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詩人以詩句進行三重奏,從捕捉音符開始,延伸至繪畫和舞蹈。各有各的聲部、色彩線條以及律動,企圖展現詩的無限可能。
《千雅歌》內容為樂畫舞三輯,由千朔、坦雅、靈歌每輯各寫九首,三輯每人共寫二十七首,全部八十一首詩,賦予音樂、繪畫、舞蹈嶄新的視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千朔
高雄人;現任野薑花詩社總編輯,著有《月光七行》、《摩訶月光》詩集。
坦雅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成長於台北,現居波士頓市郊。
著作:詩集《光之翼》,《謎》。集體詩創作《島嶼山海經.城音》。散文集《消失的咖啡館》,《身體裡住著一個小女孩》。圖文集《Tanya的多情濃縮配方》。
2014年獲頒「創世紀六十年詩獎」。
靈歌
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同仁。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連續選入《2017/2016/2015台灣詩選》。著有《破碎的完整》、《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等詩集。
千朔
高雄人;現任野薑花詩社總編輯,著有《月光七行》、《摩訶月光》詩集。
坦雅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成長於台北,現居波士頓市郊。
著作:詩集《光之翼》,《謎》。集體詩創作《島嶼山海經.城音》。散文集《消失的咖啡館》,《身體裡住著一個小女孩》。圖文集《Tanya的多情濃縮配方》。
2014年獲頒「創世紀六十年詩獎」。
靈歌
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同仁。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連續選入《2017/2016/2015台灣詩選》。著有《破碎的完整》、《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等詩集。
目錄
推薦序
互文性書寫的嶄新可能與示範 /丁威仁
千朔/詩創作
坦雅/詩創作
靈歌/詩創作
詩 評
【千雅歌/樂畫舞】樂詩賞析 —音符亮點向度.彷彿通關密語 /江明樹
【千雅歌/樂畫舞】畫詩賞析 —流溢於畫框外的色彩 /葉子鳥
【千雅歌/樂畫舞】舞詩賞析 —真.善 /洪春峰
互文性書寫的嶄新可能與示範 /丁威仁
千朔/詩創作
坦雅/詩創作
靈歌/詩創作
詩 評
【千雅歌/樂畫舞】樂詩賞析 —音符亮點向度.彷彿通關密語 /江明樹
【千雅歌/樂畫舞】畫詩賞析 —流溢於畫框外的色彩 /葉子鳥
【千雅歌/樂畫舞】舞詩賞析 —真.善 /洪春峰
序
推薦序
互文性書寫的嶄新可能與示範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副教授、詩人 丁威仁
(節錄)
千朔的詩一直有著高度的哲學思辨,她往往喜歡運用二元對立的模式進行自我的叩問與對話,譬如〈日出〉的開頭:
我們的翅膀有兩面,一面向上
承著光與善人間行走,向下的影子
在夢裡將眼睛妒嫉的火煽得更旺更旺得看見
天使在貪婪裡像一隻貓,牠叫著嬰兒的聲音
彷彿催促著光,從遠方趕來
翅膀分成上下兩面,詩人則以向上的一面,乘載光與善,以向下的一面乘載著影子與夢,接著便延續這兩個對立面,將「天使/嬰兒」、「晨曦/永夜」、「天堂/城市」進行區分:
晨曦是為了打開世界的悲愴,你說
時間不停改變,永夜不是天堂的最終結局
我隨著音樂滑行到空茫的海,藍與深藍
都是一種結界,一片片粉紫色的浪,有一道道
