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肖像雕塑套書(共二冊)
- 作者:彼得‧魯比諾
- 原文作者:Peter Rubino
- 譯者:林心如,謝汝萱
- 出版社:易博士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04-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3:4717702100803
- 裝訂:平裝 / 352頁 / 26 x 19 x 2.5 cm / 普通級
《人體雕塑法》
融會貫通大師由繁入簡之心法,展現不同凡響的詮釋深度
本書作者彼得.魯比諾(Peter Rubino)是當代少數集藝術家、教育家、作者頭銜於一身的世界雕塑名家,鑽研肖像、人體及抽象雕塑藝術超過四十年。他擅長以有形的雕塑來演繹無形的旋律之美,其著名的現場創作表演「雕塑中的交響樂」即藉由結合音樂與雕塑兩種看似不同、卻又相似的表現形式,捏塑出獨特而富詩意的作品。傳奇爵士鋼琴家戴夫.布魯貝克曾經這麼評論:「魯比諾打破了古典傳統的模式,做出更個人的表達,就好比爵士音樂家基於當下感受,將經典曲式改編成新的樂曲。」
在雕塑藝術領域,人體一直是最引人入勝、架構完美且蘊含力與美的主題。研究和雕塑人體更是開啟自我覺察、發現和表達的入門,也是讚頌人類經驗的絕佳方式。
《人體雕塑法》奠基於作者多年創作累積而來的雕塑語法與教學經驗,標榜自然且出於直覺,簡化了人像的複雜性、擴展對人像的視野。本書首重「觀察」三個P:Position(位置)、Proportion(比例)與Plane(平面),以精確掌握模特兒的身形,輔以判定姿勢的訣竅BLT:Bend(彎曲)、Lean(傾斜)和Turn(轉動)。透過有秩序的分析與示範,有效引導學習者在塑形過程中挖掘靈感及構圖的可能性,同時領略寓於形體中的無限情感,進而建立自在的個人風格。
本書特色
460張清晰照片範例:真人模特兒多重角度與姿勢展示,彷彿置身工作室近距離練習
明確易學的創作技巧:教授觀察與建立黏土粗樣的方法,精準掌握比例與線條
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從基礎形體到細節造型一應俱全,不同風格表現也能隨心所欲
亞馬遜網路書店五星好評
魯比諾是一位極有才華的雕塑家與導師,這本《人體雕塑法》是他最好、最出色的雕塑專著。
內容豐富而且講究,有優秀的插圖和解說,這非常重要,對理解雕塑過程大有裨益。
清楚描述了一門經過雕琢的、真實的人體雕塑技術,對入門和進階雕塑創作者皆大有啟發。
《肖像雕塑法》
以豐厚創作與教學基底累積的造型技藝 雕塑學習的必備專書
彼得.魯比諾(Peter Rubino)是當代少數集藝術家、教育家、作者頭銜於一身的世界雕塑名家。1972年投入創作以來,作品不勝枚舉,為全美國許多重要機構所典藏,包括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傳奇爵士鋼琴家戴夫.布魯貝克製作的肖像、六○年代洋基名將羅傑.馬里斯的全身人像、迪士尼公司委製的「天使」紀念碑、以及為本•古里安大學設計的「萬物之母」抽象雕塑等。此外,他亦先後於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布魯克林博物館藝術學院、銀礦藝術中心等三所學校執教,擁有超過三十五年的深厚教學經驗。
魯比諾的創作注重觀察、解構,高超的捏塑功力悠遊於寫實與抽象之間。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在極短時間內結合音樂發展出的獨特現場雕塑表演。「黏土中的交響樂」(Symphony in Clay)即為他伴隨著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於二十分鐘內將逾百公斤的黏土捏塑成大音樂家的半身像,博得滿堂喝采。
多年來,魯比諾秉持「用熱誠去追尋」(Pursuit it with Passion)的理念,亦著有兩本不可多得、嘉惠後世的雕塑技法教學書。本書《肖像雕塑法》將其豐富的創作及教學實務化為圖文說明,逐步講解從材料準備、工具介紹、頭部結構觀察、現場雕塑演示、五官細節雕塑到燒製處理的完整過程。如此大師典範,引領世界各地無數雕塑學習者踏上創作之路。
