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貝聿銘的世界》一書之後,作者黃健敏以親身多次旅行的觀察體驗,再次針對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築類型彙整編輯了詳盡的資料,從早期在高原的全國大氣研究中心,揭開大師從房地產業務轉型至建築藝術的契機,更深切地記述對貝聿銘職業生涯有至大影響暨成就的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1989年是貝聿銘事業的巔峰期,該年完成的作品計有:巴黎大羅浮宮第一期整建拿破崙廣場玻璃金字塔、加州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紀中心、德州達拉斯邁耶生交響樂中心、紐約州桑夢思市國際商業氣公司辦公大樓、康州威靈福特市加特羅斯馬力學校科學中心與香港中銀大廈等。本書作者特以參與香港中銀大廈工程的多年經驗,完成該大樓第一手的介紹報導,為貝聿銘高層建築作品留誌珍貴的獨特文獻。
美術館/博物館是貝聿銘最為大眾知曉欣賞的類型作品,本書收錄他於1990年退而不休的五件力作,剖析建築的意涵與興建的歷程,引領讀者更深入貼近瞭解建築。
活力殿堂/克利夫蘭搖滾樂名人堂
桃源鄉記/日本滋賀美秀美術館
都市劇場/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
姑蘇新傳/蘇州博物館
陽光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全書十萬餘言,圖片三百餘幅,諸多資訊為首度發表,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府史萊頓宅與德州福和市單禘邸等。對建築、藝術的愛好者,本書提供了彌足可讀性的智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國立台灣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
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劃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系列演講,爾後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劃「魅力都市.建築世界」系列演講70場。
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曾任《聯合報》深度旅遊周刊「開起建築之眼」,《國語日報》「城市一瞥」,《藝術家》雜誌「環境與藝術」,《炎黃藝術》/《山藝術》雜誌「公共空間」,《室內》雜誌「都市家具」,《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建築觀點」等專欄作者。
著作包括《貝聿銘的藝術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2014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閱讀貝聿銘》、《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國立台灣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
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劃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系列演講,爾後與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劃「魅力都市.建築世界」系列演講70場。
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曾任《聯合報》深度旅遊周刊「開起建築之眼」,《國語日報》「城市一瞥」,《藝術家》雜誌「環境與藝術」,《炎黃藝術》/《山藝術》雜誌「公共空間」,《室內》雜誌「都市家具」,《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建築觀點」等專欄作者。
著作包括《貝聿銘的藝術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2014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閱讀貝聿銘》、《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目錄
004 序∕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Forward: Writings on I. M. Pei
006 世紀大師∕建築師貝聿銘
The Grand Architectural Master
026 高原美境∕圓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Boulder, CO
040 適地塑形∕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Building / Washington D. C.
056 摩天竹節∕香港中銀大廈
Bank of China Tower / Hong Kong
072 活力殿堂∕克利夫蘭搖滾樂名人堂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 Cleveland, OH
084 桃源鄉記∕滋賀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 Shiga, Japan
098 都市劇場∕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 Berlin, German
110 姑蘇新傳∕蘇州博物館
Suzhou Museum / Suzhou, China
128 陽光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Islamic Museum / Doha, Qatar
148 百年紀事∕貝聿銘生平年表
Biography
157 索引
Index
165 誌謝襄助
Acknowledgments
165 參考書目
Selected Bibliography
Forward: Writings on I. M. Pei
006 世紀大師∕建築師貝聿銘
The Grand Architectural Master
026 高原美境∕圓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Boulder, CO
040 適地塑形∕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Building / Washington D. C.