許願聲,被魚的泡沫擊散
沒有花,就沒有果實。我記下農夫的話
於是我們留意風的寬度與厚度,有如蝴蝶
把莊周帶入夢又轉化成莊周寫下遺言
給自己。你說:
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
一隻野八哥剛剛飛過斷了電的城市
夜黑得更需要一點光,才能看清此刻
這座人間模樣
我把影子的痛塗抹上許多果糖吸引更多的蟲子與蒼蠅然後
將淚當成休止符填進上帝的樂譜,折返
嬰兒變成貪婪的天使,時間不斷流動,只有晨曦能夠告別永夜,假若天堂有結局,那麼人間斷了電的城市,更需要在黑夜中晨曦的光。千朔在其中一方面運用二元對立進行辯證,卻一方面藉由「莊周夢蝶」的典故,告訴我們所有的相對,其實都是各自的絕對,所有的絕對,也是因為各執於所選擇的相對之一面而產生。「沒有花,就沒有果實」就是生命最好的註腳,我們活在人間,卻又盼望天堂,而天堂裡上帝的樂譜,卻都是人間的眼淚,生命就在這樣的「折」與「返」中,不斷循環,成為「結界」。
這首詩的互文對象是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的前奏曲〈日出〉,而詩中也很清楚的置入了這首曲子的線索與相關意象,譬如「你說:/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如果讀者對於這首曲子有基礎的閱聽與理解,將會發現〈日出〉是稍快版的牧歌,E大調,以長笛主奏,流暢地表現早晨的輕快的氛圍,但實際上卻是為了鋪展主題的動機,以二元對立的氛圍反襯接下來〈艾西之死〉這一段以靜謐柔和行板表現的送葬音樂。而故事中的皮爾金與索爾維格,也代表著「卑劣/純潔」、「惡性/神性」兩者之間的辯證與對映,如果我們理解並聆聽過《皮爾金組曲》,就能夠進一步詮釋與分析千朔在此詩中所要呈現的哲思和隱喻。而詩中所出現的莊周就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反而是詩人想要藉由道家式自然無為,以無執打破二元對立的思想,來消解我們人生的痛楚與荒謬。而〈日出〉這首序曲也在這樣的互文中,產生了新的詮釋可能。
而坦雅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大海〉,則是以德布西的〈大海〉作為互文主體,呈現了另一種書寫風格。德布西的《海》據說受到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名畫〈神奈川衝浪裡〉的影響,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海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海浪的嬉戲〉(Jeux de vagues)、〈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他透過音樂把心裡對海的印象,與具體的感受,試著藉由音律呈現,可以說是印象樂派的代表作之一。坦雅以「四、四、四、五、三」的五段式結構作為書寫方式,可以看出她在結構面上的設計,也希望能夠符合樂理概念的傾向,但同時也能呈現德布西在《大海》這首交響曲中動靜感的層次。德布西曾說:「音樂是由音色,與擁有節奏的時間所構成。」如果把這樣的概念放在坦雅的這首詩中,一樣合理:
沙灘依稀可辨,隱密糾纏的水痕
時間藍遍海面,潮聲捲來鮮豔的預感
我竟想起從前的你,想你是否
新栽幾株向日葵,閒適地坐在思念的走廊
如果即興節奏可以敲打黎明的額頭
波光也用沉默顫動抒情的線索
一定有晨霧,裝飾你依然夏日的眼神
微笑的弧度揚起驕傲的大翅鯨
我們曾經都懂,浪濤那種細緻的孤獨
也曾意會無數,蚌殼掀開新鮮的夢
依據水溫篩選善良美好的船隻
洄游於遼闊無邊的理想,以腥甜的語調朗讀旅程
