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臺灣期貨交易所成立於1998年7月21日,迄今已十餘年,但與國際期貨發展史相比,台灣期貨就像剛學步的小孩。然而台灣期貨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期貨人不斷努力之下,市場發展快速,從一開始台指期貨,到現今有外匯、能源、貴金屬…等各面向期貨商品。不過為了讓避險效果達到最大化,期交所推出的商品大多以台幣計價為主,這對台灣的投資人而言是一大福音,投資人得到適當的工具做為輔助,使得期貨投機、避險與價格發現的三大功能,獲得更有效的發揮。
但由於種種管制,很多投資機會在台灣市場只能找到間接投資機會,甚至有些商品連間接投資標的都沒有,而且投資標的種類多寡差異,對期貨市場更加明顯,例如:黃(黃豆)小(小麥)玉(玉米)是海期主流之一,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可以輕鬆找到直接投資的標的。所以要建構出多方位的投資組合,投資人勢必要了解與接觸海外期貨市場。
什麼是海期?指的是海外期貨。大多數投資人對於海期的看法是負面印象,例如:海期交易時間大部分接近24小時,而且熱門交易時段通常是從晚上開始,一直延續至次日凌晨,不懂操作技巧的投資人往往看盤看到旭日東昇,日夜顛倒的生活讓很多人怯步。此外,海期槓桿高、波動大,所以造成投資人會認為操作海期需要大量資金,而且稍不留神,就會有傾家蕩產的危險。
以上種種錯誤觀念,造成投資人對海期諸多誤解。海期與內期是不同商品,不是所有操作內期的方法都適用於操作海期。不過兩者有共通點:投資人需要有健全的心態,與善用技術分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要提醒投資人的是,操作海期絕對不能忽視消息面,尤其是經濟數據變化。舉例來說,台灣期貨交易所在美市收盤後大約下午1:50會公告三大法人法當天淨部位多、空增減,下午3:00過後會公佈三大法人及十大交易人留倉部位變化。相較於台灣期貨交易所對法人籌碼公告的即時性,海期明顯晚了一步;大部分海期商品籌碼變化是一星期公佈一次,甚至有少部分海期商品不提供相關籌碼資訊。這些數據對於內期走勢影響比較不顯著,但是換到海期市場,數據公佈除了引爆短線行情,甚至形成關鍵轉折。
分析金融商品未來趨勢通常分成三個面向研究:基本面(含消息)、技術面與籌碼面。然而這三個面向對商品的影響力也有不同差異;從海期短線走勢觀察,基本面(含消息)的影響力大於技術面,技術面大於籌碼面,因此掌握經濟數據公佈時間,並精準分析數據公佈結果,對任何一類商品造成何種影響是操作海期的致勝關鍵。
本書分為兩篇六章,第一篇的兩章主要在說明什麼是海期、與內期的差異、操作方式的區別,以及如何突破對海期迷思,建立正確操作心態與方式。第二篇精選了四種商品:指數、外匯、石油和黃金。從簡介該項商品、分析影響該項商品的交易背景、如何掌握交易機會、實際案例分析等等,引領投資人充分了解海期和操作要訣。
最後仍然要耳提面命的提醒,任何金融商品都會有風險,但風險最主要源自於人性的貪婪。大部分投資人操作金融商品都只想著要賺錢,而不是想著要如何賺錢,也就是賠錢要坳到賺錢,賺錢時想要賺更多的錢,這就是貪婪,也是風險的主要來源。因此選擇商品關注的焦點,不是哪些商品很可怕,而是要如何控制貪婪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