上給他們一句經文,做他們第二天整日默想遵行的金句,還附加一首詩或一個禱告文。
從1731年開始,他們將每天金句與詩句編成一冊書,稱作Die Losungen,意思是作為每天信仰生活的指引或標語。好幾年前就有有心人開始發行其中譯本,其中最積極的是一位商人曾德裕弟兄,這位曾弟兄曾在我的教會聚會一段年日,每年都費盡心思找人幫忙翻譯,然後印行。
我手頭最早的有1994年版,書名譯作《每日生活經句手冊》,2001年開始譯作《每日基督信仰生活的領航者》。我手頭有的書只到2004年版,因為曾弟兄於2005年罹病過世。
如今很高興宇宙光接下這項寶貴事工,相信能叫更多人得著幫助。我所知道的每日靈修材料中,特別激賞這一本;簡單的經文,短短的詩句或禱文,附加一點讀經進度,讓讀者去默想、深思,並引我們來到耶穌腳前。
二百八十年的屬靈傳承與祝福
林治平
二百八十年!好一段悠遠漫長的日子。
1731年德國的欽岑多夫為了統整聯合不同文化的弟兄會的會員們,首次發行這本靈修小冊。循著聖靈的感動,儘管大家分散在各個不同的處所,卻相約每天打開這本小冊,研讀默想大家從聖經中共同選出的一節舊約、一節新約,再加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回應短文,如此而已。沒想到這些箴言、短文,竟然像鹽一樣,在不同的人心中,起了奇妙的調和融化的力量;也如明光照耀,除去了各人暗藏心底的隱私。只因每天讀這短短的三句話,竟然使得摩拉維亞弟兄會成為一股屬靈生命的滔滔洪流,貫穿歷史、影響深遠,在整個屬靈生命宣教運動上,沛然莫之能禦。
宇宙光何其榮幸,能透過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主任盧怡君博士,而取得主護屯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授權,出版摩拉維亞弟兄會《每日箴言》全球中文版。並蒙盧博士及其夫婿李國隆博士直接由德文譯為中文,讓這份歷經近三百年屬靈傳承的祝福,也能傳送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手中。
一本這麼簡單的書能走過歷史長河、跨越數不清的艱難,持續發行近三百年而歷久不衰,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能說這不是一件神蹟嗎?
請快打開這本《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中文版,讓神蹟也在你我身上展開。
新版後記
2010年宇宙光有幸出版合一弟兄會發行兩百八十年的《每日箴言》靈修手冊。從那時開始,宇宙光便承襲合一弟兄會的傳統,在每天的晨更,朗讀這本書中經由合一弟兄會同工依據過去二百八十年的傳統,禱告尋求、精挑細選出來的新舊約經文,配合每日的禱詞嘉言,開始一天的事奉。多年於茲,從未間斷。奇妙的是,這些經文禱詞嘉言,每在我們的生命事奉的關鍵時刻,適時出現,成為陪伴我們跨越艱難、進入豐盛的及時助力,我們想這恐怕是這本《每日箴言》靈修手冊能持續發行、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我也要特別感謝盧怡君、李國隆及之後加入的潘世娟三位譯者持續多年字斟句酌,將這些禱詞嘉言從德文譯成中文的匠心與辛勞。
這本《每日箴言》距合一弟兄會出版第一本已有二百八十六年,也是宇宙光中文版第六年,我們特予以改版,以方便更多人閱讀。
快打開這本書吧!想想看每天早上都有五十多種不同語言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與你一同共享上帝的恩言賜福,並且同心低下頭來,向上帝祈禱,是多麼奇妙的恩典祝福啊!
