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配合2016年第五屆「2016實構築」的建築展出(2016/08/06 ~ 2016/09/25),收錄所有展出作品共34件。
作品中收錄了包含四個展覽主題:「實築 Institution」、「再生 Refurbishment」、「良居 Housing」、「創構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之26件作品,4件建築系畢業生之全尺寸作品以及已故高雄籍建築師陳仁和之建築代表作品4件。
透過這些文字與圖片讓所有的讀者了解建築師、營造廠及業主使用單位為作為公共社會的一份子,其對於臺灣建築環境之責任與貢獻;營建好建築不只是三方關係人的重要責任,更是將好建築超越美感經驗,成為維持社會永續發展的公共資產與公共責任。
目錄
P.01 展覽案例分佈
P.02 實構築源起
P.08 實構築策展人引言
P.12 展場平面圖
P.14 特展/陳仁和建築師
P.52 實築Institution
P.54 I01北竿遊客中心
P.64 I02法鼓山寶雲寺
P.74 I03故宮南院
P.84 I04高雄美國學校
P.94 I05國立臺東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暨體育館
P.104 I06雲門新家
P.114 I07毓繡美術館
P.124 I08旗津生命紀念館
P.134 I09臺中市立大墩國小活動中心
P.144 再生Refurbishment
P.146 R01享實作樂
P.156 R02徑。鹽埕埔
P.166 良居Housing
P.168 H01BrownMist
P.178 H02元根ShareHouse
P.188 H03方念拾山
P.198 H04宜蘭張宅
P.208 H05承受自然簷屋
P.218 H06素直
P.228 H07華山觀止
P.238 H08陽明山鄭宅修建住宅
P.248 H09蓮苑山房
P.258 創構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P.260 E01WoodTekHQ
P.270 E02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P.280 E03浮光之間
P.290 E04華山綠工廠
P.300 E05墾丁橘月民宿斜交格子立面
P.310 E06駿業街公園展覽亭
P.320 E07V-Boxes
P.330 E08WoodWeaving
P.340 E09自由的紙空間
P.350 E10數位木工曲木構築
P.360 展覽資訊
P.364 主辦協辦單位及工作團隊
P.02 實構築源起
P.08 實構築策展人引言
P.12 展場平面圖
P.14 特展/陳仁和建築師
P.52 實築Institution
P.54 I01北竿遊客中心
P.64 I02法鼓山寶雲寺
P.74 I03故宮南院
P.84 I04高雄美國學校
P.94 I05國立臺東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暨體育館
P.104 I06雲門新家
P.114 I07毓繡美術館
P.124 I08旗津生命紀念館
P.134 I09臺中市立大墩國小活動中心
P.144 再生Refurbishment
P.146 R01享實作樂
P.156 R02徑。鹽埕埔
P.166 良居Housing
P.168 H01BrownMist
P.178 H02元根ShareHouse
P.188 H03方念拾山
P.198 H04宜蘭張宅
P.208 H05承受自然簷屋
P.218 H06素直
P.228 H07華山觀止
P.238 H08陽明山鄭宅修建住宅
P.248 H09蓮苑山房
P.258 創構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P.260 E01WoodTekHQ
P.270 E02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P.280 E03浮光之間
P.290 E04華山綠工廠
P.300 E05墾丁橘月民宿斜交格子立面
P.310 E06駿業街公園展覽亭
P.320 E07V-Boxes
P.330 E08WoodWeaving
P.340 E09自由的紙空間
P.350 E10數位木工曲木構築
P.360 展覽資訊
P.364 主辦協辦單位及工作團隊
序
序文
實構築源起
「實構築」展,源起於2009年,由廖偉立建築師及清水工坊廖明彬先生,因共同執行基督教救恩堂建築及工程,有感於教會及營造廠商及建築師之三方,相互信任及支持的良好合作關係,而於完工啟用後,於該教堂舉辦實體開放參觀及小型論壇,分享相關三方之工程施工及設計經驗,是為第一屆實構築展之開始;隨後2010年12月於臺中市綠園道勤美,由築生基金會林芳怡及東海大學建築系羅時瑋及蘇睿弼教授共同策展第二屆實構築展,共17件作品展出並邀請日本建築師參展,形成實構築展第一次國際交流。
