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傳統粵劇藝術:經典粵劇古本《斬二王》

南派傳統粵劇藝術:經典粵劇古本《斬二王》
定價:620
NT $ 490 ~ 620
  • 作者:陳劍梅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9-08-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6991
  • ISBN13:9789620756993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7 x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粵劇南派藝術歷史悠久,若從粵劇本地班早年形成的時期推算,粵劇最少成於明代中業。但由於時代更替、社會變遷、觀眾取向不同、粵劇戲班承傳又出現斷層等,傳統的南派藝術正面臨消亡。

  本書以古典粵劇《斬二王》作為研究文本,獨家專訪多位曾參演此劇的老倌、掌板及頭架,包括尤聲普、阮兆輝、羅家英、新劍郎、王超群、高潤權及高潤鴻。此書現為世界第一部關於粵劇南派藝術的專書,旨在展示二百多年來古典粵劇的藝術風格,藉此希望重新煥發大眾及業內專家前輩對保存粵劇傳統文化的熱誠。本書附《斬二王》全劇古本全本、專家口述歷史及此劇多年公演的歷史彩照。

名人推薦

  承傳南派粵劇藝術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亦與香港粵劇身份定位有莫大關係。因為種種歷史及社會因素,行內懂得南派粵劇的老倌日漸減少。學者陳劍梅博士花了多年時間,訪問參與重構及公演南派古老粵劇《醉斬二王》的幾位老倌、掌板及頭架,把他們對該劇的演出心得記錄下來,化成文字,讓讀者了解南派粵劇藝術的承傳。本書香港粵劇研究的重要檔案,亦為承傳粵劇傳統南派藝術的一大功德!

  盼此書能引起行內對傳統的關注及珍惜,激發年輕一代對其他古老粵劇的進一步研究。
  余少華教授

  《斬二王》是粵劇南派藝術的珍貴遺產,當中包涵了多個如「投軍」、「拗箭結拜」、「三奏」、「斬二王」、「斬李龍」等瀕於失傳的古老排場。《粵劇傳統南派藝術 —— 古老戲劇《斬二王》全面剖析》書中除詳述《斬二王》的內容和修復過程外,也論述了粵劇的起源,尤其著眼於粵劇與西秦戲的關係,相信必成為粵劇演員和粵劇史學者的重要參考文獻。
  陳守仁教授

  很高興看見此書能如此詳盡地談論傳統粵劇的古老排場,從各粵劇行當的表現藝術、音樂、擊樂、文化及歷史入手,深入淺出。古老排場是粵劇的根基,梨園子弟必學,此書極具參考價值。
  李奇峰先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劍梅


  英國肯特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系榮譽學士(主修電影)。

  二○○五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後返港,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曾於香港嶺南大學教授文化研究本科課程,及於香港大學統籌全校跨學院通識教育課程。現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教授電影藝術碩士課程。

  二○一一年成立非牟利組織「文化度」,致力推廣文化承傳及普及文化教育。二○一五年至今,分別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委任為電影及媒體藝術組評審員及藝術評論組評審員。

  二○一七年出版學術論著《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向思維》, 英文學術論著Hong Kong Dark Cinema: Film Noir, Reconceptions and Reflexivity 將於二○一九年在英、美出版,世界發行。學術專論曾刊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nema 等。文化及電影評論曾刊於《信報財經月刊》、《信報》、《明報》、《香港經濟日報》、《越界》及《電影雙週刊》等。個人專欄見於《大公報》。劇作出版包括電台廣播連續劇 《方伶二十》。

  她曾於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聯合執導及製作電視紀錄片。

 
 

目錄

序 容世誠 .............................................viii
前言 陳劍梅 ........................................xvii

第一部分
《斬二王》今昔 ..................................... 1

第二部分
名伶、掌板及頭架談《斬二王》......37
一、尤聲普 ..........................................38
二、阮兆輝 ..........................................53
三、羅家英 ..........................................86
四、新劍郎 ..........................................106
五、王超群 ..........................................123
六、高潤權 ..........................................135
七、高潤鴻 ..........................................157

