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的自在分享:
◎你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
◎心之所安,就是家。
◎後青春的優雅:有老伴或老友,也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年紀愈長,愈重要的是健康、活力和滿足。
◎安靜下來,耐心地聽,想說的人,慢慢地說。
◎幽默感用對了,有助於提升醫病之間的默契和理解。
◎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這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扎扎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不但是失智症權威,更是「退而不休」的最佳代言人!
◎在專業上,她繼續參加醫學研討會、維持教學、持續撰寫大眾醫學知識專欄。
◎在日常中,她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斷學習,她不但做自己,而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步調,優雅生活。
◎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對於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這本書!
◎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劉醫師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吳佳璇(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把時間留給自己》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是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名人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作序推薦: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同感聯合推薦: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白明奇(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丶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張曼娟(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目錄
【推薦序一】跟著劉主任一起享受「優雅熟齡」 ◎王署君講座教授 009
【推薦序二】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 013
【推薦序三】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 016
【自序】初老的幸福 020
一、智慧
落入時光隧道的二姊,教我當下的自在 032
面對年老、心智漸失,「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應對之道
我為什麼開始玩樂器? 038
彈奏樂器能多多刺激、加強認知功能
失智長輩教會我的事 044
接受逐漸變老的自己,也珍愛親情、友情
一時說不出名字,是失智、失語,還是舌尖現象? 048
若連「桌子」、「椅子」都說不出口,就要小心了
橘子能不能預防失智? 055
食物與失智症,不是百分之百相關
失眠,竟然是失智症的前兆? 062
在失智症發生之前幾年,睡眠問題就出現了
從外表看得出有阿茲海默症嗎? 067
家屬給訊息,對本人問診,做認知測驗,由醫師診斷
都八十二歲了,還需要做失智症檢查嗎? 072
如果是「可逆性失智症」,就可以及時對症治療
她到底在和鏡子裡的「誰」說話? 077
認不得自己了,還以為鏡中是另一個人
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的好 082
忘記了實際的事情,卻忘不了深深的情感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088
或許,他是在尋找「家」的感覺
失智症患者的手術,不只是手術 093
一直想扯掉管子,吵著要下床,還產生了視幻覺
陪失智的患者就醫,需面面俱到 099
不只要關注失智的狀況,還有其他疾病的徵兆
懷疑爸媽失智?請先檢查藥物 105
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自行停用
二、心情
優雅地邁入老年 114
自珍與自足,活得自信又自在
做個獨立的熟齡族 120
預先為老後的生活做好安排
享受「被忽略」的自在 125
我就是唯一的限量版,不用羨慕別人
出國旅遊的五大注意事項 130
安全、體能和隨身藥品的準備很重要
中年子女的幸福時光 139
與父母的共同回憶湧上心頭,令人感到幸福洋溢
年老,不等於衰老 143
老,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我的時間怎麼不見了? 147
滑指之間,時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
高爾夫球帶給我的人生體會 156
在小白球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縮影
三、健康
頸椎手術教我的事 164
能夠自在地四處遊走,忽然變得很寶貴
年紀大了,切記三大防跌重點 170