本書特色
簡明直觀的圖文解說:近300張實作示範照,搭配清晰具體的核心要點
實用易學的創作技巧:基礎技法強調實用、易於學習,初學者也能成功塑造肖像
結構拆解深入淺出:從解剖學出發,透視骨骼肌理、掌握五官比例,營造人物真實感
亞馬遜網路書店五星好評
按照魯比諾的指示,我在第一次嘗試時就能構建出非常高的相似度。如果您想依循正確的方向上手並確定基礎知識,我無法想像有更好的書。
當我開始認真研究雕塑之後,借助這本書獲得極大的改進。我必須向所有對雕塑有興趣的人傳達這本書的重要性。
《人體雕塑法》
序
引言
第一部 基本原理
1 黏土軀幹塑像的基本原理
2 觀察模特兒
第二部 雕塑步驟
3 軀幹
4 完整人體
第三部 抽象人體簡介
5 黏土粗樣
6 雕塑成品
第四部 個別部位
7 手
8 腳
第五部 參考姿勢
參考資料
中英詞彙對照表
《肖像雕塑法》
引言
第一部 基本原理
頭顱
頭部各面
第二部 雕塑過程
材料與工具
雕塑現場模特兒肖像
第三部 臉部各項特徵
鼻子
眼睛
耳朵
嘴與下巴
第四部 最後加工階段
挖空雕塑
燒成
銅鏽與底座
參考資源
《人體雕塑法》專家推薦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王維妮
城邦集團易博士出版社繼《肖像雕塑法》出版後,又火力推出美國著名雕塑家彼得.魯比諾(Perter Rubino)著作的《人體雕塑法》,是學習人像雕塑技法的進階版。雕塑家循續漸進地指導從軀幹塑像的基本原理、觀察人體骨骼比例、泥塑步驟到完整的人體肌肉表現;對於表層皮膚質感的呈現、難度高的手指腳趾細節,都有十分細膩的分析解剖。連黏土在泥塑中噴霧密封的保養方式都仔細叮嚀,如同老師分身在身邊教學。
寫實人體技巧熟練後,繼而著手將人體抽象化,由繁到簡,這是昇華的開始,由形體、動作、姿態中捕捉人體生命力的精髓。創作抽象造型,需要塑者個人培養美學修養、美學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如斜臥的人體,你能想像成綿延的山脈,或者一片沙漠的起伏,一股洶湧的波濤,恣意發揮無窮的創作力。
師父領進門,這本雕塑進階版,除了幫助塑者在清楚的步驟中,學到更扎實的技巧,更能在累積熟練經驗後,進一步創作屬於個人風格的抽象作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副教授/陳銘
從人類的藝術發展史過程中,我們不斷發現「人」的形體被各種表現形式所記錄、歌頌、描繪和形容著。在在地突顯「人」這個議題,在人類的各種創作領域中的重要性。
「人體藝術」千百年來在人類的藝術發展史中,始終佔有非常重要的份量與地位,藝術家們用盡各種不同的素材、表現方式,去構築個人對於人體「美」的意象,從寫實、寫意到抽象,「人體」一直是藝術家們念念不忘的題材。雖歷經各世紀美術思潮的洗鍊、沖刷,以及千百萬藝術家的詮釋,但它依然可以以各種新的風貌出現在各世紀的美術領域中,這完全植基於人類對於「人體」圖像議題的熟習、認知與喜好。
本書作者彼得.魯比諾將人體構造做成剖析,用極簡單的幾何區塊來分析人體結構。除頭部和四肢外,他視人體主幹為一個球狀物連結兩個獨立的長方形區塊所構成,主體動態結構來自於胸腔、腹部與骨盆腔間的變化,它決定了人體的架構主軸;再加上頭臉和四肢的演譯,被塑載體的情態得以抒發,雕塑作品就由一堆無生命的泥土,抒發出作者所寄予的生命與情感。
彼得.魯比諾用他自己多年創作的雕塑語法與教學經驗編寫本書,其間並配以剖析圖,目的在幫助雕塑新鮮人易於進入觀察、思考與了解,用一種輕鬆的結構方式去運作人體雕塑的成型過程與方法。是其繼《肖像雕塑法》之後,再一次的力作。
法國雕塑家阿普.尚(漢斯)Arp, Jean(Hans)說:「藝術像是從人的肌肉中長出來的果實、是從一棵樹上掉落下來的種子、或是從母體內生下來的嬰兒。」我們塑製一個形體,無論寫實與否,不是要去複製,而是要去創造。但創作並非「無中生有」,有秩序地去了解與學習,再從了解中「化解」秩序的框架,才得以形塑自我心中的瑰寶。這應該也是彼得.魯比諾先生書寫此書的目的吧!