2012年則於臺北忠泰中山創意基地URS21舉辦了第三屆「2012實構築ing」展,由當時淡江大學建築系吳光庭教授(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策展,邀請近二年(2010-2012) 年完工之建築作品共32件,其中包括2件具數位實踐意義及3件非傳統物質材料所構成的空間設計作品,揭示了關於構築在材料方面的可能性及其實踐於構築的潛力。
第四屆「2014實構築」展則由王增榮、王俊雄共同策劃,於臺北舊空軍總部聯合餐廳舉行,不僅在展覽作品上延續了過去一貫對於品質及展覽內容的堅持,在場地上更打開了過去不對一般市民開放的空間;另外亦為首次邀請海外作品共同參展,包含了青木淳、小嶋一浩、石上純也等知名日本建築師,為觀展民眾帶入國際視野及開拓本展覽的深度與廣度。
本屆「2016實構築」為第五屆展覽於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自08/06~09/25展出兩個月(上午09:30至下午05:30,週一休館),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吳光庭與夾層工作室主持人黃若珣共同策展,共邀請近兩年內(2014-2016)完工之建築作品共26件,以及今年(2016)建築系所畢業生之構築全尺寸作品4件共30件作品共同展出;本次展覽更以特別企劃方式與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首次展出高雄市籍己故前輩建築師陳仁和(1922-1989)四件建築作品 -- 高雄佛教堂(1955)、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及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鳳山農會肉品市場(1976,1984)等代表作品之建築施工圖,藉此特展紀念陳仁和建築師對南臺灣早期現代建築發展的貢獻及其於建築設計與構築的卓越成就。
「實構築」展覽的基本構想在於推動對整體建築環境品質提昇的關心,從建築師對建築空間設計創意的追求,營造廠工程師在建築營建技術及工程細部的人力及智慧付出,業主在整體建築需求及工程執行機制上的協助及對設計施工團隊的信任,透過這三方合作,不僅形成三贏,更形成建築之於社會優質資產的四贏,廣泛的形成社會大眾對真實建築的深度認識,表達「建築師+營造廠+業主」的三方「合作」,是形成社會優質環境的基礎,這是「實構築」展舉辦以來一貫的基本理念。
因此,「實構築」展,並非是單純的建築創意風格展,而是建築設計創意落實執行完整的實際作品展。所有參展的作品皆需展示自建築設計、施工營建、細部設計施工及完工後的完整過程,透過圖說、建築模型、細部模型及影像放映等方式,希望讓參觀的觀眾不僅是建築、營建專業工作者、相關科系學生及最重要的社會大眾,均能將深入淺出的展覽視覺展示,適當的轉換成對建築構築的基本概念知識,同時,並藉展示的不同案例,展現建築及營造業者在設計創意及工程執行上默默的高度智慧付出,達到的傲人成果。換言之,「實構築」的涵意,「實」即真實,「構」即建構、構造之意,「築」即建築之意,綜合而言,「實構築」即真實建構建築之意,我們相信優質的三方合作所形成的建築,將是社會集體共有的優質資產。
除了展場展示之外,本次策展亦包括08/20、09/03及09/24的三天多場次的主題論壇,邀請十五件參展作品之建築師、營造廠及業主共同參與,藉不同工程發包機制及三方相互合作克服困難之過程,剖析如何營建優質建築的經驗分享;另外,08/14、08/21、09/04、09/11將透過欣建築的協助,舉辦四次的單日實際建築參訪,而09/24至09/25更有兩天一夜自臺北出發到高雄、屏東的深度建築之旅。
而在展覽期間之週末,參展建築師將於現場導覽,為前來觀展的民眾解析自己的作品經驗分享,也同時評析參展之其他作品,讓建築從業人員與一般民眾進行更直接的對話與交流,形成更廣泛的專業交流及經驗分享。
由於對本次策展所接觸到的實質參與及贊助的所有單位、個人及廠商們的熱情及物質上的全力支持,使得本展得以順利舉辦,共同為營建「我們的」社會優質建築資產而努力,這說明了這些年來,臺灣「建築素養」之能量與涵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累積並漸已開花,而無論是公、私部門或建築師、業主與營造廠之關係,在「實構築」的理念下都必需合作,才得以集力實現一些符合社會集體所殷盼的建築品質及公益環境。
實構築源起
「實構築」展,源起於2009年,由廖偉立建築師及清水工坊廖明彬先生,因共同執行基督教救恩堂建築及工程,有感於教會及營造廠商及建築師之三方,相互信任及支持的良好合作關係,而於完工啟用後,於該教堂舉辦實體開放參觀及小型論壇,分享相關三方之工程施工及設計經驗,是為第一屆實構築展之開始;隨後2010年12月於臺中市綠園道勤美,由築生基金會林芳怡及東海大學建築系羅時瑋及蘇睿弼教授共同策展第二屆實構築展,共17件作品展出並邀請日本建築師參展,形成實構築展第一次國際交流。
2012年則於臺北忠泰中山創意基地URS21舉辦了第三屆「2012實構築ing」展,由當時淡江大學建築系吳光庭教授(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策展,邀請近二年(2010-2012) 年完工之建築作品共32件,其中包括2件具數位實踐意義及3件非傳統物質材料所構成的空間設計作品,揭示了關於構築在材料方面的可能性及其實踐於構築的潛力。