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
我們豐滿的唇印,以及芬芳的小聰明
在燠熱的風中航行,你擦汗的手如今硬繭處處
我已漸漸淡忘你掌紋裡最初稚嫩的詩
如何吸引固執的漂流木,對深邃的未知傾吐
也許是我多想,其實你早就習慣空曠的岸
無需接收回音或者瓶中信,除了忽然憶起這些
白色泡沫的我,逕自悠晃,進退皆藍
坦雅與德布西一樣,運用了較為複雜的意象(樂器)進行疊加,希望能夠呈現一種既具體又抽象,既清晰卻又靈視的海洋風景,一方面將景象聚焦剪接在海之上,另一方面用了裝飾性的色調和節奏,進行視覺(聽覺)的建構,同時又彷彿在說一個故事,一個藍色與陽光交疊,具有海的氣味的故事。詩中第一段到第二段,詩人於沙灘把視角置於海面,潮聲變成時光移遞的聽覺意象,在這裡帶出了想念的對象:「你」,以「即興演奏」的敲打樂扣緊德布西在〈海的黎明到中午〉這一節中,用定音鼓和管弦樂器疊加出清晨曙光初現,到海面逐漸明亮的風景,其實就是詩人回憶那段與「你」互動的生命旅程,就像晨光與海洋的關係。
從第二段到第三段,彷彿德布西的第二節〈海浪的嬉戲〉,則將海浪靜與動之間的狀態,以樂段模擬的惟妙惟肖,由靜至動再至靜,德布西並沒有想要賦予跟人生的關聯性,反而很客觀自在地呈現出海浪與自己的追逐與嬉戲,但詩人卻在此處延伸出對於人生的感悟,關於孤獨與理想的辯證和旅程。而第三段到第四段,就恍若德布西〈風與海的對話〉,一句「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就有如大鼓與定音鼓,搭配管弦樂器,勾勒出詩人對於時光變化的淡淡傷感,卻又隱喻著大海的氣勢,與多變的洋流所帶來的航行旅程。到了詩作的最後一段,有如詩人替樂曲與詩作所下的註解,「空曠」、「泡沫」或是「無需接收」、「忽然憶起」、「進退皆藍」,這樣一種難以言喻的憂傷,卻又帶有一種對於人生的感悟,已逝與易逝的無常,都在這一首充滿顏色、故事和韻律的抒情詩中,賦予了德布西《大海》另一種感性的節奏。
靈歌則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選擇了大家耳熟能詳韋瓦第的《四季》,並且在詩中帶來與千朔「二元對立到消融」,坦雅「抒情韻律的線性敘事」完全不同的書寫方式,呈現一種「循環規律的反思與辯證」:
地底閉關
等候遠方一聲雷
將所有冰凍的樂音
溶解
於是有了舞步,以弦樂開幕
春潑墨噴泉,透明著星星
夏以提琴湧出冷泉
預約十七年蟬的誕生
秋天呢,花葉殉情的季節
以花泥拌入枯葉
塑一只收淚的甕
盛裝音符的骨灰
交給憑弔的冬眠
大地劃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迴圈
圈住你圈住我,成生活的鍊
笑聲在嘆息中窖藏
釀一罈歡與悲
每一條皺紋張口乾杯
每一年站岡的四季
輪轉微醺的密語
臨檢笑問,你醉不醉
今年幾歲?
其實,韋瓦第的《四季》每一首協奏曲中,都有一首十四行詩描寫音樂中的氛圍與風景,各詩句前也都有標上字母,詳細解說每樂段想要表現的內容,譬如說〈E調第一號協奏曲:春季〉:
A.
春臨大地,愉悅歡心
B.
鳥兒歡唱,迎接美麗的春天(三把小提琴顫音)
C.
春風吹拂,小河清柔細語,潺潺溪倘
D.
此時天空披上一層黑幕,閃電和雷聲彷彿在預言什麼
E.
當大地復甦,鳥兒又唱起青翠迷人的歌曲
F.
在花園錦簇的草原上,簌簌作響的枝葉下,牧羊人和他那忠實的狗酣然入睡
G.
在春光明媚的燦爛天空下,和著鄉村風笛的歡歌,仙女和牧羊人翩翩起舞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E,第二樂章寬廣而輕柔的最緩版F,第三樂章草原之舞快板終曲G,結尾小提琴獨奏舞者離去之孤獨心情)
