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本《維摩詰經》傳衍考析

藏文本《維摩詰經》傳衍考析
定價:400
NT $ 316 ~ 360
  • 作者:林純瑜
  • 出版社:藏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9-05-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526608
  • ISBN13:9789869526609
  • 裝訂:軟精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藏文本《維摩詰經》自譯出之後,在歷史上曾在不同時期和區域歷經抄寫、流傳、收存、修訂等過程,發展、繁衍出各種寫本和刻本,並曾影響清代學者修訂鳩摩羅什漢譯本,形成一個新的漢譯本《維摩詰所說大乘經》。本書以藏文本《維摩詰經》諸傳本之間的關係及其影響清代學者重修羅什譯本之過程為探討主題,分析、推演藏文《維摩詰經》諸傳本之系譜架構以及主導重修漢譯本之關鍵人物。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和目的。第二章綜述學界已經發表之相關現代研究成果。第三章採用文本對勘法,深入分析、比較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和13種甘珠爾傳本之間的差異,推演其傳承脈絡與體系。第四章考察經過修訂之《維摩詰所說大乘經》形成之緣起、核心人物、和刊印過程,揭開藏文本《維摩詰經》在漢地藏經發展史上曾經扮演要角的歷史真相。第五章總結各章之結論,依循歷史發展的脈絡,論述藏文本《維摩詰經》於漢、藏兩地傳佈與繁衍的情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純瑜


  德國波昂大學中亞語言文化研究所西藏學博士,現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長年專注於藏文文獻和西藏宗教與歷史研究。曾著有專書《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Mi pham’s Systematizierung von gTo-Ritualen,並發表 “Tibetan Magic for Daily Life: Mi pham's Texts on gTo-rituals,” “The Tibetan Image of Confucius,” “Conceptions of Death in Tibetan Folk Religion-A Survey Based on bKra shis 'dod 'jo,” “Pehar: A Historical Survey,” “The Fifteen Great Demons of Children,”〈《維摩經》藏譯本周邊文獻考察〉、〈《龍藏.維摩詰所説經》之重修──核心人物及其他〉、〈《維摩詰經》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研究〉等論文。
 
 

目錄

通序                                                  i
序言                                                   x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一、歷史的發展                                   11
二、重要文獻與現代研究成果(現代研究發展史)     15
(一)藏文本之現代譯本                               15
(二)現代研究                                      18
三、重要論題整理與論述                           20
(一)敦煌寫本殘卷與藏文本的譯出                 20
1. PT 610                                       21
2. PT 611                                       21
3. PT 613和PT 2203                               22
(二)題名                                         22
(三)譯者與年代                                   29
(四)章節                                          33
(五)其他標題                                      40
(六)影響                                          56
四、文獻選目暨提要                             57
五、小結                                   66

第三章 PT610、PT611和甘珠爾傳本                 69
一、前言                                           71
二、對勘使用之傳本                             74
縮符對照                                      80
三、比對目的與研究方法                           81
四、傳本關係之探討                             84
五、敦煌寫本殘卷 PT610和PT611                 88
六、小結                                        102
附錄:經文對勘記                                105
各甘珠爾傳本對應 PT610-1/ PT610-2
之位置及校勘略符                               105
PT610-1                                        107
PT610-2                                        115

第四章 《龍藏.維摩詰所說經》之重修                125
一、前言                                        127
二、與重修可能相關之人物                        128
(一)雍正和《維摩詰經》                       128
(二)《龍藏》之主要編修者與
《維摩詰所說經》的關係                       131
三)乾隆與《龍藏》                           136
三、重修之緣由                                141
(一)《維摩詰所說大乘經》之重修                   141
(二) 章嘉國師和乾隆皇帝                       149
四、重修本之刊行                                154
五、小結                                        162

第五章 結論                                        165
一、研究總結與具體貢獻                        167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方向                    172

引用書目                                            177
一、佛教典籍和古籍                            179
二、中日文專書和論文                            183
三、西文專書和論文                            189

索引                                                197

 
 



  自2013年10月起至2016年7月底之間,筆者應邀參加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維摩詰經與東亞文化」研究計畫,連續三年分別執行「維摩經梵藏漢文本對讀與校刊」、「《龍藏.維摩詰所說經》的形成」、「《維摩詰經》藏文寫本對勘」等一系列以藏文本《維摩詰經》為探討主題之子計畫。本書乃是這三年研究成果之總結。全書以藏文本《維摩詰經》在漢、藏兩地流傳和繁衍之傳本為考察重點,探討《維摩詰經》自譯成藏文之後,經過抄寫、流傳,在不同的時間和區域為不同寺院和學者所收藏、修訂而形成的各傳本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藏文本《維摩詰經》對漢譯本造成影響的實際情形。

  筆者與藏文本《維摩詰經》結緣始於1991年。當時在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就讀。感謝恩師高明道先生不僅啟蒙《維摩詰經》的研讀,並且賜與畢業論文題目《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該文於1993 年撰寫完成,後於2001年正式出版。然而自此之後的十餘年間,筆者雖然未曾離開過藏文文獻研究,卻未再有機會接觸藏文本《維摩詰經》,遑論進行任何相關研究。直至2013 年秋天起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任教,同時應邀參加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維摩詰經與東亞文化」研究計畫團隊,方有機會與藏文本《維摩詰經》再續前緣。

  在加入「維摩經與東亞文化」研究計畫之前的期間,筆者的研究領域並非《維摩詰經》。為能充分掌握學界對藏文本《維摩詰經》之研究概況和進展,在執行計畫的第一年期間以廣泛蒐集、整理、分析學者的研究成果為重點。第一年結束時以〈《維摩經》的藏譯本〉為題,撰寫成果報告,亦即本書第二章之初稿。這篇文稿曾於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在2014年9月1–3日主辦之「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該文由《佛光學報》送審。筆者根據審查委員提供之意見,修改部分內容及題名為〈《維摩經》藏譯本周邊文獻考察〉後正式出版(《佛光學報》新一卷.第二期,2015年7月,頁471–534)。

