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

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
定價:480
NT $ 312 ~ 545
 

內容簡介

巴比倫、耶路撒冷、羅馬、撒馬爾罕、君士坦丁堡、巴黎、上海、聖保羅……
偉大城市無論已然傾頹或永垂不朽,在歷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導覽,深入考據、旁徵博引
從兩河流域的古城到現代超級都會
造訪一座座古今中外的偉大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最具體而微的呈現,建築、藝術、宗教、政治、軍事、水利、經濟、娛樂……,人類生活的種種樣貌,無不留存於城市的紀錄與遺跡之中。
 
  本書以時間為軸,開展宏大翔實的世界史繪卷,細數從上古以至現代,在時光長河之中曾經光輝燦爛,而後歸於沉寂或不斷獲得新生,更甚者發展變革快得令人難以想像的諸多城市,那些我們知與不知的大小事:
 
  ◆烏魯克──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它比雅典的誕生還早了三千多年,現已淹沒在伊拉克的滾滾黃沙之下。
  ◆長安──如果要生在七世紀,首抽最幸運的便是降生於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城。
  ◆巴格達──籠罩著天方夜譚的神祕色彩,且聽雪赫拉莎德王妃娓娓道來一千零一則天馬行空、引人入勝的故事。
  ◆京都──以大唐盛世為藍本的平安京,貴族嚮往的精緻文化與民間浮世的享樂追求,在這片土地上並存,也催生世上第一本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
  ◆倫敦──十七世紀的倫敦人口爆炸、骯髒擁擠又混亂。說了你也不信,在莎士比亞可容納三千多人的環球劇院中,竟沒有半間廁所。
  ◆華盛頓特區──特區中的立法機關、行政組織與街道的安排,是美國國父華盛頓心中「完美民主制度」的具現化。
  ◆東京──晴空塔直入雲霄,淺草寺香火繚繞,不斷快速改變又新舊並存的新世紀中心。
 
  集結史料、考古研究等多方資訊,周密還原當時的自然環境、時空背景,時空與地域之間的交互影響,在看似龐雜的歷史洪流之中逐漸清晰浮現。歷史上的偉大城市,無論已然傾頹或永垂不朽,皆在本書中細膩而立體地再次復生。
 
本書特色
 
  ★依年代由古至今,精選70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關鍵地位的城市,充分考據,將飽含知識的內容濃縮成簡潔有力的文字,搭配50餘張彩色圖片,並以地圖標示出城市位址。

  ★透過書中文字與圖片,鮮明的城市意象躍然紙上,令人迫不及待想親身造訪這些美麗又蘊藏豐富內涵的城市,但書中生動的描寫又彷彿已經置身其中。讓人很想出門、卻也讓人不用出門。

  ★由城市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面相閱讀歷史,從中收穫有趣的新知與思想。並以此做為入門磚,繼續在知識之海中探索那一座座令你傾心的城市。

  ★閱讀本書,得以將自己的角色轉化為一位陌生人,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城市,看見城市的另一番風貌,發掘只屬於自己的獨特城市故事。
 
各界推薦
 
  專文領讀
 
  陳韻文(Miss Fotogrape) (攝影師/旅遊作家)
  褚士瑩 (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感動推薦
 
  王盛弘 (作家)
  王儷瑾 (西班牙的中文官方導遊)
  印度尤 (「YaoIndia就是要印度」共同創辦人)
  寒 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各界好評
 
  以歷史為經,人物為緯,自上古時期到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故事。與看不見的城市不同的,這七十個城市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無論湮滅或輝煌,它們豎立於地表時,皆是當代所有城市之王,是最偉大的文明樞紐。當我們讀取故事時,便如投入歷史中穿梭行走,看見這些城市的形色面貌,並且視線鮮明,真實無比。──陳韻文(Miss Fotogrape)(攝影師/旅遊作家)
 
  要誘發哲學,就必須進行哲思。要認識一座城市,就必須穿越時空去旅行。到有著偉大歷史的城市去當一個陌生人,讓我們習慣熱愛、渴望和產生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褚士瑩(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一場盛會……精彩的作者陣容,以及絕妙的插圖。──《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城市的歷史即文明的歷史,我們很難得能見到如此清晰、簡明、易於理解且富於娛樂性的歷史故事。──《藝術之書》(The Art Book)
 
  在如此迷人的主題上,我們不能再奢求更多了。──《旅遊者雜誌》(Condé Nast Traveler)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
 
  生於英國,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旅遊作家和電視名人。曾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並在牛津大學新學院取得法語和俄語文學學位。諾維奇著述頗豐,包括《南方的諾曼人》(The Normans in the South)、《陽光下的王國》(The Kingdom in the South)、《地中海史》(The Middle Sea: A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教皇史》(The Popes: A History)等,另撰寫多部關於旅遊、建築和音樂的書籍。
 
