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剛開始教經濟學入門的課程時,有位資深同事建議,每堂課開場先講一則笑話。他說這樣讓學生一上來就有好心情,也比較容易吸收接下來的課程內容。我並未採納這項建議,倒不是覺得他的說法不對,而是我認為每堂課都要想出一則相關的笑話實在太難,而要是講不相干的笑話,反有迎合學生之嫌。
不過運氣不錯,我恰好看到一則適合放在本書開場的笑話。場景是在波士頓,那裡素以博學多聞的計程車司機著稱,其中不少是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的輟學生:
一位女士拖著行李走出機場,跳進一輛計程車,急著想享用一頓新英格蘭海鮮大餐。她告訴司機:「載我去可以吃到小鱈魚的地方。」(Take me to a place where I can get scrod.)
只見司機揚起眉毛,說道:「這是我頭一回聽到有人用過去完成假設語氣來說這句話。」
沒什麼人搞得懂過去完成假設語氣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或者不知道自己知道。所以我查了網站的搜尋引擎ASK JEEVES:
過去完成假設語氣是用以表達一種假設狀況或與事實相反的行動。主要子句中的動詞為條件性形式,而附屬子句則應使用假設語氣的動詞。
一九九○年代後期紐約洋基隊的球迷,對下面這個例子想必不陌生。話說二壘手查克‧諾布羅克(Chuck Knoblauch)不知何故,就是沒法把球傳到一壘手提諾‧馬丁尼茲(Tino Martinez)手裡:「如果諾布羅克能將球傳到一壘,洋基隊應該就可以獲勝。」(The Yankees would have been out of the inning if Knoblauch had
made the throw to first.)
由上面的文法說明和實例可知,那則笑話裡的女士用的根本不是什麼過去完成假設語氣。如果那則笑話確有笑果,只能說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動詞時式毫無概念。
這有什麼關係嗎?有些心理學者一度認為,如果不詳細了解各種假設語氣,就沒法清楚思考假設性狀況。這種論調根本經不起驗證。好比說,美國體育轉播員並不了解過去完成假設語氣(或是不想使用這種動詞時式),但他們還是有辦法陳述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性推論。就以前面洋基隊的例子來說,套用一九九○年代後期轉播員包比‧墨瑟(Bobby
Murcer)常用的說法,就會變成:「諾布羅克把球傳到了一壘,他們就可以獲勝。」(Knoblauch makes the throw, they're out of the inning.)
了解過去完成假設語氣是怎麼回事當然不壞,可是如果你的目標是學會講一種新語言,那麼與其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到這些繁複的技術性細節,不如由其他方面下手要好得多。把文法的枝枝節節作為重點的語言課,既引不起學生興趣,效果也其差無比。
中學時代我學過四年西班牙文,大學修過三學期德文。那些課程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過去完成假設語氣,還有授課老師覺得重要的文法規則。可是我們沒學怎麼講。造訪西班牙和德國時,我連溝通最起碼的觀念都相當困難。許多朋友也向我提及類似的遭遇。
我首次發覺學習語言還有更有效的方法,是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志工身分到尼泊爾服務前受訓的時候。課程為時僅十三週,內容與我先前上過的語言課迥然不同,完全不提什麼過去完成假設語氣。課程主要任務是教會我們講尼泊爾話,是否精通文法規則與達成這項目標全然不相干,因此訓練的方法就是模仿小孩怎麼學說母語。
老師以一些簡單的句子開始,而且反覆多次。第一句是:「這帽子很貴。」尼泊爾買東西都要講價,所以這個句子非常實用。下一步老師會提示不同的名詞——如襪子,我們就必須立刻說:「這襪子很貴。」訓練的目標是讓我們能不假思索地反應。
簡言來說,老師以某個熟悉情境中的簡單例子開始,讓我們練習好幾遍,然後稍加變換,再讓我們練習。一旦我們能在現有水準上運用自如,就再往前推進一點,但絕不躁進。
這項訓練旨在確保學員十三週後就能展開任務。我和其他志工必須在抵達尼泊爾之後,立刻教授科學與數學。結果一切從零開始的我們,真的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整個訓練過程帶來的充實感,是我在傳統語言課程中從未感受過的。
所以首先要感謝多年前教我尼泊爾語的老師,他們打開我的視野,讓我體驗到「少即是多」的學習方式。數十年來,我的學生也和我一樣,發現這種方式也讓學習經濟學核心觀念的經驗大不相同。
大多數經濟學入門課程中,學生必須花許多時間去理解相當於過去完成假設語氣的經濟學知識。對比之下,本書所提到的經濟學觀念,全都出現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取材自你熟悉的經驗。學習經濟學就和學習新的語言一樣,開始時要放慢步伐,把每個理念放到不同的場景中反覆探討。如果你發覺這種學習方法勝過你在大學內修習的經濟學入門課程,請向我的尼泊爾語老師致敬。
本書是許多聰明頭腦的結晶。在此感謝多位人士對我的初稿提出修正建議(Ellen McCollister, Phil Miller, Michael O'Hare, DennisRegan, Andy Ruina, Hal Bierman, Chris Frank, Hayden Frank,Srinagesh Gavirneni, Tom Gilovich, Bob
Libby)。有些人對我的幫助值得特別感謝。書中不少例子是源自喬治‧阿可洛夫(George Akerlof)以及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觀念,前者是我的老師,後者則是我從前的同事。不過對我學問啟發最深刻的是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當代最了不起的經濟自然學家,因此我把本書獻給他。
和本書插畫者米克‧史蒂芬斯(Mick
Stevens)合作是一大樂事。我天生不太容易嫉妒別人,不過如果要我想像有什麼工作比經濟學者更好玩,那應該非他的職業莫屬。多年來,我盡可能利用簡單的圖畫或其他插圖來搭配課堂的討論。雖然我的圖畫相當拙劣,也不見得有什麼特定的經濟學意涵,但這種作法似乎讓學生對經濟學的觀念印象更為深刻,或許學習理論專家可以解釋箇中道理何在。我鼓勵學生畫些概略的圖像,配合新學到的理念。我會告訴他們:「在你的筆記本上塗鴉!」我何其有幸,能夠向最喜愛的《紐約客》(New
Yorker)漫畫家描述自己對插畫的構想,並且幾天之內就看到它們出現眼前,而且遠比我想像中更棒。
我要特別感謝約翰‧奈特學科寫作協會(John S. Knight Institute for 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s),在一九八○年代初讓我有機會參加它在康乃爾大學舉辦的計畫。如果不是這項計畫,我就不可能有機會發想以「經濟自然學家」(The Economic Naturalist)的報告當學生作業,最終促成本書的誕生。
不過最重要的,我希望向我的學生致謝,因為他們生動的文章乃是本書靈感的來源。他們提出的問題納入本書的只占一小部分,但由於選自數千份作業,精彩自不在話下。
本書中大部分問題是直接取材於學生的文章,因此我在相關問題後面會把他們的名字列在括號中。(參見書末附錄:〈問題索引〉。)少數問題是由一些文章或書籍中獲得靈感,大都是經濟學者的著作,作者的名字也列於括號中。至於未列作者名字的問題,大都取材我個人著作或課堂舉過的例子。
為了感謝過去學生的貢獻,我將本書版稅半數捐贈康乃爾大學的約翰‧奈特學科寫作協會,因為我確信對康大未來學子而言,沒有什麼比這項禮物更能有效提升學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