注意疾病影響、環境障礙及個人狀況
頭暈不簡單,該看哪一科? 177
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
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了,該怎麼辦? 184
單眼複視或雙眼複視,都不能輕忽
驚見照片裡的自己嘴歪,是中風嗎? 190
顏面神經麻痺時,仍會感覺到冷、熱和疼痛
中風患者自我封閉,當心誘發憂鬱症 195
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常常被忽略
他失語,請耐心讓他慢慢說 201
雖然聽得懂別人的話,自己在表達上卻有困難
預防癌症,從運動做起 205
健康人生的處方箋:運動、活動和快樂
四、就醫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 210
找對看診的醫師最重要
我認識的醫師,幾乎都退休了 216
有慢性病,最好找比自己年輕的醫師
醫師貴人哪裡找? 220
醫病之間互相信任,就會彼此認同
醫病之間,相互理解 226
醫療,充滿了不確定性
醫病之間,哪些玩笑開不得? 230
要以「同理心」為基礎
手術的後遺症,醫師怎麼沒有事先講清楚? 236
醫師要詳細說明,病人則要明確地提問
親切的醫師,是病人的安慰劑 241
安慰劑效應,不只是心理作用
醫療的抉擇,永遠是兩難 248
懊悔無處不在,我們要學習面對
【推薦序二】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 013
【推薦序三】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 016
【自序】初老的幸福 020
一、智慧
落入時光隧道的二姊,教我當下的自在 032
面對年老、心智漸失,「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應對之道
我為什麼開始玩樂器? 038
彈奏樂器能多多刺激、加強認知功能
失智長輩教會我的事 044
接受逐漸變老的自己,也珍愛親情、友情
一時說不出名字,是失智、失語,還是舌尖現象? 048
若連「桌子」、「椅子」都說不出口,就要小心了
橘子能不能預防失智? 055
食物與失智症,不是百分之百相關
失眠,竟然是失智症的前兆? 062
在失智症發生之前幾年,睡眠問題就出現了
從外表看得出有阿茲海默症嗎? 067
家屬給訊息,對本人問診,做認知測驗,由醫師診斷
都八十二歲了,還需要做失智症檢查嗎? 072
如果是「可逆性失智症」,就可以及時對症治療
她到底在和鏡子裡的「誰」說話? 077
認不得自己了,還以為鏡中是另一個人
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的好 082
忘記了實際的事情,卻忘不了深深的情感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088
或許,他是在尋找「家」的感覺
失智症患者的手術,不只是手術 093
一直想扯掉管子,吵著要下床,還產生了視幻覺
陪失智的患者就醫,需面面俱到 099
不只要關注失智的狀況,還有其他疾病的徵兆
懷疑爸媽失智?請先檢查藥物 105
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自行停用
二、心情
優雅地邁入老年 114
自珍與自足,活得自信又自在
做個獨立的熟齡族 120
預先為老後的生活做好安排
享受「被忽略」的自在 125
我就是唯一的限量版,不用羨慕別人
出國旅遊的五大注意事項 130
安全、體能和隨身藥品的準備很重要
中年子女的幸福時光 139
與父母的共同回憶湧上心頭,令人感到幸福洋溢
年老,不等於衰老 143
老,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我的時間怎麼不見了? 147
滑指之間,時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
高爾夫球帶給我的人生體會 156
在小白球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縮影
三、健康
頸椎手術教我的事 164
能夠自在地四處遊走,忽然變得很寶貴
年紀大了,切記三大防跌重點 170
注意疾病影響、環境障礙及個人狀況
頭暈不簡單,該看哪一科? 177
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
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了,該怎麼辦? 184
單眼複視或雙眼複視,都不能輕忽
驚見照片裡的自己嘴歪,是中風嗎? 190
顏面神經麻痺時,仍會感覺到冷、熱和疼痛
中風患者自我封閉,當心誘發憂鬱症 195
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常常被忽略
他失語,請耐心讓他慢慢說 201
雖然聽得懂別人的話,自己在表達上卻有困難
預防癌症,從運動做起 205
健康人生的處方箋:運動、活動和快樂
四、就醫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 210
找對看診的醫師最重要
我認識的醫師,幾乎都退休了 216
有慢性病,最好找比自己年輕的醫師
醫師貴人哪裡找? 220
醫病之間互相信任,就會彼此認同
醫病之間,相互理解 226
醫療,充滿了不確定性
醫病之間,哪些玩笑開不得? 230
要以「同理心」為基礎
手術的後遺症,醫師怎麼沒有事先講清楚? 236
醫師要詳細說明,病人則要明確地提問
親切的醫師,是病人的安慰劑 241
安慰劑效應,不只是心理作用
醫療的抉擇,永遠是兩難 248
懊悔無處不在,我們要學習面對
序
自序
初老的幸福
轉眼之間,退休已十一個秋,翻開二○○七年出版的《聰明活到一百歲──劉秀枝談失智與老人照護》中,期盼自己退休後要做的事,是否做到了?