  此外,他曾為英國廣播公司約30部紀錄片撰稿,並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諾維奇也致力於慈善事業,長期贊助社區身心障礙者的職業培訓,並擔任「瀕危威尼斯」基金會的主席,籌集資金以恢復和保存威尼斯的藝術品和建築作品。

重量級導覽團隊陣容簡介

瑪嘉烈‧凡‧艾斯(Margarete van Ess)──烏魯克

  德國考古研究院東方部科學主任與巴格達分院代理院長。
 
羅賓.康寧漢(Rovin Coningham)──摩亨佐─達羅

  杜倫大學考古學教授與副校長。
 
伊安.蕭(Ian Shaw)──孟斐斯

  利物浦大學考古、古典與埃及學學系考古學教授。
 
比爾.曼黎(Bill Manley)──底比斯

  於格拉斯哥大學和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教授古埃及語文與科普特語。
 
崔佛.布萊斯(Trevor Bryce)──哈圖薩

  澳大利亞人文學院研究員、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名譽教授、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瓊安.歐慈(Joan Oates)──巴比倫

  考古學家、劍橋大學麥當諾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朱利安.里德(Julian Reade)──尼尼微

  哥本哈根大學近東研究榮譽教授。
 
亨利.赫斯特(Henry Hurst)──迦太基

  劍橋大學古典考古學名譽高級講師。
 
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雅典

  歷史學家、作家與主持人,擔任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
 
W.J.F.珍納(W. J. F. Jenner)──臨淄

  學者、作家與翻譯者。
 
亞蘭.B.羅義德(Alan B. Lloyd)──亞歷山卓

  斯旺西大學古典學、上古史與埃及學學系研究教授。
 
羅伯.莫寇特(Robert Morkot)──麥羅埃

  艾希特大學考古學資深講師。
 
馬丁.古德曼(Martin Goodman)──耶路撒冷

  牛津大學猶太研究教授、牛津大學希伯來與猶太研究中心研究員。
 
奈傑.波拉德(Nigel Pollard)──羅馬

  於斯旺西大學教授羅馬史和考古學。
 
蘇珊.托比.伊凡斯(Susan Toby Evans)──鐵奧蒂華坎、鐵諾奇蒂特蘭

  賓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
 
西蒙.馬丁(Simon Martin)──提卡爾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美洲部門副研究員。
 
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君士坦丁堡、巴勒摩、威尼斯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旅遊作家和電視名人。
 
多莉絲.貝倫斯─阿柏塞夫(Doris Behrens-Abouseif)──麥加、巴格達、哥多華、開羅

  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與班堡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
 
巴納比.羅傑森(Barnaby Rogerson)──大馬士革、廷巴克圖

  從年輕時就旅行四方,與妻子共同經營伊蘭德書局,並出版旅行文學經典著作。
 
熊存瑞(Victor C. Xiong)──長安

  西密西根大學中國史教授。
 
麥可.D.寇依(Michael D. Coe)──吳哥

  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榮譽職。
 
柯林.蘇布隆(Colin Thubron)──撒馬爾罕

  旅行文學作家與小說家。
 
克里斯.瓊斯(Chris Jones)──巴黎

  紐西蘭坎特伯里大學歷史學系高級講師、皇家歷史學會研究員。
 
威廉.L.烏爾班(William L. Urban)──呂北克

  蒙默斯學院李.L.摩根史學與國際研究教授。
 
亞當.札摩伊斯基(Adam Zamoyski)──克拉科夫

  史學工作者。
 
查爾斯.費茲羅伊(Charles FitzRoy)──佛羅倫斯、羅馬、斯德哥爾摩

  藝術史學家,在西歐經營以義大利為主的藝術旅行團。
 
派翠克.達林(Patrick Darling)──貝南

  伯恩茅斯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維護學系資深研究員。
 
布萊恩.S.鮑爾(Brian S. Bauer)──庫斯科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人類學教授。
 
馬林.尼維特(Malyn Newitt)──里斯本

  艾希特大學首席副校長、倫敦國王學院第一位查爾斯.巴克索歷史教授。
 
傑森.高德溫(Jason Goodwin)──伊斯坦堡

  歷史作家。
 
艾巴.科赫(Ebba Koch)──阿格拉

  維也納藝術史研究中心教授。
 
史蒂芬.P.布雷克(Stephen P. Blake)──伊斯法罕

  明尼蘇達大學近代史中心高級研究員。
 
法蘭西斯.伍德(Frances Wood)──北京

  曾在劍橋、北京、倫敦等地大學研讀漢學,中國史與中國文化作家。
 
萊絲莉.道納爾(Leslie Downer)──京都、東京

  作家、記者與主持人。
 
柯林.阿梅利(Colin Amery)──布拉格、哥本哈根、聖彼得堡

  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英國分會創會董事,目前是專業建築作家與顧問。
 
西蒙.夏馬(Simon Schama)──阿姆斯特丹、華盛頓特區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歷史大學級教授。
 
