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能夠老是以為可以討論「心裡面」的東西,而是需要用人的周邊事情來幫助我們理解「心」,才可以把「心理」的話語說清楚。──宋文里
當主流心理學社群熱衷仿效物理學建立「標準情境」來研究人的心智運作模式時,作者宋文里教授不以為然,另闢蹊徑。他從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出發,引領我們從日常話語溯源,檢視個人與天地、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試圖勾勒出我們文化脈絡下的「心靈」真貌。
「心」,象形字,畫的是心臟,漢字裡有大量以「心」為部首的字,意味什麼?
「靈」,若將之拆解,會發現是「巫師念咒(三個口)祈雨」,這種遠古時期再自然不過的天人溝通,為何現代人對它的態度是欲拒還迎?
這個「欲」的主體,也就是山谷的「谷」字,到底又是指什麼?問題又來了。
再看看「愛」,從古文來看,是上下兩隻手抓著心,這是我們理解的「愛」嗎?古時中國人會對人說「我愛你」嗎?
在這本書裡,宋文里試圖建構一種「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心理學,他回到語言的最初,用嚴謹的語源學態度抽絲剝繭,發現在漢語語境下的「心靈」之學,更像是一種「理心術」,是關乎「性命」、「天道」的學問,從來就不只是「心裡面」的學問而已。「生活中無處不是心理學。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自我』,其所在之處正是『散布在人的周遭』。」。
本書由2015年宋文里以「心靈的社會建構」為題的八堂講課內容錄音稿謄錄改寫。宋文里將他的所知渾身解數地作生活化的表達,與學員作精彩的激盪。本書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課堂雙向對話的原貌,盼課堂師生共同建構出的論述,能引動更多人對生活與意義的省思。
本書特色
◎「上追甲骨文,下探時髦語」的心理學,生動、白話,充滿博學又幽默的文化知識。
◎以後現代社會建構觀點,試圖勾勒更貼近我們文化與生活的心理學:形成一種「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理心術」。
盛情推薦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
趙文滔/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伴侶諮商與家庭治療師
顧瑜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帶給漢語讀者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亦啟發當代人思索如何回應佛洛伊德拋出之重大問題。宋文里另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學術專書。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帶給漢語讀者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亦啟發當代人思索如何回應佛洛伊德拋出之重大問題。宋文里另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學術專書。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目錄
成書緣起
謝辭
【閱讀序一】聽這門課:把話說下去/高郁絜
【閱讀序二】讀這本書:心理詩學革命/冷尚書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導 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只是心理學嗎?
【附 錄】參考書及延伸閱讀書目
謝辭
【閱讀序一】聽這門課:把話說下去/高郁絜
【閱讀序二】讀這本書:心理詩學革命/冷尚書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導 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只是心理學嗎?
【附 錄】參考書及延伸閱讀書目
序
導讀
成書緣起
撰文/宋文里
本書是心靈工坊邀請我到「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堂所講授的八堂講課內容,根據錄音謄抄成稿,稿本經過我本人的修訂。這是我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成書出版。我對於文字很有要求,原本不太願意接受口語轉化而成的書寫文稿,因為我認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型態。但由於讀者們殷切企盼,編輯傳達此意後,我才認清:這明明是一種「口傳文本」,而非自行撰寫的書稿,保留著課堂現場雙向溝通的語言型態以及講課內容。把這謄錄稿拿來出版,也算是自成一格。
講堂的理論基礎「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一種用來作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探究的新興觀點,跨越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以及其他種種助人專業(helping professions)的各相關領域之間,來去自如。目前這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已有很多出版,只是在華語地區比較少見。本書的「社會建構論」是從肯尼斯.格根(Kenneth Gergen)談起,但並不限於他的理論範圍。這要從格根教授和我,以及心靈工坊之間不算短的緣分談起。