如果我們將上述靈歌寫到春季的部分,與韋瓦第的十四行詩進行對照,可以發現靈歌在第二段中意象的使用,與氛圍的塑造,就是韋瓦第詩篇與樂段的再現與延續,我們隨著韋瓦第的音樂,經歷了大地的呼吸與變化,從春天的歡歌,走向夏日的布穀鳥鳴,從秋季的狂歡豐收,奔放舞動,到冬至屋外的北風踉蹌、屋內人們寧靜的滿足。靈歌則以第二段的書寫,簡潔地以蒙太奇手法剪裁韋瓦第在《四季》中豐沛的情感與風景,把四季變化與韋瓦第所用的主樂器與旋律,置入詩中,同時開啟第三段,詩人自身對於四季循環的感發與辯證。於是第一段的四行就變成了一個楔子,有如標題音樂的概念,把四季的循環,以「遠方的雷聲」帶出起始的樂音。
到了第三段,詩人把聆聽之後的「興情」,藉由最末一段進行「悟理」的總結。換言之,就是提出自身在這樣的感發下,所得到的生命之理,在此段之中,詩人把四季的循環,賦予人生的意義,每一年週而復始,一年有一年的離合悲歡,在時間的流逝中,四季依舊它的客觀規律,人生也逐年在喜怒哀樂中,形成風霜與皺紋,這就是詩人說的「迴圈」,一條圈住所有人的「生活之鍊」。詩人不以喟嘆的筆法,反而以一種自嘲式的方式,寫下「臨檢笑問,你醉不醉/今年幾歲?」來自我開解,這樣不但避開了「說理」的狀態,也增加了一種幽默和抒情的語調,讓最後一段的人生感悟,不會淪為說教,反而在隱喻的句式中,被詩人賦予了一些東方式理知的生命感受,與韋瓦第的浪漫風格,產生互文的可能。
從上述千朔、坦雅、靈歌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詩的分析,可以發現三位詩人以相當不同的書寫方式或者策略,進行對於古典音樂的詮釋,雖然只是九首之中的第一首,但是已然可以看見他們三位不同的語調與特色。千朔在詩中,擅於運用二元對立式的意象與句法,但卻又要以道家或佛學的思維,對此對立面進行消解的叩問與辯證,而像是〈波麗露〉、〈驚愕〉等詩,運用意象之繁複多元,強烈的畫面感,加上大量長句的運用,往往會讓人進入語言的迷宮之中,找不到出路。但這或許是千朔所設下的障蔽,在這些意象的背後,通常都飽含解消無執的哲思,倘若我們能夠掌握這一個基本的解讀思路,再配合對於九首音樂的基礎了解,當能勘破千朔設下的結界,直指生命的核心。
坦雅在「樂的交響詩」中,彷彿一個敘事與結構的魔法師,如果你有仔細聆聽她所選擇的樂曲,你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有其可以對應樂律的結構面,無論是四段式、五段式、還是多段式,同時多數的詩作又帶有一種敘事性,彷彿坦雅是在用一個與「你」的故事,進行對於樂曲的互文性詮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首詩都易於帶我們進入那個詩人拍攝的電影之中,而樂曲就變成了坦雅詩作的配樂。再加上詩人的敘事並非理知的思辨,而是具備高度的抒情性,就算是〈打字機協奏曲〉,也讓人在聽覺的韻律當中,與樂曲產生相互的連動。〈藍色多瑙河〉更將敘事與抒情透過十二個月分的分段,巧妙地進行融合,相當精彩。
靈歌則擅於運用古典意象製造出思辨的語境,這或許也是他選擇林海或是梁祝的原因,就算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靈歌也會在「興情」之後,於末段進行東方式的「悟理」,譬如〈四季〉這一首的最後一段,就相當具有華人的圓形式思想,在〈櫻花雨〉中,變藉由中國水墨與工筆畫技的意象入詩,構築一幅東方的生命圖卷,與林海的作品相互輝映,就算是〈月光〉、〈流浪者之歌〉、〈悲愴〉等詩,也可以看見靈歌運用中國或者東方式的詞彙或意象,構築一種中、西語境的對話與互文,而每一首詩最末一段的「悟理」,也都可以控制在意象語言之上,不會流於說理的句法,可以看出靈歌詩的收放與節制。
互文性書寫的嶄新可能與示範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副教授、詩人 丁威仁
(節錄)
千朔的詩一直有著高度的哲學思辨,她往往喜歡運用二元對立的模式進行自我的叩問與對話,譬如〈日出〉的開頭:
我們的翅膀有兩面,一面向上
