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定價:360
NT $ 263 ~ 332
 

內容簡介

本書影片《東西的故事》在YouTube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6000名網友熱烈回應!
環保暢銷書《東西的故事》在台破萬經典改版,
再一次感受消費與環境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前手機能用10年,但現在手機平均使用1年後就GG?!
  家電和電子產品的維修費過高,直接買新的還比較便宜?!
  流行時尚每季主題大不相同,沒穿當季款就遜掉了?!

  我們生產東西、汰換物品,看起來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但為何現在的產品壽命越來越短?我們也越買越多?不知不覺間還造成環境汙染?!
 
  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在親眼目睹垃圾掩埋場的驚人景象之後,便開始追蹤垃圾的身世來歷,描繪出東西變成垃圾的完整過程。她發現商人刻意製造壽命短、易毀損的商品,甚至還製造過時就不適用或落伍的印象,大力鼓吹我們花錢購買不需要的垃圾,以提高企業獲利。但同時,地球環境卻因此每下愈況。即便我們努力做好環保,若不能減低購買物品和製造垃圾的頻率,地球的資源與生態仍會持續耗竭。

  安妮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要購物,而是不喜歡現今「肥了大企業,卻沒有讓消費者跟地球更好」的模式。與其讓錢流入財團手中,不如聰明消費,讓地球跟自己都過得更快樂。

  透過本書,安妮除了跟我們討論「東西的故事」以外,也提供了四個愛護地球的消費提案。如何邊滿足自己的購物欲同時邊做環保?就從安妮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安妮的4個消費提案:
  ✔ 購買在地生產製造或農會的商品。
  ✔ 選擇對環境友善、符合公平交易認證的商品。
  ✔ 購物前先到二手市集或網拍上找找有無類似的東西。
  ✔ 調整自己的花錢模式,不拿購物來滿足社交、情感需求,或定義自己身分地位。

  *初版書名為《東西的故事》。

名人推薦

  警告:看完這本書或《東西的故事》的影片後,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迎接無所適從、迷惑、憤怒的狀態,同時你將會難以與沒看過本書或本影片的人溝通。如果看完本書後,你的整個人生觀沒有產生劇烈極端的變動,請立刻洽詢精神科醫師。特別提醒民選官員、公務員、公共人物、在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任教職,以及於任何公司擔任任何職位的人士:請千萬不要看這本書──除非你已有身心靈各方面的準備,足以在閱讀完本書後,勇於公開疾呼並提倡當代人拋棄「消費者」的身分和心態,回歸一個「公民」身分和價值的完整人類。──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

  常有人說:「眼不見為淨。」以為看不見「東西」的來源,就可放心使用;以為看不到「東西」的去向,就可任意丟棄,但,眼不見真的就為淨嗎?我很榮幸推薦《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這本書,作者詳實地提醒了我們,蒙上眼睛並不代表沒事,很多東西的來源與歸宿,正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深刻影響你、我。如何避免環境風險?請瞭解東西的故事,並調整你我面對東西的態度。──爸爸非核陣線召集人/李卓翰

  在這個消費時代裡,大部份人醒著的時間不是在賣東西賺錢,不然就是在買東西花錢,我們也很習慣將東西很快消費後變成垃圾,不瞭解即便回收都會對地球造成沉重的負擔。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真相,也期盼人類也因此能重回幾十年前沒有垃圾的社會。──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不但淺顯有趣,在力行節能減碳的生活裡還非常實用。作者安妮.雷納德不但有個讓人驚嘆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積極態度,更可貴的是,她願意而且也能夠用活潑創意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她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

  我們是否該停下腳步,重新反省文明的本質。每天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經濟發展與個人財富所得,卻從不思考可以少花多少錢,少用多少東西,而變本加厲地發展以滿足欲望。到底我們將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孩子?讓我們從閱讀本書做起,一起創造永續的土地與未來。──東海和平咖啡館店長、農村武裝青年樂團創作主唱/阿達

