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愛在日常生活中
一位智者說:「每個人就像一本書,走進任何一個人的心,必須懷著謙卑的心,不謙虛的話就讀不懂。」面對最熟悉的家人,有些人天天見面,卻覺得像熟悉的陌生人;有些人即使遠隔重洋,一旦憶念起便覺親切如在身邊。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心,因為心中無愛,生命活水會日益枯竭;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心,因為心中有愛,生命會如掘井及泉般,源源不絕,給予人們奮勇前進的動力。
為何說「謙卑」才能讀懂生命之書,因「愛」最易懂,也最難懂,很神奇,也很頑皮。說她易懂或神奇,只要你用心體會或當下體認,她就會像陽光、空、水一樣無所不在;說她難懂或頑皮,因她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無形物,既看不到也摸不著。本書每篇文章都有平易近人且感人的「愛」故事,讓人愛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愛在「蚵嗲與肉丸」、愛在「麵粉團」、愛在「印刷廠」、、愛在「糖廠」、愛在「果園」、愛在「一把韭菜」、愛在「搶救盆栽樹」、愛在「鈴鐺」、愛在「親手縫製的手套」、愛在「燈下的三聯單」、愛在「食物」……
,透過這麼多串連起來的生活之愛,提供讀者容易找到且處處皆有愛的身影,使讀者更能具體地捕捉什麼是愛。書中的故事,都是作者成長經驗中的深切體認,相信他們在提筆前後,字字有淚。筆者也相信,被寫出來的「愛」,只是冰山一角,沒有寫出來的「愛」,更是豐沛。
本書透過每個平易近人的親子之間的愛故事,有祖父子三代之間,有父子之間、有母女之間、有祖孫之間等,彷如編織出臺灣祖父母輩到孫子之間三代人的「愛」的故事,既訴說著他們個人在家庭之間的愛,其實也反應了出生在那個世代的臺灣人,都有濃厚純樸的親情倫理之愛。也因此,本書透過每個家庭這種「感恩」的循環,串連成「愛的漣漪」,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臺灣的社會之所以被稱為「最美的風景是人」的主因吧!如果我們再仔細深思與觀察,這種「愛的漣漪」根源於「親子之愛」,而中華文化表達親子之愛最豐富的即是儒家文化,儒家最早講五倫關係的是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表達一切愛的源頭來自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性,這種天性是透過「仁心」的展現,故孟子解說「親親,仁也」,透過親子之愛,再向外逐漸擴充這種代人著想、無私的愛到家、國、天下。換言之,如果家庭中沒有薰陶出愛的環境,無法奢談國家與天下的安定與和諧。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顆代人著想的仁愛之心真的不是很遠,她在日常生活中,她在最親近的親人之間,處處俯拾即是。
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
莫忘人間之愛
親情是人間最美麗的風景。
兒時的記憶特別清楚,但當時的感受並不強烈,只知道生命歷程中曾經發生過這麼樣一件事,等到年長重新回顧,尤其被社會的種種考驗洗鍊之後,方知家中長輩們當時的言語和態度多麼令人神往,巴不得再發?一次,重拾舊日思情。
母親常常提及,就讀幼兒園的我,穿著小雨衣,冒著毛毛雨獨自上學去,途經文旦柚園,因下雨刮風,掉下兩顆大柚子,小小的我脫下了雨衣,將柚子包好抱回家去,家人一陣錯愕之後,母親趕緊幫我洗澡換衣服,牽著小手,陪我走回上學之路。帶著兩個文旦柚,外加一串芭蕉,直接來到柚子園的主人家裡,說明原委,深深的陪了不是,又是彎腰又是握手。看在眼哩,知道母親為了我的行為向別人道歉,雖然沒有罵我,但依稀彷彿了解我做錯了,母親送我進校門之前,一句輕親話語:「樹上水果掉在地上,還是別人家的。」,一句話終身受用,謝謝媽媽。
高三拚聯考,幾乎天天熬夜,祖母疼長孫,每過十點,一碗熱騰騰的雞湯端進書房,「趁熱喝喔!」高中生不習慣進補,沒按照祖母的叮嚀喝雞湯,過了十分鐘,看著那碗湯被端出去,一會兒又見冒煙的雞湯端進來,還是那句話,「趁熱喝喔!」我依舊看我的書,絲毫沒理會祖母的叮嚀,第三次熱湯再端進來的時候,我回給老人家的話竟是:「拜託不要再吵我了,如果我考不上大學,那就是你害的。」祖母默默退出書房,用關愛的眼神看著我一語不發。我繼續看書,只顧準備聯考,完全不能體會老人家的用心,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是再也喝不到熱騰騰的「人蔘雞湯」,燉雞湯的人84歲仙逝。
「人間充滿愛,年老才發覺」,但願年輕朋友們用心找尋,莫讓人間之愛遺忘角落。
郭基瑞(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為什麼編寫這本書?
百善孝為先。人從一出生,就被呵護的抱著與餵養,一點一滴的拉拔,這個照護、施與愛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或爺爺奶奶等親人,也可能是與你非親非故的一個人,因為這樣的悉心照護下,我們慢慢長大,這一切看似稀鬆平常,卻蘊藏著無限的體貼與溫暖。
也許,在你成長的路上,你會偶爾記起這些,而有了感觸,也有可能從未去細想,誤以為這都是理所當然。孝,的字眼與行為,我們認得它,卻可能輕忽。
人人想要追求幸福快樂,可是,為何有很多人卻偏偏走偏了,不僅得不到幸福與快樂之感,甚至向痛苦呢?今日社會,人和人之間的衝突既頻繁又嚴重,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自殺率也頻頻攀升;尤其看到新一代青少年,失去了傳統的價值觀,天天在科技與課業中拉拔掙扎,無所依循!
我們是一群喜歡傳統文化的夥伴,長期浸潤在儒家文化中摸索探討,在這裡我們找到了身心可以停泊的地方,找到了心靈的寧靜與真正快樂。有些人可能一提到傳統,就覺得它與現代格格不入,對它嗤之以鼻;但是另一方面它既然能夠留傳千古,自然有它與眾不同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能發揮它歷久不衰的優良內涵。
儒家以「仁」為依歸,講究的是人與人相處的道理,所謂「代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代人著想的第一步就要從代父母著想開始,所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出生在家庭,父母養我、育我,是天下最愛我們的人,兄友親長疼我、助我,是關係最親密的人。我能看到他們的功德與恩惠,對他們報恩,將來才能對其他人觀功念恩,知所回報。
我們這一群經歷許多人情世故的大人們,回憶起前塵往事,小時候有穿麵粉袋長大的,有球鞋開口笑的……,卻更記得阿公阿嬤總是無微不至,父母總是盡其所有的付出,日子雖貧窮卻充滿溫暖與和樂,心中有說不完的懷念與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能回報的又何其渺小。美好的歲月要記錄,心中的感恩要流傳,年紀小的時候沒有父母撫育,不會有今日的你我;父母年老的時候沒有孩子的照顧,又怎樣度過晚年呢?要記得每個人都會老!
孝心孝行的經驗要傳遞,慈愛與敬愛都需要互相學習。《原來都是愛》中一個個小小的故事,潛藏著一顆顆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無盡的愛心,我們想要將孝悌的種子埋藏進每個孩子的心中,期待它發芽、滋長、散播出去!唯有以孝悌為基石的社會,才能帶給大家永續的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