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推介】
以今日的眼睛 推想從前的精神
五位著名文人學者 與香港的疊影
香港從來混雜多變,自由而限制,複雜而簡單,成就了這片獨特而開放的土壤。
五位中國著名的文化人、文學家匆匆路過,在香港散播文學、文藝、文化的種子,落地生根。蔡元培的兼容精神、魯迅的意在言外之妙、許地山的教育實踐、戴望舒的苦難歲月、蕭紅的飄渺人生,都與香港暗絲牽連。
《香港文學散步》的二十八年匆匆過去。一九九一年初版至今,歷經三度改版補充訂正。是次修訂本添加大量文章圖片資料,營造環境氛圍,以當前的步伐,新的角度,讓讀者在細步漫行中認識前人的足跡,當年香港的社會面貌,從而發現今昔的互動,感悟歷史並非遙不可及。
【編者語】
這本書修訂多次,均離不開一種想法:歷史並不遙不可及,只要我們以今天為主體,追索以前的時間與空間,就會發現今昔的互動,甚或錯置,才驀然省悟黃繼持先生的〈引言〉所說:「過往雖然成了歷史,卻通過人的肯認而呈現當前,且『投向』以成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乃內化於人的心量與行為的弧線,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時間。」
小思
本書特點
‧ 自1991年初版發行自今,第三次修訂。新增多篇文章、史料及珍貴舊相片。
‧ 邀請著名攝影師鍾易理先生拍攝現景,增加散步氣氛
‧ 重新設計包裝,加強相片視覺效果,同時保持散文的可讀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思
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一九三九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學者。
一九六四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五年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取得教育文憑,曾任教中學。一九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一九七八年任教香港大學中文系,一九七九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二〇〇二年退休。二一五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終身成就獎」。
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學及文化史料,把搜集的文學史料送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並創辦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學特藏」及「香港文學資料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
編著作品有《香港文化眾聲道》(兩冊)、《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等;散文作品有《日影行》、《一瓦之緣》、《縴夫的腳步》、《翠拂行人首——小思集》、《一生承教》、《承教小記》、《不遷》、《豐子愷漫畫選繹》等。
小思
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一九三九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學者。
一九六四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五年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取得教育文憑,曾任教中學。一九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一九七八年任教香港大學中文系,一九七九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二〇〇二年退休。二一五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終身成就獎」。