這些心願包括:趁著白天大家都在上班時,好好地享受不擁擠的台北市,健行、旅遊、閱讀、寫作、上KTV課、看早場電影,建立部落格,作為書寫的平台,並且勤讀醫學論文,出席醫學研討會,參加病例討論會,以便持續為兩個專欄的文章注入新題材。很高興,這些都一一做到了。
當初還想,從小努力念書,沒有機會學習其他才藝,說不定有什麼才能欠栽培,趁退休後,正好可以好好挖掘。但上了畫畫和烏克麗麗課後,終於知道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不懂光影與色調,也欠缺節奏與音感,可見,當年考入醫學院是選對了行業。
十一年來,每週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的病例討論會,是我醫學新知的充電站:聆聽年輕住院醫師的病例報告與醫學文獻回顧,以及醫師們的討論分享,都讓我獲益良多。
例如近年來,各種抗體檢測愈來愈精準,醫師的警覺性也提高,使得原來難以診斷的自體免疫腦炎能確診,而且能以類固醇、血漿置換術或免疫球蛋白──所謂的「神經三寶」來治療,不僅嘉惠病患,且讓醫師有成就感。
寫專欄的主要目的,是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
退休之後,除了病例討論會與醫學研討會外,身邊親朋好友或其親朋好友的病痛、醫療上的疑問,都成為我專欄寫作題材的來源,而且文章初稿會請他們先過目。刊登後,因姓氏、年齡、性別都有所變更,外人無從得知其身分,但當事人還是心領神會,知道自己是主角。
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總編輯與丁慧瑋編輯的鍥而不捨,繼二○一五年《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之後,從我發表在《康健雜誌》以及《聯合報》「元氣周報」與「繽紛版」新增的文章,精心挑選,並且加入我部落格中點閱率高的幾篇實用文章,重新彙整,集結成新書《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書中,除了我一向關心的失智症,還有其他醫療議題、就醫方針,以及生活情懷等,可以說是我退休生涯的多方寫照,既期許自己,更希望對中、老年讀者有所助益,並互勉之。
一般人難免對老年有負面刻板印象,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畫上等號,而且從小就深植腦海。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其實,拜醫藥與科技進步之賜,現代的老人縱使有慢性病,甚至身上某些器官如牙齒或關節等需要整修,很多人還是可以趴趴走、呼朋引伴、上各種成長課程,並在3C與社群網站上互通音訊,與過去刻板的老人印象不可同日而語。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如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正如辛棄疾的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希望老年看我也應如是。
多年來,我的每篇文章在發表之前,都經王培寧醫師、李佩詩和林幸慧小姐的用心修正,希望詞以達意,力求不誤導讀者。更承蒙《康健雜誌》李瑟社長、張曉卉總編輯和蔡菁華資深執編,以及「元氣周報」王郁婷主編的鼓勵與潤飾,讓我書寫不輟,繼續發表文章。最近並加入汪詠黛老師創辦的「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受益良多,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序一
跟著劉主任一起享受「優雅熟齡」
王署君講座教授(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秀枝主任出新書了!有機會搶先閱讀,當然是一種「小確幸」。
這本書直接收錄劉主任發表的專欄文章,並加以整理,可以一次讀完。我們家都是劉主任的忠實讀者,高齡九十二歲的爸爸與八十一歲的媽媽,常常要考我劉主任最新刊登的專欄內容,問我知不知道,可見劉主任受歡迎的程度與影響力。
這本書分為四大章節,每一章節都看得出劉主任的自在與智慧。有些想法是很值得身體力行的,也是很好的「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想法、改變生活方式,活得健康自在。
誰最值得看這本書呢?我覺得是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
嚴格來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我們要如何在「不是百分百健康」的情況下「優雅老化」,那買這本書就對了,跟著劉主任的指南做,準沒錯!
