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群像:拉威爾

偉大作曲家群像:拉威爾
定價:380
NT $ 300 ~ 342
 

內容簡介

  拉威爾的作品以精準的音音推敲,音拍絲毫沒有半點的誤差而馳名,在法國樂壇中是與德布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的音樂讓人有漂浮在空中的感覺,而拉威爾的音樂則像天文計時器一般,指示出精確的時間,正因為拉威爾的這個癖好,所以有「精巧的瑞士鐘錶匠」的稱號。

  拉威爾不管是在管弦樂曲、鋼琴獨奏作品、室內樂作品等,終其一生皆不斷地在探尋新的可能性。他於1901年的創作《水之嬉戲》,是他鋼琴作品的里程碑。1928年《波烈露》的管弦樂曲更將畢生配器功力發揮到極致,因此能在法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拉威爾於1875年出生於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谷靠近西班牙的小魚村西波爾,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母親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瑪麗.德盧瓦特,母親是拉威爾畢生最崇仰及親近的人。

  曾經有人說,沒有什麼比拉威爾的音樂更能象徵法國的精確理想與優良品味。拉威爾:「在一切有生命的音樂中,都有一個含蓄的旋律輪廓。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及一場革命,而僅僅是一種進化,因為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因此他的作品特色是對技術盡其完善的追求,每一部的作品都要反覆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罷休。

  他於一九○一年的創作《水之嬉戲》,可說是二十世紀以來鋼琴作品的驚世之作。十九世紀法國美學作家亞葛當形容這個作品是印象樂派的驚人成就,用音樂表現出水的詩意性。拉威爾也說這是我鋼琴作品創新的源頭,我從流水、瀑布與溪流的聲音中獲得靈感,以雙音顫音在琴鍵上揮灑自如,宛如水的流動姿態,不僅拓展了鋼琴演奏技巧,也開創了鋼琴新音色,是他鋼琴作品的里程碑。一九二八年,取材自典型西班牙波烈露舞曲的管弦樂曲《波烈露》,在巴黎歌劇院首演,拉威爾在這首樂曲中將畢生配器功力發揮到極致,結果受到熱烈迴響,觀眾在曲末時狂喊安可,問世以後,更使拉威爾的名字傳遍世界,成為當時音樂界的翹楚人物,被稱為配器史上的里程碑。他的音樂是以法國的音樂文化為基礎,再充分發揮在管弦樂的色彩特點上,不斷地追求創新,也因此能在法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儘管拉威爾的晚年已經很有名了,他覺得讚美的重要性並不高於過去毀謗的言論,如同任何藝術家一樣,他樂於獲得讚賞與了解;但是他已經能夠以比往更冷淡的態度來看待別人的譏諷了。他表示所剩的就只有寧靜與無能為力了,因為知道自己有許多新作品的構思但卻無法將它們表達出來或寫下來,而深受折磨。他終於發現這個生命終點的悲慘事實,絕望的說出:「它真美;它終究還是很美;」然後又說:「我什麼都沒有說;我什麼也沒有留下。我尚未說出我想說的東西。我還有這麼多要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伯內特.詹姆斯(David Burnett James)


  生於1919年,原本立志加入海軍,然而小兒麻痺症的侵襲粉碎了這個夢想,於是他轉而研習音樂,並成為一位專業評論家兼音樂記音,他曾擔任許多著名雜誌的編輯,目前則從事寫作與廣播的工作。

譯者簡介

楊敦惠


  台灣省彰化縣人。國立台灣大學畢業,獲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課程設計碩士,完成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喜愛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音樂作品,並探究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間的異同。偏好巴洛克以前及浪漫樂派以後的曲目,以及傳統風格演奏的爵士樂。目前專事音樂方面的寫作與翻譯工作。
 

目錄

原著致謝詞
總序: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導讀
1. 背景與早年
2. 黃金時代之一:世紀末
3. 黃金時代之二:新世紀
4. 為了祖國
5. 1920年代的巴黎
6. 最後之舞
譯名對照表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導讀

閱讀的喜悅與感動


  閱讀本書之心境隨著進度自欣賞、歡喜、狂喜而至感激的起伏變化是許久未有的,拉威爾一直是我極為鍾愛的一位作曲家,透過此書得以更接近他,似乎一腳踏入他的心靈、思想世界而與其靈魂共遨遊;而一貫堅信音樂可以藉由認識作曲者其人其事而得到更好的詮釋的想法,也在這本《拉威爾》傳記中獲得滿意之答案。

  此書縱的方向對拉威爾之生平、創作過程、自我評價有極為清晰之敘述,橫的方向也將時代背景以及其作品所引發之大眾或樂評家甚至同期作曲家之評價有著極詳盡之描述,是故縱橫之間嚴謹而不失流暢之架構毫不偏頗的以純敘述之角度立體的釋出拉威爾其人,留給讀者許多的思考空間,配合深入的樂曲背景介紹,舉凡作曲家創作之理念、動機、過程,甚至自評等,令人不禁對己身音樂人生的方向、過程思考邏輯產生自省進而自勵之心情。

  書中作品介紹部分側重於其創作過程,相關曲目及其影響等較為感性之層面,於曲式分析和術語等理性層面則鮮少涉及,讓我們可暫時脫離公式化之骨架,得以自由穿梭於拉威爾之思考空間,進而與其心靈產生交流,有如交往一輩子之知心好友般的熟悉。

  最後,以感激之心期盼與讀者共享閱讀此書之喜悅與感動。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  蘇恭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79
    $300
  3. 新書
    79
    $301
  4. 新書
    85
    $323
  5. 新書
    88
    $334
  6. 新書
    9
    $342
  7. 新書
    9
    $342
  8.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