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倫敦往曼徹斯特搭乘的是Virgin
Train高速列車,時速220公里,列車為流線的子彈形狀,幾乎是以沒有停止的方式前進。搭乘這輛「前往曼徹斯特的高速列車」,剎時自台灣回到英國;越過倫敦,回首至巴斯,經過里茲,穿過雪菲爾,最終回到曼徹斯特。在旅程中,書中細膩描述英國及歐洲的人事物,引領讀者身歷其境,重新捕捉生命過去的太多倉促;書中時間與空間的交疊,讓讀者有如跟隨奕齊的旅途。此趟旅途中,重新思考認識的英國曾給我如何的感受,並再次檢視劍橋留學種種。剛抵英時的迷惘與徬徨歷歷在目,眾人穿著黑色禮袍在每晚的Formal
Dinner,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理想與抱負;考前,教授說著拉丁文祝禱,彷彿訴說著考試的艱難,並期勉學子們能順利通過。難以忘懷的May ball舞會人人飲酒高歌,紓解考試惆悵,嘆息橋不再嘆息,絢麗的燈火映照於歐洲傳統建築,呈現動態的光影與典雅建築的靜謐,那時,生命的寬度擴展開來。
延續這股熱情,憶起過去我到訪的歐洲國家,在德國沉溺於啤酒節狂歡的氣息,以及阿爾卑斯山山腳下的靜謐空間。或者在法國艾非爾鐵塔下淺嚐一杯紅酒,享受不同於英國的浪漫。爾後踏上冒險旅途,來到未知的冰島探訪各種天然地形,攀爬至冰山的巔峰。最後是著名的托斯卡尼,田園的美麗景象完全覆蓋開車的疲憊。閱讀本書時,也讓我重新回顧在歐洲的許多故事。
生命如同一輛高速列車,時光荏苒,或許在列車門口猶豫,或許上了車或者錯過。這些細節倉促並倏忽即逝,能在過程中把握並改變什麼,我想只有透過文字能有更多的發現。奕齊鮮明的個人特質,對於文字的獨特態度,細膩的描繪留學生活的一景一物,歷時四年的時間將生活巧妙地拼接起來。「太清楚燦爛輝煌的事物如何被堆砌出來,也如何地在最終被毀壞。」《前往曼徹斯特的高速列車:英國留學隨筆》書中共一百四十五篇散文與短詩,篇幅精悍而充滿哲思,夜深時靜靜翻閱,被列車前進牽動的留學光景湧上心頭。
周庭毅 2018.07.28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istinct Education/Supreme Editing德毅國際文教總顧問
作者序
為什麼自我的揭露對我來說這麼必要,原因是希望能夠吸引相似靈魂的人們。
2014年踏上倫敦,住在國王車站步行七分鐘的倫敦心臟區域,在半夜裡路過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是家常便飯,而無須為了拍照和人們擠著身體。國王車站後方有個彩色噴水池,旁邊有塑膠的假草皮可以坐。我不喜歡假草皮,除了是假的之外,還因為它們坐起來刺刺的。
我時常去攝政運河散步,尤其是在傍晚。冬天傍晚雖然冷,走路一陣子後就不再那麼冷。運河上有很多小船,沒有在市區買房子的人們選擇住在小船上。朋友在船上養一隻黑貓,說是養,應該是貓陪伴他。那隻貓每天早上都出門,晚上回來後在船上繞來繞去,也曾掉進運河裡。攝政街上昂貴奢華的精品店我曾經走進去過幾間,瀏覽閃閃發光的鞋子衣服首飾,再空手出來。夜晚的柯芬園,人們都在店門口前喝酒談天的景象縈繞在我腦中。
我獨自旅行。孤僻的詞彙我時常聽見,但我沒有太多能說的,因為我的確非常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例如,爬坡上了巴斯的新月樓,綠地在眼前開展,或者在劍橋停停走走,讓太陽曬著。
2015年夏天至2016年夏天,離開倫敦回到台灣工作。此時,我從痛恨倫敦到無盡地懷念它。重新踏上英國的土地,是在2016年夏天,離開台北到曼徹斯特。我曾與姐妹們在Northern quarter的舞廳跳著Salsa,在Exchange
theatre獨自看過一齣齣的歌劇,在戰爭博物館裡,經過數個二戰留下的飛機殘骸。隔著宿舍的落地窗,望著Whitworth公園,覺得生活太過平靜無波。也曾搭列車前往里茲,利物浦,切斯特,正巧遇到陽光燦爛的午後。那是很神奇的事,因為在英國有許多的時間是雨陪我度過。
曼徹斯特的博士生活與倫敦的碩士生活相當不同。因為不必修課,我時常是在早上到博士研究室寫作直到傍晚。有時也會偷懶,拖到下午再去,接近午夜時才離開。曼徹斯特大學有個24小時開放的自習室。說它是自習室或許太低估它。這棟外觀彩色的建築,裡面有舒適的一般型的座位,也有類似吧檯的座位,上面擺放著電腦。最重要的是它有幾個睡眠球,這是我替它取的名字。坐進紫色的睡眠球裡面,按下右手邊的開關鍵可以選擇模式。這時睡眠球會轉換成幾乎平躺的位置,開始播放輕柔的音樂。有時我在睡眠球待了一陣子,通常是半夜,學生們都回家了只剩下零星的人依舊奮鬥著。
中國城裡有間叫長城的餐館,我常去那裡吃飯。裡面的服務小姐都熟悉了我的習慣,見到我走下樓梯就迎面說:三燒飯對吧。我點點頭,她給我沏一壺烏龍便靜靜離開。我在等待餐點時先看書,或者看看身旁的客人們。有個中國男孩也點三燒飯,他比我晚到,卻比我快速的吃完了,老闆,結帳!他宏亮的聲音吆喝著。
在亞馬遜網站上買蠟燭,接近午夜時用長柄打火機點燃燭心。把燈都關上,房間裡沒有風,燃燒的燭心是平穩的。盯著這樣的景況很長的時間,在這裡的日子,需要有僅僅是盯著蠟燭的時刻。宿舍樓下有數個超市,Tesco、Sainsbury、SPAR,每一間超市的門口都有賣花。花束是已經被設計好的美麗配色,但是我不曾買過,因為不希望看見花束凋謝的樣子。有次,遠道而來的荷蘭朋友,從阿姆斯特丹帶給我黃色鬱金香。那是難得一見的一種黃色,比清晨的太陽強烈,比夕陽溫暖。鬱金香在一週的時間內漸漸枯萎,曾試著將它們移入透明的高腳花瓶延續生命,卻是徒勞無功。
比起絢麗的倫敦,曼徹斯特的紅磚建築,以及灰色天空曾經讓我懷疑自己。一開始我非常希望能夠逃離到別的城市,例如往北到愛丁堡,或者去南方的布萊頓。後來我逐漸明白想要逃離的原因,是因為動蕩不安的心。
2017年的冬天持續到2018年三月,我住在三十一層樓高的學生大樓裡,雪瘋狂的下了起來。不同於下雨,下雪的時候,並不會讓人覺得特別冷,而是把城市蓋起來,我見不到那些巨大紅色的建築。我想序存在的原因,或許是給作者能主導讀者如何閱讀的機會。我在書中並未按照時間順序也保留原本的頁數,無意湊成所謂的好數字。我常常是在睡前隨意拿起一本書翻開閱讀,或許因為這樣,我也希望讀者是這麼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