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本書的改版,首先是要回應DSM第五版對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者的臨床症狀的內涵,第一版的內容是以ASD社會情緒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為主,第二版則納入社交溝通的範疇,以期能更完整呼應DSM-5的臨床症狀的範疇;另一方面也因應教學者在教學現場的需求,實務教學中社會情緒與社交溝通常是密不可分,彼此交疊互相影響的,加入社交溝通的課程實屬必要。為此,第二版的修訂因應而生。
社交溝通是ASD的主要挑戰之一,社交溝通所強調的重點包含處理(理解/使用)語言及非語言迅速流動的資訊並做出適切表達與回應(含眼神的接觸、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及人際距離),因此,如何讓ASD個體能克服此溝通挑戰,本書第二版則以具實證本位的語言行為作為社交溝通的訓練理論依據,並結合國內外的實證研究,系統化地介紹有效溝通訓練。Skinner的《語言行為》於1957年出版,後續學者經過數十年的消化之後,才逐步開展並將其理論運用於語言及溝通的實務研究,目前泛自閉症者的溝通及語言訓練大都需要借助其理論基礎。為因應時代趨勢,本書第二版除了修訂原有的學理論述外,在基礎理論篇增加語言行為的介紹,內容主要是參考Skinner的原著,結合相關學者及作者群的研究進行論述,在實務操作的部分亦將初階語言行為概念所發展的溝通及語言訓練逐項介紹,同時也涵蓋進階語言行為之實務教學。本書的社交溝通參酌Skinner的觀點,將溝通分為聽者、說者及溝通意圖。聽者,是說者能力發展的基礎,ASD因為較缺乏對人的興趣,因此常會出現無口語或低口語發展的現象,而研究亦指出大多數ASD兒童的無口語或低口語現象通常不完全是生理的問題,而是欠缺聽者、或前聽者語言的能力。一般發展的兒童在發展口語之前,會沉浸在大量的口語刺激環境中,並透過觀察學習的形式大量接收周遭人的口語訊息,此種沉浸與接收對後續口語能力的產出至關重要。簡單而言,說者的發展需要先出現聽者的能力,而ASD因為對環境刺激物的興趣高於對人的興趣,相對而言也較難發展出對人聲音的興趣,因而在接收人聲音的機會亦相對較低,因而聽者能力常出現與同年齡相較遲滯發展的現象。要發展聽者能力之前,則需要具備前聽者的能力,其中包含對人聲音有反應及產生興趣,跨感官知覺的配對能力,以及視覺追視的能力。為因應此種需求,本書的社交溝通以語言行為教學活動課程為主,從前聽者的訓練開始,再逐步進入聽者、說者,及進階說者的教學程序。建立社交溝通能力是教導ASD兒童的重要課題,本書期待以系統化的方式介紹相關實證本位的教學程序,讓教學者能依據兒童的需求,適切的協助這些孩子建立穩固的基礎,以利後續社交溝通的發展。
本書第二版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國立彰化師大復健諮商所附設的行為輔導研發中心同仁的熱情付出,由於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使實證教學程序能在地生根,開花結果,開啟系統化實證本位的教學示範中心。本中心是國內首創於大學內結合教學實務與研究的中心,在本校郭校長、陳副座、李副座及王敏行所長的強力支持下,本中心能持續發展,同時因彰化縣縣長及府社會處的全力支持,特別是社會處王蘭心處長及林莉華科長的大力支持下,使行為輔導中心能持續茁壯並開始系列的工作坊培訓課程,並將此服務經驗擴及到其他縣市而開啟更多高品質的專業服務。本中心於2010年成立以來,以應用行為分析取向為主,結合發展與生涯的理論,除了提供特殊需求的兒童及成人行為介入及輔導外,並以科學實證的方式累積數據,逐步發展出系統化實證本位的教學程序。2014年本書第一版出版後,受到家長及實務工作者的肯定,點滴在心頭。近幾年來,行為輔導中心同仁持續秉持兢兢業業的心,開發出多元有效之教學策略,本書第二版所增訂的內容,除了增加統整相關學理文獻外,亦以無私之心分享本中心新研發的課程與教學。最後,本書第二版由於增加修訂的篇幅較大,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持續支持,以及高碧嶸編輯及其編輯團隊的細心校稿,方得順利出版,在此深表感激。
生命是個體間彼此影響彼此的過程,社會情緒及社交溝通的交流正是促進生命不斷成長的重要推手,期望本書第二版的產出,能對教師、實務工作者及家長提供更完整的教學樣貌,為彼此生命的豐富度與開展提供一參酌的資源手冊。
鳳 華 謹致於白沙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