  我們的這個消費世界,就像一大片拼圖。聳動的商業性電視新聞台、廣告行銷宣傳裡的花俏口號,都急著伸手攪亂這一片拼圖。他們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因為無知、有的是故意說謊。很好,現在安妮.雷納德來了。她帶著本書來幫我們重組拼圖,掀開謊言。這才是現代人必備的消費生活指南。──好客愛吃飯樂團主唱/冠宇

  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和親身經歷,對物品的一生,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各個階段深入淺出地剖析,揭露出目前經濟貿易體系破壞自然生態、汙染環境、違反公平正義,導致人類自我毀滅的本質,並更進一步提出改變這個體系的作法。本書是現代人應讀的好書。──前臺灣大學化工系教授、107年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施信民

  好久沒有看到讓我「不忍釋手」的書了。當地球發高燒,不能再哺育全體生態系時,號稱全球最有權力的領袖們,卻還在相互指責哪個國家該負最大的責任,卻徒讓自我拯救的時間與機會白白流逝。安妮‧雷納德以最平民化的語言,旅行四十餘國,探索東西真相的歷程,為我們演示出不必高亢呼號「說環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問題,不能坐視東西從「出生到墳墓」的揮霍經濟,更不能坐以待斃的等待救贖!「永遠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友善農產品銷售平台綠農的家創辦人/洪輝祥

  通常我們在餐廳吃到一道好菜,會欽佩廚師的手藝好,不會說農民的菜種得好;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會讚嘆店老闆的技術好,不會想到咖啡農的辛苦。如果農民的勞動價值在買賣過程中是如此不被消費者肯定,農業的生產方式就會一直朝向剝削土地或剝削農民的方式進行。《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帶領我們認識商品背後的故事,突破包裝與價格的表象,深入了解商品的生產過程,聰明選擇一個不傷害環境、不傷害生產者、不傷害自己健康的好商品。──公平貿易運動倡議者、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

  相信在使用這些光鮮亮麗的「東西」時,沒有誰會希望是在剝削勞工或是汙染環境的情況下生產而成,但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我們要仰賴的絕不僅是企業的自律與政府的把關而已,唯一可靠的是獨立思考與資訊公開!當綠色消費成為潮流,我們要怎麼分辨什麼是真的環保?什麼又只是廠商的宣傳?這本書絕對可以成為最佳指南!──《貢寮,你好嗎?》導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崔愫欣

  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清楚體認到台灣人和美國人一樣浪費。而且,我們對「浪費」這件事的無知,比美國人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別忘了,台灣的能源99%來自其他的國家;我們砍別人的樹來保護自己的森林;我們犧牲了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才有咖啡喝和漢堡吃;連快炒九九的海瓜子都是來自馬來西亞!但是,我們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卻是文中所提的「帶動汙染的火車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

  每個世代都需要敢言、直言之人,給整體社會盲目進行的荒謬之事一記當頭棒喝。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寫正是這樣的正義之士,對於現代社會已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文化,她勇於揭發其中不永續、不人道的真相。在這個人類生存環境愈來愈惡化的年代,每個現代人都應該閱讀《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透過作者之筆一起認識消費文化之荒誕,並找出扭轉未來的解決之道。──《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當我們追求表面的經濟成長,而忘記經濟發展是必須帶給人類世代幸福和與地球和平共存。根本沒有環境問題,只有人類的腦袋有問題。本書就是一把開啟我們如何面對事件的表,來分析事實,進而探索環境問題真相的鑰匙。──彰化環保聯盟常務理事/蔡嘉陽