費利浦.斐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墨西哥市、巴塞隆納、布宜諾斯艾利斯

  曾任教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並取得塔夫茨大學和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教授職。
 
A.N.威爾遜(A. N. Wilson)──倫敦

  作家與記者,皇家文學學會成員。
 
湯瑪斯.帕肯南(Thomas Pakenham)──都柏林

  歷史作家、愛爾蘭樹木學會主席。
 
米夏.葛連尼(Misha Glenny)──維也納、布達佩斯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前特派記者。
 
麥格努斯.林克雷特(Magnus Linklater)──愛丁堡

  記者與作家。
 
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莫斯科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史學教授。
 
菲利浦.曼塞爾(Philip Mansel)──巴黎

  史學家與傳記作者。
 
羅利.麥克黎恩(Rory MacLean)──蒙特婁、柏林

  旅遊作家。
 
珍恩.瑞德利(Jane Ridley)──新德里

  白金漢大學史學教授。
 
詹姆斯.庫諾(James Cuno)──芝加哥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董事長兼館長。
 
凱文.史塔(Kevin Starr)──洛杉磯

  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歷史教授。
 
約翰.濟伊(John Keay)──新加坡

  歷史作家。
 
楊.墨里斯(Jan Morris)──紐約

  歷史作家。
 
亞歷山德.布魯姆(Alexander Bloom)──紐約

  麻塞諸塞州惠頓學院珍.奧斯佛.凱特史學與美國研究教授。
 
伊莉莎白.強森(Elizabeth Johnson)──聖保羅

  信用訊息公司巴西研究部門主任。
 
伊莉莎白.法瑞里(Elizabeth Farrelly)──雪梨

  專欄作家、雪梨大學兼任副教授。
 
約翰.吉廷斯(John Gittings)──上海

  《衛報》上海專家與東亞版面編輯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灣大學化學系、歷史研究所畢業,譯有《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目錄

推薦序 | 看的見的城市──陳韻文
推薦序 | 城市的陌生人──褚士瑩
序 |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現代超級都會
 
上古世界
烏魯克 | 歷史第一城
摩亨佐─達羅 | 印度河文明之謎
孟斐斯 | 兩地之衡
底比斯 | 埃及黃金時代之心
哈圖薩 | 西臺帝國大本營
巴比倫 | 尼布甲尼撒的空中花園
尼尼微 | 亞述大王的宮與廟
迦太基 | 腓尼基與羅馬城市
雅典 | 民主起源地
臨淄 | 中國戰國時代
亞歷山卓 | 埃及的希臘化首都
麥羅埃 | 努比亞王城
耶路撒冷 | 信仰之城
羅馬 | 奧古斯都的石城
 
西元第一千紀
鐵奧蒂華坎 | 時間與水流動之境
提卡爾 | 馬雅文明的熔爐
君士坦丁堡 | 東方的基督教首府
麥加 | 回教聖城
大馬士革 | 綠洲都市的輝煌
長安 | 中國唐朝首都
巴格達 | 阿拔斯王朝盛世
哥多華 | 摩爾西班牙的光輝首都
 
中古世界
吳哥 | 高棉的光榮之城
巴勒摩 | 地中海的諾曼寶石
開羅 | 回教文明中心
撒馬爾罕 | 帖木兒欽選之城
巴黎 | 集哥德式建築之大成
呂北克 | 漢薩同盟諸城
克拉科夫 | 北方文藝復興都市
威尼斯 | 地中海的女主人
佛羅倫斯 | 華貴的麥第奇家族
貝南 | 西非的祖靈之城
廷巴克圖 | 沙中之城
庫斯科 | 印加皇城
鐵諾奇蒂特蘭 | 阿茲特克湖中都市
 
近代世界
里斯本 | 地理大發現時代
羅馬 | 文藝復興教皇群像
伊斯坦堡 | 蘇丹之城
阿格拉 | 泰姬瑪哈陵之城
伊斯法罕 | 阿拔斯沙赫與薩法維帝國
北京 | 城中之城紫禁城
京都 | 佳美庭園與朱紅宮殿
布拉格 | 魯道夫二世的魔幻城市
阿姆斯特丹 | 荷蘭共和國
墨西哥市 | 新世界的烏托邦
倫敦 | 從文藝復興到都市重生
斯德哥爾摩 | 瑞典之波羅的海帝國
都柏林 | 一睹喬治時代風華
哥本哈根 | 北歐新古典主義
聖彼得堡 | 俄羅斯的西化之窗
維也納 | 哈布斯堡歷代帝王
愛丁堡 | 蘇格蘭啟蒙運動之地
 