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學及文化史料,把搜集的文學史料送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並創辦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學特藏」及「香港文學資料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
編著作品有《香港文化眾聲道》(兩冊)、《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等;散文作品有《日影行》、《一瓦之緣》、《縴夫的腳步》、《翠拂行人首——小思集》、《一生承教》、《承教小記》、《不遷》、《豐子愷漫畫選繹》等。
目錄
001 引言
行腳與傾聽 黃繼持
憶 故 人
012 蔡元培
014 五四歷史接觸 小思
019 去東華義莊─送蔡孑民先生遺櫬安厝 西夷
030 謁蔡孑民先生墓 余又蓀
034 頑石─蔡孑民先生之墓 周策縱
036 蔡元培墓前 余光中
039 選文思路 小思
040 在香港聖約翰大禮堂美術展覽會演詞 蔡元培
045 伴步者對話 保住蔡先生的精神
048 魯迅
050 彷彿依舊聽見那聲音 小思
056 魯迅赴港演講瑣記 劉隨
060 趙今聲教授談魯迅訪港經過 劉蜀永
066 聽魯迅君演講後之感想 探秘
069 會晤魯迅先生後 濟時
072 選文思路 小思
074 周魯迅先生演說詞〈無聲的中國〉 魯迅
079 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演講 魯迅
087 伴步者對話 魯迅的「言外之妙」
092 許地山
094 三穴之二六一五 小思
102 許地山先生輓詞 施蟄存
104 許地山下世之日 吳其敏
107 許地山先生對於香港教育之貢獻 馬鑑
115 選文思路 小思
116 落花生 許地山
118 一年來的香港教育及其展望 許地山
130 伴步者對話 對香港教育的評價
132 戴望舒
134 林泉居的故事 小思
138 望舒和災難的歲月 葉靈鳳
148 選文思路 小思
149 山居雜綴 戴望舒
153 過舊居 戴望舒
157 香港的舊書市 戴望舒
162 一堵奇異的高牆 小思
168 回憶望舒 黎明起
172 選文思路 小思
173 獄中題壁 戴望舒
176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178 等待(二) 戴望舒
180 伴步者對話 心所牽繫的並非香港
182 蕭紅
184 寂寞灘頭 小思
188 選文思路 小思
189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190 訪蕭紅墓 夏衍
193 蕭紅墓發掘始末記 葉靈鳳
202 幽幽小園 小思
204 憶蕭紅 周鯨文
220 端木蕻良魂遊故地 曾敏之
228 《端木與蕭紅》後記 鍾耀羣
232 選文思路 小思
233 蕭紅在香港給華崗的信 蕭紅
235 當舖 蕭紅
238 伴步者對話 最靠近蕭紅靈魂之地
臨 舊 地
242 孔聖堂
244 文化殿堂 小思
251 選文思路 小思
252 紀念巨人的誕生─加山孔聖堂昨天一個盛會 郡嬰
256 三個作家講文藝問題(節錄) 郭沫若
258 學士台
260 學士台風光 小思
267 選文思路 小思
268 薄鳧林雜記 施蟄存
272 懷鄉小品 穆時英
278 六國飯店
280 文藝的步履─六國飯店懷舊 小思
286 選文思路 小思
287 一九四七年詩人節宣言 黃藥眠等
290 達德學院
292 民主禮堂 小思
299 選文思路 小思
300 論民主運動中的高等教育 黃藥眠
304 青山腳下的懷念 沈思
310 社會價值及政治轉變 林中偉
313 達德學院大事志 小思
317 伴步者對話 今日做的事,明日的歷史
319 後記
從複調交響中散步 小思
附 錄
324 序 二〇〇七年版 小思
326 序 二〇〇四年版 小思
328 與小思對話 二〇〇七年版
339 後記 二〇〇七年版 小思
341 後記 二〇〇四年版 小思
343 張愛玲與王安憶的香港 小思
