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世界最受信賴的心理教練、傷痛療癒諮商專家蘇絢慧最新力作!
★ 為什麼受傷的感覺總揮之不去?因為你從沒學會關照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即時照護那些心靈的傷!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常常感覺很受傷?
別再把世界歸類成「可惡的他人」與「可憐的自己」,
只要了解10種人際關係造成的傷與痛,
改變你的內在系統,就能告別這個容易受傷的你!
人生不可能不受傷。不僅「身體」有受傷的可能,心靈亦是。
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護能力不夠,又反覆打擊自己,便會雪上加霜地讓心理傷害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本書解析我們最常因為人際關係受到的內傷與痛楚,引導你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痛苦,並避免進入負向循環中。同時,也提醒你避免沿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迷失了人生方向。
書中並詳細提供8大自救行動,讓你的生活縱使仍會有壞感覺,卻可以活得自由自在!
面對讓人反覆陷入的情感內傷模式,你可以這麼做──
◆ 害怕遭到排斥或拒絕,困在情緒操縱的控制與支配中
→ 建立「人我界線」的觀念,確保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 寫下「人際宣言」,明確了解自己能接受的範圍。
→ 放棄等待別人拯救。要成為怎樣的人,由自己成全。
◆ 罪惡感氾濫,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
→ 了解否定和貶抑並非苦口良藥,而是徹底的毒藥,必須拒絕。
→ 離開受害者的位置、學習信任自己的確夠好。
→ 透過覺察與練習,用面對現實代替自我歸咎。
◆ 總是自我批評與否定,對外界的負面評價照單全收
→ 練習穩定自尊,將外界的反饋視為中立的意見表達。
→ 將人與事分開,不以結果做為評斷自我價值的準則。
→ 肯定自己在過程中的付出的貢獻,了解自己和他人一樣平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曾任醫學中心臨床社工師、諮商心理師及臨床教師(督導)。兼任大學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長期投入在專業助人工作領域,已超過二十年。除了進行個人諮商、伴侶諮商、團體諮商,以及心理課程的教育之外,持續以寫作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關注心理健康議題,和學習關懷自我個體化的成長及發展。本書是第20本作品,其他已出版作品包括《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你過的,是誰的人生?》《敬那些痛著的心》等(以上皆為究竟出版)。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曾任醫學中心臨床社工師、諮商心理師及臨床教師(督導)。兼任大學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長期投入在專業助人工作領域,已超過二十年。除了進行個人諮商、伴侶諮商、團體諮商,以及心理課程的教育之外,持續以寫作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關注心理健康議題,和學習關懷自我個體化的成長及發展。本書是第20本作品,其他已出版作品包括《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你過的,是誰的人生?》《敬那些痛著的心》等(以上皆為究竟出版)。
目錄
前言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第一章 為什麼受傷的感覺揮之不去?
你從沒學會情緒關照及調節
自我忽視和厭惡,讓情緒不斷攻擊自己
覺察過去無意識的自我麻痺與攻擊模式
內傷的來源: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及日常相處問題
「原生家庭」是人際經驗的初始來源
天真無知,是不願長大的偽裝
面對複雜,是成人的能力和自我發展
第二章 易受傷者的誕生:十個故事,十種由人際而來的情感內傷模式
「內傷」讓人努力想避開危險,獲得生存
心理「易受傷者」,有著易受傷的情緒循環模式
童年的經驗,是情感內傷模式的來源
孩童式求生自保本能
情感內傷模式1 全然接收外界的負面評價,無意識地批評及否定自己
情感內傷模式2 害怕被討厭及拒絕的感覺,受恐懼及焦慮感脅迫
情感內傷模式3 習慣怪罪自己,內心充滿氾濫成災的罪惡感
情感內傷模式4 受到他人的排斥和羞辱,對自己徹底感到厭惡及反感
情感內傷模式5 漠視主體的存在,忽視自己真實的需求
情感內傷模式6 深陷負面情緒的痛苦中,反芻自憐的記憶和情緒
情感內傷模式7 天真地期待他人滿足及重視,無法適應失落的發生
情感內傷模式8 固執主觀解讀外界及他人,活在內心暗黑小劇場
情感內傷模式9 受親情綑綁,困在至親關係的控制和支配
情感內傷模式10 否認及壓抑內在真實感受,強迫自己偽裝堅強與無恙
第三章 改變你的內在系統:打造自我守護能力及自救行動
自救行動1 在人我關係之間,建立有效界線概念
情緒其實沒那麼不理性
社會化程度低的人,無法具備社會情境敏感度
沒有必要滿足他人不切實際的想像及期待
協助及提供,建立在一個人有多少意願「自助」之上
自救行動2 真正學習如何照護自己的情緒傷口
情緒的激發,來自不安全感
情緒是保障我們生存的原始本能
認識自己無意識的自動化情緒模式
情緒發生,切勿不理不睬,或放大渲染
正確的情緒照顧及調節
自救行動3 停止無益的自我挫敗加重情緒傷害
不適合的模式,往往來自於膠著及固定
清楚辨識出「錯誤信念的運作」
自救行動4 將混亂龐大的內在反應分解,把自己拉回現實
學習做個能讓自己信任的人
試著學習處理「複雜」
處理複雜,在於尊重多元觀點和包容個別差異
自救行動5 學習辨識及覺察自我主觀與不理性的認知模式
正確思考,比正向思考還重要
別習慣落入壓抑及忍耐,忘了自己的思考力及行動力
保持觀點的彈性,鬆動主觀固執的角度
自救行動6 學習建立穩定自尊:自我認同及尊重
太習慣忍耐和壓抑的後果
無力感的長期塑造
忍耐與壓抑下的自我忽視及卑微心態
穩定高自尊的建立
自救行動7 允許自己強壯,不再幻想拯救者出現
懂得終止惡性關係模式的循環
成為自己可以信任的保護者
允許自己強壯,不再弱化自己
自救行動8 為自己建立足夠的內在安全感,擺脫弱化自己的習慣
接納,愛自己的基礎
愛自己不是口號,也不是物質滿足
安全感,從真心實意地接納自己開始
接納自己後,對自己心懷感激
總結 生活會有壞感覺,但你仍可以活得自由
第一章 為什麼受傷的感覺揮之不去?
你從沒學會情緒關照及調節
自我忽視和厭惡,讓情緒不斷攻擊自己
覺察過去無意識的自我麻痺與攻擊模式
內傷的來源: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及日常相處問題
「原生家庭」是人際經驗的初始來源
天真無知,是不願長大的偽裝
面對複雜,是成人的能力和自我發展
第二章 易受傷者的誕生:十個故事,十種由人際而來的情感內傷模式
「內傷」讓人努力想避開危險,獲得生存
心理「易受傷者」,有著易受傷的情緒循環模式
童年的經驗,是情感內傷模式的來源
孩童式求生自保本能
情感內傷模式1 全然接收外界的負面評價,無意識地批評及否定自己
情感內傷模式2 害怕被討厭及拒絕的感覺,受恐懼及焦慮感脅迫
情感內傷模式3 習慣怪罪自己,內心充滿氾濫成災的罪惡感
情感內傷模式4 受到他人的排斥和羞辱,對自己徹底感到厭惡及反感
情感內傷模式5 漠視主體的存在,忽視自己真實的需求
情感內傷模式6 深陷負面情緒的痛苦中,反芻自憐的記憶和情緒
情感內傷模式7 天真地期待他人滿足及重視,無法適應失落的發生
情感內傷模式8 固執主觀解讀外界及他人,活在內心暗黑小劇場
情感內傷模式9 受親情綑綁,困在至親關係的控制和支配
情感內傷模式10 否認及壓抑內在真實感受,強迫自己偽裝堅強與無恙
第三章 改變你的內在系統:打造自我守護能力及自救行動
自救行動1 在人我關係之間,建立有效界線概念
情緒其實沒那麼不理性
社會化程度低的人,無法具備社會情境敏感度
沒有必要滿足他人不切實際的想像及期待
協助及提供,建立在一個人有多少意願「自助」之上
自救行動2 真正學習如何照護自己的情緒傷口
情緒的激發,來自不安全感
情緒是保障我們生存的原始本能
認識自己無意識的自動化情緒模式
情緒發生,切勿不理不睬,或放大渲染
正確的情緒照顧及調節
自救行動3 停止無益的自我挫敗加重情緒傷害
不適合的模式,往往來自於膠著及固定
清楚辨識出「錯誤信念的運作」
自救行動4 將混亂龐大的內在反應分解,把自己拉回現實
學習做個能讓自己信任的人
試著學習處理「複雜」
處理複雜,在於尊重多元觀點和包容個別差異
自救行動5 學習辨識及覺察自我主觀與不理性的認知模式
正確思考,比正向思考還重要
別習慣落入壓抑及忍耐,忘了自己的思考力及行動力
保持觀點的彈性,鬆動主觀固執的角度
自救行動6 學習建立穩定自尊:自我認同及尊重
太習慣忍耐和壓抑的後果
無力感的長期塑造
忍耐與壓抑下的自我忽視及卑微心態
穩定高自尊的建立
自救行動7 允許自己強壯,不再幻想拯救者出現
懂得終止惡性關係模式的循環
成為自己可以信任的保護者
允許自己強壯,不再弱化自己
自救行動8 為自己建立足夠的內在安全感,擺脫弱化自己的習慣
接納,愛自己的基礎
