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定價:710
NT $ 218 ~ 639
  • 作者:鄭寶鴻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7-03-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6886
  • ISBN13:9789620756887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由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帶你回到重溫香港舊時香港工業與服務業

  * 題材獨特
  罕有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
  * 首次公開
  過百張圖片及檔案資料屬首次公開
  * 專業可靠
  由專家鄭寶鴻先生講解當年的歷史軌跡

  工業是香港自戰後起得以高速發展經濟的引擎。其中輕工業生產包括製衣、電子產品、家庭用品等,暢銷歐美各國。不過早在百多年前,香港已出現不同種類的輕工業及重工業,貢獻香港的經濟。

  另一種為大眾市民默默奉獻的行業是個人服務業,由山貨店、醫療服務、美容、交通運輸以至文化教育事業等,照顧大眾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這些行業因需求不減而歷久不衰。

  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繼《貿易與金融篇》及《飲食與娛樂篇》後,在《工業與服務業篇》再度以二百多幅老照片及報章資料,引領讀者返回百多年前的香港,重看香港工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歷程。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圖文介紹香港百多年來32個工業及服務行業,全書近250張圖片。市面上出版老行業的圖書少有如此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題材獨特。

  2.    本系列刊載的圖片及檔案資料部分屬首次公開。
  圖片介紹的工業及服務業,題材有趣,此系列三本書可概括介紹香港百年的行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寶鴻


  一九四零年代末出生,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對香港殖民地時期、日治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誌等有專家級的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歷史掌故題材演講。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圖片香港郵票》、《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新界街道百年》、《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歷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等、《百年香港華人娛樂》、《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百年香港分區圖賞》、《此時彼刻︰中西區百年繁華》、《此時彼刻︰港島東百年變遷》、《默默向上游: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幾許風雨:香港早期社會影像1911-1950》、《順流逆流:香港近代社會影像1960-1985》等。
 
 

目錄

上篇  前言
第一章     華人廠商
第二章     衣服與衣料
第三章     紗廠、紡織、製衣與製帽
第四章     化妝
第五章     生活用品工業
第六章     能源與照明
第七章     造船用品工業
第八章     建造業
第九章     石礦
第十章     水泥
第十一章  製漆
第十二章  銀硃與化工原料店
第十三章  銅鐵與五金店
第十四章  首飾工場

下篇  前言
第十五章  洋貨與百貨
第十六章  山貨店
第十七章  儀仗與香燭店
第十八章  中醫藥
第十九章  西醫院與西醫
第二十章  牙醫
第二十一章     藥房與藥行
第二十二章     美容業
第二十三章     理髮室
第二十四章     影樓
第二十五章     公共交通事業
第二十六章     汽車運輸
第二十七章     轎子與人力車
第二十八章     航空業
第二十九章     教育事業
第三十章  文化事業
第三十一章     通訊與廣播
第三十二章     報業

參考資料
鳴謝
 

上篇  前言

  開埠不久的1850年代起,已有華人廠商製造雨傘、五金器皿、食具、炮竹及火柴等日用品,較具規模者為若干間船艇廠及一間造紙廠。二十世紀初的大廠房,有包括印刷、橡膠、鋼鐵五金、照明器具等行業。規模較大者,有包括商務印書館位於北角的工廠等多家。

  1940年代前後,大量內地廠商將廠房遷港,並大加發展。為回應各廠商的需要,政府大力開拓黃竹坑、柴灣、觀塘、荃灣、屯門及大埔等新工業區。

  供各階層人士縫製衣服的花紗布疋,以至綾羅綢緞,為華洋商人的重大生意。早期,這等布料的銷售點集中於港島中上環的乍畏街及油麻地上海街等多條街道。

  1870年代,香港已有用衣車縫製的成衣,出口往世界各地。

  由十九世紀後期起,香港已有西裝(洋服)及女服店,華籍裁縫師傅“度身訂造”的巧藝,往後一直都受到中外顧客的讚賞。

  當時最龐大的紡織廠,為怡和洋行的“銅鑼灣渣甸紡紗局”。1910年代起,多家生產各類衣物的織造廠及布廠陸續開設。1938年後及1947年起,更多內地資金遷港,在各區興建包括紡織、製衣、印染等行業的龐大廠房。到了1964年,這等行業共已僱用15萬工人。

  供男女裝扮的化妝品,亦屬一重要行業。除舶來品外,早期還有包括廣生行、先施、三鳳及百家利等公司設廠生產。當時亦有廠商生產各類肥皂(梘),可惜港產化妝品和肥皂的行業,皆於六十年代起走向下坡。