從小,準備考試是我們的共同記憶,但是從來沒有準備「老化」這樣的概念。隨著時間流逝,「老化」常常就在「不知老之將至」時,悄悄到來。
劉主任以她的經驗提出要愛自己、為自己活,不用到了老年才開始。年齡漸長,如何適應自己的變化,也讓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是很重要的。
「活到老,學到老」,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研究發現,最能延緩失智症的就是「智力活動」與「規則運動」,劉主任也是身體力行者,打球、學樂器,一項沒少,相信劉主任也力行地中海飲食與充足睡眠,才會總是神采奕奕。
在幾個大型失智症臨床試驗相繼失敗的消息傳出,甚至有知名藥廠宣布退出失智症的新藥研發,一連串打擊下來,現在「努力預防失智症」才是不二法門。最新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血壓控制是否得宜,也與失智症大大相關,所以與其在發生後亡羊補牢,不如在發生前防微杜漸。
這些不可不知的失智症研究新知,劉主任在本書更是如數家珍地呈現。
「看病就醫」是一門大學問,劉主任以她多年的行醫經驗,加上自己的現身說法,提供找醫師、看醫師的個人心得。
我很贊成劉主任的「尋醫」方法,更認同她當找到好醫師後就信任他(她)、交給他(她)的作法,甚至博學如劉主任也不再上網查書,完全當個「順服」的病人。所以想找到好的醫師貴人,就好好地看第四章〈就醫〉篇。
最後,不管您是以醫師、病患、家屬或是一般讀者的角色來期待,這本書都相當值得一讀。
讓我們跟著劉主任來一同享受,或者是準備享受「優雅熟齡」吧!
推薦序二
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
劉秀枝醫師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我的哥哥大我三歲,與劉秀枝醫師是同班同學。劉醫師之前任職於台北榮總及陽明醫學院,與外子林芳郁醫師是同事,加上我們同屬台北榮總的高爾夫球隊,經常一起參加球賽。劉醫師為人隨和,個性開朗,我跟她學到很多智慧。
也因為以上的關係,我讀她的文章,總覺得很親切,宛如在聽大姊姊的叮嚀。這本《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值得推薦給所有與我一樣不想老、不願意失智、沒計劃享受長照的人士。
老了,如果失能、失智,對於病人、家人與社會都是很沉重的負擔。
我的外婆八十歲失智,九十三歲往生。
外婆失智之後,懷疑媳婦偷了她的珠寶,藏了她的衣服,指著媳婦碎碎念,搞得兒子婚姻亮紅燈。當時的外婆整天擔心自己會死,隨時摸脈搏,太強,懷疑血壓高,太弱,懷疑心臟無力;食物清淡,嫌不好吃,油膩嫌腹脹;不肯洗澡,拒絕剪髮。
早年喪夫,獨自撐起一個家的外婆,老了變成子女的燙手山芋。外婆後來認不得人,生活無法自理,長期需要兩個人照顧。晚期更發生髖關節骨折,大腸癌出血。兒孫們為了該不該治療、怎麼治療,意見不合,甚至互相翻臉。
外婆意識清楚的時候,認真地告訴我:「千萬不要活太老,認識的人都不在了,很孤單。」變成我對「老」的夢魘。
我的母親看了外婆的例子,小心地過生活。她依照時間表作息,努力運動,大量閱讀,維持社交生活,注意營養。母親雖然晚年被診斷失智,但是她能自主照顧自己,經常外出旅遊,周遭的人幾乎不曾察覺她的異常。
根據統計,台灣老人在死亡前,平均失能、失智七年,其中,女性比男性時間長。
最近的幾篇報告指出:北歐的老人在死亡前,失能、失智平均只有兩個星期。我們常說一代要比一代好,這一代必須認真面對老化。
劉秀枝醫師是神經學的專家,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這本書中,她以淺顯的文字教我們:失智是怎麼回事,用什麼心情面對老化,如何維持健康,以及就醫時的注意事項。
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推薦序三
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
「劉醫師又有新書面世囉!」我懷著興奮的心情點開出版社捎來的電郵,卻忍不住揣想,那則流傳多年的網路流言:「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失智了!」會不會再度死灰復燃。