348 香港文學散步―訪問盧瑋鑾教授 沈舒
363 尋蹤覓跡
364 延伸閱讀
365 鳴謝
行腳與傾聽 黃繼持
憶 故 人
012 蔡元培
014 五四歷史接觸 小思
019 去東華義莊─送蔡孑民先生遺櫬安厝 西夷
030 謁蔡孑民先生墓 余又蓀
034 頑石─蔡孑民先生之墓 周策縱
036 蔡元培墓前 余光中
039 選文思路 小思
040 在香港聖約翰大禮堂美術展覽會演詞 蔡元培
045 伴步者對話 保住蔡先生的精神
048 魯迅
050 彷彿依舊聽見那聲音 小思
056 魯迅赴港演講瑣記 劉隨
060 趙今聲教授談魯迅訪港經過 劉蜀永
066 聽魯迅君演講後之感想 探秘
069 會晤魯迅先生後 濟時
072 選文思路 小思
074 周魯迅先生演說詞〈無聲的中國〉 魯迅
079 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演講 魯迅
087 伴步者對話 魯迅的「言外之妙」
092 許地山
094 三穴之二六一五 小思
102 許地山先生輓詞 施蟄存
104 許地山下世之日 吳其敏
107 許地山先生對於香港教育之貢獻 馬鑑
115 選文思路 小思
116 落花生 許地山
118 一年來的香港教育及其展望 許地山
130 伴步者對話 對香港教育的評價
132 戴望舒
134 林泉居的故事 小思
138 望舒和災難的歲月 葉靈鳳
148 選文思路 小思
149 山居雜綴 戴望舒
153 過舊居 戴望舒
157 香港的舊書市 戴望舒
162 一堵奇異的高牆 小思
168 回憶望舒 黎明起
172 選文思路 小思
173 獄中題壁 戴望舒
176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178 等待(二) 戴望舒
180 伴步者對話 心所牽繫的並非香港
182 蕭紅
184 寂寞灘頭 小思
188 選文思路 小思
189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190 訪蕭紅墓 夏衍
193 蕭紅墓發掘始末記 葉靈鳳
202 幽幽小園 小思
204 憶蕭紅 周鯨文
220 端木蕻良魂遊故地 曾敏之
228 《端木與蕭紅》後記 鍾耀羣
232 選文思路 小思
233 蕭紅在香港給華崗的信 蕭紅
235 當舖 蕭紅
238 伴步者對話 最靠近蕭紅靈魂之地
臨 舊 地
242 孔聖堂
244 文化殿堂 小思
251 選文思路 小思
252 紀念巨人的誕生─加山孔聖堂昨天一個盛會 郡嬰
256 三個作家講文藝問題(節錄) 郭沫若
258 學士台
260 學士台風光 小思
267 選文思路 小思
268 薄鳧林雜記 施蟄存
272 懷鄉小品 穆時英
278 六國飯店
280 文藝的步履─六國飯店懷舊 小思
286 選文思路 小思
287 一九四七年詩人節宣言 黃藥眠等
290 達德學院
292 民主禮堂 小思
299 選文思路 小思
300 論民主運動中的高等教育 黃藥眠
304 青山腳下的懷念 沈思
310 社會價值及政治轉變 林中偉
313 達德學院大事志 小思
317 伴步者對話 今日做的事,明日的歷史
319 後記
從複調交響中散步 小思
附 錄
324 序 二〇〇七年版 小思
326 序 二〇〇四年版 小思
328 與小思對話 二〇〇七年版
339 後記 二〇〇七年版 小思
341 後記 二〇〇四年版 小思
343 張愛玲與王安憶的香港 小思
348 香港文學散步―訪問盧瑋鑾教授 沈舒
363 尋蹤覓跡
364 延伸閱讀
365 鳴謝
序
引言
行腳與傾聽
記得倫敦、巴黎這些城市,有一般的街道圖外,還有種種式式的遊覽地圖。最使我感興趣的,莫過於「文學行腳」。圖上既標示古今文士活動居停之地、留連詠歎之區,即使虛構人物故事擬托的里弄坊衢,也註出相應的處所。你可以按圖沿徑,尋蹤覓跡,就現實時空開拓出文化時空。即目會心,歷史藝文遂絪縕疊印於我與作者冥契的意象中。真是很美妙的感受。
不知北京有沒有這樣的行腳圖?中國城市值得繪寫的太多了。北京以外,古城如紹興蘇州,圖上大可填得密密麻麻,溯古道今。上海雖於古稍遜,但近百年文運激揚;若有圖可讀,便差不多讀着半部現代中國文學史。
我雖然問過,但至今尚未見到中國哪個城市有這樣的地圖。(紹興圖中,標出魯迅故居、青藤書屋、古軒亭口,似乎有點意思,但太簡略,且作為一般名勝。)但我想,只要有心,繪製是不難的,資料本來就具備。於是想到香港。香港有沒有這樣的一張圖?甚至香港能否畫出這樣的一張圖?