現代世界
莫斯科 | 沒有朝廷的首都
巴黎 | 拿破崙三世與奧斯曼男爵的時代
倫敦 | 從維多利亞女王到「金融大爆炸」
布達佩斯 | 多瑙河的橋梁
蒙特婁 | 造就加拿大的反骨氣概
華盛頓特區 | 顯而易見的意識形態
巴塞隆納 | 加泰隆尼亞的鳳凰
新德里 | 岩石裡的象徵符號
柏林 | 在火山邊緣起舞
芝加哥 | 美國的引擎
洛杉磯 | 充滿想像力的文化
布宜諾斯艾利斯 | 永久許諾之城
新加坡 | 獅城
紐約 | 未來的展望
紐約| 從鉛的時代到黃金時代
聖保羅 | 咖啡與商業之地
雪梨 | 從棚屋小鎮到世界級都市
東京 | 常變之城
上海 | 中國的超級都市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
 

推薦序(節錄)

看得見的城市
陳韻文(攝影師/旅遊作家)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看不見的城市》,以實際存在於歷史舞台中的馬可波羅與忽必烈間的交互對話,虛構了對城市的見聞遊歷。書中有十一個主題,分別敘述城市的各種迷幻面貌。忽必烈是當時領土最廣袤的帝王,他擁有無數座城,但仍渴望著一個真正完美的、無瑕疵的城市,這座城市將集結所有不完美城市的優點,是統治者理想的實踐,是所有城市的典範。然而,它從未存在,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鄉愁鏡像。
 
  《文明的驛站》以歷史為經,人物為緯,自上古時期到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故事。與看不見的城市不同的,這七十個城市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無論湮滅或輝煌,它們豎立於地表時,皆是當代所有城市之王,是最偉大的文明樞紐。當我們讀取故事時,便如投入歷史中穿梭行走,看見這些城市的形色面貌,並且視線鮮明,真實無比。
 
  城市,是人類的載體;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城市,或許面貌全非,或許不再復見,但當投入這些城市的故事裡頭,即能使它們於記憶中再度璀璨。而我們這些如忽必烈般盛滿記憶的城市人,便能在所到之地,共同創出一個個偉大的城市。
 
推薦序(節錄)
 
城市的陌生人
褚士瑩(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中古世界的巴黎,跟現代的巴黎,是同一個城市嗎?
  這可以是一個歷史問題,但對我來說,更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
 
  因為這就像西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忒修斯之船」有關身份更替的問題:如果有一艘因為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而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每次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就會被替換掉,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

  問題是,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最終產生的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或已經變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哪一個時間點,才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我長年住在巴黎瑪黑區的好朋友Ken,總是抱怨今日的瑪黑區,不是他剛來到巴黎時的瑪黑區了。但誰決定瑪黑區什麼時候再也不是瑪黑區的?中古世界的巴黎,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代的巴黎的?上古世界的羅馬,跟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是同一座城市嗎?如今生活在開羅的埃及人,真的是西元1000年時埃及人的後代嗎?現代的倫敦,可不可以是十六世紀那個倫敦的「忒修斯之船」?
 
  我在讀著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編纂的《文明的驛站》(The Great Cities in History)裡收錄的七十座城市,書裡按照不同的時代,將城市按照上古世界、西元第一千紀、中古世界、近代世界、現代世界區分,但是羅馬、巴黎跟倫敦,都出現了不只一次,讓我不禁停下閱讀,思考倒底在歷史學家的心目中,它們是同一座城市,或只是正巧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中,同樣的地理位置的同名城市?
 
  同一座城市透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城市透過不同的空間,帶來各式各樣的熟悉感、以及陌生感。同一座城市,卻可以因為時間變得如此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卻又可以因為連鎖咖啡館、國際貿易的串連,變得如此類似。
 
  而微不足道的我們,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後代,則在時間的洪流當中,透過旅行,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個角色叫做城市的「陌生人」。
 
  或許這解釋了從小到現在,我對旅行無法澆熄的熱情,旅行者的角色是到不同的城市,扮演「外國人」的角色,就像柏拉圖在他晚期對話中那個沒有名字的雅典「陌生人」。在旅行中,我努力善用「陌生人」的概念,當自己的陌生人,也當別人的陌生人,讓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角度,都因此變得更加立體。
 
  然後我回頭,試圖看懂自己故鄉的城市:當我覺得別人應該要關注我、同意我的時候,我從「陌生人」的角度注視過自己了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5
    $312
  2. 電子書
    65
    $312
  3. 二手書
    72
    $346
  4. 新書
    75
    $360
  5. 新書
    79
    $379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79
  8. 新書
    79
    $380
  9. 新書
    9
    $432
  10. 新書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