愛自己不是口號,也不是物質滿足
安全感,從真心實意地接納自己開始
接納自己後,對自己心懷感激
總結 生活會有壞感覺,但你仍可以活得自由
序
前言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與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應該都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懷的,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會是我」⋯⋯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像—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願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但這份幻想的破滅,必然會因為這現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生,而面臨。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則打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脫離不了遭受現實的打擊、領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鬆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像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並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裡,透過與這世界的衝撞及相處,淬煉出屬於自己內在的領悟和智慧力量。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限,讓自己不斷存在於某種情境、重複上演著某種人生情節,不停地加深對人生的無能為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同時,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身為一個夠凶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髒噁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所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透過心理觀點的凝視和探討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著個體的內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歷的失落和創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所感受到的自己是「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所不想經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在之「惡」與「壞」。於是,「惡」與「壞」必須投射於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至於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心理偏執的狀態)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地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衝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需求,並在生活中毫無選擇執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與「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從孩童的眼光和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將其做為自己的標準所做出的認定與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衝擊事件,或是因某些人際關係上的情感創傷及失落所設下的結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灌輸與塑造,以形成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然後,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並避免幼年時所經歷的傷害或痛苦,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沿用了這些信念和防衛機制,並置入於人際關係,不得不重複著某些人際關係的互動情節。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願」,才是讓我們受困、反覆受傷的原因所在。
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這件事。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因為在家中有怎樣的處境、怎樣的成長歷程,建立了什麼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並形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在系統(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感覺到自己內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並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裡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更不會因此讓你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懼怕再度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的想終結自己的內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看見什麼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會讓你輪迴般不斷跌落內心陰鬱的深谷,並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覆發炎惡化,始終結不了痂,無法癒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例如皮膚發炎,若是反覆潰爛,或有總是癒合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體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以做為癒合的後盾;二是個人行為造成的,例如:傷口護理過於粗心大意或根本不以為意,更糟的情況是反覆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它。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覆地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地累積更龐大、更糾結的痛苦情緒。那麼,心理傷害將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這本書,我希望給讀者兩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兩件事: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惡性循環的情緒傷害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並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擴大失控,以致擾亂並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即時救護,是我們對性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但對人的心理而言,即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在「黃金時刻」,及早對內心那些受傷的情感採取正確的救護方法,並具備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性命、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養生之道。