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台北阿嬤,再見
孫旻暐
2003年秋日,離開了任職四年的機要秘書工作,譯者在轉身前往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就讀博士學位之前,癌症治療與緩解的議題僅僅是課本或雜誌中,或是課程中談及安寧病房時才會碰觸到的學習主題。
幸運地是,當時譯者的家人或週遭親友也從未與癌症有任何的關聯。初到英國的第一年,譯者有幾位來自台灣與泰國的新朋友,遠赴英國就讀癌症治療領域的博士學位,相處時,他們會談及所接觸到的癌症病人,這才讓我稍微瞭解癌症,但仍覺得有點隔靴搔癢之感,更很難去感同身受癌症患者與家屬的心情與處境。
直至學成歸國後幾年,生命中最重要的長輩「台北阿嬤--陳莊淑嬌女士」,在某次身體檢查後發現異樣,經過組織切片的復檢,最終仍被醫師確診為子宮頸癌零期,與多數的患者一樣很快的接受了醫師建議的常規治療--子宮頸環狀切除手術,之後再定期地回醫院進行後續追蹤。當時台北阿嬤與家人們還慶幸發現得早,也感謝當時的醫療處預果斷的介入。之後,台北阿嬤就回復到以往的生活方式。
然而,數年之後,不幸的憾事再度發生,也正是在一次例行的檢查中阿嬤再次被確診罹癌,並且已經產生轉移,在幾經治療與安寧處預後不久,親愛的台北阿嬤,仍在家人環繞與不捨下離開人世,但也遠離癌症所帶來的病痛。
由於要出席每場傳統禮俗「做七」,短期內譯者密集地往返於台中與台北間的國道3號高速公路,每每獨自開車時,除了精神不濟外,腦中也常思考,如果在第一次手術後,台北阿嬤若能有其他的生活改變策略或治療方法,以有效地避免癌症的發生,或是採用運動方法,達到癌症緩解的效果,這該有多好。這樣台北阿嬤能延長陪我們的日子,我們肯定也因此更為幸福。
之後,周遭的親友開始有一些罹癌去世的案例,開始對著當年因「台北阿嬤」所埋下的那顆「問號種子」上澆水,進而種子開始發芽。真的是「風聞有你,親眼見你,癌症。」
2015年《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中文版問世,這是個足以讓心理的小苗持續發育與成長的肥料。作者凱莉‧透納(Kelly A. Turner)提出九個完全緩解的方法,這也深深地打動譯者的心。
今年人間四月天,凱莉‧透納的第二本(英文版)著作《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問世,張老師文化為了繼續向讀者推薦好書,譯者銜命上陣進行翻譯工作,如今,中文版在您眼前誕生。
譯者身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並擁有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經驗,當第一次拜讀完英文版的新書時,對書中各類的案例的舉證,九個完全緩解因子外,更在本書中加進第十個治癒因素:運動(exercise)深覺這是一本更具研究支持的癌症完全緩解的參考整理。因此,建議讀者再去閱讀第一本的《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外,亦期許透過新中文版所傳達的內容,讓讀者或其親友們,能使得他們生命中那個重要的「台北阿嬤」,能多一個可能的選擇,讓「阿嬤」也能在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症中,更有機會得到完全緩解,也讓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那個無人可取代的「阿嬤」。
2020/6/20 謹以此譯書致謝雙親孫宇傳先生與張瓊滿女士
後記
飄在人子心上的事....
孫旻暐
就在完成全部章節的轉譯工作與寫完譯者序之後,譯者才依書中的各項資訊與個案經驗來自省,故在端午連假前夕,主動帶最近身體不適的孫媽(張瓊滿女士)住院檢查。在門診的抽血時發現低鉀危機即隨即住院(但後來應該是利尿劑所造成的低鉀);只是在住院時譯者要求進行生化檢查的腫瘤標記檢測,故在腫瘤標記AFP指數中顯示高出正常值的150倍,因而才做了腹部超音波且發現於肝臟部份有顆明顯的腫瘤,故隔天又緊急進行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最後,今天中午門診中經醫師確診,孫媽罹患肝癌第二期,這結果對譯者與家人無疑是晴天霹靂,也正與許多的病人與其家人一樣。
然而,因孫媽的年紀較長,故目前的討論中已排除換肝手術,接下來則是進行針對後續典型療程的評估與安排。當然,譯者也因本書各章完全緩解案例的學習,在今天確診後,即展開所有相關療法的分析與評估,並積極安排各項檢且與醫療團隊討論;重要地是,譯者也立即展開十項緩解癌症的方法,努力協助心中所愛的人。
2020/06/26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後記之後記
「禍不單行」這句成語,用來評估孫媽後續典型療程(手術)檢查時,應證了。因為醫師又在孫媽的左腎上腺上,也發現一顆約3.8公分的腫瘤,還好該腫瘤是原發性的,不是我們所擔心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它可能會導致手術中血壓的突然變高,而增加手術的風險)而且該腫瘤也是原發性的,並不是肝腫瘤轉移的(真是一個好消息)。
最後,孫媽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鄭隆賓院長與其醫療團隊的評估下,決定採用進可攻、退可守的「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先開小洞探勘腫瘤位置,清楚瞭解實際狀況,狀況適合後則可「進」一步繼續切除;反之,可以在傷口最小的狀況下「退」出,並另謀其他的治療方法;其他原因還包括,該手術適合腫瘤的狀況,對於高齡的孫媽來說,傷口相對小、易復原。
孫媽提前兩天入院,需要完成幾項術前的評估檢查與準備;2020/7/16上午七點多,以第一台刀進入編號007的開刀室;譯者於等待室,緊盯著電視螢幕上呈現的手術進度。
手術剛開始的1至3小時裡,祈求著手術室不要廣播孫媽的名字(這可能表示狀況不對,無法繼續進行手術)然而,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的慢轉,到了第5個小時了(網路資訊提醒通常需要2至7小時)這時開始漸漸地緊張起來…
過了第7小時後,開始祈求著手術室趕緊廣播,這真是此生最漫長的等待,不知何時才會結束,愈發地坐不安穩;還好一群支持孫媽的家人與好友,隨時透過line的對話進行情緒的安撫,不然真的會被焦躁的心情吞沒,即使自己身為情緒管理的專家…
等待室的螢幕上,紀錄著孫媽近10個小時的辛苦過程:7:30「接病人」、7:55「等待中」、8:12「手術中」、16:14「恢復中」、最後16:50「已完成」。
如浴火鳳凰般重生的孫媽,手術後的第一個夜晚,如常地香甜睡下,白晝孤身在手術房與醫生們努力的奮鬥,想必她一定是累壞了。睡吧!深沉地睡去吧,明天迎接她的正是光明的白晝與辛苦恢復所帶來的全身酸疼;重生的感覺真好喔!宛若第二個生日,7/16。
事後回想,還有一位令人感到敬佩之人,那就是跟在孫媽後面的第二台刀的病患,他也等了十個小時,而且從前一晚就開始禁食,餓著肚子直到孫媽移至恢復室才能開始接受手術。
譯著一直都在病房中,甘之如飴地轉換成博士級的台籍看護工,含笑地為孫媽進行吸痰、拍背、量排泄物重量等,頗需專業護理的工作;但是一旦有空閒時間,就立馬讓孫媽戴上耳機聽著輕音樂,期待趕緊復原外,也可以有效隔絕鄰床病人與家多的噪音…
2020/07/16 晚間23:54
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立夫醫療大樓1119-1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