  經濟與環保的衝突,延續了半世紀,即使高唱永續的現在,卻鮮少有人直指物質經濟的核心。是該好好翻修這經濟體制的時候了。本書作者思路清晰、歷練豐富,無疑是帶領讀者一起來見證物質經濟背後荒謬邏輯的最佳嚮導。──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謝和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城市及區域規劃碩士。現為綠色和平組織美國執行董事。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環保英雄,耕耘環境健康與社會公益議題長達二十餘年,也是網路上熱門動畫短片《東西的故事》的製作人。她曾跑遍全球四十個國家,拜訪數百家工廠和垃圾場,親眼見證了世界各地過度消費與低度消費所帶來的可怕影響,因此投身於改造及轉變我們的工業與經濟體系,讓它不再破壞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

譯者簡介

吳恬綾


  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現為自由譯者。喜愛充滿想像力與童趣的人、事、物,天生熱愛做環保。背負文字工作使命感,期許自己能為孩子和地球盡一份心力。譯有《水妖之歌》、《威樂比這一家》、《星期六的小冒險》(小天下)。並曾參與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出版之《2007世界現況》、《2010世界現況》之翻譯。

黃亭睿

  台大外文系,美國加州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翻譯暨口譯所畢業,譯有《披薩:吃的全球史》,與人合譯有《邁向頂尖之路:哈佛商學院的人生習題》、《獵熊記:一則投資銀行倒閉的故事》等。
 
 

目錄

前言
環環相扣/緊逼極限/四分五裂的解決之道/問題出在經濟成長啦,傻瓜/來一顆「現形」藥丸吧/東西的故事

第1章    原料開採
樹木/水/石頭/石油/重新思索開採這件事/利益失衡/結論

第2章 生產製造
我的棉T恤/一本書/我的電腦/蠢「東西」/生產製造大哉問/毒品最前線/首當其衝的第一線社區/幫我們把關,還是亂「開」關?/以前可不是這樣/從上游開始進攻

第3章 銷售配送
供應鏈中的犧牲品/卡車、貨櫃船和飛機,我的天啊!/H&M/亞馬遜網路商店/沃爾瑪/超級商店:超級惡劣/誰發明了遊戲規則/海地給我的啟示/在地的新選擇

第4章 消費使用
購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快樂的人/不快樂的國家/不快樂的星球/打造一個消費者國度/時間和東西的對決/打造消費階級/貿易的兩種伎倆/自在做自己/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頭腦、公民頭腦/三大理由,喚醒你內心沉睡的公民/消費要平等/消費、氣候、公平/重新分配,心懷崇敬

第5章 丟除廢棄
工業廢棄物/都市固體廢棄物/建築與拆除廢棄物/醫療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垃圾哪兒去了呢?/垃圾掩埋/垃圾焚化爐/麻州的有毒物質使用減量法案/廢棄物運往他國處理/沒有「眼不見為淨」這回事/關於回收/零廢棄

結語:創造新的故事
個人心得/轉換思維框架/新世界願景/改變及希望

致謝
附錄一:有效的政策、改革與法律的範例
附錄二:建議採取的個人行動
附錄三:給PVC經銷商、製造商與遊說者的信件範例
注釋
 
 

前言

  七○年代,在賞心悅目的綠意城市西雅圖,我度過了愜意的成長歲月,其中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夏日時光了,家人和我會協力把露營用具裝進掀背車裡,出發前往令人嘆為觀止的北喀斯開山。那個年代,由於汽車後座還沒有DVD播放機,旅途中我總愛凝視窗外,觀察著自然的風景。每過一年,我總發現迷你商場和住宅區都往外延伸了一點,而森林的起點也往後退了一點,範圍小了一些。我所摯愛的森林到哪裡去了?