我從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微觀研究等跨學科專題,後來我把這種心理學研究統稱為「人文心理學」,或甚至叫做「文人心理學」。在此發展過程中,我就經常使用格根的著作(包括格根所編的各種專輯)為教本,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但社會建構論還包括許多其他的重要作者,而格根的著作中也常和他們互相徵引,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教學中,必定會擴及所有這些代表論著的範圍,包括格根的「知識戰友」們:John Shotter、Rom Harré、Jerome Bruner、Jan Valsiner、Mary Gergen等等,還會擴及1950年代以來,在整個人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經典著作,包括Bachelard、Bakhtin、Blumer、Buber、Derrida、Foucault、Garfinkle、Goffman、Habermas、Heidegger、Jaspers、Kristeva、Levinas、Merleau-Ponty、G. H. Mead、Peirce、Said、Sapir、Vygotsky、Wittgenstein等等,還有很長的名單。
現代漢語的知識社群裡固然有些人會談及其他的某種「建構論」(譬如建構實在論、女性主義的建構論等)但任何理論主張都不能只是望文生義,我們必須設法浸潤在這些動人的思想內容之中,看看是否能夠達到像朱熹說的那般「浹洽內涵」的境界,也要試試看在本講堂中如何能夠納入相關的討論。
另外,我對於使用漢語一事非常在意,但不願把所做的學術工作掛上「本土」、「中國」之類的標籤,我不認為自己對於漢語學術的強調可等同於那些標籤所明示、暗示的意義,最多只強調:我們在思想交流中確實是在「使用漢語」。有人因此而稱之為「漢語的文化心理學」,但我認為那仍只是一種「他稱」;在「自稱」中,我寧可說:這是用漢語所講的「人文探究」,或是一種「人學」,其他標籤都只是畫蛇添足。另外,原本大家期待的「心理學」,在我所主張的漢語論述中,還因此自然轉化為「理心術」──此中奧妙,讀者可自行體會。
以下就是這八個講次(含最前面的開場白、導言)的內容大綱: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在出場時,我先以一種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一首詩,同時也說明了建構論中的基本方法論。由於這份文本就是本於我自己對該詩的翻譯,以及對於英語/漢語之間的翻譯所作的幾番拿捏,由此體現了意義建構的種種思維型態。我就以此具體的方法實踐來開始現身說法。
【導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先說明以下八講的緣起,觸及了三大方面:
(一)從格根的社會建構論談起;
(二)體制源於社會建構,而人則生活在建構中;
(三)講堂的用意是要來面對現實社會體制中的難題。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格根在2009年修訂再版的《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以及他在同年出版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其實是他三十年來推行社會建構主義和關係論運動的集大成之作,都深入淺出,可以作為本講次的基本讀物。但社會建構論的來龍去脈還有更多要點需要補充說明,如此一來,這一講才能為我們的總題「心靈的社會建構」作好開講的準備。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本講堂的討論聚焦之處,一般稱為「心理學」,但在漢語的語境中,我們寧可稱之為「理心術」。所有學員必須記住:我們要面對後現代轉型之後的種種學問對心理學的啟蒙與挑戰,但同時,我們又是用漢語來承接這些啟蒙的挑戰。我們要學會的「心理學」也是「理心術」──我們要學會這種學問創化的過程。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於是我們開始用漢語裡最精妙的幾個範疇來一一展開這些社會建構論。古漢語的一個單字,常比現代漢語的雙字(或多字)詞包涵更多意義的底蘊。「心」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用「靈」作為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廣泛的語言文化建構,以及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對於「靈」這種攸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仍舊一直抱持欲拒還迎的矛盾心態。由於我在宗教研究方面有多年浸潤、探索的經驗,因此來此作一番發揮。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問世間,情是何物?」──人人會問,幾人能答?「情」不只是「情緒」,而更像是「心情」、「情感」的「實情」。當它涉及「感」的問題時,心乃為之一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感人之事,情在其中,但我們又是怎樣真實地「涉入」(甚至「陷入」)而致感動落淚的?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格根在社會建構論之後,近年著墨更多的是「關係論」。這個並不新鮮的名詞,卻值得格根為它另寫一本書《關係的存有》;而格根的戰友約翰.蕭特(John Shotter)為何可以為「你」一個字就寫出一大篇文章?前輩大師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為何可以宣稱「我─你」若未結合成一詞,那「我」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而我們最害怕的是:和你、和我相對,但卻不知在何方的「他者」,已經悄悄降臨於我們所有人際關係的惡夢中。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不是男女關係,不是兩性平等,而是男男女女兩兩交叉,形成一個多元性別的世界,讓我們在情色、情慾等等關係中又似優遊自得,又似深陷泥淖。「我們已經很開放了!沒有性禁忌了!」──這些傻話是誰講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辯證法來進行逆向思考母權社會成立的道理,以及其中的女男男女關係。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只是心理學嗎?
