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你也在你的塔裡嗎?
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
我們為何要讀小說?首先,小說是人生最好的預備,小說各種情境,讓我們感同身受、同悲同樂。若讀到美好結局,會心滿意足,期許自己也如此,於是無形中認同書中正面積極的行為與心態;讀到悲慘或令人憤怒的情節,則會生出同情與理解,有助於將來面對真實生活類似狀況。
這本小說有沒有這項功能呢?當然有。這個十歲的女孩艾伊卡,帶領我們感受她的五味雜陳生活:住在古蹟塔裡,太奇妙了!有個知己好友,太開心了!有個懂得神祕學的開朗阿姨,加上與阿姨反差很大的老爺爺(注重科學),這對可愛父女,讓日子增添趣味,太幸運了!
然而,媽媽竟然交起男朋友,難道,媽媽對自己的愛,就要被奪走?太生氣了!好友哥哥老是喜歡嘲弄自己,動不動就話裡藏針,簡直是語言霸凌,太可惡了!最讓人掛在心上的,是偷偷喜歡的馬戲團男孩,他,輕輕的初吻;這就是戀愛嗎?碰碰的心跳中,既美好又有一點不安。
這些,全都是準備邁入青春期少年少女的人生鏡面。本書作者收集了完整的少女心思,將它們投射照映在書裡,讀者在這些鏡面中,看到曾有的、或此刻的、或未來的年輕思緒。我們在小說裡預習或溫習它們,像被作家溫暖的擁抱祝福著。
然而這本書更成功之處,是為讀者展示高明的創作技巧。讀小說的第二個功能,便是賞析它、讀通它,進而增強自己的文學功力。本書有兩處創作亮點,建議你一定要注意:「結構」與「象徵」。
你覺得這本小說跟從前讀過的,是不是有點不同?比如:一開始,你可能有點困惑:這一章講的是從前,還是現在?
這就是本書的最大亮點:採「意識流」結構,它是現代小說中很重要的一種形態。意識流的簡要定義是:呈現角色的心中想法,包含所有的意識、無意識等。比如我們可以在腦中同時想著「上學遲到了、那部電影真好看、昨天的炸雞好香、天氣變冷了」等紛亂、流動的想法,人的內心世界其實十分跳躍。
小說史上最著名的意識流例子,是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大一點的讀者不妨找來讀讀。
少年小說採用意識流寫法的並不多,因此,本書作者願意挑戰,不採傳統順敘寫法,讓讀者能讀到多元的文學風景,值得讚許。讀者不妨想想,這本書採取意識流,其必要性或優點是什麼?
情竇初開、又加上對媽媽新戀情的疑慮,當然容易引發準青春期女孩的胡思亂想。所以,意識流結構,反而成功營造出艾伊卡東想西想的忐忑。初讀時,我認為先不必在意每段情節的先後,因為我們腦海中,整天也是這樣亂糟糟的胡想呀。
讀到最後一章,看到「今天這一天可真是特別啊!」,你可能才想起,原來書中從頭到尾,只有一天。此點跟《尤利西斯》一樣,整整十八章只講了一天中十八小時發生的事。首次讀完可先暫停,回味書中氛圍濃厚的片段:在艾伊卡初吻中,體會女孩的感傷與歡喜:在森林與精靈相遇中,體驗超脫現實的靈性時刻。等到讀第二遍,再試著梳理書中那些事件的時間順序,這是很好的邏輯練習。
除了帶來新意的結構,第二個亮點是書中大量的「象徵」。
象徵也可說是「隱喻」。優秀作家寫的書中人、事、物,通常不是隨意的,必定是想藉著它們,告訴讀者真正的涵義。在此列舉本書幾個重要象徵:
一、塔。為什麼主角與媽媽要住在塔裡,甚至列為書名?
提到塔,我們最容易想到被拘禁的公主,或相反的,「象牙塔」是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有意思的是,這兩種意象,共存在艾伊卡身上。她的人生小苦惱(例如對媽媽男友的敵意抗拒),意味著她將自己禁錮在塔裡;但她也喜歡在堅固的塔中,安全的盡情想像。最後一幕,媽媽與新男友為艾伊卡在塔頂開窗,裝設望遠鏡,讓她從塔中了解外頭浩瀚世界,更是充滿象徵意義。
我們每個人,是否也會不自覺的為自己築起高塔,拒絕什麼、或害怕什麼,因而躲在塔裡,不輕易出門,或迎進新的可能?塔,象徵心裡的高聳障礙,或自我設限。
二、角色的背景設定。
比如:馬戲團男孩,象徵戀情給人的繽紛感覺,像馬戲團令人眼花撩亂的演出。媽媽是建築師,會給艾伊卡蓋堅牢的屋宇;媽媽男友是天文學家,會引領艾伊卡飛向自由廣闊;一個向天、一個落地,天地之間,象徵艾伊卡其實是被守護與引領著。紫達阿姨與父親的「神祕V.S.科學」,也暗喻既然艾伊卡對這兩類截然不同的人都喜愛,也該包容其他人(指媽媽的男友)。
三、尋找另一個我。
這是貫穿全書(開始與結束)最重要的主軸。象徵意義或許可以連結到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人的性格中,都可能存在著想要「揮別、超越」本來的欲望,提升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書中的尋找,象徵的是成長。充滿成長期煩惱的「本我」,終於在家人好友與自己的努力下,與理想中的「超我」,合而為一。
想想看,書中還能找到哪些有意思的象徵?例如森林精靈,或老爺爺的石頭,有沒有特殊涵意呢?