2015年10月29日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譯序
從翻譯說起
盧怡君
翻譯《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當然是上帝的呼召,在宇宙光出版的第一本台灣中文版《每日箴言2011 年》譯序中,我已經將自己與這本靈修書從結識到翻譯成書的心路歷程做了鋪陳,如今,已是第九年了。然而,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點,並非從我開始翻譯《每日箴言》才曉得。二十幾年前,第一次在德國大學的漢學系修翻譯課,就令我這個自認「漢學素養挺好,德語水平尚佳」的台灣學生對翻譯避之猶恐不及。
***
初夏午後,教室裡十幾個學生埋頭苦思翻譯作業,在那個沒有網路、google 和手機的年代,每個人桌上堆滿各式各樣的辭典和參考書,微醺的暖風中不時傳來翻書頁的沙沙聲。來自北京的李教授在漢學系裡開授「文心雕龍」和「中德翻譯」,今天他要我們把陶淵明的〈飲酒〉詩第五首譯成德文――「希望保留詩歌的節奏感,最好還能押韻,(哇咧,最好是哦!)50 分鐘後交卷」,李教授交待完便走出教室。
一會兒,後面有人用原子筆蓋戳我的背,是卡蘿拉,她壓低聲音問:
「怡君,妳覺得這句『悠然見南山』裡的『南山』是單數還是複數?」
「蛤?妳說什麼?」我一時沒會意,不知道她在問啥。卡蘿拉還沒來得及複述,坐在右後方的漢斯聽見了搶著搭腔:
「對啊,我知道『採菊東籬下』的菊花應該是複數,但是『南山』呢?妳認為是一座山還是很多座山?」於是,左後方的奧圖也聽見了,馬上接著說:
「還有,『南山』是一個專有名詞呢,還是指位於南邊的山?」
「如果是專有名詞就好辦,是單數,但如果是南邊的山呢,就得考慮單複數了。」旁邊的沃夫岡也加入討論。這幾個人嘰嘰喳喳搞得全班都聽見了,頓時前後左右十幾雙眼睛都朝我望過來,眼神中流露詢問的期待,希望我給個標準答案。
「我……我不知道。」這是實話,從小到大念了多少中國詩詞,壓根兒沒想過這種問題。
「怎麼會呢?」卡蘿拉不放棄:「這裡只有妳是講中文當母語的,想一想嘛。」
「對啊,妳在台灣不是念過中文系?陶淵明的詩嘛,一定讀過的,肯定知道。」前面的姍德拉轉過頭來,臉上堆滿自以為是的笑容。
「是啊,妳以前的中文系老師是怎麼講的?」
「沒提過陶淵明住哪裡嗎?哪座山下啊?」
「老師沒教這首詩嗎?」
「李教授說這是很有名的〈飲酒詩〉耶,妳的老師不會不教吧?」……
霎時間,好像整個台灣中文系的榮辱興衰、還有我的詩選老師的學術聲望是否會毀於一旦,全成了我的責任,端視我能不能給他們答案。天曉得,我根本不會、也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一股莫名的惱怒升上來,我起身把桌上的字典、參考書、筆記本和筆盒一股腦兒掃進包包裡,大聲說:「你們這樣亂七八糟解讀陶淵明的詩,根本沒讀通中國文學,完全不懂中國文化,你們這樣念漢學,通通不及格。」然後拎起包包甩頭就走,留下日耳曼蠻族面面相覷。那一次的翻譯作業,全班通通不及格。
***
從那時候開始,我再也不修翻譯課,尤其排斥中德翻譯,當時漢學系的馬丁教授曾經詢問我可否與他一起合作翻譯金庸武俠小說,我想都不想就回絕了,態度決斷得讓他有些錯愕,這個讀了一輩子中國書的德國人極為訝異,通常措辭迂迴婉轉的漢語人士怎麼會講話如此斷然直接?!後來我在研究所主修語言學,漸漸能夠理解當初翻譯課的德國同學為什麼會問出那些搞錯重點的問題,也很慶幸上帝最初是向希伯來先知啟示,而非啟示古代中國聖賢讓他們用漢語寫下聖經。也因為學這個專業,聖經裡有關「語言」的記載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語言真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首先,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宇宙萬有,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約翰福音〉也記載「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裡的「道」希臘文叫作logos,原意就是「話語」。再者,上帝在所造的萬物之中,唯獨賦予人類語言能力,使他有別於其他物種,能夠與上帝交談、聆聽上帝的話。令人驚訝的是,語言竟然也是上帝用來懲罰人類的方式之一。最初亞當夏娃犯罪,代價是被逐出伊甸園與上帝隔離;而後整個人類敗壞,上帝用洪水來毀滅世界,僅留下挪亞一家。接著,就是巴別塔的咒詛了,因為人類的驕傲,上帝讓人們彼此語言不通,無法完成自以為了不起的工程;我們當然也不會忽略,祭司撒迦利亞因為不信上帝藉天使向他說的話而暫時成為啞巴,不能開口說話直到預言應驗的日子。