學問之道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在都是要盡心盡力,但「盡己之謂忠」是其中的第一條道理。為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這道理好像已經湮沒到漫渙難知了?心、靈、情、感云云,我們談得這麼多,除了要提升「盡己」和「推己及人」以外,還能「所為何事」?我們和聖賢的傳統還有接軌嗎?或邊際界線何在?我們究竟有沒有在當代處境中,建構出什麼「心的道理」來?
成書緣起
撰文/宋文里
本書是心靈工坊邀請我到「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堂所講授的八堂講課內容,根據錄音謄抄成稿,稿本經過我本人的修訂。這是我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成書出版。我對於文字很有要求,原本不太願意接受口語轉化而成的書寫文稿,因為我認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型態。但由於讀者們殷切企盼,編輯傳達此意後,我才認清:這明明是一種「口傳文本」,而非自行撰寫的書稿,保留著課堂現場雙向溝通的語言型態以及講課內容。把這謄錄稿拿來出版,也算是自成一格。
講堂的理論基礎「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一種用來作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探究的新興觀點,跨越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以及其他種種助人專業(helping professions)的各相關領域之間,來去自如。目前這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已有很多出版,只是在華語地區比較少見。本書的「社會建構論」是從肯尼斯.格根(Kenneth Gergen)談起,但並不限於他的理論範圍。這要從格根教授和我,以及心靈工坊之間不算短的緣分談起。
我從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微觀研究等跨學科專題,後來我把這種心理學研究統稱為「人文心理學」,或甚至叫做「文人心理學」。在此發展過程中,我就經常使用格根的著作(包括格根所編的各種專輯)為教本,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但社會建構論還包括許多其他的重要作者,而格根的著作中也常和他們互相徵引,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教學中,必定會擴及所有這些代表論著的範圍,包括格根的「知識戰友」們:John Shotter、Rom Harré、Jerome Bruner、Jan Valsiner、Mary Gergen等等,還會擴及1950年代以來,在整個人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經典著作,包括Bachelard、Bakhtin、Blumer、Buber、Derrida、Foucault、Garfinkle、Goffman、Habermas、Heidegger、Jaspers、Kristeva、Levinas、Merleau-Ponty、G. H. Mead、Peirce、Said、Sapir、Vygotsky、Wittgenstein等等,還有很長的名單。
現代漢語的知識社群裡固然有些人會談及其他的某種「建構論」(譬如建構實在論、女性主義的建構論等)但任何理論主張都不能只是望文生義,我們必須設法浸潤在這些動人的思想內容之中,看看是否能夠達到像朱熹說的那般「浹洽內涵」的境界,也要試試看在本講堂中如何能夠納入相關的討論。
另外,我對於使用漢語一事非常在意,但不願把所做的學術工作掛上「本土」、「中國」之類的標籤,我不認為自己對於漢語學術的強調可等同於那些標籤所明示、暗示的意義,最多只強調:我們在思想交流中確實是在「使用漢語」。有人因此而稱之為「漢語的文化心理學」,但我認為那仍只是一種「他稱」;在「自稱」中,我寧可說:這是用漢語所講的「人文探究」,或是一種「人學」,其他標籤都只是畫蛇添足。另外,原本大家期待的「心理學」,在我所主張的漢語論述中,還因此自然轉化為「理心術」──此中奧妙,讀者可自行體會。
以下就是這八個講次(含最前面的開場白、導言)的內容大綱: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在出場時,我先以一種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一首詩,同時也說明了建構論中的基本方法論。由於這份文本就是本於我自己對該詩的翻譯,以及對於英語/漢語之間的翻譯所作的幾番拿捏,由此體現了意義建構的種種思維型態。我就以此具體的方法實踐來開始現身說法。
