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定價:370
NT $ 333 ~ 352
  • 作者:蔡耀明
  • 出版社:文津
  • 出版日期:2019-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390666
  • ISBN13:9789863390664
  • 裝訂:平裝 / 274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佛教用業報作為視角,考察世間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看出世間五花八門的背後都是緣起的運轉,精要地把握生命活動之主軸,並從洞察緣起之機制開發出生命之智慧,引領出更具重大意涵的生命出路。有別於大量使用名相的生硬論述方式,本書解開名相的表層,溶出背後的道理,浸透生命之中。以貼近生命的方式一步步導引出佛法深刻的內涵,使佛法的教導更容易理解,且切合自身生命的考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耀明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佛學研究所博士(1997),現職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專長領域為佛教哲學、印度哲學、生命哲學。已出版五本專書,分別為《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研究上,首重內在建構之道;寫作與譯注,堅持深思細想,不假手他人。
 
 

目錄

自 序01
開場白1
 
第一章 佛陀教法的起點5
第一節 師徒關係的結合5
第二節 表現方式——明確純正6
第三節 實質內容——知苦斷苦9
 
第二章 無常・變異・苦——存在之根柢13
第一節 苦之層次13
第二節 無常故苦・業報故苦17
第三節 苦聖諦21
第四節 諦觀無常・生起智慧23
 
第三章 甚深緣起的教授與修學33
第一節 緣起之道的基本開示33
第二節 個別的修持與共通的道理36
第三節 施設甚深緣起的教授40
第四節 目標何在47
第五節 緣起之根本性格50
第六節 業報的追索・緣起的鉤鎖——業報緣起60
 
第四章 業報緣起的網羅69
第一節 業果的大相續流69
第二節 無明之施設70
第一段 相應於個別修持的脈絡之無明70
第二段 無明「無有定法可得」74
第三段 「無明問題」之構成82
第三節 十二因緣的鉤鎖84
第一段 無明緣行84
第二段 行之施設87
第三段 無明行乃至生老死90
 
第五章 緣起鉤鎖與緣起還滅101
第一節 順流道・止滅順流道・逆流道101
第二節 「止滅順流道」成立之根據104
第三節 緣起鉤鎖的鐵律・緣起還滅的鐵律107
第四節 緣起還滅——不生112
第一段 斷滅見114
第二段 常住見118
 
第六章 智慧之道的昇進129
第一節 智慧的道路129
第二節 阿含法會往般若法會的開展131
第三節 由趣入解脫道而昇進菩提道136
第四節 空之證悟144
第五節 無我智155
第六節 中道正見161
第七節 般若空智圓滿現前165
 
第七章 智慧的無上境界181
第一節 空・有・斷・常181
第二節 種種諸空無種種183
第三節 菩薩十地的施設188
第四節 無上佛智195
第一段 為諸有情如實施設諸佛無上正等菩提196
第二段 因地的施設・果地的施設198
第三段 觀察緣起——貫通一切佛法199
第四段 佛陀・菩提202
第五段 徹證空性204
第六段 真如・法界・實際206
第七段 法性盡地214
第八段 不一亦不異230
第九段 法住——真理常住232
第十段 無造無作241
第十一段 無證無得246
第十二段 一切智智・極無自性251
結 讚261
參考書目263
後 記273
 
 

自序

  本書原稿完成於民國76年(1987年),為當時在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碩士班時的學位論文。匆匆已過三十餘載,當初的打字稿早已不堪使用,然而因緣際會,最近由各方之幫助將文稿重新打字,遂使本書得以正式出版。

  文稿雖已完成三十年,然而縱觀現今學術界的情形,本書依然具備高度的出版價值。理由如下。

  首先,主題從「業報緣起」到「成就無上智慧」,此論點雖經幾十年,其觀念依然正確,並未與時代脫節。第二,本書針對佛學界所做的一些反思與評論,經過幾十年,這些問題依舊存在,甚至有積重難返的趨勢。歷經二十年的教學生涯,本書的內容還受到不少學生之推崇,認為相當適合初入門欲了解佛學之人閱讀,提供基礎而正確的佛學觀念。有了如此正確入手的基礎,能為後續在理解和學習佛法上,免去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基於以上二方面的考量,認為此書在內容上以及針對學界的反思與評論上,仍有出版價值。也因此,本書在內容上除了錯別字的更正,以及格式上的調整,大致皆保留其當時的面貌。

  然而,這畢竟已是三十年前的作品,內容屬於較初步與入門的佛學觀念。這些年來,持續在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與台灣大學哲學系任職和鑽研,未曾廢懈,在佛學領域一直廣泛且深入地研究與發表,適合進階閱讀的參考(僅列出專書):

  1.《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新北:立緒文化,2017年9月)。

  2.《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4月)。

  3.《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6年6月)。

  4.《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6年4月)。

  5.《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2月)。

  藉由此文稿之出版,希望大家都能共同體認業報緣起,以及在無上智慧的道路上邁進。

  最後,特別感謝王美瑤君,在課業繁忙的同時,幫忙整理此書。

蔡耀明
2018年9月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佛陀教法的起點
 
第一節 師徒關係的結合
 
佛陀以證道・成道者的身份,把他所覺悟到的真理以及跨上真理門徑所必備的操作程序,都一步一步交付給親耳聽聞他音聲示教的一群聲聞弟子,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地球上開始有了所謂的佛法。然而,上來第一個問題是,佛陀和聲聞弟子怎麼會結合到一塊兒去?
 
聲聞弟子找上佛陀,以至於一心一意追隨佛陀的道跡,人間從此有了佛法的流傳。那麼,在我們看來,那樣一種師徒關係的結合,必然有它內在非常深刻的動力,絕非莫名其妙相遇一場、胡搞一通。也就是說,聲聞弟子在決定追隨佛陀之前,必然對於自身的境遇有過一番痛切的省察,經由省察而具體感受到生命本身有它根本的難題存在,而那根本的難題卻非自己目前能力可予解決,因此才有進一步的尋求一位這一方面的過來人,經由他的引導來把那根本的難題給解決掉。當聲聞弟子找上了佛陀,同時也把自己無法解決的根本難題給一起帶了過來,這個時候,就變成由佛陀和聲聞弟子共同面對那根本的難題。然後,來的人慢慢增多,個人所帶來欲求解決的根本難題全匯聚到佛陀這兒,佛陀身邊就成為那些根本難題解決的場所。這樣子,由根本難題的形成、提出、匯聚,及高度肯定要一一予以解決,此即成就我們所謂佛陀和聲聞弟子結合到一塊兒去的內在動力。
 
一上來就探討佛陀和聲聞弟子結合到一塊兒去的內在動力,對我們進一步把握佛陀教法的深義,可以說有莫大的方便,而且也是哲學探索上一個很好的起點,對聲聞弟子來說,因著那樣一個起點,才引領他們走上修學佛法的道路。再者,對後起一代又一代有那份心意品嚐這同一條道路的無數人們而言,那樣一個起點,想來亦必然能在他們內心引發某種的共鳴!
 
那麼,依於我們構思的方便,佛經上的紀錄能提供我們什麼樣的一幅「佛陀教法起點」的景象?
 
第二節 表現方式——明確純正
 
聲聞弟子來到佛陀的跟前,由切身感受的根本難題凝聚成的「問題意識」、以及從而想定根本難題在這個場所所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解決,我們說,這便構成佛陀教法的起點,對聲聞弟子而言,這恰好是他們準備踏上佛道最初的一念。這最初的一念,就阿含經典的紀錄來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而其表現方式可大致分成底下三種型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33
  2. 新書
    9
    $333
  3. 新書
    95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