  港人習慣用的港產刀剪,早期的名牌有“三行瓦”及“何岐利”。後來,多家名稱類似的店號紛紛開設,亦各有捧場客。

  港產熱水瓶始於1930年代,1950年代行銷世界各地,著名的品牌有“金錢”及“駱駝”。

  跟水瓶業相關的,還有搪瓷廠及印花製罐廠所出產的各種器皿和食具,以及各種玩具。到了1950年代,逐漸被銻、鋁等合金以至塑膠所取代。

  香港的首間電筒廠和電池廠分別於1905年及1917年創設。1930年代,因世界戰雲密佈,電筒產量大增。1960年前後,為電筒、電池產量的全盛期,產品行銷遍達全球。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的照明燃料為火水(煤油)及蠟。

  港九分別於1864年及1892年開始供應煤氣。

  香港電燈公司及中華電力公司先後於1890年及1903年開始在港島、九龍和新界供電。

  淪陷時期,電力及煤氣供應不時停頓。

  和平後的數十年間,煤氣及兩大電力公司,為回應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加速發展,不斷設置新機器和興建新廠房。

  而電力、煤氣和石油氣,亦逐漸取代以往的柴炭及火水等燃料。

  香港早期有各類大小的船塢和船廠。為配合這些船廠的船艇所需,多間大小的船具廠、工場及店舖,遍設於港九各區。此外,亦有專營蔴纜、帆、等的廠號,最龐大的是位於堅尼地城的“香港蔴纜廠”。

  自1841年香港開埠時起,各類移山、填海、造地、闢路、建屋,及興築水塘等基建工程一直不斷進行,將香港打造成現代化都會,亦有充足居所以容納陸續增加的人口。多座水塘和水庫、海底隧道、地下鐵路以至赤鱲角機場等,皆能使人耳目一新,稱讚不已。更難能可貴的是港九多處,有大量石礦可供應用。同時亦有龐大的水泥廠及漆油廠,除應付基建需求外,還可出口銷往世界各地。

  此外,香港早期有很多化工原料店及廠房,經營化學及工業用物品,染料、顏料、清潔用品,以至化妝品、味精及糖精等。業務高峰期為五、六十年代,近年則因大量工廠外遷,業務大不如前。

  還有大量經營五金原料、零件及器具的店舖,以及稱為“打鐵舖”的作坊,1950年代亦有很多回收金屬物品循環再用的店舖。

  1920、1930年代,已有若干位來自內地的金銀珠寶首飾巧匠和技師在各珠寶金行或大百貨公司服務,大部分師傅自設工場兼培訓學徒。戰後迄至1990年代中為首飾工場的全盛期,而港產首飾亦於海外各地享有崇高聲譽。

  1970年代後期,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大量製作工序移往內地,本港的首飾製作業由當時起漸走下坡。

下篇  前言

  1850年代起,已有多間百貨公司及店舖出售華洋貨品及珠寶首飾等。踏入二十世紀,包括先施、永安等多間華資百貨公司開業,連同五、六十年代的國貨及日資百貨公司,百貨業務達至高峰。

  供應市民“砂煲罌罉”、瓷器及木盆桶等用品的山貨店,當時亦遍設於各大街小巷。隨着這等土產製品漸被新式用品所取代,山貨業務也漸趨式微。

  早期,中上環及九龍油麻地區,有無數的香燭、佛具及紙紮店,還有儀仗店,為神誕醮會、慶典以至“紅白二事”的祭祀及巡遊提供服務。不少技師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與該行相關的,還有炮竹、花牌及樂隊等。

  華人喜用中醫中藥治病,多往駐有中醫師的中藥店求診,更受市民歡迎的為東華醫院及其屬下的機構。輕微症候者,則求助於又名“免病茶”的涼茶,若干間歷史悠久的老店,現時仍在經營。

  除涼茶外,市民亦喜用成藥。百多年來,多家中西藥房及藥廠,生產各類膏丹丸散,多個品牌深入民心。

  至於西醫方面,1848年成立的國家醫院為最初的政府醫院。同時,多間由慈善機構及教會營辦的醫院成立,包括知名的雅麗氏醫院。東華醫院於1895年改變為中西醫結合的醫院。

  當時有包括李樹芬及康德尼等中西名醫,皆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若干位華人名醫於1922年創辦養和醫院。