承著光與善人間行走,向下的影子
在夢裡將眼睛妒嫉的火煽得更旺更旺得看見
天使在貪婪裡像一隻貓,牠叫著嬰兒的聲音
彷彿催促著光,從遠方趕來
翅膀分成上下兩面,詩人則以向上的一面,乘載光與善,以向下的一面乘載著影子與夢,接著便延續這兩個對立面,將「天使/嬰兒」、「晨曦/永夜」、「天堂/城市」進行區分:
晨曦是為了打開世界的悲愴,你說
時間不停改變,永夜不是天堂的最終結局
我隨著音樂滑行到空茫的海,藍與深藍
都是一種結界,一片片粉紫色的浪,有一道道
許願聲,被魚的泡沫擊散
沒有花,就沒有果實。我記下農夫的話
於是我們留意風的寬度與厚度,有如蝴蝶
把莊周帶入夢又轉化成莊周寫下遺言
給自己。你說:
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
一隻野八哥剛剛飛過斷了電的城市
夜黑得更需要一點光,才能看清此刻
這座人間模樣
我把影子的痛塗抹上許多果糖吸引更多的蟲子與蒼蠅然後
將淚當成休止符填進上帝的樂譜,折返
嬰兒變成貪婪的天使,時間不斷流動,只有晨曦能夠告別永夜,假若天堂有結局,那麼人間斷了電的城市,更需要在黑夜中晨曦的光。千朔在其中一方面運用二元對立進行辯證,卻一方面藉由「莊周夢蝶」的典故,告訴我們所有的相對,其實都是各自的絕對,所有的絕對,也是因為各執於所選擇的相對之一面而產生。「沒有花,就沒有果實」就是生命最好的註腳,我們活在人間,卻又盼望天堂,而天堂裡上帝的樂譜,卻都是人間的眼淚,生命就在這樣的「折」與「返」中,不斷循環,成為「結界」。
這首詩的互文對象是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的前奏曲〈日出〉,而詩中也很清楚的置入了這首曲子的線索與相關意象,譬如「你說:/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如果讀者對於這首曲子有基礎的閱聽與理解,將會發現〈日出〉是稍快版的牧歌,E大調,以長笛主奏,流暢地表現早晨的輕快的氛圍,但實際上卻是為了鋪展主題的動機,以二元對立的氛圍反襯接下來〈艾西之死〉這一段以靜謐柔和行板表現的送葬音樂。而故事中的皮爾金與索爾維格,也代表著「卑劣/純潔」、「惡性/神性」兩者之間的辯證與對映,如果我們理解並聆聽過《皮爾金組曲》,就能夠進一步詮釋與分析千朔在此詩中所要呈現的哲思和隱喻。而詩中所出現的莊周就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反而是詩人想要藉由道家式自然無為,以無執打破二元對立的思想,來消解我們人生的痛楚與荒謬。而〈日出〉這首序曲也在這樣的互文中,產生了新的詮釋可能。
而坦雅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大海〉,則是以德布西的〈大海〉作為互文主體,呈現了另一種書寫風格。德布西的《海》據說受到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名畫〈神奈川衝浪裡〉的影響,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海的黎明到中午〉(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海浪的嬉戲〉(Jeux de vagues)、〈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他透過音樂把心裡對海的印象,與具體的感受,試著藉由音律呈現,可以說是印象樂派的代表作之一。坦雅以「四、四、四、五、三」的五段式結構作為書寫方式,可以看出她在結構面上的設計,也希望能夠符合樂理概念的傾向,但同時也能呈現德布西在《大海》這首交響曲中動靜感的層次。德布西曾說:「音樂是由音色,與擁有節奏的時間所構成。」如果把這樣的概念放在坦雅的這首詩中,一樣合理:
沙灘依稀可辨,隱密糾纏的水痕
時間藍遍海面,潮聲捲來鮮豔的預感
我竟想起從前的你,想你是否
新栽幾株向日葵,閒適地坐在思念的走廊
如果即興節奏可以敲打黎明的額頭
波光也用沉默顫動抒情的線索
一定有晨霧,裝飾你依然夏日的眼神
微笑的弧度揚起驕傲的大翅鯨
我們曾經都懂,浪濤那種細緻的孤獨
也曾意會無數,蚌殼掀開新鮮的夢
依據水溫篩選善良美好的船隻
洄游於遼闊無邊的理想,以腥甜的語調朗讀旅程
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
我們豐滿的唇印,以及芬芳的小聰明
在燠熱的風中航行,你擦汗的手如今硬繭處處
我已漸漸淡忘你掌紋裡最初稚嫩的詩
如何吸引固執的漂流木,對深邃的未知傾吐
也許是我多想,其實你早就習慣空曠的岸
無需接收回音或者瓶中信,除了忽然憶起這些
白色泡沫的我,逕自悠晃,進退皆藍
坦雅與德布西一樣,運用了較為複雜的意象(樂器)進行疊加,希望能夠呈現一種既具體又抽象,既清晰卻又靈視的海洋風景,一方面將景象聚焦剪接在海之上,另一方面用了裝飾性的色調和節奏,進行視覺(聽覺)的建構,同時又彷彿在說一個故事,一個藍色與陽光交疊,具有海的氣味的故事。詩中第一段到第二段,詩人於沙灘把視角置於海面,潮聲變成時光移遞的聽覺意象,在這裡帶出了想念的對象:「你」,以「即興演奏」的敲打樂扣緊德布西在〈海的黎明到中午〉這一節中,用定音鼓和管弦樂器疊加出清晨曙光初現,到海面逐漸明亮的風景,其實就是詩人回憶那段與「你」互動的生命旅程,就像晨光與海洋的關係。
從第二段到第三段,彷彿德布西的第二節〈海浪的嬉戲〉,則將海浪靜與動之間的狀態,以樂段模擬的惟妙惟肖,由靜至動再至靜,德布西並沒有想要賦予跟人生的關聯性,反而很客觀自在地呈現出海浪與自己的追逐與嬉戲,但詩人卻在此處延伸出對於人生的感悟,關於孤獨與理想的辯證和旅程。而第三段到第四段,就恍若德布西〈風與海的對話〉,一句「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就有如大鼓與定音鼓,搭配管弦樂器,勾勒出詩人對於時光變化的淡淡傷感,卻又隱喻著大海的氣勢,與多變的洋流所帶來的航行旅程。到了詩作的最後一段,有如詩人替樂曲與詩作所下的註解,「空曠」、「泡沫」或是「無需接收」、「忽然憶起」、「進退皆藍」,這樣一種難以言喻的憂傷,卻又帶有一種對於人生的感悟,已逝與易逝的無常,都在這一首充滿顏色、故事和韻律的抒情詩中,賦予了德布西《大海》另一種感性的節奏。
靈歌則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選擇了大家耳熟能詳韋瓦第的《四季》,並且在詩中帶來與千朔「二元對立到消融」,坦雅「抒情韻律的線性敘事」完全不同的書寫方式,呈現一種「循環規律的反思與辯證」:
地底閉關
等候遠方一聲雷
將所有冰凍的樂音
溶解
於是有了舞步,以弦樂開幕
春潑墨噴泉,透明著星星
夏以提琴湧出冷泉
預約十七年蟬的誕生
秋天呢,花葉殉情的季節
以花泥拌入枯葉
塑一只收淚的甕
盛裝音符的骨灰
交給憑弔的冬眠
大地劃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迴圈
圈住你圈住我,成生活的鍊
笑聲在嘆息中窖藏
釀一罈歡與悲
每一條皺紋張口乾杯
每一年站岡的四季
輪轉微醺的密語
臨檢笑問,你醉不醉
今年幾歲?
其實,韋瓦第的《四季》每一首協奏曲中,都有一首十四行詩描寫音樂中的氛圍與風景,各詩句前也都有標上字母,詳細解說每樂段想要表現的內容,譬如說〈E調第一號協奏曲:春季〉:
A.
春臨大地,愉悅歡心
B.
鳥兒歡唱,迎接美麗的春天(三把小提琴顫音)
C.
春風吹拂,小河清柔細語,潺潺溪倘
D.
此時天空披上一層黑幕,閃電和雷聲彷彿在預言什麼
E.
當大地復甦,鳥兒又唱起青翠迷人的歌曲
F.
在花園錦簇的草原上,簌簌作響的枝葉下,牧羊人和他那忠實的狗酣然入睡
G.