第三部分
《斬二王》全劇本 ................................175

第四部分
專題書籍出版前散論
(報章、雜誌期刊及網媒) ..............209
一、考證南派粵劇手抄古本............. 210
二、 粵劇藝術的南與北.....................211
三、紅船木人樁法 .............................212
四、消失的粵劇行當 ........................213
五、還來得及搶救粵劇
南派藝術嗎? .............................217

第五部分
粵劇南派藝術示範講座花絮 ...........223
附錄 受訪老倌簡介 ..........................230


內文

 
 



  收到陳劍梅博士的電郵,希望我為她即將出版的新作《南派傳統粵劇藝術—— 經典粵劇古本〈斬二王〉》(以下作「《〈斬二王〉藝術》」)寫一篇序言,我感到義不容辭,一口答應下來。劍梅和我是藝術同好︰同樣關心和珍惜舞台上的「古腔粵劇」。近年幾次回港觀賞粵劇演出,例如二○一八年的「西秦戲與傳統粵劇」、年前的《八大曲.辨才釋妖》、以及八和會館上演《香花山大賀壽》,都會在油麻地戲院、高山劇場或香港文化中心看到劍梅的身影。或是在大堂等候入場,或是中場休息,每次只能寒暄幾句,沒有機會坐下來詳細交談。近日知道劍梅埋頭研究《斬二王》和粵劇「南派藝術」,進行了一系列口述歷史訪談,裏面的資料彌足珍貴。此外,更爭取出版「粵劇之家」 的《斬二王》劇本,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對我來說,更是香港粵劇研究的一件大事,故此樂意執筆寫序,表達我的支持和祝賀!況且,近日我對清末香港戲曲史產生濃厚興趣;而今天的所謂「古腔粵劇」,正是光緒宣統年間(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一年)的流行劇目。根據文獻記載,當時香港戲園已經上演《斬二王》和《斬鄭恩》。二者又和「西秦戲」和「廣東漢劇」(又稱「外江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都是我關注的課題。為了先睹為快,成為《〈斬二王〉藝術》的第一批讀者,遂欣然接受了劍梅交付的任務。

  可是,說起來十分慚愧。其實我對《斬二王》的認識,連「膚淺」兩字都談不上。雖然聞其盛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觀看《斬二王》的現場演出。直到去年的「中國戲曲節二○一八」,才第一次欣賞到粵劇折子《斬二王》和西秦戲《斬鄭恩》的舞台藝術。為了完成這篇序文,我開始整理手邊的文獻資料,嘗試尋找《斬二王》在粵劇史上的位置。在爬梳材料的過程當中,有幸接觸到廣州以文堂出版的《斬鄭恩》劇本,能夠印證劍梅書中的一些觀點。另外,我對南派藝術和聲腔考辨所知有限。以下只能綜合零碎粵劇史料,就「《斬二王》在香港」這個課題提出一些初步觀察,充作劍梅豐碩研究成果的幾點補充和註腳。

