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 作者:強納森.邁爾斯
- 原文作者:Jonathan Miles
- 譯者:楊芩雯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9-01-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759487
- ISBN13:9789578759480
- 裝訂:平裝 / 640頁 / 21 x 15 x 4.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推薦序
世紀之城,聖彼得堡的三百年史(趙竹成 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
矗立在涅瓦河口,芬蘭灣邊的聖彼得堡,曾經有過不同的名字:彼得格勒(一九一四年八月至一九二四年一月),列寧格勒(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九一年九月)。一七○三年五月,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戰爭(一七○○至一七二一年)仍然進行之際,決定興建新都。為了新都的安全,另外在彼得堡外建立克隆施塔特要塞(Kronstadt)。
聖彼得堡是第一個根據歐洲範例建立的俄羅斯城市。城市的建立,象徵遙遠東方的俄羅斯向西方開啟一道大門,不僅讓俄羅斯走向歐洲,也讓歐洲更容易接近俄羅斯。誠如彼得大帝所言,建這座城「是要讓來自其他國家的訪客,能夠經由海洋航行到沙皇這裡,而不必克服危險的陸路到莫斯科」。
聖彼得堡做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有著不容易梳理清楚的歷史。遷都聖彼得堡事實上自一七一○年,政府高官逐漸移居至聖彼得堡就已開始。到一七一一年,參議院移轉到這座新的城市,同一年波斯在聖彼得堡設立大使館。到一七一二年,英國、法國、荷蘭、普魯士等國代表相繼駐進聖彼得堡,同時皇宮整建完成。隨後自一七一三至一七一四年,各部會陸陸續續自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自此,除在彼得二世及安娜女皇期間(一七二七至一七四○年),莫斯科為實際首都外,羅曼諾夫王朝歷任沙皇和布爾什維克黨以此為中心,統治著廣闊無邊的土地直到一九一八年。
環繞著聖彼得堡是一部奠定現代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基本格局的故事。彼得大帝的西化帶來正反兩面的評價,他的宗教改革確立了俄羅斯正教會凱撒教皇主義的原則。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劇院在伊莉莎白女王任內創立,俄羅斯重要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Mikhail
Lomonosov)也在伊莉莎白女王期間卓然有成。凱薩琳二世為俄羅斯打通黑海的通路,擴張西部邊疆的極限。亞歷山大一世打敗拿破崙,讓俄羅斯真正成為歐洲外交不可缺的一分子。尼古拉一世造就的斯拉夫派與西化派的大辯論,迄今餘波盪漾。亞歷山大二世的大解放,亞歷山大三世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尼古拉一世歷經的日俄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結束帝國統治,開啟新時代的蘇維埃政權。所有這些關於俄羅斯歷史的重大事件,都與聖彼得堡連接在一起。
聆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朗誦普希金的詩歌,沉浸於列賓的畫作,這些人類文明史上的藝術結晶也是聖彼得堡歷史的部分。
然而聖彼得堡又是一部平凡人的歷史。今天遊客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讚嘆冬宮隱士廬中令人驚豔的館藏。或是在夏宮看著無數的噴泉翩翩起舞,又或是乘著小船迎著風,倘佯在涅瓦河上體會白夜,享受如阿姆斯特丹的風情。這些景象卻是一群群為了偉大沙皇的發想,而被迫與沼澤、嚴寒、瘴癘、飢餓對抗,忍受著凍傷、瘧疾、壞血病、痢疾的無數奴工,用生命換來的。而這些人,在如此容顏的聖彼得堡歷史中沒有名字。又如同在八百七十二天的列寧格勒圍城戰,如
今只能在皮斯卡列夫紀念墓園,在手持橡樹花圈「母親-祖國」的注視下,看到石牆上刻著:「這裡躺著列寧格勒人!」才會讓人憶起,那些因為食物不足而餓死的六十四萬一千八百零三人。
聖彼得堡的歷史是誰的歷史?是那些王公、貴族、藝術家、作家心中的偉大城市,或是那些一般人口中我們的「彼切爾」(Piter)?這正是我們閱讀任何一個偉大城市故事時的心頭惆悵。
本書在書寫時不是完全以俄羅斯歷史的途徑進行敘述,而是在一個俄羅斯歷史敘述的故事中,再加上無數的外國人的標記。這些當時身處其境的外國外交官、遊客、水手、建築師、科學家、藝術家、家庭教師、商人,在每一個我們已知道的故事中,再加上自己的注記。透過這些注記,讓我們得以能用更深邃的眼光看到彼得大帝、凱薩琳二世的皇家悲劇,看到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三世的帝國已難以維持,或是十九世紀的民粹主義運動中,女性展現如此堅強的毅力。或是基洛夫事件後史達林的瘋狂,蘇聯瓦解後社會的崩解、失序與無助。但是在這些浪潮的起伏動盪中,我們仍舊看到聖彼得堡這個城市頑強的生命力,就如同遙指著遠方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雖然歷史波折多難,但是如同在夕陽映照下,發出金色光芒的彼得保羅大教堂,聖彼得堡如同俄羅斯,會繼續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命運之道。
這本書除了適合做為正規學習俄國史課程學習的補充材料外,也是給熱愛聖彼得堡一切的讀者一份另類省思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