在春光明媚的燦爛天空下,和著鄉村風笛的歡歌,仙女和牧羊人翩翩起舞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A-E,第二樂章寬廣而輕柔的最緩版F,第三樂章草原之舞快板終曲G,結尾小提琴獨奏舞者離去之孤獨心情)
如果我們將上述靈歌寫到春季的部分,與韋瓦第的十四行詩進行對照,可以發現靈歌在第二段中意象的使用,與氛圍的塑造,就是韋瓦第詩篇與樂段的再現與延續,我們隨著韋瓦第的音樂,經歷了大地的呼吸與變化,從春天的歡歌,走向夏日的布穀鳥鳴,從秋季的狂歡豐收,奔放舞動,到冬至屋外的北風踉蹌、屋內人們寧靜的滿足。靈歌則以第二段的書寫,簡潔地以蒙太奇手法剪裁韋瓦第在《四季》中豐沛的情感與風景,把四季變化與韋瓦第所用的主樂器與旋律,置入詩中,同時開啟第三段,詩人自身對於四季循環的感發與辯證。於是第一段的四行就變成了一個楔子,有如標題音樂的概念,把四季的循環,以「遠方的雷聲」帶出起始的樂音。
到了第三段,詩人把聆聽之後的「興情」,藉由最末一段進行「悟理」的總結。換言之,就是提出自身在這樣的感發下,所得到的生命之理,在此段之中,詩人把四季的循環,賦予人生的意義,每一年週而復始,一年有一年的離合悲歡,在時間的流逝中,四季依舊它的客觀規律,人生也逐年在喜怒哀樂中,形成風霜與皺紋,這就是詩人說的「迴圈」,一條圈住所有人的「生活之鍊」。詩人不以喟嘆的筆法,反而以一種自嘲式的方式,寫下「臨檢笑問,你醉不醉/今年幾歲?」來自我開解,這樣不但避開了「說理」的狀態,也增加了一種幽默和抒情的語調,讓最後一段的人生感悟,不會淪為說教,反而在隱喻的句式中,被詩人賦予了一些東方式理知的生命感受,與韋瓦第的浪漫風格,產生互文的可能。
從上述千朔、坦雅、靈歌在「樂的交響詩」的第一首詩的分析,可以發現三位詩人以相當不同的書寫方式或者策略,進行對於古典音樂的詮釋,雖然只是九首之中的第一首,但是已然可以看見他們三位不同的語調與特色。千朔在詩中,擅於運用二元對立式的意象與句法,但卻又要以道家或佛學的思維,對此對立面進行消解的叩問與辯證,而像是〈波麗露〉、〈驚愕〉等詩,運用意象之繁複多元,強烈的畫面感,加上大量長句的運用,往往會讓人進入語言的迷宮之中,找不到出路。但這或許是千朔所設下的障蔽,在這些意象的背後,通常都飽含解消無執的哲思,倘若我們能夠掌握這一個基本的解讀思路,再配合對於九首音樂的基礎了解,當能勘破千朔設下的結界,直指生命的核心。
坦雅在「樂的交響詩」中,彷彿一個敘事與結構的魔法師,如果你有仔細聆聽她所選擇的樂曲,你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有其可以對應樂律的結構面,無論是四段式、五段式、還是多段式,同時多數的詩作又帶有一種敘事性,彷彿坦雅是在用一個與「你」的故事,進行對於樂曲的互文性詮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首詩都易於帶我們進入那個詩人拍攝的電影之中,而樂曲就變成了坦雅詩作的配樂。再加上詩人的敘事並非理知的思辨,而是具備高度的抒情性,就算是〈打字機協奏曲〉,也讓人在聽覺的韻律當中,與樂曲產生相互的連動。〈藍色多瑙河〉更將敘事與抒情透過十二個月分的分段,巧妙地進行融合,相當精彩。
靈歌則擅於運用古典意象製造出思辨的語境,這或許也是他選擇林海或是梁祝的原因,就算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靈歌也會在「興情」之後,於末段進行東方式的「悟理」,譬如〈四季〉這一首的最後一段,就相當具有華人的圓形式思想,在〈櫻花雨〉中,變藉由中國水墨與工筆畫技的意象入詩,構築一幅東方的生命圖卷,與林海的作品相互輝映,就算是〈月光〉、〈流浪者之歌〉、〈悲愴〉等詩,也可以看見靈歌運用中國或者東方式的詞彙或意象,構築一種中、西語境的對話與互文,而每一首詩最末一段的「悟理」,也都可以控制在意象語言之上,不會流於說理的句法,可以看出靈歌詩的收放與節制。
內容連載
日出--(曲/葛利格) 詩/千朔
(當夜鶯離開夜的影子,你睫毛微微地閃動
那是春光被揮霍的揮霍,我寧靜我彷彿聽見
