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對英國王室感興趣嗎?
一定有很多人緊盯著在電視上出現的威廉王子、凱薩琳(凱特)王妃以及小喬治、小夏綠蒂的可愛身影。其實在電視及雜誌等媒體上,英國王室非常受歡迎,很吸引觀眾與讀者。本國英國自不用說,舊大英帝國以及組成現在大英國協(共同體)的人都有高度的興趣。
可是以日本為首,在地理、歷史上都與英國相距遙遠的各國中,如此受到注目與愛戴的王族,即便在如此廣大的世界中也找不出第二個。雍容華貴,而且既幽默又和藹可親,因此被愛戴可說是理所當然,但即便如此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全世界之所以都對英國王室懷有敬意、喜愛與好奇心,最主要應該是因為英國國民以身作則。而英國國民所愛的,除了王子、王妃與其孩子,還有國王及女王。
如在二○一二年六月三日的倫敦,於慶祝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六○週年一環的「泰晤士河慶典」中,即便下著傾盆大雨,還是有幾十萬人撐著傘、穿著雨靴,陸續走向有六、七○艘船在舉辦祝賀儀式的泰晤士河,氣氛很熱鬧。長壽的伊莉莎白女王已經歷過好幾次同樣的情景了。
近年來,英國約有兩成的人想廢除王室制度,改為共和制,但似乎大半的英國人都想保留王室制度。
這其中,女王應該有做了很大的努力。女王沒有因首相的問題或在政治上有所失敗,因此沒有報紙或其他媒體會認真地與這樣的女王敵對。但是即便如此,女王的人氣也並非一直居高不墜。
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期間曾發生過好幾次危機,最大的危機是在一九九七年,深受百姓擁戴的黛安娜前王妃,因車禍意外去世。
女王與王室對待前王妃的冷淡態度,引發了國民的怒火。
女王很快就承認過錯,並向國民發表演說,稱讚黛安娜的溫柔以及對兩位王子的奉獻,並且說,即便沒見過黛安娜的人,也絕對不會忘記她。
這份演說奏了效,加上王室不斷的努力,不僅是伊莉莎白女王,連深受責難查爾斯王子,也回復了人望,變成更受「國民喜愛的王室」。
邁入二○世紀後,歐洲的王室都陸續被廢止或淪於形式化,但英國王室至今仍有極大的存在感,以及極高的人氣。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要看過歷經千百年來的「歷史」才會明瞭。
在此的關鍵是,始終不變的傳統以及持續改變的適應力。
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若覺得對英國王室與英國這個國家比起其他諸國來得更有親近感,其原因之一可以舉出日本皇室與英國王室間有著長久往來的親密關係。明治以後,尤其是締結了英日同盟(一九○二年)後,兩王室‧皇室就變得非常親密,不僅會互相訪問、參加儀式,日本的皇室中也有許多人去英國留學。
此外,還有另一項理由是讓日本感到跟英國很親近的,亦即同樣抱有「同是小島國,卻作為先進國領先世界」的驕傲,而且對日本來說,在這點上,英國是不容錯過的最佳範本。
這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從江戶進入明治後,政府躍躍欲試地想邁向近代化,此時,作為政治體制與教育制度模範的,英國是首選。
明治的知識分子認為,應該在日本實行兩院制的議會政治與立憲政治一類政治體制,所以去視察了英國的議會、讀了相關的專門書籍,並且寫了傳播這些知識的文章。
在經濟面與社會公共建設,也就是鐵道、地下鐵的整備等,也是以英國為模範。為了能接接受近代知識與技術,還到各國以「聘用外國人」的名義招攬專家前來日本,而人數最多的就是英國人。
有為的日本年輕人們,並沒有乾等著歐洲人來到日本。
他們為了求取世界上的知識,前往外國成為留學生,尤其是英國各地(牛津、劍橋、格拉斯哥)。總之,英國對日本明治以後的富國強兵政策最具影響力,成為日本工業、教育、軍事上的模仿對象。
如上所述,英國與日本關係匪淺,在本書中,會依據英國主要國王的事蹟,詳述英國從古代末期到現代的政治‧國家組織、社會狀態,以及庶民的生活文化等。
不過,要從哪裡開始講起「英國的王室」呢?
或許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六六年統治法國諾曼第地方的公爵威廉,他入侵英國即位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透過「諾曼征服英格蘭」而建立起強大的王權。但也有一說是,現在王室的「血統」是繼承更早幾百年前的威塞克斯王族的血脈,而且若考量到社會與政治的組織結構,就一定會接觸到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與其國王們的事蹟,因此在第1章中,也會談到諾曼征服英格蘭以前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還有一點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英國」這個詞的模糊性。現在的「英國」這個國家,正式名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以及北愛爾蘭四個在歷史、民族組成上都不同的「國家」所構成。
而且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與英格蘭合併的時間以及方式都不同,與國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其實非常複雜。
本書會以有八四%人口,可以說是多數派的英格蘭為主來探尋歷史,但我們也會關注並敘述其他三個地方不同的個性,以及為了與英國合併成一國所經歷的苦難與付出的努力。
在英國複雜的歷史中,政治制度的發展看起來很順利。
就世界史的觀點來看,解明君主立憲制是如何打造出安定的政治體制,以及是如何展開此制度,也非常重要。英國是議會制民主主義的祖國,包含日本在內,也是全世界很快實現政治近代化的國家。
可是即便如此,英國長時間擁有乍看之下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王制,現在仍是以國王為君主的王國。
本書的目標就是詳述在這樣的憲政體制下,王族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書還有另一個目標,就是解明一般英國人在歷史中形塑而成的生活及心理狀態。
國王與一般庶民乍看之下相距甚遠,實際上,這一面也很廣泛,而要探尋國王的歷史,我認為不外乎就是要去探尋英國國民的歷史。
英國傳統是貴族‧階級社會,就算現在是民主社會,像這樣身分社會的餘韻,仍一直作為一種成規及感覺殘存著。
王室自不用說,現在仍位在貴族階級的頂點,既是貴族階級損益與活動的模範,也是代表。可是頗具深味的是,考察英國的國民性時,我們可以發現,無關乎這樣的階級性,對於做為菁英統帥全國的國王與其周遭人士來說,他們會以更尖銳的形式表現出與一般民眾相同的性情。
不單如此,他們以身作則推廣到庶民圈的事情與性情其實有很多。而且國王總是對一般民眾的動向與傳言很敏感。
尤其到了近代,公眾媒體很發達,一旦輿論這要素決定了政治動向,相較於遙遠又神秘化的存在,國王更是以好家人的形象廣為人知,王室本身似乎也在努力逐漸變得庶民化。
王室在成為諷刺畫之前,會先成為庶民習俗與性情的象徵。
所以本書中,不只追溯以國王為主的政治史、制度史流變,亦意圖透過代表現今英國人的國王,展現出英國歷史中的流變文化與心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