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迎向未來──當人與空間相遇
社區營造是「造人」的運動,西村教授正是以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推動日本街町保存領域的第一人。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故鄉魅力俱樂部》是台灣各界推動社區營造的經典基礎工具書。而在二十多年之後即將出版的《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這本新書,成為都市規劃、社區營造、景觀設計與歷史建群等空間領域,開拓更長久寬廣之路的一本指南,它建構一個學習與實踐的方法論,重點在傳遞新的觀念,即是社區營造的關注領域,不僅局限於在地社區,也應將焦點與範圍投射到平時活動的街區或跨區域的空間,以及各司其職默默生活其間的居民,可稱為「都市社造化,社造都市化」的途徑。
書中圖片,分類成不同主題與小分類,並註記定義、內涵、觀察角度、歷史由來、時序變遷情形以及拍攝時間、地點甚至位置,彷彿就是日本地理小圖誌,和本文同樣精彩。而圖片章節,每個主題都以相同的角度拍攝,內容也大多以道路為主軸,帶出地形、道路形狀與周邊建築體,可對映出彼此的異同,也清晰呈現都市生活場域和生活型態的差異及多樣性,甚至展現各自的個性;相同地點不同時期的照片,也是以相同的角度拍攝,對照間更可勾勒出該地時代的演變過程,西村教授的用心,令人動容。
書中的十個心法,其實是實踐的理念、態度與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為讓讀者更清楚的理解都市的意涵,將都市空間比喻為大家熟悉的物件。如有關都市,之一,比喻為一個容器,具備寬闊度量且以自己的形式,平等的對待與容納每位居民的期待。之二,認為都市是一本由無數作者共同撰寫的書,但兩者的差異是,居民是讀者也是作者甚至是粉墨登場的主角,都市的各個角落,是長時期經由多人共同形塑,無法分別其作者,且將被世代接力的持續書寫,情節也可能改變。之三,擬人化,具構想力,有目標的一步步改變自己的模樣,主導自己未來的方向;生活在都市的居民也是都市構想力的一部分,必須持續客觀審視問題掌握宏觀的發展方向。市容之四:具性格,每個都市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不一,構想力不同,並以各自的方式呼應環境,日積月累下孕育出不同的性格,這就是空間的價值所在,也是都市魅力的來源。接著,都市居民上場,魅力都市與充滿魅力居民,兩者互為因果且密不可分;居民與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庭主婦等尋常百姓和在地公務員的本質、角色,以及在「遇到萬一」時可發揮的領導功能。後四章提示有志者未來可行的態度與方向,教授認為都市、社造和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學或考古學有關,深入了解不同都市建構的歷史、過程與特質,從歷史演變或其他都市經驗中歸納出理路,尊重老規矩的共識,並親臨現場、積極參與,從中尋找同好和正確可行的方向,才能將都市的普世價值在時序流動的軸線上順利的傳承與累積。
近年,台灣參考日本創生經驗,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政策,相信本書提供可借鏡的思考邏輯與執行方法,閱讀者從中必能找到解惑之道。對於生活的載體──空間,我們可效法日本街區建構多樣且和諧風貌,維持和景觀秩序的精神,培養自己成為有魅力的人,具遠見和世界觀,從了解在地地理、歷史、社會變遷脈絡與風土習俗中,積極親身參與,以同理心學習遵守共識的態度和在地產生鏈結,發揮想像力和團隊力量共同為美好的未來奠定基礎,善盡這世代應承擔的使命與責任。讓我們,攜手齊力發掘台灣都市的魅力吧!