閱讀,起先讀到的是樂趣,繼而讀到成長。藉著本書,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目前是不是也住在某一座塔裡?
推薦文1
用故事砌一座愛之塔
李明足/兒童文學作家
翻開《艾伊卡的塔》──
你好像在閱讀長篇感性散文。
你在劇場看少女青春蛻變劇。
你好奇這故事的時間軸會流動,說現在又像說過去,猶如超現實畫家達利的軟鐘。
怎麼有這麼豐富想法呢?因為你正在讀一本多層次的精彩短篇小說。
有趣的是,讀著讀著,讀者好像跟著書中小女孩爬上古塔裡巨蛇般的鐵樓梯,隨著一階階親情、愛情、孤獨、理解、自我認同等拾級而上,砌成一座有故事的愛之塔。當站在塔頂,你將看到這小說中不同以往的成長故事和敘事風格。
首先這樣的敘事風格是一部典型的意識流作品。翻開第一、二頁和最後一頁同時提到:「今天早上……」和「每一個人在世界上都有另一個自己」,故事鎖定一天之中的生活細節而開展。
但隨著主角艾伊卡的內心獨白,情節不斷的在過去和現在擺盪,讀者得知這對母女才剛搬來古塔幾個月;而一年前她因不滿媽媽交男朋友而離家出走,母女親情遇到很大的考驗。又藉由艾伊卡的聯想以蒙太奇意象重組手法呈現,讀者窺知她與神祕學紫達阿姨、地質學老爺爺,和好友達爾卡、初戀強尼吞等以過往點滴連結現狀生活。其實看到的故事比一天多很多很多。
不同於平鋪直敘的小說,這種書寫手法使讀者可自主參與情節布局,故事讀來更為深刻。
此外,本書作家來自斯洛伐克,除了在字裡行間聞到異國行文情調外,作者擅長用抒情筆調詩化故事。故事開場艾伊卡好奇「世界上有另一個自己」?她這樣描繪困惑的思緒:「像是蜜蜂圍著蜂蜜罐或是果汁,不停的嗡嗡打轉,怎麽趕也趕不走。」;當艾伊卡和紫達阿姨去森林裡尋找精靈,那如夢似幻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在小溪上撒下一片金光。……好像瞧見灌木之中跳躍著森林小精靈。一個挨一個的站著,隨著微風擺動著身體。」;其他描寫艾伊卡水霧般的初吻、沮喪的逃家心情、觀賞星空的飄浮感受等等。她還引用該國浪漫詩人楊科的愛戀詩句:「TO
MOJE SRDCE NA DVOJE SA KÁLA, ŽE TÚŽBY HORIA A VÔĽA ZAHÁĽA.(我的心與你緊緊相依,渴望在燃燒,意志卻消散。)」我們讀到的不只是故事,也領受文學與美學的陶冶。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以第三人稱限知觀點來敘述,即以「艾伊卡」視角,符合十一歲女孩的口吻、女孩的想法、女孩的行為。故事生動描寫女孩的初戀與離別:與馬戲團強尼的初吻,把他的來信藏在抽屜暗格中,強尼離開後,她朝著「馬戲團離開的方向一直奔跑」;描繪青春期的好奇:會從鑰匙孔偷看法國艾田爺爺,會和好友偷抽菸,嗆出眼淚,事後吃牙膏、開窗戶來掩護;描摹青春期敏感易受傷:當媽媽的愛被瓜分,媽媽的關懷被剝奪,她逃家、無助、最後安全返家。
到底追尋的過程中,艾伊卡看到、領悟到什麼?
她找到「另一個自己」了嗎?她的心中是否壘聚一座愛之塔?
作者如何引導青少年自我認同,如何讓故事展演下去?
看完這部小說,你是否已站在用愛砌成的塔頂,仰望星空,找到「另一個我」?
推薦文2
溫柔又曲折的成長心情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成長的心事曲折綿密,有時候孩子嘰嘰喳喳,藉由很多話語尋找出口;還有更多時候是難以言喻的心情、煩惱與期待,會在孩子的腦際繞呀繞,變成轟隆轟隆的聲音,或是瑣瑣細細的矛盾情緒,徘徊不去。半大不小的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調適自己與世界和周遭人事物的關係,這段青春歲月充滿了可能性,卻也需要細心的成人同時給予空間與包容。
《艾伊卡的塔》這部情感細膩的作品,用溫柔間或慧黠的筆觸,道出十歲小女孩艾伊卡與媽媽共同生活的快樂與擔憂。讀者們看見艾伊卡生活中震盪的喜怒哀樂,隨著她的歡喜與煩憂,見證成長過程裡的蛻變與希望。
艾伊卡最大的考驗其實是媽媽好像喜歡上一位男性友人。望著兩人開心談笑的身影,艾伊卡就是沒辦法欣然接受,在一股強烈的情緒後,她逃離她們母女居住的塔房,獨自搭上火車往去過一次的遠方小鎮出發。這次逃家行動當然沒有輕輕鬆鬆就成功,不過艾伊卡後來逐漸體會了媽媽的某些心情,也學會用新的眼光,看待她身邊的關係以及對自我的定位。
故事的結尾呼應了開頭,描述艾伊卡對另一個我的美麗想像。貫串整則故事的「另一個我」,自然象徵了人們對於世界某個角落,有人能全心全意理解自己的企盼。不過啊,這份衷心的理解其實不假外求,儘管每個人都在生命旅途中尋尋覓覓,所有的相遇、相聚與心上的酸甜苦辣啊,都在幫助你一步一步的,更喜歡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