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機的時間,愈長。
生活品質,愈差。
生活品質,愈差。
看手機,會吃掉你動腦思考的機會。上網閒逛也會。
注意觀察一下,當你把眼睛「卡」在手機上的時候,大腦有在思考嗎?
發呆,都好過看手機。不信問問賈柏斯,他會一直看手機嗎?
看電影、看書、爬山、健行、找朋友喝茶、煮飯、做餅乾、騎車、散步、聽音樂、看話劇、陪孩子玩耍、陪老人聊天、畫畫、打鼓、唱歌、做衣服、織毛衣、談戀愛、做義工、走路上下班、做瑜伽、閉目養神、買禮物送誰、寫卡片感謝誰、幫你愛的人捏捏背、說笑話給關心你的人聽…… 值得做的事,多到只怕時間不夠。
很多好創意,都來自發呆時間。還有,休閒或休息。
如果太依賴網路,漸漸地,你會失去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汪培珽手記六,說的是姊姊十四歲、弟弟十一歲,那年的故事
我盡量拖延孩子接觸3C產品的時間
打算能拖多久算多久
十四歲,姊姊有了手機
那是先生的錯,他背著我買
姊姊還不敢拿,來問我
我一時心軟,先生只是想「疼」小孩
我一時心軟,孩子會好失望
如果時光倒回
我會不惜一切,搶回那隻手機
不管他們有多怨恨
或是
至少我會改變「戰術」
只給姊姊一隻「只能講電話」的手機
她的青少年歲月
從手機和網路上失去的
比得到的,多很多
有一天,她會明白我在堅持什麼
一定有那麼一天
汪培珽的手記,說的都是日常生活裡的小事
當初我不知道,孩子小時候,竟然可以可愛到這種地步。
如果誰能事先告訴我,我會多一百倍去珍惜那段美好的時光。
而且,那時候他們好愛媽媽,跟青少年比起來,至少多愛一百倍。
所以那段時光,就是100 x 100的美好。
某一年的某一天,等你回頭去翻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會想起我說過的話。
讀者推薦
*
延續作者一貫的風格,寫出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之間的點點滴滴。
文章趣味雋永,在平凡的日子中充滿幸福感。
書中有一句話非常有意思:「感情是有階段性的。」
*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叛逆、交朋友的煩惱、3C產品的誘惑……小孩漸漸長大後,不再分秒黏著父母,做父母的要如何適時放手,卻又不能完全放任的矛盾,作者以自身觀點出發,透過不斷與孩子磨合的過程,有了一套標準,叫做「愛」。
愛能包容,願意打開心去理解與傾聽,能接受對方的不完美。但愛並不是溺愛,作者心中自有一把尺,這套標準雖嚴格,卻最能助益孩子養成學習與負責任的態度。孩子的未來是他們自己的,但成年之前的習慣培養,父母才是關鍵的角色。——一朝晴雨
*
這本書一上市就買來,已經反覆看過幾次了,身為兩個孩子(現在6y.8y)的母親,我不得不為他們把關,同時也為我自己把關。大人都深(身)陷手機的無形監獄,更何況小朋友,真的很難拒絕智慧手機的「保母」功能。
我在教育界服務,十幾年間,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一旦擁有智慧手機,從此一去不復返(比較沒那麼小孩子氣、沒那麼童真吧),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還要分些時間給手機,小朋友被弄得更忙(茫)。本書只有一部份在談手機問題,但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大多數的父母都不自覺,就給了孩子手機反正大人要換機,或順便舊機放著可惜,或是獎勵,嗯,手機是一種獎品嗎?或是其他小孩都有那我家小孩也要有。——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