劉秀枝醫師是台灣失智照護領域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號人物。早年,她領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科團隊,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並完成多項傑出臨床研究。五十九歲自第一線退下,十多年來持續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爽朗的笑聲與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向是會場美麗的風景。一般民眾則透過報章雜誌、劉醫師長年耕耘的部落格(從「投圓筆記」到「Joy筆記」),乃至於一傳再傳的網路文章,不斷汲取她消化、吸收、改寫的失智症知識、照護觀念,以及各種健康、醫療與生活相關資訊。
致力醫療科普寫作二十年,劉醫師創作不斷,為何失智的假新聞仍每隔一陣子就在社群媒體流傳?謠言的源頭,其實是多年前劉醫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所寫的,從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角度給親友的公開信。信中,她筆下的失智女士向大家坦承自己失智了,期待未來的日子「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想不到,掐頭去尾,竟變成劉醫師給大家的公開信。喜愛劉醫師的讀者看完滿是不捨,惋惜之餘趕緊分享,還不忘提醒親友「活在當下」;傳回醫界,則成為「治什麼病的醫生得什麼病」魔咒的另一案例。
雙親與二姊均失智的劉醫師先是置之不理,但傳言如滾雪球,使她一度想回應,「這個消息是正確的,只是提早了二十年」。但是,一向以傳播正確、即時醫療知識為已任的劉醫師一轉念,擔心俏皮的澄清文推波助瀾,才同意接受媒體採訪,呼籲讀者別怕失智。身為失智症高危險群,她已做好準備,且不在意帶著這個傳聞進棺材。
該做哪些準備?身為醫界後輩、忠實讀者,且家有失智老父,我好羨慕劉醫師除了能給雙親最好的照顧,還能《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二○一五)。透過溫暖輕盈的文字,過來人劉醫師不藏私地分享她順利展開熟齡生活的眉眉角角。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劉醫師新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延續著理性、感性交織,知識、心情併陳的劉氏文字風格,新書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我看到劉醫師如何從身材矮胖,臉蛋平庸的迷惘少女,蛻變成接受自己,欣賞別人,充滿自信的專業女性。又怎麼坦然面對當初不婚、不育的選擇,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獨居老人。
「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是十多年前由失智症權威華麗轉身,進入第三人生(Third Act)的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初老的幸福
轉眼之間,退休已十一個秋,翻開二○○七年出版的《聰明活到一百歲──劉秀枝談失智與老人照護》中,期盼自己退休後要做的事,是否做到了?
這些心願包括:趁著白天大家都在上班時,好好地享受不擁擠的台北市,健行、旅遊、閱讀、寫作、上KTV課、看早場電影,建立部落格,作為書寫的平台,並且勤讀醫學論文,出席醫學研討會,參加病例討論會,以便持續為兩個專欄的文章注入新題材。很高興,這些都一一做到了。
當初還想,從小努力念書,沒有機會學習其他才藝,說不定有什麼才能欠栽培,趁退休後,正好可以好好挖掘。但上了畫畫和烏克麗麗課後,終於知道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不懂光影與色調,也欠缺節奏與音感,可見,當年考入醫學院是選對了行業。
十一年來,每週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的病例討論會,是我醫學新知的充電站:聆聽年輕住院醫師的病例報告與醫學文獻回顧,以及醫師們的討論分享,都讓我獲益良多。
例如近年來,各種抗體檢測愈來愈精準,醫師的警覺性也提高,使得原來難以診斷的自體免疫腦炎能確診,而且能以類固醇、血漿置換術或免疫球蛋白──所謂的「神經三寶」來治療,不僅嘉惠病患,且讓醫師有成就感。
寫專欄的主要目的,是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
退休之後,除了病例討論會與醫學研討會外,身邊親朋好友或其親朋好友的病痛、醫療上的疑問,都成為我專欄寫作題材的來源,而且文章初稿會請他們先過目。刊登後,因姓氏、年齡、性別都有所變更,外人無從得知其身分,但當事人還是心領神會,知道自己是主角。