香港蒙受「文化沙漠」的惡謚已久,文藝彷彿從來一片空白。其實這對於曾在香港生活過、工作過,乃至來訪過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論正在此活躍着的文人學者藝術家了。
論文化談文學,大抵香港本身不能抽離於中國整體之外,香港迄今似乎還罕見全國地位的偉大作家。但勾稽史跡,遠在半個多世紀前,此地早已有過不少作家活動。雖則他們在內地建立聲譽,來港活動,關係全國,豈同時不為香港文化史寫下繽紛的一頁?何況還有本地作者!近三四十年,香港文學更有自己的面目!「偉大」與否,見仁見智而已。
所以香港其實可以繪寫文學行腳圖。即使先繪本世紀上半,材料已經相當豐富。正緣此地曾有文星匯聚,此地曾有文陣對壘,懿範流風,精魂不滅。
而小思女士在這城市尋蹤覓跡,已十多年。一度踽踽獨行,爬梳史料。尚幸隨着研究成果之披露,行腳者略見增加。她則尤其希望喚起各個年輩,特別是青年,同來尋根認往。思故人,臨舊地,細心指點,見人間的溫情,歷史之承擔,更洋溢着藝文之親切體味。驀然回首,原來香港還有這麼可貴的一面,而且就在你眼底,就在你平時經行處;豈徒發思古之幽情,更醒悟自己竟非局外;無論幸抑不幸,你竟然或多或少參與其中!
當然,歷史尋蹤,同時也是對現在之認取。所謂「現在」,藉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詮釋,不僅為抽象的量度,實質是人對自己所採取的動向之「現前」。過往雖然成了歷史,卻通過人的肯認而呈現當前,且「投向」以成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乃內化於人的心量與行為的弧線,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時間了。
歷史有情,人間有意,文學也就是歷史與人間情意之具現為形象姿采,通貫過去現在未來。不過,人有記憶,人也會遺忘。忘了往事應感遺憾,忘了事中的情意,豈不是更大的失喪!好得文學時而提提點點,且不壟斷歷史的聲音。
於是我們隨着小思女士漫步。現在時空與歷史文學時空互相化入。眼前有景,空中有音,音是眾音共奏,複調並作。請看附篇之選目,當得編者的用心。她提供複調交響,方便你多線遊觀。而且這樣做是否可以稍稍抵消歷史的詭譎? ─ 君不見歷史承諾往往落空,歷史結案不時翻轉。尚幸本「文」觀「史」,歷史不過是多種「可能性」中經已實現的其中一種;性海興盡,文藝的眾音複調遂顯得更真切有味了。
不過,歷史的嘲弄,也的確似修辭的反諷;歷史的囑託,又確似文藝的叮嚀;歷史與文學,自然也常開點善意的小小的玩笑。散步時先就小處着眼吧!魯迅演講的地點是基督教青年會,紀念魯迅的場所是孔聖堂,雖然令人有「錯位」的感覺,但又何嘗不表現出香港文化自由寬容的一面。只惜魯迅的話語,跨越過大半個世紀,還似為當前而發!蔡元培香港仔的墓碑重建得還算端嚴,他帶起的「北大精神」也迴盪於大半個世紀的現代中國,包括香港的學術文化界;然而多年來香港教育曾否從他那裏獲得教益?還有目前的北京大學呢?許地山不只卒葬香港,原來生前還曾為香港學術文化盡過那麼多心、費過那麼多力。當我們踏足於薄扶林區,甚至中區一帶,腳下的文化土壤竟如斯豐厚,不只英式的大學堂和教堂酒店商場而已。至於淺水灣頭,留不下蕭紅的骨灰一半;屋蘭士里,又是否仍藏着另一半的淒然?淺水灣日趨俗艷,聖士提反周圍能長保綠樹濃蔭麼?但文筆自足千秋,香港竟與黑龍江結緣了。戴望舒的故事或許平凡中更波折、更牽連着香港的歷史;卻也曾像當年那一段史實,被埋沒、被曲說;尚幸有心人如小思者,曾為扶發申張,於是我們經過薄扶林道、奧卑利街、利源東街時,分外感受到文人的溫藹與淒酸。蕭紅和戴望舒都未盡其才。來過香港的文人才未盡、志未酬者,又豈僅蕭戴二位!才未盡,志未酬;匡時救國,書生素志,襟抱可敬而遭際可傷。民主人權,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呼聲也響起自四十年代香港的達德學院等,穿越歷史時空,至今仍迴響不絕,雖則具體人事已幾度翻瀾了!迴盪之音,是反諷呢,還是策勵?於是學士台上、九華徑裏、六國飯店、思豪酒店、孔聖堂、利舞台,處處都有歷史的叮嚀,文人的精魄。豈是一聲喟嘆,便能化解得了!