  幾年後,我在紐約市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巴納德學院,也就是我修環境研究課的校區,位在曼哈頓上西城區的西116街上,而我的宿舍位在西110街。每天清晨,當我拖著沉重無力的步伐走過這六條街,映入眼簾的總是成山成排的垃圾,堆積在破曉的紐約市街頭。十小時後,我再度沿著人行道走回宿舍,路邊已經清空了。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開始在永無止盡的垃圾堆裡東翻西找,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藏在裡頭?結果你知道嗎?大部分都是紙張。

  紙張!這就是我寶貝樹木的下場。(事實上,美國家家戶戶的垃圾有40%都是紙製品。1)從我熟悉的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一路來到紐約上西城區的人行道,接下來⋯⋯會去哪裡?我的好奇指數急遽攀升,煞不住腳。我得查出這些紙張從路邊消失以後,面臨什麼樣的命運。於是我前往史坦頓島上惡名昭彰的佛瑞許基爾斯(Fresh Kills)垃圾掩埋場。占地四.六平方英里的佛瑞許基爾斯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垃圾掩埋場。2001年壽終正寢後,有人說這座臭氣沖天的垃圾山是地球上最巨大的人工物,體積比中國的長城還龐大,山頂比自由女神像還高出八十英尺。2

  這輩子從沒見過像佛瑞許基爾斯這樣的掩埋場。我站在邊緣,敬畏不已。觸目所及的任何一個角落,布滿廢棄沙發椅、器具設備、紙箱、蘋果核、衣服、塑膠袋、書本,和超多其他的東西。你知道,就像目睹一場血淋淋觸目驚心的車禍現場,既不敢回頭看,又忍不住想偷瞄的那種心情嗎?這座掩埋場就是這番光景。從小,我讓單親媽媽扶養長大,她成長於大蕭條之後的年代,媽媽灌輸小孩的觀念是重質不重量。我的年少時光,部分受到她的人生觀影響,部分受限於經濟狀況,也就順應了二次大戰的標語:「用要用到完,穿要穿到壞,物必盡其用,否則絕不買。」不必要的消費和垃圾在家裡很少見。我們總是享用手邊的東西,妥善照顧、保存,直到每一分每一毫都用盡為止。

  所以在我看來,這些完好無缺的用品,到頭來卻淪落為佛瑞許基爾斯掩埋場裡堆積成山的廢棄物,簡直沒有道理。根本就是天大的錯誤。究竟是誰建立起這個系統?那些知情的人,又怎能容許這樣的情形繼續發生?我摸不著頭緒,但我發誓一定要追根究底,找出真相。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偵查,終於搞清楚來龍去脈以後,我把整件事叫做「東西的故事」。

  環環相扣

  「東西的故事」這趟探索旅程帶領我環遊世界——我為綠色和平組織、基要行動中心(Essential Action)、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Alliance for IncineratorAlternatives, GAIA)和其他環保團體進行研究,也執行了組織社群的任務——不僅勘查了更多掩埋場,也參訪了礦場、工廠、醫院、使館、大學、農場、世界銀行辦公室,以及市政大樓。我曾待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印度村落裡,一抵達當地,迎面而來的是一群絕望掙扎的父母,跑過來劈頭就問:「妳是醫生嗎?」只求我剛好就是那位來進行年度探訪的國際醫師,幫他們的孩子治病。我曾在菲律賓、瓜地馬拉和孟加拉遇過住在垃圾場上的人家,他們從散發惡臭的垃圾堆裡挖出一些食物殘渣和廢棄用品來維生。我參觀了東京、曼谷、拉斯維加斯的購物商場,一座座巨大、明亮又充滿塑膠質感的建築物,感覺像置身在卡通《摩登家庭》(The Jetsons)或《飛出個未來》(Futurama)一樣。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就不停地問:「為什麼?」一次又一次深入問題的核心。為什麼垃圾場帶給人類這麼大的危害?因為垃圾裡有毒物。那首先,為什麼廢棄用品中會有毒物?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得知了毒物、化學和環境健康的概念。為什麼垃圾場老是蓋在有色人種生活和工作的低收入地區?我開始瞭解何謂環境種族主義。還有,為什麼企業會大費周章把整座工廠外移到其他國家,還能符合經濟成本:為什麼商品遠渡重洋販賣,還能夠只賣幾塊錢美金而已?忽然間,我的交手對象竟然變成國際貿易協定,還得直接挑戰企業對政府法規的影響力。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電子用品損壞的速度這麼快,買新的比修理費還便宜?這讓我瞭解什麼是計畫性汰舊、廣告,和其他鼓吹消費行為的媒介。表面上看來,這一個個議題之間似乎毫無關聯,紐約市街頭那成堆的垃圾和喀斯開山的森林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但結果證明,所有議題都環環相扣。

