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我的第一本書—《90%的人生病都掛錯科》開始,我都是從專科醫師的角度,提醒每一位民眾如何看對醫師,並做對檢查。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維護個人的健康與美麗。
至於其方法,主要是「外在的微整型(《微整形逆齡之鑰》)與美容化妝(《美麗正能量:打造妳的好命臉》)」,以及「內在飲食(《吃對了不生病》、《水是健康之鑰,你喝對了嗎》、《減重飲食是手段,不是目標》)」兩大範疇。
可以這麼說,不管是「看對醫師」或「做對檢查」,都是在疾病已經成形之下,一般民眾所能採取的因應對策。但是,一個人在真正病發之前,都會經歷一段「亞健康」時期。假設民眾能夠在此一階段,能夠透過一些「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不會因為已病入膏肓而難治了。而這,也就是「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的精髓。
其實,不管是西醫所說的「預防勝於治療」,或是中醫所謂的「上醫治未病」,都突顯了現代預防醫學的兩大目標—「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其中在「預防疾病」方面,有所謂的「三段五級」的說法—「三段」是指「預防」分為三個階段,共包括「健康促進」、「特殊保護」、「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疾病控制)」、「限制漫延(殘障)」與「恢復常態(復健)」五級。
事實上,影響一個人健康的因素,與其生活型態、環境與醫療體系等都有關。其中,又以生活型態最有密切關係。而要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基本的就是注意營養均衡、維持適量的運動,以及保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接著,則是透過衛生教育及定期健康檢查,以阻斷危險因子,進一步阻止疾病的發生。
然而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以上方式雖然非常簡單,但在實際執行上,仍會面臨許多疑問與困難。我認為其中的解答,就在我這本探討精準醫療的專書裡。
這是因為,人類的最小組成單元是「基因」,藉由科技(基因檢測)了解我們身體的「不足(不健康)」,不但可以讓我們的疾病,在不必承受各種副作用的折磨之下,受到極為精準的治療並痊癒。甚至,精準醫療還可以告訴我們:該補充哪些營養素,才能讓自己更為健康?該做多少強度的運動,才有助於身體健康?應該多吃或不吃什麼食物,才能讓我們「趨吉避凶」?
當然,藉由新科技的基因檢測,雖然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健康)」,並且透過一些方法,像是飲食、營養攝取、運動或藥物的介入治療。最終,還是要靠當事人「持之以恆」的親身實踐才行。
特別是在目前現有全民健保環境,每一位醫師看診時間平均不超過3分鐘之下,我認為社區醫療模式與個人專屬健康管理師的導入,對於民眾身體健康的時時提醒,以及正確醫療保健知識的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每一位民眾了解:未來個人的健康,並不只是你看病的醫師,而是每一個人自己的責任。只要在一連串高科技及再生醫學的應用下,透過個人化的精準醫療,非但能讓人的不健康與失能狀態延後,也能讓老年生活更有尊嚴!
前言
先帶你快速瀏覽未來的看病模式
在 2017年 8月 28日出刊的《商業周刊》「量身打造你的藥丸」專題中,特別敘述未來醫院的 4種場景如下:
場景一,在醫院中控塔臺中,只要一位醫師留守,透過「數位醫師」協助監控病患的各項生理資訊,就能輕鬆照顧超過數百位住院病患。當醫師開出有風險的處分,「數位醫師」還會自動示警,提醒醫師小心!
場景二,未來醫院的病房都將是單人房,護理師只需透過即時連線的螢幕,就能與病人對話,甚至透過遠端遙控設備,就能直接在病人的點滴中加藥。
場景三,日後幫病患開刀的不是人類醫師,而是機器人開刀手。人類醫師只需要在一開始設定好各項輸入參數,之後就可以放心交由機器人完成整個開刀手續,甚至人類醫師還可以在遠端替病人動手術。
場景四,未來在醫院排隊拿藥將成為歷史。醫院將主動透過無人機,將藥包等直接送給在家照護的病患。此外,專長是判讀醫學影響的放射科醫師與病理學家等人,工作都將被「數位醫師」等所取代。
此外,該週刊也引用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的說法,指出將來也不需要那麼多醫院了,當科技持續發展,絕大多數醫療行為都能在家進行。他舉例說,美國非營利性醫療保險巨頭 Kaiser Permanente已做到,讓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患不必住院。因為
Kaiser在開刀前,會派出一組醫護人員勘查病患居家環境,設計病患術後前往醫院的交通、送藥方式、生活動線,並且教病患如何居家復健。而依據2016年該公司的數據顯示,已有半數客戶的問診,是透過視訊、電話、電子郵件等虛擬方式進行。
也就是說,未來隨著穿戴式裝置,以及個人生理感測裝置的日趨成熟,醫師只需要從雲端檢視生理數據,就能直接連線到病患的家中問診。且在診斷完成之後,無人機就能從藥房起飛,即時送藥到府..。
第 1554期《商業周刊》也引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院長華特(Robert M. Wachter)的預言,指出未來只有重症病患才需要到醫院,屆時醫院將只剩下加護病房與開刀房。過去常見的醫院候診室總是大排長龍的景象,都將會跟著消失。
另外在日籍作者加來道雄所寫的《 2010科技大未來》(Physics ofthe Future)一書中,也形容了在精準醫療的概念下,民眾未來的看病模式,將會有如下的根本改變:
當你與牆上螢幕的醫生交談時,你可能是在與軟體對談。你的浴室將會比現代醫院有較多的感應器,在癌症細胞成為腫瘤之前好幾年,就悄悄地偵測著它。例如,大約 50%的所有普通癌症牽涉到基因 p53(一種腫瘤抑制基因)的變異,而它很容易就會被這些感應器偵測出來。
一旦民眾被證實罹患癌症,就會以奈米粒子注射至血液中,它將會像精靈炸彈一般,直接把抗癌藥物輸送到癌細胞。我們將會看待今日的化療,一如我們看待上世紀的水蛭療法一般。
如果這個牆面螢幕上的「醫生」無法治療某一器官的疾病或傷害,你會乾脆再生產一個器官。在美國,現有 9萬 1,00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有 18人因等不到器官而死亡。
此外,如果你的虛擬醫生發現某種不尋常的現象(如器官生病),它將為你訂購一個新的器官,由你的細胞直接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