【導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先說明以下八講的緣起,觸及了三大方面:
(一)從格根的社會建構論談起;
(二)體制源於社會建構,而人則生活在建構中;
(三)講堂的用意是要來面對現實社會體制中的難題。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格根在2009年修訂再版的《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以及他在同年出版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其實是他三十年來推行社會建構主義和關係論運動的集大成之作,都深入淺出,可以作為本講次的基本讀物。但社會建構論的來龍去脈還有更多要點需要補充說明,如此一來,這一講才能為我們的總題「心靈的社會建構」作好開講的準備。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本講堂的討論聚焦之處,一般稱為「心理學」,但在漢語的語境中,我們寧可稱之為「理心術」。所有學員必須記住:我們要面對後現代轉型之後的種種學問對心理學的啟蒙與挑戰,但同時,我們又是用漢語來承接這些啟蒙的挑戰。我們要學會的「心理學」也是「理心術」──我們要學會這種學問創化的過程。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於是我們開始用漢語裡最精妙的幾個範疇來一一展開這些社會建構論。古漢語的一個單字,常比現代漢語的雙字(或多字)詞包涵更多意義的底蘊。「心」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用「靈」作為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廣泛的語言文化建構,以及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對於「靈」這種攸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仍舊一直抱持欲拒還迎的矛盾心態。由於我在宗教研究方面有多年浸潤、探索的經驗,因此來此作一番發揮。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問世間,情是何物?」──人人會問,幾人能答?「情」不只是「情緒」,而更像是「心情」、「情感」的「實情」。當它涉及「感」的問題時,心乃為之一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感人之事,情在其中,但我們又是怎樣真實地「涉入」(甚至「陷入」)而致感動落淚的?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格根在社會建構論之後,近年著墨更多的是「關係論」。這個並不新鮮的名詞,卻值得格根為它另寫一本書《關係的存有》;而格根的戰友約翰.蕭特(John Shotter)為何可以為「你」一個字就寫出一大篇文章?前輩大師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為何可以宣稱「我─你」若未結合成一詞,那「我」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而我們最害怕的是:和你、和我相對,但卻不知在何方的「他者」,已經悄悄降臨於我們所有人際關係的惡夢中。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不是男女關係,不是兩性平等,而是男男女女兩兩交叉,形成一個多元性別的世界,讓我們在情色、情慾等等關係中又似優遊自得,又似深陷泥淖。「我們已經很開放了!沒有性禁忌了!」──這些傻話是誰講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辯證法來進行逆向思考母權社會成立的道理,以及其中的女男男女關係。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只是心理學嗎?
學問之道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在都是要盡心盡力,但「盡己之謂忠」是其中的第一條道理。為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這道理好像已經湮沒到漫渙難知了?心、靈、情、感云云,我們談得這麼多,除了要提升「盡己」和「推己及人」以外,還能「所為何事」?我們和聖賢的傳統還有接軌嗎?或邊際界線何在?我們究竟有沒有在當代處境中,建構出什麼「心的道理」來?