感謝寶瓶文化朱亞君總編輯與丁慧瑋編輯的鍥而不捨,繼二○一五年《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之後,從我發表在《康健雜誌》以及《聯合報》「元氣周報」與「繽紛版」新增的文章,精心挑選,並且加入我部落格中點閱率高的幾篇實用文章,重新彙整,集結成新書《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書中,除了我一向關心的失智症,還有其他醫療議題、就醫方針,以及生活情懷等,可以說是我退休生涯的多方寫照,既期許自己,更希望對中、老年讀者有所助益,並互勉之。
一般人難免對老年有負面刻板印象,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畫上等號,而且從小就深植腦海。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其實,拜醫藥與科技進步之賜,現代的老人縱使有慢性病,甚至身上某些器官如牙齒或關節等需要整修,很多人還是可以趴趴走、呼朋引伴、上各種成長課程,並在3C與社群網站上互通音訊,與過去刻板的老人印象不可同日而語。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如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正如辛棄疾的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希望老年看我也應如是。
多年來,我的每篇文章在發表之前,都經王培寧醫師、李佩詩和林幸慧小姐的用心修正,希望詞以達意,力求不誤導讀者。更承蒙《康健雜誌》李瑟社長、張曉卉總編輯和蔡菁華資深執編,以及「元氣周報」王郁婷主編的鼓勵與潤飾,讓我書寫不輟,繼續發表文章。最近並加入汪詠黛老師創辦的「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受益良多,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序一
跟著劉主任一起享受「優雅熟齡」
王署君講座教授(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秀枝主任出新書了!有機會搶先閱讀,當然是一種「小確幸」。
這本書直接收錄劉主任發表的專欄文章,並加以整理,可以一次讀完。我們家都是劉主任的忠實讀者,高齡九十二歲的爸爸與八十一歲的媽媽,常常要考我劉主任最新刊登的專欄內容,問我知不知道,可見劉主任受歡迎的程度與影響力。
這本書分為四大章節,每一章節都看得出劉主任的自在與智慧。有些想法是很值得身體力行的,也是很好的「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想法、改變生活方式,活得健康自在。
誰最值得看這本書呢?我覺得是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
嚴格來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我們要如何在「不是百分百健康」的情況下「優雅老化」,那買這本書就對了,跟著劉主任的指南做,準沒錯!
從小,準備考試是我們的共同記憶,但是從來沒有準備「老化」這樣的概念。隨著時間流逝,「老化」常常就在「不知老之將至」時,悄悄到來。
劉主任以她的經驗提出要愛自己、為自己活,不用到了老年才開始。年齡漸長,如何適應自己的變化,也讓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是很重要的。
「活到老,學到老」,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研究發現,最能延緩失智症的就是「智力活動」與「規則運動」,劉主任也是身體力行者,打球、學樂器,一項沒少,相信劉主任也力行地中海飲食與充足睡眠,才會總是神采奕奕。
在幾個大型失智症臨床試驗相繼失敗的消息傳出,甚至有知名藥廠宣布退出失智症的新藥研發,一連串打擊下來,現在「努力預防失智症」才是不二法門。最新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血壓控制是否得宜,也與失智症大大相關,所以與其在發生後亡羊補牢,不如在發生前防微杜漸。
這些不可不知的失智症研究新知,劉主任在本書更是如數家珍地呈現。
「看病就醫」是一門大學問,劉主任以她多年的行醫經驗,加上自己的現身說法,提供找醫師、看醫師的個人心得。
我很贊成劉主任的「尋醫」方法,更認同她當找到好醫師後就信任他(她)、交給他(她)的作法,甚至博學如劉主任也不再上網查書,完全當個「順服」的病人。所以想找到好的醫師貴人,就好好地看第四章〈就醫〉篇。
最後,不管您是以醫師、病患、家屬或是一般讀者的角色來期待,這本書都相當值得一讀。
讓我們跟著劉主任來一同享受,或者是準備享受「優雅熟齡」吧!