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與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應該都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懷的,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會是我」⋯⋯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像—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願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但這份幻想的破滅,必然會因為這現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生,而面臨。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則打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脫離不了遭受現實的打擊、領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鬆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像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並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裡,透過與這世界的衝撞及相處,淬煉出屬於自己內在的領悟和智慧力量。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限,讓自己不斷存在於某種情境、重複上演著某種人生情節,不停地加深對人生的無能為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同時,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身為一個夠凶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髒噁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所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透過心理觀點的凝視和探討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著個體的內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歷的失落和創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所感受到的自己是「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所不想經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在之「惡」與「壞」。於是,「惡」與「壞」必須投射於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至於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心理偏執的狀態)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地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衝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需求,並在生活中毫無選擇執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與「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從孩童的眼光和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將其做為自己的標準所做出的認定與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衝擊事件,或是因某些人際關係上的情感創傷及失落所設下的結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灌輸與塑造,以形成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然後,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並避免幼年時所經歷的傷害或痛苦,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沿用了這些信念和防衛機制,並置入於人際關係,不得不重複著某些人際關係的互動情節。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願」,才是讓我們受困、反覆受傷的原因所在。
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這件事。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因為在家中有怎樣的處境、怎樣的成長歷程,建立了什麼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並形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在系統(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感覺到自己內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並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裡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更不會因此讓你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懼怕再度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的想終結自己的內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看見什麼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會讓你輪迴般不斷跌落內心陰鬱的深谷,並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覆發炎惡化,始終結不了痂,無法癒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例如皮膚發炎,若是反覆潰爛,或有總是癒合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體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以做為癒合的後盾;二是個人行為造成的,例如:傷口護理過於粗心大意或根本不以為意,更糟的情況是反覆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它。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覆地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地累積更龐大、更糾結的痛苦情緒。那麼,心理傷害將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這本書,我希望給讀者兩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兩件事: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惡性循環的情緒傷害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並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擴大失控,以致擾亂並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即時救護,是我們對性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但對人的心理而言,即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在「黃金時刻」,及早對內心那些受傷的情感採取正確的救護方法,並具備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性命、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養生之道。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為什麼受傷的感覺揮之不去?