《肖像雕塑法》專家推薦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王維妮
首先要感謝城邦集團的易博士出版社,為社會的藝術小眾出版這麼專業的工具書,身為前輩大藝術家楊英風和現代雕塑家楊奉琛的家人,備感榮幸能推薦此專業知識。
「雕」是把材料如木、石……等,運用雕鑿的工具,一塊塊地去除;而「塑」是相反地,由泥土等等的材料,一塊塊地往上疊加。所以「雕塑」這兩個字的意涵,包括了「加」與「減」,「陰」與「陽」的相對性,也因如同太極的陰陽兩儀,它成就了從古到今的所有造形的變化。無論過去傳統的工藝,或到當今現代的雕塑,都離不開最根本的原點——「陰」與「陽」,就如同雕與塑在字義上,已清楚表明了「加」與「減」。
學習人像雕塑,除了磨練各種技巧和長期的經驗,並可以逐漸累積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最重要的是將人物的精、氣、神融入雕像內,這樣的塑像才有了靈氣與神采!
精采的雕像,在捏塑間同時可以表達人物的風格內涵,像雕塑音樂家、指揮家或者藝術家,最重要是可以從髮型、眼神、眉宇之間,甚至泥塑的觸感,創造出他的精神和氣質。因此這本書,除了幫助初學者在清楚的步驟中,學到實用的技巧,進而在累積熟練經驗後,成為成熟的雕塑創作者。
好的雕塑是可以說話的,它可以像一部文學鉅作、一門哲學思想、一曲動人的樂章,它是發人深省的,啟迪心靈的,它是在表達深度內涵的,這些都應該是雕塑創作者努力的方向。雕塑人像不難,從這本書開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副教授/陳銘
從書名可看出這是一本工具書,作者彼得‧魯比諾(Peter Rubino)本身是位雕塑家,也是紐約國家美術學院的教師,1997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協助下,編寫這本《肖像雕塑法》,幾乎很快地成為雕塑工作者重要的參考書。
本書的完備在於它鉅細靡遺地講述肖像塑製的過程與重點,甚至用剖析的方法圖解塑造過程。這對一個剛進入雕塑範疇的學習者來講是淺顯易懂的。也是二十餘年來一直為雕塑新鮮人所鍾愛的因素。它不僅僅是肖像製作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後肖像」階段繁瑣的陶塑成形與燒製方法的重要指引,幾乎可說是近二十年來無出其右者。
「觀察」,是進入雕塑製做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也是如此要求學生,「眼睛觀察到的,手才跟得上做得出。不用眼睛觀察與腦袋思考,是沒辦法表達出被塑者動態與情緒的」。本書幾乎是把這些問題,做細緻的圖解和有秩序的編撰整理,導引讀者觀看並解析成形步驟,是雕塑初學者不可多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