  《〈斬二王〉藝術》書中多次提到《斬二王》和《斬鄭恩》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裏就從《斬鄭恩》說起。《斬鄭恩》是光緒年間省港粵劇舞台上的流行劇目,這點應無疑問,證據存在於劇場之外的清末粵曲唱片事業。二十世紀初歐美留聲機唱片工業興起,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美國哥林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和勝利留聲機公司(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以及稍後的德國高亭唱片(Odeon ,在香港由「告囉沙洋行」代理)同時生產粵曲唱片。這四家唱片公司,都不約而同灌錄了《斬鄭恩》。一九○三年四月,英國留聲機公司派遣錄音師前赴世界各地灌片,在香港收錄了一百四十多首粵曲,裏面就包括《斬鄭恩》,灌唱者是「總生」阿茂。另外,一九○三年三藩市《中西日報》刊登的哥林比亞公司(當時稱「個霖鼻」)粵劇唱片廣告,曲目表上面也出現《斬鄭恩》。同期灌錄的還有《六國封相》、《賀壽送子》、《百里奚會妻》、《東坡訪友》、《轅門罪子》、《打洞結拜》、《辨才釋妖》、《斬四門》等,都可以在三藩市唐人街的雜貨店購買得到。同一時候,美國勝利留聲機公司邀來首席「武生」公爺創,灌錄了一套《醉斬鄭恩》唱片。全套共四片,合作灌唱的伶人包括總生佳、靚金、蛇仔秋和公腳孝。上述跨國留聲機唱片公司,在眾多劇目中特別青睞《斬鄭恩》,足見它在清末粵劇舞台上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從粵曲唱片《斬鄭恩》轉向《斬鄭恩》的劇本文本。二十世紀初,廣州以文堂出版了一種《斬鄭恩》劇本。該木刻本分上下兩卷,封面題名《斬鄭恩》,但版心和最後一頁卻作《斬黃袍》。可以推想原來劇目是《斬黃袍》,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以文堂將封面改成《斬鄭恩》出版。故事情節從「黃袍加身」開始,由「淨」演趙匡胤、「花」(花面)演鄭恩、「武」(疑為「小武」)演高懷德、「老」(疑即「總生」)演苗順、兩名「旦」角分別演韓素梅和桃三春、「貼」(貼旦)演鄭恩之子鄭英。還有「末」腳(疑即「公腳」)一名,飾演拯救鄭英的老仙翁。這裏可以注意兩點。第一,以文堂《斬鄭恩》/《斬龍袍》劇本的人物「行當」,仍然保留「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的類別稱謂,表述了一個更為「古老」的行當標籤。在《〈斬二王〉藝術》的訪談部分,幾位資深粵劇藝人指出,《斬鄭恩》的趙匡胤是紅面,就是大淨,現在的《斬二王》改用武生擔演此角;另外,鄺瑞龍本來由「二花面」行當演出,後來被正印武生取代。上述以文堂劇本的行當表述,正好印證了劍梅書中的口述歷史材料。另外,筆者藏有一本《廣州以文堂書目彙編》,列出以文堂在清末民初刊印的各類圖書唱本。在「各款短度戲本中片班」類別之下,有《醉斬鄭恩》兩本,應該就是我們正在討論的兩卷版本了。可是,在《書目彙編》羅列的過百種粵曲唱本和班本當中,卻找不到《斬二王》。這又說明一個甚麼問題呢?

  再將討論焦點從印刷文本移回粵劇舞台。根據香港《華字日報》刊登的戲園廣告,清末香港的三所戲園 —— 「高陞」、「重慶」和「太平」 —— 都有上演《斬鄭恩》和《斬二王》的記錄。從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到一九一○年(宣統二年)在香港上演過《斬二王》的戲班,計有譜群芳(一九○○年)、普同春(一九○一年)、鳳凰儀(一九○二年)等。一九○四年「華天樂第二班」在太平戲園演出《斬二王》 ,廣告列明是「聲架羅、靚耀首本」。至於上演《醉斬鄭恩》的主要有祝壽來和祝壽年兩班。但整體來說,這兩個劇目在香港的演出次數並不頻密。值得注意的是,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公爺創」領軍的「國中興第一班」,開始以演出「新串正本」《趙匡胤斬鄭恩》為號召,上演新編「斬鄭恩」成套正本戲,裏面包括《鄭恩賣油》、《醉打韓通》、《桃三春招親》和《醉斬鄭恩》等。戲班宣傳時標榜「公爺創、大和、靚才仔、大牛通首本」, 將《斬鄭恩》的演出推向高潮,一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仍在演出。大概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上述勝利留聲機公司聘請國中興班台柱「公爺創」,灌錄了成套「醉斬鄭恩」唱片。

  綜合來說,今天看到的粵劇《斬二王》是「醉斬鄭恩」戲曲主題的一個「本地化」變奏。如果說粵劇《斬鄭恩》/《斬龍袍》發展自某一種(或者多種)外來劇種(例如西秦戲、廣東漢劇),《斬二王》則是清末「本地班」將之二度「本土化」的再創作成果。雖然知名度也許比不上原來的《斬鄭恩》,但它的表演藝術卻一直保留在紅船戲班的口述傳統裏面,通過口傳心授流傳到今天。回憶一九九四年「粵劇之家」修復《斬二王》的過程時,阮兆輝先生說:「我們一班人一起整理劇本,一起修訂,因為我們都有派別,執筆那位是葉紹德先生,我們就收納了很多個人學了的《斬二王》,即你學是這樣,我學是這樣……我們自己想,最重要是好看,又合理,所以我們就逐一組合起來。」與其說這是一次古腔劇本的重構書寫,它更是九十年代初香港粵劇藝人對於《斬二王》的一次集體再創作,以及對於一個快將消逝的演劇傳統的再追認。最保守的根據文獻記錄,從一九○○年「譜群芳」班在重慶戲園上演《斬二王》算起,到一九九四年「粵劇之家」在沙田大會堂演出《醉斬二王》,兩者之間相距接近一個世紀。在這一百年,香港粵劇經歷了多少變化!