一段時期,香港人多少傾向於迴避歷史的重負。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卻也真個闖出一番奇蹟。然而「生命中的輕」終歸不能承受太久,若不能體認歷史以潤澤生命,歷史會反過來把你釘死的。當然文學史沒有那麼嚴重。但如果你拒絕文學史給你想像自由的空間,難道你生命確能不無虧欠?讀文學史也不必煞有介事。雖然香港的文學行腳圖尚未繪就,這本書於豐富的文史蹤跡只不過指點一二而遠非盡舉,但已大抵足以引發你散步尋蹤了吧!你在這裏可以傾聽當年文學工作者的聲音,還有後來者的聲音,編寫者的聲音。還有,你這讀者、行者,不應該也有你自己的聲音麼?
行腳與傾聽
記得倫敦、巴黎這些城市,有一般的街道圖外,還有種種式式的遊覽地圖。最使我感興趣的,莫過於「文學行腳」。圖上既標示古今文士活動居停之地、留連詠歎之區,即使虛構人物故事擬托的里弄坊衢,也註出相應的處所。你可以按圖沿徑,尋蹤覓跡,就現實時空開拓出文化時空。即目會心,歷史藝文遂絪縕疊印於我與作者冥契的意象中。真是很美妙的感受。
不知北京有沒有這樣的行腳圖?中國城市值得繪寫的太多了。北京以外,古城如紹興蘇州,圖上大可填得密密麻麻,溯古道今。上海雖於古稍遜,但近百年文運激揚;若有圖可讀,便差不多讀着半部現代中國文學史。
我雖然問過,但至今尚未見到中國哪個城市有這樣的地圖。(紹興圖中,標出魯迅故居、青藤書屋、古軒亭口,似乎有點意思,但太簡略,且作為一般名勝。)但我想,只要有心,繪製是不難的,資料本來就具備。於是想到香港。香港有沒有這樣的一張圖?甚至香港能否畫出這樣的一張圖?
香港蒙受「文化沙漠」的惡謚已久,文藝彷彿從來一片空白。其實這對於曾在香港生活過、工作過,乃至來訪過的文化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更遑論正在此活躍着的文人學者藝術家了。
論文化談文學,大抵香港本身不能抽離於中國整體之外,香港迄今似乎還罕見全國地位的偉大作家。但勾稽史跡,遠在半個多世紀前,此地早已有過不少作家活動。雖則他們在內地建立聲譽,來港活動,關係全國,豈同時不為香港文化史寫下繽紛的一頁?何況還有本地作者!近三四十年,香港文學更有自己的面目!「偉大」與否,見仁見智而已。
所以香港其實可以繪寫文學行腳圖。即使先繪本世紀上半,材料已經相當豐富。正緣此地曾有文星匯聚,此地曾有文陣對壘,懿範流風,精魂不滅。
而小思女士在這城市尋蹤覓跡,已十多年。一度踽踽獨行,爬梳史料。尚幸隨着研究成果之披露,行腳者略見增加。她則尤其希望喚起各個年輩,特別是青年,同來尋根認往。思故人,臨舊地,細心指點,見人間的溫情,歷史之承擔,更洋溢着藝文之親切體味。驀然回首,原來香港還有這麼可貴的一面,而且就在你眼底,就在你平時經行處;豈徒發思古之幽情,更醒悟自己竟非局外;無論幸抑不幸,你竟然或多或少參與其中!
