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定價:690
NT $ 465 ~ 621
  • 作者:潘家欣
  • 出版社:大寫出版
  • 出版日期:2019-06-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9689415
  • ISBN13:9789579689410
  • 裝訂:平裝 / 328頁 / 19 x 25.5 x 1.6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本書特色

  我們想做一本不只圖文並茂,而且能讓當下這塊土地的人們,瞭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美學是從哪裡開啟的書;別以為這是網路專欄改寫而已,這裡面加入了更多歷史的脈絡、文化的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我們用每天都會吃下肚的食物,讓你更貼近這些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慢火細燉三十天,品嚐日治時代:煮一道家常料理,在歷史裡拌入苦辣酸甜,用舌尖味蕾,接軌藝術家波瀾起伏的人生。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台菜」向大師致敬!

發自心底的熱愛+真情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審訂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襎/專文推薦

  ♥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張佳家,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視覺總監
  ♥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蔡蕙頻,《台灣史不胡說》作者
  ♥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謝金魚,歷史作家

  ♥若說「料理」和「藝術」有什麼共通點,除了視覺上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背後的在地風土人情吧。作者潘家欣小姐洞悉此點,並將其巧妙結合,堪稱臺灣出版史上的創舉,值得所有藝術愛好者細細品嚐。──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身為一名致力追求鎔鑄歷史與娛樂於一爐的創作者,面對此書唯有一句心聲:「嘿,我總算等到你了!」──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讀完這一本,你就可以去電你的美術老師了!──蔡蕙頻,《台灣史不胡說》作者

  ♥作者用詼諧的語調、有趣的故事,讓我們陶醉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如果你願意還可以用一道料理的時間沉澱、回味。──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審訂者簡介

蕭瓊瑞


  現任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曾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臺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出版著作《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臺灣美術史》《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等。
 
 

目錄

推薦序:舌尖上的美術史──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襎
審訂序:老闆!我要點菜──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自序: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楔子──臺展和臺陽美術展的誕生伊始
春風化雨:石川欽一郎(梅汁番茄)
做個好人:倪蔣懷(家常味增湯)
矛盾之歌:鹽月桃甫(米粉炒)
土水豐潤:黃土水(螺肉蒜)
鄉愁之味:立石鐵臣(生炒花枝)
一代宗師:廖繼春(酸菜炒豬肺)
生活設計魂:顏水龍(三色蛋)
教學相長:李澤藩(貢丸湯)
生如花火:陳植棋(快炒蒜香蝦)
女人的房間:陳進(清蒸荸薺丸)
我不在圖書館:郭雪湖(味增醃菜頭)
你自然系:林玉山(蓮藕排骨湯)
 
中場──正統「國畫」之爭
不懈的長跑者:李石樵(無敵佛跳牆)
相信美:陳澄波(鳳梨苦瓜雞)
被醜氣死:李梅樹(鹽烤香魚)
漂浪男兒:郭柏川(鹹蛋四寶湯)
大和色彩洋畫魂:梅原龍三郎(冰糖豬腳)
孽子拿起畫筆:張義雄(沒有番茄的臺灣紅酒燉牛肉)
獨行天地:陳德旺(秋日蒜烤魚)
做條自由自在的魚:張萬傳(香煎赤鯮)
做工的人:洪瑞麟(豪華版礦工便當)
不如歸去:廖德政(清燙涼筍)
大音希聲:陳庭詩(木耳炒蛋)
運筆如刀:黃榮燦(紅燒牛肉湯麵)
 
後記──日本近代西洋美術大亂鬥
 
同場加映──此時,遙遠的中國
我就是我自己的肋骨:潘玉良(芒果蜂蜜豬肋排)
差點來臺灣:常玉(鹹蛋炒苦瓜)
 
寫在最後──編後兩三事
 
附錄
版權注記
各館典藏網址搜尋
參考文獻
 
謝誌
 

審訂序

老闆!我要點菜


  作為一位臺灣美術史研究者,很高興看到《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問世。作者用年輕人的網路語言,讓原本枯燥、無趣、老古板的死知識,變成活潑、有趣,又帶點俏皮、夠屌的聊天型態;特別是為每一位美術家的生命特質或作品特色,炒上一盤對味的佳餚,讓人印象深刻,也回味無窮!