人生不可能不受傷。不僅「身體」有受傷的可能,心靈亦是。
如果「身體」受傷了,生理上的免疫系統及再生復原力,會提供我們修復的機制;不過要是「心靈」受傷了,雖說一樣有復原力,可透過情緒自我調節和心理防衛機轉來因應,但對心靈健康不重視,也沒有維護概念,那麼許多時候,不但無法減緩情感上的創傷,還會變本加厲地讓心靈傷口更加惡化,直到扭曲自我,造成無可修復的殘害毀滅。
相較於心靈,大部分的人對身體的照顧和對待了解較多,比較懂得要怎麼護理傷口:知道別讓傷口受到感染,以免造成潰爛紅腫,讓受傷組織發炎惡化。當然,也有少部分的人刻意傷害身體,並忽視它所發出的警訊,讓身體承受莫名的危害和痛苦。只不過,就心靈所承受的傷害來說,社會上的人們,普遍未能像對待身體一樣,懂得心靈的照護和保健,同樣需要細心關注和及時救治。
◆ 從沒學會情緒關照及調節
每個人的人生,皆脫離不了生活打擊和情感上的挫敗。成長過程中的孤立無援、失落痛苦、自卑羞恥⋯⋯所引發的心理不安、焦慮、無助、沮喪和自我懷疑,都是具有傷害性的情緒。許多人因應和面對這些情緒創傷的方式,是用長久以來的家庭經驗,以及成長過程中所累積的習慣模式去應對,而非真正去關照和修復。
大多數人早年的家庭教育,總是讓孩子覺得:情緒挫敗和情感失落,都是應該被隱藏或是消音的感受,否則就是一個糟糕、惹麻煩、任性、情緒化的孩子。家庭的父母或照顧者,為了省事省力及方便管教,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情緒反應,多以訓斥責罰和辱罵等方式,要求孩子抑制情緒的感受,否則生存就會受到脅迫—不是恐嚇會遭到遺棄(再哭,就不要你了),就是威脅孩子不會得人喜愛和接受(我才不要有這種麻煩的小孩、別人不會喜歡你)。
當然,一直不乏有人倡導,孩子就該以打罵來管教才有效,讓孩子盡早體認到這世界和社會的現實殘酷,才不會養出草莓族、玻璃心。
人生不可能不受傷。不僅「身體」有受傷的可能,心靈亦是。
如果「身體」受傷了,生理上的免疫系統及再生復原力,會提供我們修復的機制;不過要是「心靈」受傷了,雖說一樣有復原力,可透過情緒自我調節和心理防衛機轉來因應,但對心靈健康不重視,也沒有維護概念,那麼許多時候,不但無法減緩情感上的創傷,還會變本加厲地讓心靈傷口更加惡化,直到扭曲自我,造成無可修復的殘害毀滅。
相較於心靈,大部分的人對身體的照顧和對待了解較多,比較懂得要怎麼護理傷口:知道別讓傷口受到感染,以免造成潰爛紅腫,讓受傷組織發炎惡化。當然,也有少部分的人刻意傷害身體,並忽視它所發出的警訊,讓身體承受莫名的危害和痛苦。只不過,就心靈所承受的傷害來說,社會上的人們,普遍未能像對待身體一樣,懂得心靈的照護和保健,同樣需要細心關注和及時救治。
◆ 從沒學會情緒關照及調節
每個人的人生,皆脫離不了生活打擊和情感上的挫敗。成長過程中的孤立無援、失落痛苦、自卑羞恥⋯⋯所引發的心理不安、焦慮、無助、沮喪和自我懷疑,都是具有傷害性的情緒。許多人因應和面對這些情緒創傷的方式,是用長久以來的家庭經驗,以及成長過程中所累積的習慣模式去應對,而非真正去關照和修復。
大多數人早年的家庭教育,總是讓孩子覺得:情緒挫敗和情感失落,都是應該被隱藏或是消音的感受,否則就是一個糟糕、惹麻煩、任性、情緒化的孩子。家庭的父母或照顧者,為了省事省力及方便管教,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情緒反應,多以訓斥責罰和辱罵等方式,要求孩子抑制情緒的感受,否則生存就會受到脅迫—不是恐嚇會遭到遺棄(再哭,就不要你了),就是威脅孩子不會得人喜愛和接受(我才不要有這種麻煩的小孩、別人不會喜歡你)。
當然,一直不乏有人倡導,孩子就該以打罵來管教才有效,讓孩子盡早體認到這世界和社會的現實殘酷,才不會養出草莓族、玻璃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7折$196
-
新書75折$210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1
-
新書79折$222
-
新書88折$246
-
新書$300
-
新書$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