對我個人而言,聖經裡最有意思的一個跟語言現象相關的記載,是在〈士師記〉12 章。以色列十二支派當中有一個支派叫以法蓮,以法蓮人與其他支派不同之處,就是他們不會發「虛」這個音,只要希伯來語中碰到要發「虛」的地方,以法蓮人都只能念成「斯」。有一次,這個支派被基列人追殺逃到約旦河邊,守在渡口的基列人為了辨別來者是否以法蓮人,要求每個渡河的人念一個詞「示播列」(shibboleth),如果是以法蓮人,就會說成「西播列」(sibboleth),當下基列人就將他抓住殺害。這是口音攸關生死的一個極端事例,然而不可否認的,一個人說話的咬字、腔調以及用字遣詞,往往會不自覺流露出他的背景身分。在這裡,我又想到約書亞,他是繼摩西之後的以色列領袖,也是以法蓮人,想當然爾他講希伯來語時也都把「虛」念成「斯」,因此他原本的名字叫「何西阿」(Josea),名字裡沒有「虛」的音。但是當他與其他支派一同被差去窺探迦南地時,摩西就給他改名叫約書亞(Joshua)(〈民數記〉13 章16 節),聖經裡沒有說明摩西為什麼給他改名字,但是對研究語言的人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未來的領袖,一個要帶領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的領導者,除了膽識勇氣與純正堅定的信仰,還必須訓練講話咬字清楚,摩西讓他從自己的名字開始練習,要能分辨希伯來語中的「虛」、「斯」並且發音正確。當然,並非口齒伶俐、舌燦蓮花、辯才無礙的人都是當領袖的材料,但是反過來看,凡是擁有領袖氣質與魅力的人,有哪個是講話稀里呼嚕含混不清的?
再回到巴別塔。上帝因為人的驕傲而變亂他們的口音,算是一種懲罰,然而對研究語言的人卻是莫大的福氣,世界上竟有這麼多截然不同的語言,各個語言獨特的結構之美常常令我驚歎不已。回想起,當初在翻譯課上對同學發脾氣委實沒有必要,不過念大三的德國年輕人,如何能夠領會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境以及與大自然互動得到的體悟,更關鍵的是,德語和漢語兩者實在天差地遠。語言結構確實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德語語法複雜、嚴謹又邏輯,適合用來思考、辯證與推理,對於名詞單複數、位格、性別、人稱、動詞變化各個層面都斤斤計較,一絲不苟,難怪德國人那麼喜歡講道理,出了那麼多哲學家和法律學家。同理,當德國同學要把中國詩詞翻成德語時,他的母語框架已經把他的思考方向限制住了,他不得不計較這些我們看來瑣碎不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一個社會看重的價值也會反映在語言裡,當中國人用「吃飽沒?」來互相問候時,德國人說的是「一切都按著秩序在走嗎?」(Alles in Ordnung?)。現在已經習慣了,但是三十年前當我第一次在學生食堂聽到同學這樣彼此問候,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當我不再那麼排斥翻譯,並且想到藉由翻譯可以讓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達到某種程度的溝通與了解時,已經是在念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年了,那時候我也已經讀過關於欽岑多夫、敬虔主義、合一弟兄會以及摩拉維亞復興的歷史。而當我決定要將《每日箴言》翻譯成中文出版,又是回台灣在大學裡教書十年之後的事了。幸好,翻譯《每日箴言》,是從德語翻成自己的母語,然而在閱讀德語原文時,卻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細細體會那隱含在每個字詞屈折變化、每個變化相互牽涉關聯之中的語意,理解領悟之後,再用合乎中文語法的句子譯寫出來。在德文與中文轉換當中,每逢遇到瓶頸過不去時,就感受到數千年前巴別塔的懲罰威力尚在,然而當我最後將譯好的中文詞句與德文原文對照時,往往覺得不可思議,語言與思考方式南轅北轍的兩個民族,卻都可以認識、相信同一個上帝,領受同樣的誡命與應許,對祂發出同樣的讚美感恩。這真是神蹟。
主後2018年仲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79折$253
-
新書85折$272
-
新書88折$282
-
新書88折$282
-
新書9折$288
-
新書9折$288
-
新書$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