麻雀在晨曦中反覆唱著葛利格的蘇爾維格之歌)
我們的翅膀有兩面,一面向上
承著光與善人間行走,向下的影子
在夢裡將眼睛妒嫉的火煽得更旺更旺得看見
天使在貪婪裡像一隻貓,牠叫著嬰兒的聲音
彷彿催促著光,從遠方趕來
晨曦是為了打開世界的悲愴,你說
時間不停改變,永夜不是天堂的最終結局
我隨著音樂滑行到空茫的海,藍與深藍
都是一種結界,一片片粉紫色的浪,有一道道
許願聲,被魚的泡沫擊散
沒有花,就沒有果實。我記下農夫的話
於是我們留意風的寬度與厚度,有如蝴蝶
把莊周帶入夢又轉化成莊周寫下遺言
給自己。你說:
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
一隻野八哥剛剛飛過斷了電的城市
夜黑得更需要一點光,才能看清此刻
這座人間模樣
我把影子的痛塗抹上許多果糖吸引更多的蟲子與蒼蠅然後
將淚當成休止符填進上帝的樂譜,折返
大海 (曲/德布西) 詩/坦雅
沙灘依稀可辨,隱密糾纏的水痕
時間藍遍海面,潮聲捲來鮮豔的預感
我竟想起從前的你,想你是否
新栽幾株向日葵,閒適地坐在思念的走廊
如果即興節奏可以敲打黎明的額頭
波光也用沉默顫動抒情的線索
一定有晨霧,裝飾你依然夏日的眼神
微笑的弧度揚起驕傲的大翅鯨
我們曾經都懂,浪濤那種細緻的孤獨
也曾意會無數,蚌殼掀開新鮮的夢
依據水溫篩選善良美好的船隻
洄游於遼闊無邊的理想,以腥甜的語調朗讀旅程
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
我們豐滿的唇印,以及芬芳的小聰明
在燠熱的風中航行,你擦汗的手如今硬繭處處
我已漸漸淡忘你掌紋裡最初稚嫩的詩
如何吸引固執的漂流木,對深邃的未知傾吐
也許是我多想,其實你早就習慣空曠的岸
無需接收回音或者瓶中信,除了忽然憶起這些
白色泡沫的我,逕自悠晃,進退皆藍
(當夜鶯離開夜的影子,你睫毛微微地閃動
那是春光被揮霍的揮霍,我寧靜我彷彿聽見
麻雀在晨曦中反覆唱著葛利格的蘇爾維格之歌)
我們的翅膀有兩面,一面向上
承著光與善人間行走,向下的影子
在夢裡將眼睛妒嫉的火煽得更旺更旺得看見
天使在貪婪裡像一隻貓,牠叫著嬰兒的聲音
彷彿催促著光,從遠方趕來
晨曦是為了打開世界的悲愴,你說
時間不停改變,永夜不是天堂的最終結局
我隨著音樂滑行到空茫的海,藍與深藍
都是一種結界,一片片粉紫色的浪,有一道道
許願聲,被魚的泡沫擊散
沒有花,就沒有果實。我記下農夫的話
於是我們留意風的寬度與厚度,有如蝴蝶
把莊周帶入夢又轉化成莊周寫下遺言
給自己。你說:
那只是序曲,不讓雨叼走靈魂成為流浪在高音的記號
一隻野八哥剛剛飛過斷了電的城市
夜黑得更需要一點光,才能看清此刻
這座人間模樣
我把影子的痛塗抹上許多果糖吸引更多的蟲子與蒼蠅然後
將淚當成休止符填進上帝的樂譜,折返
大海 (曲/德布西) 詩/坦雅
沙灘依稀可辨,隱密糾纏的水痕
時間藍遍海面,潮聲捲來鮮豔的預感
我竟想起從前的你,想你是否
新栽幾株向日葵,閒適地坐在思念的走廊
如果即興節奏可以敲打黎明的額頭
波光也用沉默顫動抒情的線索
一定有晨霧,裝飾你依然夏日的眼神
微笑的弧度揚起驕傲的大翅鯨
我們曾經都懂,浪濤那種細緻的孤獨
也曾意會無數,蚌殼掀開新鮮的夢
依據水溫篩選善良美好的船隻
洄游於遼闊無邊的理想,以腥甜的語調朗讀旅程
那樣蝦著,魚著,海豚著
我們豐滿的唇印,以及芬芳的小聰明
在燠熱的風中航行,你擦汗的手如今硬繭處處
我已漸漸淡忘你掌紋裡最初稚嫩的詩
如何吸引固執的漂流木,對深邃的未知傾吐
也許是我多想,其實你早就習慣空曠的岸
無需接收回音或者瓶中信,除了忽然憶起這些
白色泡沫的我,逕自悠晃,進退皆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66折$297
-
新書75折$338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79折$356
-
新書8折$361
-
新書85折$383
-
新書88折$396
-
新書9折$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