推薦序二
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
林靜芸醫師(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
劉秀枝醫師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我的哥哥大我三歲,與劉秀枝醫師是同班同學。劉醫師之前任職於台北榮總及陽明醫學院,與外子林芳郁醫師是同事,加上我們同屬台北榮總的高爾夫球隊,經常一起參加球賽。劉醫師為人隨和,個性開朗,我跟她學到很多智慧。
也因為以上的關係,我讀她的文章,總覺得很親切,宛如在聽大姊姊的叮嚀。這本《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值得推薦給所有與我一樣不想老、不願意失智、沒計劃享受長照的人士。
老了,如果失能、失智,對於病人、家人與社會都是很沉重的負擔。
我的外婆八十歲失智,九十三歲往生。
外婆失智之後,懷疑媳婦偷了她的珠寶,藏了她的衣服,指著媳婦碎碎念,搞得兒子婚姻亮紅燈。當時的外婆整天擔心自己會死,隨時摸脈搏,太強,懷疑血壓高,太弱,懷疑心臟無力;食物清淡,嫌不好吃,油膩嫌腹脹;不肯洗澡,拒絕剪髮。
早年喪夫,獨自撐起一個家的外婆,老了變成子女的燙手山芋。外婆後來認不得人,生活無法自理,長期需要兩個人照顧。晚期更發生髖關節骨折,大腸癌出血。兒孫們為了該不該治療、怎麼治療,意見不合,甚至互相翻臉。
外婆意識清楚的時候,認真地告訴我:「千萬不要活太老,認識的人都不在了,很孤單。」變成我對「老」的夢魘。
我的母親看了外婆的例子,小心地過生活。她依照時間表作息,努力運動,大量閱讀,維持社交生活,注意營養。母親雖然晚年被診斷失智,但是她能自主照顧自己,經常外出旅遊,周遭的人幾乎不曾察覺她的異常。
根據統計,台灣老人在死亡前,平均失能、失智七年,其中,女性比男性時間長。
最近的幾篇報告指出:北歐的老人在死亡前,失能、失智平均只有兩個星期。我們常說一代要比一代好,這一代必須認真面對老化。
劉秀枝醫師是神經學的專家,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這本書中,她以淺顯的文字教我們:失智是怎麼回事,用什麼心情面對老化,如何維持健康,以及就醫時的注意事項。
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推薦序三
把時間留給自己,智慧分享他人
吳佳璇醫師(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
「劉醫師又有新書面世囉!」我懷著興奮的心情點開出版社捎來的電郵,卻忍不住揣想,那則流傳多年的網路流言:「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失智了!」會不會再度死灰復燃。
劉秀枝醫師是台灣失智照護領域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號人物。早年,她領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科團隊,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並完成多項傑出臨床研究。五十九歲自第一線退下,十多年來持續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爽朗的笑聲與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向是會場美麗的風景。一般民眾則透過報章雜誌、劉醫師長年耕耘的部落格(從「投圓筆記」到「Joy筆記」),乃至於一傳再傳的網路文章,不斷汲取她消化、吸收、改寫的失智症知識、照護觀念,以及各種健康、醫療與生活相關資訊。
致力醫療科普寫作二十年,劉醫師創作不斷,為何失智的假新聞仍每隔一陣子就在社群媒體流傳?謠言的源頭,其實是多年前劉醫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所寫的,從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角度給親友的公開信。信中,她筆下的失智女士向大家坦承自己失智了,期待未來的日子「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遺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導,讓他慢慢來」。想不到,掐頭去尾,竟變成劉醫師給大家的公開信。喜愛劉醫師的讀者看完滿是不捨,惋惜之餘趕緊分享,還不忘提醒親友「活在當下」;傳回醫界,則成為「治什麼病的醫生得什麼病」魔咒的另一案例。
雙親與二姊均失智的劉醫師先是置之不理,但傳言如滾雪球,使她一度想回應,「這個消息是正確的,只是提早了二十年」。但是,一向以傳播正確、即時醫療知識為已任的劉醫師一轉念,擔心俏皮的澄清文推波助瀾,才同意接受媒體採訪,呼籲讀者別怕失智。身為失智症高危險群,她已做好準備,且不在意帶著這個傳聞進棺材。
該做哪些準備?身為醫界後輩、忠實讀者,且家有失智老父,我好羨慕劉醫師除了能給雙親最好的照顧,還能《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二○一五)。透過溫暖輕盈的文字,過來人劉醫師不藏私地分享她順利展開熟齡生活的眉眉角角。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劉醫師新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延續著理性、感性交織,知識、心情併陳的劉氏文字風格,新書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我看到劉醫師如何從身材矮胖,臉蛋平庸的迷惘少女,蛻變成接受自己,欣賞別人,充滿自信的專業女性。又怎麼坦然面對當初不婚、不育的選擇,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獨居老人。
「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是十多年前由失智症權威華麗轉身,進入第三人生(Third Act)的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內容連載
優雅地邁入老年
──自珍與自足,活得自信又自在
做到行事自由,心中自在,待人圓熟,就是老年的優雅境界。
顏面神經麻痺,沒人發現
王女士七十歲了,仍然面貌姣好。最近幾天,她突然出現右側顏面神經麻痺,笑起來嘴角歪向左邊,兩側眉毛看起來一高一低的。由於是輕度症狀,她講話時雖然嘴巴有點歪,但是在吃東西時,湯水還不至於從右嘴角溢出。
這種輕度的顏面神經麻痺大多會在約三個星期後恢復,可是六天後剛好有個聚餐,她憂心忡忡地想:嘴巴歪歪的,怎麼去見朋友?