內容連載
【第四講】
「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來自巫的「靈」,以及「性命之學」
談論心靈時,要特別說明一點是,我們既然翻譯了西方知識,譬如心理學(psychology),它的字首是psycho(psyche),源自於希臘文;而古希臘在談論psyche時,絕對不是在談我們今天的psychology,換句話說,不是在談論mind、mental這樣的概念。Psyche在概念上還相當於「靈魂」(或就是「魂」),另外,psyche也接近於「氣」,跟漢語白話裡常用的「氣」,兩者有若何符節之處,但不完全一樣:就像「氣息」與「元氣」之間有相似也有差異。總而言之,那是當時希臘人的構想,後來進入現代語言,大家再談起psyche時,卻已是似懂非懂。
也就是說,psyche牽涉到「靈/魂」的概念,但就在西方後來各語言體系之間的理解就有些差異,譬如我們比較一下歐陸的德語,以及英美語系,他們在使用「靈魂」這個字眼時,在語意上就有差別。歐陸的人對於spirit、soul,也就是關於靈魂的字眼,相對比英美語系較容易接受。但是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人(也就是用英語的族群)認為這樣的說法已經涉及巫術的領域,而所謂的現代化就是要把巫術排除掉,不讓它汙染文明。因此,盎格魯‧薩克遜語系的人一講到spirit、soul,就要作出很明顯的區分,對後者這個帶有巫術意味的字,在使用上出現極端矛盾的心態──最好的兄弟叫soul brother,但最好的研究報告(paper)裡不可以提到soul。
然而,在德語中,有一個相對於spirit的字叫Geist,這個字是指精神,也指鬼魂(Geist的字源和ghost接近)。德國人竟然可以使用這個字,把人文學科叫做Geisteswissenschaften──此字一般譯為「人文科學」。但以德文的原意,應該翻成「精神科學」。只是在英語當中沒有造出這樣的詞。如果我們把心理學叫做Spiritual Science,這個說詞在英語中就是江湖術士的用語了。然而,德語和英語的情況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可瞭解:即使不考慮漢語的變化,光是在西方語言中就存在不同的系統,對語言的理解就不一樣。
「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來自巫的「靈」,以及「性命之學」
談論心靈時,要特別說明一點是,我們既然翻譯了西方知識,譬如心理學(psychology),它的字首是psycho(psyche),源自於希臘文;而古希臘在談論psyche時,絕對不是在談我們今天的psychology,換句話說,不是在談論mind、mental這樣的概念。Psyche在概念上還相當於「靈魂」(或就是「魂」),另外,psyche也接近於「氣」,跟漢語白話裡常用的「氣」,兩者有若何符節之處,但不完全一樣:就像「氣息」與「元氣」之間有相似也有差異。總而言之,那是當時希臘人的構想,後來進入現代語言,大家再談起psyche時,卻已是似懂非懂。
也就是說,psyche牽涉到「靈/魂」的概念,但就在西方後來各語言體系之間的理解就有些差異,譬如我們比較一下歐陸的德語,以及英美語系,他們在使用「靈魂」這個字眼時,在語意上就有差別。歐陸的人對於spirit、soul,也就是關於靈魂的字眼,相對比英美語系較容易接受。但是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人(也就是用英語的族群)認為這樣的說法已經涉及巫術的領域,而所謂的現代化就是要把巫術排除掉,不讓它汙染文明。因此,盎格魯‧薩克遜語系的人一講到spirit、soul,就要作出很明顯的區分,對後者這個帶有巫術意味的字,在使用上出現極端矛盾的心態──最好的兄弟叫soul brother,但最好的研究報告(paper)裡不可以提到soul。
然而,在德語中,有一個相對於spirit的字叫Geist,這個字是指精神,也指鬼魂(Geist的字源和ghost接近)。德國人竟然可以使用這個字,把人文學科叫做Geisteswissenschaften──此字一般譯為「人文科學」。但以德文的原意,應該翻成「精神科學」。只是在英語當中沒有造出這樣的詞。如果我們把心理學叫做Spiritual Science,這個說詞在英語中就是江湖術士的用語了。然而,德語和英語的情況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可瞭解:即使不考慮漢語的變化,光是在西方語言中就存在不同的系統,對語言的理解就不一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42
-
新書79折$442
-
新書79折$442
-
新書79折$442
-
新書79折$443
-
新書85折$476
-
新書9折$504
-
新書$697
-
新書$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