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浪漫的極致一馬勒
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音樂世界裡,同時為著名指揮和作曲家的音樂家不算多,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其中的校俠者。雖然只有在劇院休息期間,他才能全心放在創作上,馬勒依然完成為數不少的作品。他的創作係以交響曲和以管弦樂伴奏的藝術歌曲為重點,兩者之間並且有互依互存的關係。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九大交響曲的成就,不僅將交響曲的發展推上了顛峰,使它成為十九世紀音樂發展的重心之一,亦給十九世紀的交響曲作曲家出了一道難題。今日談到貝多芬之後的交響曲演進時,多依音樂學家貝克(Paul Bekker)的立論,分成三個主要的方向。第一個為「德中浪漫派」,代表人物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 Bartholdy, 1809-1847)、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第二個為「交響詩派」,代表人物為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56)、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等人;第三個為「奧地利派」,以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為首,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最具代表性,馬勒總其成。
在談馬勒的交響曲時,一般係將作品分為四個階段。將第一交響曲視為「前奏」,第一個階段包含了第二號到第四號交響曲,因其內容以及音樂語言和同時期以《兒童魔號》(Des Knaben
Wunderhorn)為出發點所寫的藝術歌曲的相關性,這一時期的交響曲亦被習稱為「魔號」(Wunderhorn)交響曲;第五到第七為第二個階段,因為其中未使用到人聲,被稱為「樂器」交響曲。這一個一般交響曲的共通點,在馬勒的創作中卻屬罕事,於此亦可見交響曲作品和藝術歌曲創作在馬勒作品中之相關性;第八號交響曲單獨一個作品為一個階段,主因在於其使用樂器、人聲等之龐大規模,亦因為此,此作品被習稱為《千人》交響曲;最後一個階段則被看做馬勒告別人間之作,包含了《大地之歌》
加上第九和未完成的第十號慢板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