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本書對於作者而言,可能只是大學、碩士求學階段紀念性的「藏私之作」,但究其內涵與行動卻是在歷史田野耕耘最精華的大學生涯和碩士班期間,全心投注去探尋和體會「什麼是歷史?」「何謂歷史研究?」的實踐之作,當然文中的論點或許令人生疏,或許不為他人所認同,但這都無損於兩位作者對於歷史田野和地方研究認真耕耘的初心。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
雖然我自己本身也常採取類似這樣的方式,探索過去的歷史,但這純粹只是為了創作出更具真實性的故事而已,可是對於阿毛(毛帝勝)與崇哲來說,由於他們史學專業的執著和絕不草率的態度,會運用所學重新審視這些事證,不再拘泥那些歷史文獻的敘述,跳脫那些白紙黑字的框限,從多元的觀點去剖析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之所以會用「天德元年」作為標題,正是以宏觀的角度去說明林恭、李石的反清行動,不僅僅是侷限在臺灣島內,而是以太平天國為核心,聯合當時中國各省的反清運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可說是體現田調精神的讀本,由探索細微的線索中,去經歷一場重新認識歷史的旅程,這可能比去如何解開這段歷史的疑點還更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加瞭解「林恭李石事件」的人,絕對不能沒有這本書。
鳳山文史工作者、作家
劉自仁
作者序
(徐序節錄)
筆者認為,林恭、林萬掌家族的研究還有很多發揮空間,未解的謎團仍有許多。當時林家雄踞在屏東的勢力究竟是出於同源還是多處並起即是本書想探討的重點之一。
筆者自從進入田野領域以來,林恭事件的研究可以說是我的處女作,亦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在過程中對於民變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我後來延伸去接觸民變與陰廟的關係,也陸續去進行寫作。會產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針對「族群」關係的演變感到訝異。舉例而言,我們可以檢視目前身邊相處很和平的一群人,或許其中一些人的祖先是兩個勢不兩立的族群,這是非常難以想像的事。還有,現在網路資訊發達,社群網站中時常可以看到開族群玩笑的笑話以及視頻,事實上這整個脈絡也是與臺灣有史以來的族群關係有關,「民變」就是其中比較激烈的一環。當然了,我對族群有興趣並不是想開一些地獄梗玩笑,每個族群的歷史與文化都非常值得重視,不應不理解而去嘲笑對方。身為半個客家人的我,也是透過對於民變的研究去知道原來自己是「福佬客」的身份,筆者再度感到慚愧……。
筆者認為,許多人對於族群的認識仍然不夠精確,曾聽到有人說:「客家人不是只有新竹、苗栗有嗎」「義民爺只有新竹人在拜」。
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義民爺」全臺很多地方都有在拜,而且不僅僅限於客家人,例如筆者所寫的〈嘉義林爽文事件相關有應公廟始建初探-以諸羅縣東門忠義十九公廟為中心〉這篇文章就是描述嘉義閩南人所奉祀的義民。
這裡不僅僅有如此的信仰體系,並且在當地也流傳許多朗朗上口的傳說以及相關遺跡、文物。 所以,在面臨族群相關的議題時,若是用既定印象去思考的話,往往會脫離不了所謂「絕對答案」的桎梏。
回到林恭事件的議題,在整個事件發生的脈絡下,不僅僅是官、民兩方的衝突,也是一種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互動交流。「六堆」這個組織,在此事件裡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試論六堆組織對臺灣地方防衛之影響──以林恭事件為例〉這篇文章
不僅僅談的是六堆的概念與發展,還述及六堆在林恭事件中有甚麼具體行動,並且和其他民變事件做比較。
(毛序節錄)
為瞭解林弓、李石與清咸豐天地會舉事,除了爬梳前人研究與浸泡在史料與檔案外,還在民國107年至108年(2018-2019)到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地點考察,包含筆者在內之本書兩位作者先後在屏東縣枋寮鄉、內埔鄉、竹田鄉、萬丹鄉、新園鄉以及臺南市善化區、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小東門等地考察。過程中除採集到流行於屏東地區的「林弓反,羅揚叛」傳說(屬於民間唸辭或民謠)外,還透過新園鄉港墘五房內林家與善化區小新營李家之長輩協助獲得有關林弓、李石紀錄之族譜資料。最後,綜合有限的史料文獻與採集之口訪資料、民間文書(神主牌位、族譜)在民國108年(2019)寫作成文,並發表在在《屏東文獻》與《臺南文獻》等官方地方刊物。分別有〈林恭事件研究──以義首林萬掌家族與民變首領林恭進行初步考探〉、〈望族、進士、抗清者-試探清代新園港仔墘五房內林家的發展與傳奇〉、〈被遺忘的臺南事──李石事件始末淺述〉等文。
本書則是基於自身先前研究論文作為基礎,並拓展延伸與李石、林弓抗清事件有關之歷史議題,以重新建構出「天德元年」的天地會抗清史事。當然,本書的發行只是這方面研究的開端,在此也邀請前賢後進能夠著手探討此議題,一同找回被遺忘的「天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