  第一年計畫執行期間,筆者留意到學界尚無針對各甘珠爾中所收《維摩詰經》傳本間關係的相關探討,考慮以之為後續研究的主題。然而資料的蒐集是一大難題。況且傳本系譜推演必備的文本對勘必須投注大量的心力與時間,並非短時間之內可能完成。經過二年的資料蒐集與醞釀,因緣終於在第三年成熟,得以在總計畫正式結束之時初步實現部分想法,完成〈再論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維摩詰經》早期藏文寫本研究〉一文,亦即本書第三章之初稿。這篇初稿曾於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2016年10月15–17日主辦之「第三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會後筆者修訂該文,投稿於《臺大佛學研究》,後參考審查委員意見,再次進行修訂,以〈《維摩詰經》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 研究〉為題名正式出版(《臺大佛學研究》第33期,2017年6月,頁1–58)。

  2013年秋天接受邀請加入研究團隊時,對計畫主題《維摩詰經》的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感覺來自於二十多年前撰寫畢業論文《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那一段過程的記憶;陌生的感覺則源自畢業論文完成後的二十多年之間對相關研究投入的完全空白。就時間長度的對比而言,陌生感遠大於熟悉感。在短時間之內即須展現具體成果的現實考量下,重拾當年未能解決的研究問題似乎較為符合實際情況的需求。因此在計畫第二年結束時,撰寫完成〈《龍藏.維摩詰所說經》的形成──核心人物與重修緣起〉一文,亦即本書第四章之初稿。該文曾於2015年10月3–4日所舉行之「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這篇文稿於會後修訂,經《佛光學報》送審,後參考審查委員意見,再次潤飾並修訂題名,於2017年7月以〈《龍藏.維摩詰所說經》之重修──核心人物及其他〉為題名出版(《佛光學報》新三卷.第二期,2017年7月,頁109–152)。

  三年計畫執行期間受到總計畫主持人萬金川教授諸多啟發與鼓勵,筆者於此特申謝忱。由於筆者處理的問題皆屬全新論題,在國內尚無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執行計畫所須使用的大部分參考文獻國內均未收藏,須自國外研究機構和圖書館取得。感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連續三年提供研究經費,使筆者得以取得必要的書籍和資料。也感謝妙書法師於此期間協助取得《龍藏經》中所收之藏文《維摩詰經》。同時感謝法鼓文理學院圖書館和TBRC(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現已更名為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資料庫慷慨提供數種甘珠爾中所收之藏文《維摩詰經》予筆者無償使用。另外特別感謝科技部核准執行「《維摩詰經》藏本譯者──兼論西藏佛典翻譯史觀」(MOST 104-2410-H-431-018-MY2)研究計畫並提供經費,使筆者得於2016年夏天前往日本東京東洋文庫和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圖書館進行移地研究,取得許多珍貴的參考資料。此外也要感謝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同學方翊、林蘇雪、許妤甄、鄭美美等人,於筆者研究期間協助取得並整理相關研究資料。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
 
約在公元2世紀之前,《維摩詰經》已出現於印度。相較於其他大乘佛典,《維摩詰經》被印度論師引用的次數並不太多,且就目前所知,並無印度祖師為其撰寫論典。公元8、9世紀間,《維摩詰經》也傳入西藏,並被譯成藏文,但是同樣未受到西藏論疏家的重視,至今未見有任何以《維摩詰經》為主題之藏文論書。《維摩詰經》真正發揮影響力是在東亞,亦即中國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自傳入漢地之後,最晚自公元第3世紀起至公元第7世紀之間,該經曾經多次被翻譯為漢文,歷代許多學者為其著作論、疏,且發展出文學、戲劇、雕刻、壁畫等方面的相關創作,廣受歡迎。該經現存三本漢譯,分別是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和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這三本漢譯收於歷代編修之大藏經中,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收藏在西藏大藏經甘珠爾(bKa’ ’gyur,「佛說部」)中的藏文本《維摩詰經》譯自梵文,是現存支謙、鳩摩羅什、玄奘三本漢譯之外,唯一一部內容完整的譯本。在《維摩詰經》的梵文寫本於1999 年在西藏的布達拉宮被發現之前,該經僅存若干梵文殘片,無完整原典。想要研讀《維摩詰經》全文只能仰賴三本漢譯和一本藏譯。藏文本因其語言邏輯較中文更接近印度原典,長久以來在學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儘管年代晚於三本漢譯,藏文本提供研究《維摩詰經》的學者另一種理解方式及思維角度,以深入《維摩詰經》浩瀚大海中所蘊藏豐富且多彩的無盡寶藏。尤其是在文本的解讀上,學者往往無法單靠漢譯本解決問題,而必須參考藏文本的內容,尋求可能的思考方向與答案。在梵文原典被認定已經佚失的年代,熟悉梵文的文獻專家仰賴藏文本,試圖建構、還原原典的樣貌,並據之進行了許多富含想像與邏輯推理的精彩討論;諳習中文的哲理闡釋學者藉由漢、藏文本語詞、文句的舉證與比對,為各自所提出的義理認知和詮釋主張進行合理的辯護。《維摩詰經》藏文本的傳世使學界對《維摩詰經》的研究趨於多元,探討面向更加遼闊、寬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16
  2. 新書
    79
    $316
  3. 新書
    88
    $352
  4. 新書
    88
    $352
  5. 新書
    9
    $360
  6.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