  走完這趟旅程後,我變成別人口中的系統思維者。也就是說,我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元素,存在於一個更龐大的系統內,想要進一步理解,就得把系統內其他相關的元素全納入考量。這種系統的架構並不罕見:想想你上一次發高燒的情形。你大概以為發燒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其實發燒是一種反應,表示有「異物」侵入一個系統,也就是你的身體。如果你不認為身體是系統,你可能就會在發燙的額頭底下找熱源,不然就是找某個開關,以為自己不小心按到,搞得體溫升高。生物學上,我們輕而易舉就能接受這種觀念,也就是多元系統(比如循環、消化、神經系統)是由個別的部位(如細胞或器官)組成,而且這些系統在我們身體裡交互影響著。

  在學校,我們都學過水循環,這個循環系統讓水轉變成各種形態——液體、水蒸氣、和固體的冰——在地球四周運行不已。我們也學過食物鏈的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浮游生物被小魚吃掉,小魚被大魚吞食,然後大魚被人類塞進肚子裡。水循環和食物鍊這兩個系統間——即使一個無生命,一個由生物組成——彼此依然有重要的交互關係,好比水形成河流和海洋,讓食物鍊中的生物棲息。這就講到了生態系。生態系的成員有:息息相關的無生命物體和各個子系統,比如石頭和水,以及所有生物體,像植物和動物。同樣的,系統內還有其他的系統。地球的生物圈——即地球的整體生態系——就是一個較小的系統,存在於另一個巨大的東西裡面,我們叫它太陽系。

  經濟的運作也是一個系統,正因為如此,內部也可能產生骨牌效應,好比說人民失業以後,開支減少,這就代表工廠的東西銷量會大不如前,接著更多人就面臨被裁員的命運……2008年和2009年的危機就是這麼一回事。把系統思維用在經濟上,也可以解釋一種叫「涓滴」經濟學的理論,這種理論說,當富人獲得減稅優惠後,會拿出更大把的鈔票投資事業,照理而言,這會為中下階層的人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如果你不認為這些元素(金錢、工作、各階層的人民)確實在一個系統內運作,那涓滴理論就沒有依據,也就無從相信供需之間會有什麼交互作用了。上面這些例子全都說明,在一個大的系統中存在著許多相互關連的小元素。

  意即,所有事物都是小元素,存在於另一個更大的系統中(系統本身也一樣是元素),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連在一起的。

  說來有趣: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從一個廣泛的興趣開始,經過多年的教育和訓練,接著到工作崗位上實際操作後,逐漸往專業的領域裡鑽。這年頭,專業才能就像萬靈丹,只要走上這條路,就能讓你前途無憂、社會地位一舉躍升。而我呢,儘管如此,還是選擇反其道而行:一開始,我對垃圾著迷入骨,又感到義憤填膺,特別是紐約市上西城區街頭那一包包堆疊起來的東西。拿到環境科學學位後,我到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他們付我薪水,要我追蹤所有美國境內載運廢棄垃圾的船隻,到底把垃圾運往何處,又帶來哪些衝擊。我的工作內容,就是調查國際間廢棄物的傾倒情形,還有設法阻止這一切。

