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法國古今之爭的影響,德國也產生了「古」與「今」的大辯論,且幾經波折,高潮迭起。德國古今之爭延續了法國古今之爭的基本問題,但在看待古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擴展。
首先,德國古今之爭失卻了法國古今之爭的劍拔弩張,萊辛、席勒、施勒格爾、赫爾德等對待古與今都持一種更為辯證與謹慎的態度,不僅突破了法國古今之爭中古今對立的二元框架,這樣一種態度也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法國古今之爭中,相對於古代,現代始終在總體上占據著優勢地位,而德國古今之爭則在現代範式中樹立了古代維度,構建起德意志審美現代性話語中的「古典理想」傳統。
其次,德國古今之爭中「古」與「今」之爭是主調,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關係的探討是協奏。面對德國文壇的混亂、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德國思想家們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本位立場,將保存民族傳統、增強民族意識作為重中之重。
最後,德國古今之爭已不止於文藝領域,論爭將現代意識從文藝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旨在為德意志民族的現代轉型尋求新的道路。面對德國當時分裂、落後的社會現實,古今之爭中的思想家們從人性出發,試圖以人的現代化轉型實現社會的現代化。
古今之爭雖是從法國傳到德國的,但除了最基礎的論爭問題得到繼承外,德國古今之爭的議題和立場都立足於本民族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必然根植於德國古今之爭緣起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