  臺灣「新美術運動」起源於日治中期的1920、30 年代,這群在清廷割臺前後出生的臺灣美術家,和他們的老師──日籍師輩畫家,乃至戰後來臺或流亡海外的華裔藝術家,合計二十六人,外加楔子、中場、後記與同場加映裡的解說與導言,織構成這本有趣的小書(說「小」也不小,全書十六萬多字,外加一百三十餘幅畫作及照片),外送二十六道菜餚,蒸、炒、煮、炸、燉、熬、勾芡……,菜香撲鼻,靈魂與肉體同蒙提升。

  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大致經歷幾個階段,從最早畫家個別資料的登錄,進入畫家作品的品評,然後才有整體活動(或運動)的描述,以及學術性的史料論證、歷史評價與定位的討論;然而越是進入學術的領域,卻越和一般群眾遠離,甚至造成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臺灣美術史的敬而遠之、漠不關心,也毫無理解,因而才有把歷史重新故事化、戲劇化、文學化的呼籲與倡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撰就與出版,成了及時雨、甘露水,作者以生動活潑、風趣好玩的網路語言,還是我這長期投身臺灣美術史研究的「男人」首次碰著,也讀得津

  津有味,酷~。每篇文章一結束,就奉上一道佳餚,而每道佳餚的設計,又恰恰呼應那位美術家的生命與作品,如:最早赴日留學的黃土水,奉上的是「螺肉蒜」,用「進口螺肉罐頭」搭配在地生產的「蒜苗一支」,隱喻黃氏巧妙結合西方寫實技巧與東方文化底蘊的創作精神。又如論及生命甘苦交織、令人回味不絕的悲劇人物陳澄波,端上的是「鳳梨苦瓜雞」;雞肉先行小火燉煮三十分鐘,再加入苦瓜和蔭鳳梨繼續燉煮二十三分鐘,讓苦、鹹、酸、甜,融合在一起。為甚麼是「鳳梨」?當然是來自陳澄波1927 年「東美」(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時所畫〈自畫像〉背景的那些看似「切片鳳梨」的圖形。那為甚麼又要先後燉煮五十三(30+23)分鐘?則是對他五十三歲生命的暗喻。

  諸如此類,作者在看似嘻笑怒罵、指桑罵槐的行文筆調之間,其實蘊藏了熱血青年的諸多正義感與同理心。

  很高興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在學術的建構之後,開始滲透入網路的年輕世界,而這些看似輕鬆的網路語言背後,其實亦可窺見作者曾經下過的苦工,大量資料的收集、篩選與濃縮。當然,除了一般讀者輕鬆、愉快的閱讀之外,也期待所有藝術家的家屬、後人,或粉絲,也都能用輕鬆的心情看待作者的表達,那看似「不敬」的語言,其實暗含著親暱的崇仰與肯定之意。年輕人不如此耍酷,是會被認為太肉麻!

  臺灣是多元文化交融、激盪、創新、迸發的寶地;臺灣的美術家,豈止本書列舉的這二十多位,相信《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的推出,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應有更精采的續集持續問世。

  好啦!老闆,我要點菜!

  朋友們!請上桌~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作者序

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一句關鍵臺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寫這本書的時候,這句臺詞一直在我心裡兜轉著。一開始在SOSreader(現為vocus 方格子)上連載專欄,只是分享自己讀美術史的教學筆記,並且納入向美術家致敬的食譜,試圖進行「美術」與「家政」的跨領域結合,不料後來就越、寫、越、長。當編輯依靜來信,討論出書的可能時,我很惶恐:這些充滿個人意見的零散筆記,能夠成書嗎?