第四屆「2014實構築」展則由王增榮、王俊雄共同策劃,於臺北舊空軍總部聯合餐廳舉行,不僅在展覽作品上延續了過去一貫對於品質及展覽內容的堅持,在場地上更打開了過去不對一般市民開放的空間;另外亦為首次邀請海外作品共同參展,包含了青木淳、小嶋一浩、石上純也等知名日本建築師,為觀展民眾帶入國際視野及開拓本展覽的深度與廣度。
本屆「2016實構築」為第五屆展覽於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自08/06~09/25展出兩個月(上午09:30至下午05:30,週一休館),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吳光庭與夾層工作室主持人黃若珣共同策展,共邀請近兩年內(2014-2016)完工之建築作品共26件,以及今年(2016)建築系所畢業生之構築全尺寸作品4件共30件作品共同展出;本次展覽更以特別企劃方式與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首次展出高雄市籍己故前輩建築師陳仁和(1922-1989)四件建築作品 -- 高雄佛教堂(1955)、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及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鳳山農會肉品市場(1976,1984)等代表作品之建築施工圖,藉此特展紀念陳仁和建築師對南臺灣早期現代建築發展的貢獻及其於建築設計與構築的卓越成就。
「實構築」展覽的基本構想在於推動對整體建築環境品質提昇的關心,從建築師對建築空間設計創意的追求,營造廠工程師在建築營建技術及工程細部的人力及智慧付出,業主在整體建築需求及工程執行機制上的協助及對設計施工團隊的信任,透過這三方合作,不僅形成三贏,更形成建築之於社會優質資產的四贏,廣泛的形成社會大眾對真實建築的深度認識,表達「建築師+營造廠+業主」的三方「合作」,是形成社會優質環境的基礎,這是「實構築」展舉辦以來一貫的基本理念。
因此,「實構築」展,並非是單純的建築創意風格展,而是建築設計創意落實執行完整的實際作品展。所有參展的作品皆需展示自建築設計、施工營建、細部設計施工及完工後的完整過程,透過圖說、建築模型、細部模型及影像放映等方式,希望讓參觀的觀眾不僅是建築、營建專業工作者、相關科系學生及最重要的社會大眾,均能將深入淺出的展覽視覺展示,適當的轉換成對建築構築的基本概念知識,同時,並藉展示的不同案例,展現建築及營造業者在設計創意及工程執行上默默的高度智慧付出,達到的傲人成果。換言之,「實構築」的涵意,「實」即真實,「構」即建構、構造之意,「築」即建築之意,綜合而言,「實構築」即真實建構建築之意,我們相信優質的三方合作所形成的建築,將是社會集體共有的優質資產。
除了展場展示之外,本次策展亦包括08/20、09/03及09/24的三天多場次的主題論壇,邀請十五件參展作品之建築師、營造廠及業主共同參與,藉不同工程發包機制及三方相互合作克服困難之過程,剖析如何營建優質建築的經驗分享;另外,08/14、08/21、09/04、09/11將透過欣建築的協助,舉辦四次的單日實際建築參訪,而09/24至09/25更有兩天一夜自臺北出發到高雄、屏東的深度建築之旅。
而在展覽期間之週末,參展建築師將於現場導覽,為前來觀展的民眾解析自己的作品經驗分享,也同時評析參展之其他作品,讓建築從業人員與一般民眾進行更直接的對話與交流,形成更廣泛的專業交流及經驗分享。
由於對本次策展所接觸到的實質參與及贊助的所有單位、個人及廠商們的熱情及物質上的全力支持,使得本展得以順利舉辦,共同為營建「我們的」社會優質建築資產而努力,這說明了這些年來,臺灣「建築素養」之能量與涵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累積並漸已開花,而無論是公、私部門或建築師、業主與營造廠之關係,在「實構築」的理念下都必需合作,才得以集力實現一些符合社會集體所殷盼的建築品質及公益環境。
內容連載
實構築策展人引言
吳光庭
Kwang-Tyng Wu
「2016實構築」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Curator /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Director of Art Center, NCKU, Taiwan
「構築」(Tectonic)是近二十餘年來,全球建築理論、建築設計趨勢及評論論述非常重要的關鍵字,其近因緣由應可溯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法蘭普頓(K. Frampton, 1930-)於1995出版的著作《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這本書的出版,大幅改變了建築史論述上將現代建築運動視為社會、文化與藝術思潮變遷下的產物的論爭,轉而成為對建築的主體以及對建築構築問題的專注。而這因理論研究而改變建築主體論述基礎的觀點及趨勢,也正在臺灣形成一股風氣,臺灣的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的三方合作關係的覺醒,正式促成了以「實構築」為名的建築展,正顯現了台灣當前建築發展的契機,強化建築中原本存在但卻不明確的構築感,使得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三方願再回到其自身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處理原則,並尋求三方關係人對建築構築的深層共識。
