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穿梭時空,悠遊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徐明福名譽教授
1986年留學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後,我返國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至2018年退休,31年多的教學研究服務生涯中,我一共指導過104位碩博士生撰寫論文,並取得碩博士學位。1988年受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衛培理指導教授的論文Architect and community: traditional processes and modern
products啟迪,我開始從事臺灣傳統建築與聚落之研究,以教學相長的心情,指導臺灣傳統聚落研究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共計31本,其中以1988年與會承兄共同指導梁宇元從事北埔聚落之研究首開其先。
秉聲的碩士與博士論文亦為此31本中的2本,由碩士期間關注的「臺南五條港區」到博士期間以「臺南都市」為討論對象。如今秉聲為臺南聚落著書乃是立基於其碩、博士論文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透過2010至2018年一系列針對臺南聚落學所進行的研究,包括他近十年來的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以及科技部(國科會)之專題研究計畫等,重思聚落中「空間、時間與人」的關係,有系統地爬梳集冊出版,可說是他為「臺南學」貢獻其心力的具體成果。
「行於尋常」即是此書以穿梭時空的方式引領讀者悠遊於不同時期的臺南,來深入了解不同時期的臺南人如何生活於他們的聚落內,由「城、市區或都市」到「鄉村或地區」,進而理解到其間人群的聯結關係,以及人群關係所延伸而成的生活角色與其所居住的土地環境之密切關係。如此構成一幅臺南的生活網路及其結合的力量。臺南人的「臺南學」在現今終於成形,本書所呈現的即是一部分重要的歷史。
聚落本來就有「中心」及「邊陲」之分,「中心」亦有其自身的「中心」與「邊陲」之分,若從權力關係來看,此乃必然的現象,因為人群角色的關係本來就會因權力關係而構成一幅集體的生活網絡,並落實於集體居住的聚落關係上。清代臺灣府城及其周邊聚落的關係即是如此,而府城內部的府城大街與其他街道的關係亦若是。或許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一章〈臺南都市歷史空間復原與再現(1875-1945)-以數位化之1920年代地籍圖為建構基礎〉一文即可讓讀者穿梭回到此70年間府城的中心與邊陲之間,聚落與人群之間,關係與角色的演變。若說中心將邊陲融入而形成新的中心亦無不可。如今的臺南已不再是過往清代的府城或日治的臺南市了,它已在時空之中蛻變成新的臺南。
再現臺南的視角是由中心居民的「謀生」觀點來切入,行業的分布與結構性關係代表著中心為何成為周邊邊陲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使得中心與邊陲的居民彼此透過維生結構產生鏈結的關係。這又與執政者透過都市計畫與經濟建設的政策來強化中心之所以成為中心的優勢性與必然性。第二章的「維生系統」在解析詮釋構成人群關係與其所居住環境關係之間的空間性聯結結構關係。
在清代的府城基於城防的關係,將廟境視為一種結合「信仰」和「防禦」的雙重角色,而試圖將「信仰的人群」與「社區的人群」結合成一個特殊的關係,也因此人、信仰與空間結合成「境」。隨著時間的遞變,此「境」隨著現代化的腳步而有了新的面貌。第三章即在詮釋「人群關係」在信仰領域間產生宣告與認同的矛盾關係。
原屬於清代府城周邊的聚落,隨著都市化的結果,使得城與鄉的關係產生無可避免的依存關係。這種關係之解讀可在第二部分透過多聚落的研究,從「經濟」「農業生產」和「信仰」等角度分別來印證,先前論及的中心與邊陲間的多重關係所形成的相依又獨立的面貌。
相信本書可讓讀者細嚼慢嚥,穿梭時空悠遊於臺南,來了解臺南人與聚落之間的故事。此乃秉聲「行於尋常」的目的,得以啟發讀者重新理解「臺南學」的一部分,進而認識臺南一部分重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