  然後一路又跌跌撞撞寫了兩年,到了截稿前,我才終於有了自信,是的,這些筆記應該被出版,不論是用於學校教學、或用於推廣社會大眾見聞,我對過往美術家的反芻、追索、想像,都是一種迴響的形式。

  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他們出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臺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歷了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家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家屬指正,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歷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臺灣畫家,心中懷抱的夢想,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臺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只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臺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臺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出朱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達文西、梵谷,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感謝編輯沈嘉悅先生,沒有他的邀約,一開始就不會有「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網路專欄連載;感謝編輯陳大中先生,他不僅忍受我每每壓到死線邊緣的拖稿行為,細心抓錯和資料補充更是令我佩服,還有他為網路專欄選的網路哏圖都好好笑。謝謝大寫的編輯沈依靜小姐,她冷靜的領導特質正好導正我軟弱、囉嗦、自我懷疑的壞毛病,協助尋找畫家後代、跨海諮詢圖片授權的過程更宛如上演「超級任務」。謝謝蔡蕙頻教授給予本書許多細心的修正意見。最後,我要由衷感謝本書的審訂人蕭瓊瑞教授,因為有幸上過蕭教授開設的一系列臺灣美術史講座,才啟蒙了我對臺灣美術的熱情。

  謝謝我的父母和公婆,你們的默默支持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動力,沒有你們的協助,《藝術家的一日廚房》絕對不可能如期出版。謝謝我的伴侶,以及吾兒蘑菇──這本書也是寫給妳的禮物。

  當然,還有SOSreader(現為vocus 方格子)的讀者們,協助我挑出諸多筆誤和語病,謝謝你們,總是念念不忘。
 
 

內容連載

土水豐潤──黃土水

臺灣美術史上的雕塑天才,黃土水是第一人。

這男人身上有各式各樣的第一: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同時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一個臺灣人學生,更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藝術家。可惜操勞過度,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否則與陳澄波同年出生的他,應該能產出更多精采的作品才是。

第一個入選帝展的臺灣人,太威啦!

1895 年出生於艋舺(今萬華)的黃土水,在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同投靠大稻埕的二哥家。二哥是名修理人力車的匠師,當年大稻埕街上又有許多佛具雕刻店,黃土水耳濡目染下,開始對雕刻產生興趣。從國語學校畢業後,黃土水曾短暫任教於太平公學校約半年的時間,然而他驚人的木雕才華,引起了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注意,於是推薦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就讀。

當時在臺接受高等教育的臺灣人,普遍遭到日人排擠,導致許多有錢的臺灣人把小孩送去日本念書(當然不是去念美術)。可是到日本念書,可不是有錢就能保證入學。每個要到日本念書的小孩都要經過考試,但是黃土水是在因緣際會下,被總督府保薦入學的唯一特例,也就是說……黃土水是保送生啊啊啊。

第一年連磨刀都跟不上日本同學進度的黃土水,只能埋頭努力用功,整天敲敲打打,1918 年,他完成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山童吹笛〉。結果,1920 年,〈山童吹笛〉竟然就入選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這是臺灣藝術家首次入選帝展。在當年可是史無前列、大爆冷門啦!(放鞭炮啦~)

在這件作品中,黃土水著重於表現原住民小孩的強健體態,以鼻吹笛的部落特色音樂,顯然頗能引動殖民者對邊陲文化的想像。同時,黃土水這件作品也令人聯想起羅丹雕塑的流暢韻律。〈山童吹笛〉中山童柔軟的肌肉線條、似笑非笑的嘴角、整體動態的協調性,在在讓人驚嘆。此時的黃土水在東美學習現代雕塑才三年而已,為何能有如此成績?

當時的他,在宿舍一吃完早餐就進學校開始練習雕塑,上完課以後,繼續留在系館努力工作直到太陽下山,搞到系館守衛每天都要趕人才能下班,超不爽der。黃土水自知到日本留學是處處不如人,不要說與日本同學相比,連家世背景也不若那些同住高砂寮的臺灣仕紳子弟。甚麼都沒有的他,一定要拚命才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7
    $465
  2. 新書
    68
    $470
  3. 新書
    75
    $518
  4. 新書
    79
    $545
  5. 新書
    79
    $545
  6. 新書
    79
    $545
  7. 新書
    79
    $545
  8. 新書
    79
    $545
  9. 新書
    79
    $545
  10. 新書
    79
    $545
  11. 新書
    9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