  一輩子都會感激綠色和平組織。組織的創立,緣起於「貴格會」的見證信條——一旦親眼目睹不當的行為,內心就升起一股道德責任感,必須將惡行昭告天下,並採取行動——於是綠色和平組織給了我一臺筆記型電腦,通過基本訓練後,就放任我遍遊世界各地,見證廢棄物的運輸情形,再把所見所聞告知大眾。可惜的是,當時的綠色和平組織就像大部分的組織一樣,把工作細分為專門領域,各個領域的人只能單打獨鬥,彼此沒有交集,專門領域細分為:毒物、海洋、森林、核能、海洋生態系、基因改造生物、氣候等等。組織的最強項就是專業知識和技術。比如說,毒物那一掛的人對毒物簡直瞭若指掌——連實習生都能隨口說出氯的分子結構,然後解釋氯對環境健康帶來的衝擊——他們一心一意鑽研自己的領域,其他都一概不管。那時候,我們並沒有花多大的心力瞭解問題和問題之間的關連,只是各自埋頭苦幹,拚命解決自己的問題。九○年代初期,我開始大量旅行到其他國家,和當地的伙伴共事。

  早期我非常自傲,只要在綠色和平組織內談到國際廢棄物的運輸,除了我們小組以外,沒人懂得比我多。但隨著出國的次數愈多,我愈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懵懂無知。首先,最讓我訝異的是,原來其他人做的事情牽涉這麼大的範圍,像印度、印尼、菲律賓、海地、南非等國家的環保人士就是如此。我遇到許多人,他們都是自己一手包辦所有雜七雜八的議題:水、森林、能源,甚至是女性議題和國際貿易。起初我猜想,或許是人手不足,他們才得一人包辦這麼多研究;我很同情他們「身兼多職」的處境,不像我能奢侈地把時間全部投入在一個議題上。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議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在不斷理清所有糾結的關係時,我才慢慢瞭解,無論是垃圾或其他單一議題,都無法在孤立的情況下解決。一頭熱專注在單一議題上,對我毫無幫助;事實上,甚至還會變成絆腳石,妨礙我瞭解垃圾議題的前因後果,無法綜觀全局。碰觸其他議題,並不會因此分散我的注意力,反而會讓事情有突破性進展。

  就這樣,我從一個乳臭未乾、老是與垃圾袋為伍的女孩,變成一個懂得檢視全球生產消費系統的人,或者套句學術上的說法,叫物質經濟。也就是說,我來回遊走在兩個領域內,從現實世界的角度來看,兩者不僅有鮮明的區隔,而且根本就天差地遠:環境(或生態)和經濟。但是你知道嗎?這兩個系統不只相互連結,其中一個系統還是另外一個的子系統,就像地球生態系是太陽系的子系統一樣。

  現在,不少環保人士都不太想和經濟扯上邊。傳統的環保人士不是關注瀕臨絕種、惹人憐愛的熊,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紅樹林,或自然保育區,好讓自己置身其中來忘卻世俗的醜陋,比如股市這種東西。反正,瀕臨絕種的生物與原始地帶都和價格結構互不相干,政府的礦業補助金也好,國際貿易協定也好,也都和環保扯不上任何關係,不是嗎?(嗯,不,其實關係可重大了。)同時,古典經濟學家早已認定,環境只是個取之不盡又廉價、甚至免錢的原始資源,可用來刺激經濟成長。噢,還有,那些煩人的環保激進分子老是現身在這裡,抗議新工廠興建在鼩鼱的棲息林地上。

  然而,經濟其實是地球生態系(也就是生物圈)內的子系統。你看,任何的經濟系統——像以物易物、奴隸、封建制度、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都是人類的發明。既然人類只是地球多樣生物中的其中一種(儘管我們的族群強大,有書寫文字和武器),那我們的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地球生態系內的子系統。只要清楚這一點(這不是我的個人看法,而是個不爭的事實),就能發覺更多的真知灼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3
    $263
  2. 新書
    75
    $270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4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5
  8. 新書
    85
    $306
  9. 新書
    92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