陳郁秀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前文建會主委
歡迎來到西村田野學校
一九九一年,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都市保存與公共參與研討會」,當時主辦大會只容許台灣代表團入會旁聽,但是在民間主辦的學術交流會上,我們仍然有機會報告台灣政府與民間團體為都市保存所付出的努力。我們的發言引起各國專家學者注意,多位與會者提出「關懷文化資產應當超越國界與政治」的看法,倡議成立國際非政府組織,而催生了「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簡稱AWPNUC)」。
西村幸夫教授正是當時為台灣仗義直言的重要夥伴。西村老師在大會上侃侃而談都市保存理念,其中談到人與都市的互動吸引了我的注意。會後我告訴老師台灣各地正面臨經濟開發壓力,民眾普遍對保存觀念不理解,加上相關法規仍未到位,聚落保存與文化資產事務希望老師來台協助,緊湊的國內外行程已經排到隔年的西村老師在了解台灣處境以後,想盡辦法安排,在一九九一年底來到了台灣。
此後幾年,西村老師成為台灣社區的良師益友,足跡遍佈全台。西村老師總是為台灣中央政策與地方單位提出其前瞻理念與精闢建言,多次來台為中央政府與社區居民擬定策略方案,每次也都吸引各地住民與師生追隨學習,將家鄉守護的種子散播到全台鄉鎮。我們參訪鹿港時交換台日歷史街區保存的心得,在三峽討論老街的未來可能性,在大稻埕分享「我愛迪化街」社會運動之後的策略走向,走過澎湖二崁聚落、金瓜石與九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西村老師與學生們白天研究黑屋頂與礦區,行過高低曲折的山路,晚上師生們就在教堂外的狹小房間與學生們在木板上打地鋪睡覺,克難地沖洗冷水澡,在沒有民宿也感受不到商業氣息的金九地區,與環境共學的田野踏查熱切地進行著,逐漸勾勒出東北角以至平溪與猴硐的獨特地理景觀,那時我們誰也沒想到這樣沒落的海岸山城,如今成為台灣的觀光亮點。
延續AWPNUC精神,西村老師與我偕同亞洲各國在地組織於二○○二年創辦「亞洲資產國際田野學校(簡稱IFSAH)」,以生活文化為核心概念,透過實地參訪田野場域、調查地方人文歷史及相關議題,讓學員共同討論分工完成對當地具建設性的報告,亞洲各國年輕學子跟著當地居民去學習田野地區歷史、建築、宗教禮俗、族群生活、傳統產業及技藝、城鎮發展等諸多面向,透過身體力行與五感體驗真實生活,當地住民各行各業皆是我們的導師。亞洲田野學校督促我拓展對於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地域文化的興趣與認識,培力不少各國文化尖兵與中堅份子,其中不少已是各專業領域的領導者,在理念上,組織運作上,教育推廣上,都極具示範作用。
西村老師在協助台灣文化保存這條路上的腳步仍不停歇,並且積極引領我們邁向世界。「世界遺產」曾經是台灣民眾感到陌生的名詞,被認為是高不可攀的國際標準,然而世界遺產原是屬於世界上每一個人的,世界遺產所標立的保存觀念與修復基準更是放諸四海的前瞻思維,必須有系統地引介到台灣來,透過西村老師在世界遺產領域的專業與地位,二○○二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郁秀主委大力推動並邀請國際學者專家協助現勘研究,開始規劃一系列的世界遺產教育與潛力點評估計畫,開啟了台灣普遍對於世界遺產的觀念。後來計畫由於政策改變而一度停擺,在二○○八年西村老師拜會當時文建會黃碧端主委,倡議延續「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使世界遺產推動計畫重新出發,如今全台共計有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世界遺產的觀念與教育推廣正持續在各地萌芽茁壯。
二○一二年西村老師首度介紹「歷史性城鎮地景」概念給思索著舊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未來方向的台北,也將整個東京大學都市設計研究室帶到平溪線上各車站參與設計工作,老師所堅持的都市保存哲思也帶領我們從台北舊鐵道沿線策略延伸至西區門戶計畫,督促著我們時時精進自我。誠如本書所訴求的,青年世代的參與是多麼重要,我想這也是西村老師持續針對各地青年學子及公務人員辦學教育的原因吧!