  1870年代,已有中西牙醫應診,同時亦有合資格、稱為“執媽”的華籍助產士。1895年起有華籍女護士。

  1841年開始,有多家西藥房、藥行開設,銷售及製造中、西藥、汽水及化妝品。當時,不少婦女往藥房購買化妝品,稍後多間藥房及百貨公司,以至美髮院等皆有化妝服務提供。

  為男女顧客理髮美容的場所,由早期的剃頭店一直演變至二、三十年代現代化的理髮室及美容院。和平後發展更蓬勃,不少更以來自上海的名師作標榜。

  由1840年代起,多家名為“影樓”的照相館在中環及灣仔區開設,很多華洋人士舉家或個人往影樓,在華美的佈景前留下倩影。1950年代起,因應各種證件的需要,除了影樓以外,亦有不少街頭攤檔,提供“快相”服務,尤以域多利皇后街消防局旁為多。

  分別於1888年及1904年通車的“高地電車”(纜車)及“低地電車”(電車),減低了港人對人力車轎及馬車的依靠。在巴士普遍發展的1970年代前,電車一度為港島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纜車亦為吸引遊客的“景點”,歷久不衰。

  九龍與港島的巴士,依次於1909年及1910年通車。1921年起,包括九龍汽車、香港大酒店、中華汽車及電車公司等多家機構,承辦港九及新界的巴士服務。到了1933年,才改為中華汽車經營港島,九龍汽車經營九龍及新界。港島巴士的經營權到了1993年起才有徹底的改變。

  開埠初期起,有各種渡輪穿梭於港九新界及各離島之間。到了1898年,由天星小輪公司專營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線。

  其他區域的航線,於1910年代末開始由九龍四約及東安等公司經辦,1924年起逐漸被油蔴地小輪船公司接辦,並於1933年開辦汽車渡輪。

  可是,自海底隧道及地下鐵路等通車後,小輪生意大受影響,多條港內線亦停辦。

  汽車最早於1908年在香港出現,隨即有出租汽車,以及1922年起之的士服務。全盛時期的1950至1960年代,多家大機構經營的士及出租汽車。此外,亦有名為“新界的士”之九座位小巴。1969年,“新界的士”變為14座位的公共小型巴士,出租汽車亦於1976年轉變為的士。

  轎子、人力車及馬車,於淪陷時期一度復興,再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1959年後,轎子全被淘汰,而人力車則於2006年隨着天星碼頭拆卸而消失。

  “衝上雲霄”的航空事業,始於1911年3月在沙田舉行的飛機演放(試飛)。1931年,啟德機場落成,數年後成為中外航機的重要航空站。

  戰後的1946、1947年,“國泰”及“香港”兩家本地航空公司先後成立。俟後,隨着九龍灣新跑道及客運大廈的落成,航空事業發展一日千里。為了應付更大的需求,機場於1998年遷往大嶼山赤鱲角。

  1870年代,除了政府的中央書院和官立學校外,還有宗教團體及慈善機構開辦的中小學,此外則為私人開辦大量的學校和學塾,不少教師為知名的學者。這等私立學校多設於民居的唐樓,1950年代起,唐樓逐漸拆卸,這些私校隨即停辦。

  1911年成立的香港大學,其畢業生成為了天之驕子。隨着多家新大學於1963年起陸續出現,大學教育才普及。

  教育的書籍是由多家中外書坊、書局供應,由1910年代起,華文書籍是以商務、中華、上海及世界等印書館出版者為主流。
  不少書坊舖兼售文房四寶,亦舉辦雅集及書畫展,充滿文化氣息。

  香港的電報服務始於1871年,主要營辦者為大東電報局。電話則於1881年開通,營辦商為“中國及日本電器德律風公司”。1925年由香港電話有限公司接辦。便捷的電話及電報,為香港金融中心構成的主要因素。

  1988年,香港大東電報局合併電話公司,組成“香港電訊”,二十世紀初轉變為“電訊盈科”。

  香港廣播電台於1929年啟播,隨後,新增麗的、商台及新城等電台,廣播業變得多姿多采。

  麗的呼聲的有線電視於1957年啟播。不過要到無綫電視啟播後,電視才普及,隨後的新電視台有佳藝及有線,麗的亦轉為無線,稍後易名為亞洲電視,可惜佳藝電視及亞洲電視,分別於1978年及2016年停播。

  香港政府憲報於1841年出版,有幾份英文報章陸續創刊,最早的華文報章是1858年的《中外新報》,稍後為《華字日報》及《循環日報》。

  百多年來,中英文報紙的數量多不勝數,單是和平後的1947年內,已有20份日晚報創刊。1970年時,共有早、日、午、晚及夜報共數十份。

  不過,踏入1980年代,報紙的業務由盛轉衰,包括《工商》,《華僑》等的多份報紙,紛紛停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1
    $218
  2. 二手書
    32
    $228
  3. 新書
    68
    $483
  4. 新書
    85
    $604
  5. 新書
    88
    $625
  6. 新書
    9
    $639
  7. 新書
    9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