不過,轉念一想,參加這場聚會的都是老朋友,而且生病又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最後她還是赴約了,但她在心裡打算先不講,等有人發現時再解釋。
結果,十個女人圍著圓桌坐,吃飯、聊天,竟然沒人發現她嘴巴歪!只有一個朋友看著她說:「你最近是不是瘦了?」……當然沒有!
這件事讓我體會到,人,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重要。別人不見得有那麼注意你,你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常常是我們覺得事情很嚴重,別人卻認為沒什麼,甚至根本沒察覺到。
珍愛自己的人,自然就顯得優雅
日前參加一個「如何優雅邁入老年」的座談會,與會者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的職業婦女。年紀輕的談及對老年的期許,已步入老年的則現身說法。有位女士說她現在是「優雅地賺錢」,因為事業基礎穩固,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客戶,做她喜歡的工作,羨煞人!
一般人沒有她的優勢,但是,同樣可以做到經濟獨立不求人。此外,只要穿戴得宜,乾淨、不邋遢,自顯優雅。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喜愛的嗜好,以及一起吃、喝、玩、樂的老伴或老朋友,並且要懂得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像是看書、上網、健行或發呆。一個珍愛自己的人,煥發出自信、自在的光采,自然就優雅。
三大觀念,做好心理調適
然而,當時間到了,各種疾病便可能一一出現,除了不要排斥就醫、治療,還要坦然接受生病和年老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因此,做好心理的調適很重要。可以從這三方面來思考。
──自珍與自足,活得自信又自在
做到行事自由,心中自在,待人圓熟,就是老年的優雅境界。
顏面神經麻痺,沒人發現
王女士七十歲了,仍然面貌姣好。最近幾天,她突然出現右側顏面神經麻痺,笑起來嘴角歪向左邊,兩側眉毛看起來一高一低的。由於是輕度症狀,她講話時雖然嘴巴有點歪,但是在吃東西時,湯水還不至於從右嘴角溢出。
這種輕度的顏面神經麻痺大多會在約三個星期後恢復,可是六天後剛好有個聚餐,她憂心忡忡地想:嘴巴歪歪的,怎麼去見朋友?
不過,轉念一想,參加這場聚會的都是老朋友,而且生病又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最後她還是赴約了,但她在心裡打算先不講,等有人發現時再解釋。
結果,十個女人圍著圓桌坐,吃飯、聊天,竟然沒人發現她嘴巴歪!只有一個朋友看著她說:「你最近是不是瘦了?」……當然沒有!
這件事讓我體會到,人,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重要。別人不見得有那麼注意你,你也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常常是我們覺得事情很嚴重,別人卻認為沒什麼,甚至根本沒察覺到。
珍愛自己的人,自然就顯得優雅
日前參加一個「如何優雅邁入老年」的座談會,與會者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的職業婦女。年紀輕的談及對老年的期許,已步入老年的則現身說法。有位女士說她現在是「優雅地賺錢」,因為事業基礎穩固,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客戶,做她喜歡的工作,羨煞人!
一般人沒有她的優勢,但是,同樣可以做到經濟獨立不求人。此外,只要穿戴得宜,乾淨、不邋遢,自顯優雅。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喜愛的嗜好,以及一起吃、喝、玩、樂的老伴或老朋友,並且要懂得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像是看書、上網、健行或發呆。一個珍愛自己的人,煥發出自信、自在的光采,自然就優雅。
三大觀念,做好心理調適
然而,當時間到了,各種疾病便可能一一出現,除了不要排斥就醫、治療,還要坦然接受生病和年老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因此,做好心理的調適很重要。可以從這三方面來思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63折$209
-
電子書7折$231
-
新書75折$248
-
新書76折$252
-
新書79折$261
-
新書79折$261
-
新書79折$261
-
新書79折$261
-
新書79折$261
-
新書79折$261
-
新書88折$290
-
新書9折$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