本書是西村老師在台灣第三本中譯書籍,是一位總是在路上與都市共學的大學教授中心思想的集結,也是當年那位迷惘學生多年後累積沉澱出的城鄉觀察。西村老師說過書籍發表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各個角落正努力著的人們,他總在穿梭於世界各地旅程當中持續書寫,每年訪台就帶來新出版或編撰的新書,期待未來能有機會陸續讓大家閱讀西村老師這些重要作品。這裡,正是隨時開放的西村田野學校,不論年紀多大或者來自何方,希望你也能聽見這些豐富圖文所蘊含的聲聲呼喚,開始你的行動吧!
丘如華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城市是書,可居可讀可改寫
時間與空間始終是人類嘗試理解自身處境的兩大主題,每個時代都有思想家提出見解,但不同時代對時間或空間的偏重有所不同。法國哲學家傅柯(Foucault,
M.)在一九六六年的一場演說中就説:「十九世紀的重大執迷是歷史……當前的時代或將是空間的時代……我相信,此刻我們有關世界的經驗,比較不是穿越時間而發展的長遠生命,而是連結各點且相互交錯的複雜網絡。」隨後傅柯提出異質地方(heterotopia)的概念,很精釆地演示了他對真實空間與發揮映襯作用的異質地方的獨特分析,經由他那獨特的分析角度,揭露空間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因此對建築、地理學、都市研究、藝術評論及文化研究等領域都提供了難得的啓發。
進入二十一世紀,空間議題因著網路的發展而更加火熱,可惜傅柯在一九八四年去世了,來不及經歷這個網際網路席捲全球的新時代,也錯過社群媒體全面改造社會脈絡的新局面,否則他一定可以對空間的社會角色提供更新奇的見解。現今,網路無遠弗屆,搭配輕巧的手機讓人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瞬間跳離當下的情境;再加上宅配的快速服務,各種消費零距離免等待,三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生活中佔去最多時光的是上網而不是出入空間!
於是,都市與鄉村的分野鬆動了,大都會與小鄉鎮擁有同等的能見度,感覺世界更平了,網絡連結直比空間遠近來得重要!然而,這意味著實質空間不再重要嗎?在城鄉間如何生活不再有魅力嗎?
熟稔都市空間與社區營造的西村教授顯然不這麼認為。因此,在他退休之際,他熱心地整理了數十年來對日本大小城市的觀察和對社區營造的關懷,在東京大學的退休講座分享他從都市收穫的十個心法。首先他說都市承載了世代傳承的寄託,因此我們應該對都市空間深懷敬意。接著他指出形形色色的都市面貌,引導讀者將都市視為一本接力撰寫的書,要好好讀出都市空間蘊含的構想力,但也不要忽略了住在其中的人,因為這些有魅力的人自信地生活其中才使都市充滿魅力。看似不變的日常,卻藉著積累而蘊含豐厚的力量,因而一則承接過去的託付,同時又可以帶著豐富的想像力而與眾人共鳴,共同成就有魅力的都市生活。
細心的讀者會從書中發現,「魅力」與「構想力」是西村教授一再使用的關鍵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以《故鄉魅力俱樂部》為名,出版一本介紹十七個日本案例的書。這些案件遍及城鄉,規模也各自不同,但共同的是都有一群熱愛家鄉的人,透過集體行動來感召居民投入社區營造,善用自身的空間資源(歷史街屋、河川、街道等)而有效創造城鄉魅力,也創造了動人的故事。對作者而言,因為人的努力而呈顯出來的才是魅力,而社區營造既包含了人與空間,正是創造故鄉魅力的主要場域。
構想力呢?他說這是一種將城市擬人化的説法。他認為都市彷彿擁有構想力,有目的地推動居住其中的人,一步步改變城市的模樣。但生活其中的市民也有其構想力,於是人以及人的行動都成為都市之構想力的一部份。他進一步撮合社區營造與構想力的概念,建議從都市的角度來思考社區營造:所有小規模的行動,其實都被涵括在更廣的都市動態之中,每個都市的歷史脈絡、地形與氣候不同,會培養出不一樣的都市個性,這樣的個性,再結合都市內部更小範圍的地方風土或社區特色,將形成一種引導都市前進的構想力。而這一切都不是靜定的,居民的生活形態會持續變化,都市空間也不得不同步調整。所以他提醒,作為研究者或生活者都不該傲慢地對都市指指點點,而應謙遜但堅定地摸索自己登場的模樣。
本書的另項特色是圖片非常豐富。這些照片都是西村先生從日本大大小小的城市親自拍攝的街道景觀,除了配合內文作說明之外,這些照片也提供讀者另類的思考空間。
此外,從照片也可發現,日本的諸多中小城市都有完備的公共設施,其工程建設品質並不輸都會區,此外它還擁有都會所欠缺的各種資源,譬如動人的人文歷史、保存完整的老建築以及相對寧靜的生活等等,實在是比都會適合人居的地方。但近年來,日本的諸多中小市鎮卻面對人口減少與老化的衝擊,一個個面臨衰落甚至瓦解的困境。這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人們非要往都會移動?