事實上,臺灣在開啟全球化的同時,也同時在面對另一種不相容的價值標準,一種看似不服從科學經驗且反主流的思潮,這種同時並存且對立的二元性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至少在十九世紀末之前,這些有關於建造建築的經驗被惡意的曲解成帶有負面性意義的「傳統」,歷史也似乎決定建築必須是理性的抉擇所致,因此,代表理性的現代建築似乎征服了歷史並克服了傳統所帶來的負面束縛,所以,當我們試著回顧我們自己的建造經驗的主體性之時,我們又發現現代建築在材質構造所形成的空間特質上比想像中更具可塑性,這使得我們因此感覺到這是一個所有的傳統將被取代的年代,所謂的主體性似乎離這個時代愈來愈遠。
在我們所已經知道及可以被理解的建築知識範圍內,我們試圖將「建築」以系統化的方式予以分析、歸納及整合,以表明建築存在於理性面向的主體性,其中最核心的部份在於如何將與建築空間及機能使用相關的結構、構造、材料做完整(美)的「空間性」處理,透過建築設計的整合,滿足建築及其使用者在環境中,因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的條件下的生活及使用之適應所需,建築中的「空間、構築與設計」及其相對的人--「使用者、營造廠及建築師」的三方關係於是成為建築專業中最核心的主體價值所在,也是《2016實構築》策展及展覧重點所在。
吳光庭
Kwang-Tyng Wu
「2016實構築」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Curator /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Director of Art Center, NCKU, Taiwan
「構築」(Tectonic)是近二十餘年來,全球建築理論、建築設計趨勢及評論論述非常重要的關鍵字,其近因緣由應可溯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法蘭普頓(K. Frampton, 1930-)於1995出版的著作《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這本書的出版,大幅改變了建築史論述上將現代建築運動視為社會、文化與藝術思潮變遷下的產物的論爭,轉而成為對建築的主體以及對建築構築問題的專注。而這因理論研究而改變建築主體論述基礎的觀點及趨勢,也正在臺灣形成一股風氣,臺灣的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的三方合作關係的覺醒,正式促成了以「實構築」為名的建築展,正顯現了台灣當前建築發展的契機,強化建築中原本存在但卻不明確的構築感,使得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三方願再回到其自身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處理原則,並尋求三方關係人對建築構築的深層共識。
事實上,臺灣在開啟全球化的同時,也同時在面對另一種不相容的價值標準,一種看似不服從科學經驗且反主流的思潮,這種同時並存且對立的二元性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至少在十九世紀末之前,這些有關於建造建築的經驗被惡意的曲解成帶有負面性意義的「傳統」,歷史也似乎決定建築必須是理性的抉擇所致,因此,代表理性的現代建築似乎征服了歷史並克服了傳統所帶來的負面束縛,所以,當我們試著回顧我們自己的建造經驗的主體性之時,我們又發現現代建築在材質構造所形成的空間特質上比想像中更具可塑性,這使得我們因此感覺到這是一個所有的傳統將被取代的年代,所謂的主體性似乎離這個時代愈來愈遠。
在我們所已經知道及可以被理解的建築知識範圍內,我們試圖將「建築」以系統化的方式予以分析、歸納及整合,以表明建築存在於理性面向的主體性,其中最核心的部份在於如何將與建築空間及機能使用相關的結構、構造、材料做完整(美)的「空間性」處理,透過建築設計的整合,滿足建築及其使用者在環境中,因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的條件下的生活及使用之適應所需,建築中的「空間、構築與設計」及其相對的人--「使用者、營造廠及建築師」的三方關係於是成為建築專業中最核心的主體價值所在,也是《2016實構築》策展及展覧重點所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