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王維妮
城邦集團易博士出版社繼《肖像雕塑法》出版後,又火力推出美國著名雕塑家彼得.魯比諾(Perter
Rubino)著作的《人體雕塑法》,是學習人像雕塑技法的進階版。雕塑家循續漸進地指導從軀幹塑像的基本原理、觀察人體骨骼比例、泥塑步驟到完整的人體肌肉表現;對於表層皮膚質感的呈現、難度高的手指腳趾細節,都有十分細膩的分析解剖。連黏土在泥塑中噴霧密封的保養方式都仔細叮嚀,如同老師分身在身邊教學。
寫實人體技巧熟練後,繼而著手將人體抽象化,由繁到簡,這是昇華的開始,由形體、動作、姿態中捕捉人體生命力的精髓。創作抽象造型,需要塑者個人培養美學修養、美學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如斜臥的人體,你能想像成綿延的山脈,或者一片沙漠的起伏,一股洶湧的波濤,恣意發揮無窮的創作力。
師父領進門,這本雕塑進階版,除了幫助塑者在清楚的步驟中,學到更扎實的技巧,更能在累積熟練經驗後,進一步創作屬於個人風格的抽象作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副教授/陳銘
從人類的藝術發展史過程中,我們不斷發現「人」的形體被各種表現形式所記錄、歌頌、描繪和形容著。在在地突顯「人」這個議題,在人類的各種創作領域中的重要性。
「人體藝術」千百年來在人類的藝術發展史中,始終佔有非常重要的份量與地位,藝術家們用盡各種不同的素材、表現方式,去構築個人對於人體「美」的意象,從寫實、寫意到抽象,「人體」一直是藝術家們念念不忘的題材。雖歷經各世紀美術思潮的洗鍊、沖刷,以及千百萬藝術家的詮釋,但它依然可以以各種新的風貌出現在各世紀的美術領域中,這完全植基於人類對於「人體」圖像議題的熟習、認知與喜好。
本書作者彼得.魯比諾將人體構造做成剖析,用極簡單的幾何區塊來分析人體結構。除頭部和四肢外,他視人體主幹為一個球狀物連結兩個獨立的長方形區塊所構成,主體動態結構來自於胸腔、腹部與骨盆腔間的變化,它決定了人體的架構主軸;再加上頭臉和四肢的演譯,被塑載體的情態得以抒發,雕塑作品就由一堆無生命的泥土,抒發出作者所寄予的生命與情感。
彼得.魯比諾用他自己多年創作的雕塑語法與教學經驗編寫本書,其間並配以剖析圖,目的在幫助雕塑新鮮人易於進入觀察、思考與了解,用一種輕鬆的結構方式去運作人體雕塑的成型過程與方法。是其繼《肖像雕塑法》之後,再一次的力作。
法國雕塑家阿普.尚(漢斯)Arp, Jean(Hans)說:「藝術像是從人的肌肉中長出來的果實、是從一棵樹上掉落下來的種子、或是從母體內生下來的嬰兒。」我們塑製一個形體,無論寫實與否,不是要去複製,而是要去創造。但創作並非「無中生有」,有秩序地去了解與學習,再從了解中「化解」秩序的框架,才得以形塑自我心中的瑰寶。這應該也是彼得.魯比諾先生書寫此書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