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敘事帶出的多面向教導
在拜歐拉大學攻讀宣教學博士的期間,史蒂芬教授(Tom A. Steffen)無疑是我最喜愛的老師,講課平易近人,擅於用圖片說故事,把許多啟發性的想法,例如口語學習、聖經中榮耀與羞辱的主題、領導與跟隨、教會增長的原則,隱藏在故事裡面,不知不覺中吸收到許多宣教實務裡寶貴的經驗,日後更成為我的論文指導教授。他曾經在菲律賓的伊富高人(Ifugao)當中宣教,並且據說是新部落差會(New
Tribe Mission)裡面,第一個從零開始,學習語言、傳福音、建立教會、按立長老、成功交棒的第一人。新部落差會與我所屬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在工場上有許多緊密的合作,我自己也曾在菲律賓宣教,而二者也都特別珍貴聖經故事所帶給萬族萬民的見證,對於口語學習者更是如此。
二十一世紀以來,影音、媒體、電影強大的影響力,已造就新一代習慣於用影像、故事來傳遞理念與主張,連教會裡的報告事項也是如此。用故事傳播真理是上帝最喜歡的方式,所以聖經保守估計有超過七成都是故事。故事的教訓可以是多面向的,西方人讀約瑟的故事學到無論在什麼景況,都要持守自己的純正,非洲人讀同樣的故事,學到無論如何總要照顧家人,不可棄之不顧;我自己也曾把約瑟的故事,不加修飾地講給年邁未信主的父親聽,並且生平第一次看見他老人家眼淚流到腮邊,深受約瑟被寵、被背叛、被賣、被高升,卻能逃避試探,又能饒恕惡待他的兄弟的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所深深感動,這是從前用四律、用辯論所從未有過的果效。故事人人愛聽,它不具威脅性,卻深入人心;我的大兒子小時候,每當情緒浮動時,只要妻子說「我講一個故事給你聽」,他就立刻安靜下來。其實不只小孩愛聽故事,大人也喜歡聽故事,主日證道過了十天個把月,能留在會眾心裡的多半也是故事。好故事聽完之後還會自然地再分享給別人,老少咸宜、茶餘飯後、街坊酒肆、社群網站,無處不是傳播故事的場合。猶太的拉比、穆斯林的智者、印度教裡的guru,都是善用故事、比喻來傳講道理的人。創造人類的上帝,當然是個中高手,終極的說書人;舊約裡亞當夏娃的故事、挪亞方舟、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故事、摩西分紅海、大衛擊殺歌利亞、但以理、約拿、耶穌與使徒的故事⋯⋯歷久彌新,繼續改變人的生命與世界觀,不受文化的限制,是最好的傳福音方式。正是「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要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賽五十五10)
史蒂芬教授退休後,除了各地講學、寫書之外,還養馬、養貝多芬(聖伯納犬),參加狗狗選美比賽,生活好不愜意,令人羨慕,我希望退休後也可以比照辦理。有一次,他甚至說,希望以後各大學的博士論文也可以更多使用「故事」體裁,我還真希望這麼一個返璞歸真的日子早日到來。
返回神學教育的現場,會發現用中文寫的宣教教科書,比起神學、聖經類的教科書,實在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今年華神啟動宣教教科書的翻譯出版計畫,希望史蒂芬的書可以打響第一砲,並還原宣教現場,以饗讀者。現在就請讀者放鬆心情,打開書頁,讓這位愛神、愛人、又愛動物的宣教前輩、神學院教授向您講述《故事,祢我他 ― 跨文化敘事的宣教》在遠方,也在近處。
邱顯正
中華福音神學院 宣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