  《〈斬二王〉藝術》的一個主要部分,是論述《斬二王》和西秦戲的關係。在這裏再嘗試補充一條材料。香港粵劇研究者陳鐵兒,在一九七○年代曾經論及「西秦戲」和「粵劇」的近似性。他說:「過去,粵人『睇大戲』叫『睇西秦』,『聽八音班』也叫『聽西秦』,但正式的西秦戲今尚流傳在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地方,據說是宋丞相文天祥帶來梨園子弟流落世傳其技的……尚有待考證。多年前,海陸豐人在香港大會堂演西秦戲的《秦香蓮》,唱全梆子,粵人謂之『西皮』,唱和作都與我們幼時見的粵劇差不多。」3 到底上述「睇西秦」中的「西秦」,是否指「西秦戲」?這裏又牽涉另一個問題:在戲曲史上同一個術語名詞(例如「雜劇」、「傳奇」、「亂彈」、「排場」),在不同歷史階段或場合時空,往往指陳不同的意義。第一代粵劇「開戲師爺」黎鳳緣,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撰寫過一篇題名〈新成語考.戲職〉的遊戲文章,內容以詼諧通俗的語言,談論清末民初的粵劇戲行術語,裏面也提到「西秦」。他說:「花旦曰包頭,公腳曰末腳。武生稱為大元帥,司理稱為大坐倉。老旦即是夫旦,鬚生即是總生……交鋒為大戰,西皮曰西秦。左右企開謂之花門,兩頭咁走謂之完台。」4這位熟悉粵劇唱腔和古老排場的職業編劇,指出粵人所謂的「西秦」,可以是指「西皮」。

  這裏令我立即聯想到阮兆輝先生近年對於「西皮」和「四平」的調查成果。連帶之下「西秦」、「西皮」和「四平」三者之間,又存在甚麼關係?釐清戲曲術語在不同語境的指陳意義,是一件深具挑戰性但又必須為之的工作!相似的情況也適用於「外江戲」、「本地班」(甚至「粵劇」)等觀念的闡述考證。近年康保成教授、黃偉教授和周丹杰博士就這些問題取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於此我也不累贅多言了。

  結束之前,希望談一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拍攝的《斬鄭恩》電影。 這部由嘉禾公司攝製的《趙匡胤醉斬鄭恩》(大概和鄒文懷先生無大關連吧!)是由陳皮導演、朱頂鶴編劇、肖蘭芳和陳鐵英擔任舞台指導。當時的報章廣告,是以「大袍大甲大鑼大鼓古腔古調粵語歌唱巨片」為宣傳賣點。主要演員包括有「女薛覺先」之稱的麥靜之、岐山鳳、區家聲、黃金堂和蘭芳女等。他們都是蘭芳粵劇學院的學員。蘭芳戲劇學院由粵劇男花旦肖蘭芳創辦,是香港著名私立粵劇學院。肖蘭芳出身清末粵劇戲班,原為太安公司旗下「詠太平」班第三花旦,五十年代開始在香港設帳收徒,特別重視教授粵劇傳統排場。是以《趙匡胤醉斬鄭恩》電影,保留了不少古老粵劇唱腔。依稀記得在七十年代末,香港電視台在深夜曾經播放過這部「粵語長片」。當時筆者仍在香港大學唸書,對於這部「別具一格」(主要演員、舞台語言和音樂唱腔都完全陌生)的戲曲電影深感好奇,曾經向已故香港電影史專家余慕雲先生請教它的歷史背景。這也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如果這部電影「拷貝」有幸仍然存在,肯定是認識《斬鄭恩》舞台藝術的珍貴材料。
 
容世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90
  2. 新書
    79
    $490
  3. 新書
    9
    $558
  4. 新書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