在網路的時代,其實更有條件重新思考離開都會的可能,在日本方興未艾的地方創生正是這樣思考脈絡下的產物,而深度認識都市正是地方創生的第一步!
曾旭正
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導讀
都市,一個薪火相傳的懸念
二○一八年三月來自台灣一群歷史保存的同好者,不約而同地齊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西村幸夫教授在東京大學退休前的最終演講。那可是突破了語言、文化的隔閡,大家自然而然地聚集他鄉異地講堂聽講。說來,台灣和西村老師的交集可是源來已久,遠從當年樂山文教基金會丘如華執行長推動迪化街保存開始,西村老師就已與台灣結下情緣。後來從陳郁秀擔任文建會主委期間,開始聘任西村老師擔任顧問起始,多年來西村老師往返台灣參與各級地方政府指導,在無數個歷史保存現場或是社區營造場域留下身影。一九九○年遠流出版公司翻譯出版了西村老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這本在台灣長銷的書籍,也讓台灣各地從事歷史保存與社區營造的朋友們當成經典教案,也是許多文史工作者的重要精神食糧。這也是為什麼在西村老師退休前的最終講座會有那麼多台灣各地的朋友遠赴東京聆聽西村老師的最後一堂課。
除了溫婉親切且行雲如水的文字,西村老師在書中更安排了多幅他所親自拍攝的照片對照參考,希望更為容易的讓一般讀者更為了解書中所述的討論。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資深都市設計工作者而言,這些照片卻更是一個個具體的都市設計與景觀營造的教案範例。隱藏於文字與照片之後,書中所不與言明的都市設計概念與規劃理念,才是字字珠璣、張張典範。這其實是一本藏數十年經驗於內涵、蘊行動實踐於字裡行間的寶貴教案。這本書既淺顯易讀,易於一般讀者貼近都市入門堂奧;它也深奧繁複,將諸多都市的意喻埋藏於多層寓意的文字之後。
西村老師闡述的十個都市心法,看似各個獨立論述,其實卻是完整延續的循環構成。聚焦於都市獨有的歷史脈絡與風土人情構成的都市性格,及其生活其間極具魅力性格的頭人們,所共同形塑而成可以意會難以言明的都市構想力,並且互動形成都市的多樣性與和諧性。西村老師也提出了虛心傾聽與接觸這種難以言明之都市構想力的必要,它成為每一個想深入都市或參與都市的年輕朋友學習的必要門徑,唯有這種投入傾聽的學習態度,我們才得以真正了解都市,從而成為共創都市的一份子。
西村老師的都市十個心法,其實總結著他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心血經驗。它既是十個接續的心法,也是一個整合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這條路西村老師伴隨著日本、亞洲城市、與世界各地許多的城市社區,以及都市裡鮮活的人們一起走過三十年。
林崇傑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