當然,歷史尋蹤,同時也是對現在之認取。所謂「現在」,藉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詮釋,不僅為抽象的量度,實質是人對自己所採取的動向之「現前」。過往雖然成了歷史,卻通過人的肯認而呈現當前,且「投向」以成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乃內化於人的心量與行為的弧線,而不再是冷漠的物理時間了。
歷史有情,人間有意,文學也就是歷史與人間情意之具現為形象姿采,通貫過去現在未來。不過,人有記憶,人也會遺忘。忘了往事應感遺憾,忘了事中的情意,豈不是更大的失喪!好得文學時而提提點點,且不壟斷歷史的聲音。
於是我們隨着小思女士漫步。現在時空與歷史文學時空互相化入。眼前有景,空中有音,音是眾音共奏,複調並作。請看附篇之選目,當得編者的用心。她提供複調交響,方便你多線遊觀。而且這樣做是否可以稍稍抵消歷史的詭譎? ─ 君不見歷史承諾往往落空,歷史結案不時翻轉。尚幸本「文」觀「史」,歷史不過是多種「可能性」中經已實現的其中一種;性海興盡,文藝的眾音複調遂顯得更真切有味了。
不過,歷史的嘲弄,也的確似修辭的反諷;歷史的囑託,又確似文藝的叮嚀;歷史與文學,自然也常開點善意的小小的玩笑。散步時先就小處着眼吧!魯迅演講的地點是基督教青年會,紀念魯迅的場所是孔聖堂,雖然令人有「錯位」的感覺,但又何嘗不表現出香港文化自由寬容的一面。只惜魯迅的話語,跨越過大半個世紀,還似為當前而發!蔡元培香港仔的墓碑重建得還算端嚴,他帶起的「北大精神」也迴盪於大半個世紀的現代中國,包括香港的學術文化界;然而多年來香港教育曾否從他那裏獲得教益?還有目前的北京大學呢?許地山不只卒葬香港,原來生前還曾為香港學術文化盡過那麼多心、費過那麼多力。當我們踏足於薄扶林區,甚至中區一帶,腳下的文化土壤竟如斯豐厚,不只英式的大學堂和教堂酒店商場而已。至於淺水灣頭,留不下蕭紅的骨灰一半;屋蘭士里,又是否仍藏着另一半的淒然?淺水灣日趨俗艷,聖士提反周圍能長保綠樹濃蔭麼?但文筆自足千秋,香港竟與黑龍江結緣了。戴望舒的故事或許平凡中更波折、更牽連着香港的歷史;卻也曾像當年那一段史實,被埋沒、被曲說;尚幸有心人如小思者,曾為扶發申張,於是我們經過薄扶林道、奧卑利街、利源東街時,分外感受到文人的溫藹與淒酸。蕭紅和戴望舒都未盡其才。來過香港的文人才未盡、志未酬者,又豈僅蕭戴二位!才未盡,志未酬;匡時救國,書生素志,襟抱可敬而遭際可傷。民主人權,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呼聲也響起自四十年代香港的達德學院等,穿越歷史時空,至今仍迴響不絕,雖則具體人事已幾度翻瀾了!迴盪之音,是反諷呢,還是策勵?於是學士台上、九華徑裏、六國飯店、思豪酒店、孔聖堂、利舞台,處處都有歷史的叮嚀,文人的精魄。豈是一聲喟嘆,便能化解得了!
一段時期,香港人多少傾向於迴避歷史的重負。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卻也真個闖出一番奇蹟。然而「生命中的輕」終歸不能承受太久,若不能體認歷史以潤澤生命,歷史會反過來把你釘死的。當然文學史沒有那麼嚴重。但如果你拒絕文學史給你想像自由的空間,難道你生命確能不無虧欠?讀文學史也不必煞有介事。雖然香港的文學行腳圖尚未繪就,這本書於豐富的文史蹤跡只不過指點一二而遠非盡舉,但已大抵足以引發你散步尋蹤了吧!你在這裏可以傾聽當年文學工作者的聲音,還有後來者的聲音,編寫者的聲音。還有,你這讀者、行者,不應該也有你自己的聲音麼?
黃繼持
一九九一年春日,有霧
一九九一年春日,有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58
-
新書79折$459
-
新書9折$522
-
新書$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