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 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生態環境問題也接踵而來。為了妥善解決環境問題,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決策者們紛紛尋求持續利用自然資源、
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途徑和手段。其中,針對解決生態破壞問題而展開的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備受當前各國決策者和學者的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服務功能恢復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但同時,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也對當地居民的傳統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何通過經濟手段與相應的政策措施,協調公益性的自然保護與私利性的地區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自然保護區管理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在當前中國生態補償市場交易條件還不很成熟的背景下,旅遊業以其資源產權比較容易界定、受益主體較為明確等特點,以及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帶動能力強和乘數效應大的自身優勢,正在成為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主要市場化途徑和「造血型」補償的主要方式。如何圍繞旅遊業發展的外部性問題構建合理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既是中國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生態補償理論與實踐關注的重要課題。
本書是作者在吸取國內外大量相關研究成果並結合實地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對自然保護區的旅遊生態補償進行系統化研究的成果。
由於調研資料來源不足及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瑕疵,敬請廣大同仁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