056 摩天竹節∕香港中銀大廈
Bank of China Tower / Hong Kong
072 活力殿堂∕克利夫蘭搖滾樂名人堂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 Cleveland, OH
084 桃源鄉記∕滋賀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 Shiga, Japan
098 都市劇場∕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 Berlin, German
110 姑蘇新傳∕蘇州博物館
Suzhou Museum / Suzhou, China
128 陽光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Islamic Museum / Doha, Qatar
148 百年紀事∕貝聿銘生平年表
Biography
157 索引
Index
165 誌謝襄助
Acknowledgments
165 參考書目
Selected Bibliography
序
作者序
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1989年月1日,貝聿銘將其事務所的名稱由他本人掛名的狀況,添加了另兩位合夥人,從此於1955年創設的I. M. Pei & Partners 成為歷史,改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開拓新頁,同時也為他於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筆。1990年,由魏卡特(Carter Wiseman)所著的《貝聿銘/一個美國建築的側貌》(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適時出版,為貝聿銘建築生涯作了階段性的精彩記錄。但是貝聿銘退而不休,挾1989年羅浮宮博物館成功的卓越令譽,他以貝聿銘建築師(I. M. Pei Architect)的名義馳騁於世界各地,從歐洲、中東、亞洲到美國,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繼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長且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佔了主流。
1995年4月藝術家出版社刊行了我撰寫的《貝聿銘的世界》,內收錄貝聿銘的五個美術館暨唯一的音樂廳作品等。當年我構思了系列性的書,擬完成《貝聿銘的藝術世界》、《閱讀貝聿銘》、《貝聿銘.東方情》、《貝聿銘的建築世界》等,1999年4月於貝聿銘生日的月份,《閱讀貝聿銘》正體版刊行。針對另兩本書,蒐集文獻與資料的工作始終進行,但至21世紀初,一項工作意外地讓整個計畫中斷,這就是第三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遲至2018年初方完成的緣由之一。
2008年11月,曾任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公關主任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著作的《貝聿銘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問世。該書自1989年就開始籌備進行,她訪談貝聿銘始於1995年4月18日,至1997年2月訪談活動間歇,直至2007年3月才再密集開始。此書在兩岸分別有簡體、正體的中文版。由於珍妮.史壯的身份,使得書中有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如淪為紙上建築的圓形螺旋公寓(The Helix, New York),堪稱是貝聿銘極罕見的、理論性的公寓設計,但是與爾後在威奈公司所從事的諸多住宅項目沒有牽連關係。威奈公司時期,從基浦灣公寓大樓(Kips Bay, New York)至布希尼廣場公寓(Bushnell Plaza, Hartford, CT),一系列的住宅項目著重的課題是如何節省營建費用達成美觀的環境,這般務實求美的態度,乃是早期貝聿銘作品出眾的至要關鍵。
自貝聿銘退而不休的1990年至2008年全集出版,這十八年間,相繼設計的作品計有十五件之多,其中的畢爾包大樓(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大港銀行大廈(Sentra BDNI)、巴塞隆納凱克薩銀行(La Caixa, Barcelona)與雅典古羅德里現代美術館(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未興建。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內,美術館/博物館佔了六件,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貝聿銘在博物館設計領域的至尊地位。
2017年貝聿銘一百歲誕辰,從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祝壽活動紛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舉辦研討會辦,美國國家藝廊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研討會(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I. M. Pei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美國國會圖書館假傑佛遜館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生日展」(“I. M. Pei 100th Birthday”in the Agile Display, Jefferson Building, Library of Congress),蘇州美術館主辦「貝聿銘文獻展」,廣東省註冊建築師協會舉辦「據道為心其命惟新.回家─貝聿銘嶺南建築作品展」,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分別在香港與劍橋舉辦「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等,凡此種種引發我重新撰述貝聿銘專書以續前志的意念。
第三本貝聿銘的中文專書內容應當如何?自1955年以降至2017年,他一生的作品實在很多,審視超過一甲子的成果,影響至深的作品有四項: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是脫離房地產,邁向真正建築藝術的啟航之作。該案還促成他獲得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Dorchster, MA)與華府國家藝廊東廂(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Wing, Washington D.C.),前者使得貝聿銘進入權貴圈,獲得全球性的名聲;後者令他登峰,爾後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開創了事業的新境界。羅浮宮博物館(Grand Louver, Paris)則是其造極之作,讓大眾與專業皆讚賞有佳。
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理所當然要納入,惟華府國家藝廊東廂及羅浮博物館在《貝聿銘的世界》一書已納入,沒有必要重複。甘迺迪圖書館項目進行了十三年之久,基地屢屢更易,方案每每變更,其涉及的課題甚廣,手邊的資料雖然已經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地、深度地呈現此方案,於是決定日後再行撰寫。參考全集的作品名單,決定將1990年以後的所有博物館納入,書稿撰寫進行中,東廂藝廊擴建完成,同時我又發掘了更多的文獻,於是決定再撰華府國家藝廊東廂一文,好對此卓越作品有深化的瞭解與體驗。但是本書未收盧森堡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Kirchberg, Luxembourg),這也是一個曠時達十二年的項目,而且資訊不夠豐富,所以沒被輯入。相對地,貝聿銘摩天高樓系列中的香港中銀大廈,是他生涯中最高、最獨特的作品,而且我個人曾參與此項目的室內設計達四年之久,對之有更親切與詳實的體驗。權衡之下,乃以香港中銀大廈取代廬森堡當代美術館。這是《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成書的歷程。
對於所選擇撰寫的作品,先決條件之一是我必定親身走訪過,畢竟建築是五感的實境體驗。這些建築有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兩幢不同的建築,皆畔水而建,初度走訪克利夫蘭搖滾名人堂,遭逢美國中西部大風雪,天氣酷寒刺骨;至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烈日當空的夏季,天氣炎陽炙人,冷熱差異的感受,正如同感受這兩個博物館大大不同般。遠離城囂,都位在山巔,滋賀美秀美術館開幕時,趁機走訪了不對外開放的教祖殿暨鐘塔,爾後多次朝聖,增添了美秀教堂的體驗;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歷程,長途登山跋涉,冬日夏季的研究中心環境殊異,但俱是難以忘懷的體驗。柏林歷史館與蘇州博物館,在多次旅行途中,巧合地遇到其先期的展覽,終至登堂入室親睹躬行,從無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貝聿銘作品從構思到落成,莫不是窮年累日。旅行看建築絕非輕鬆的行程,但是收穫是豐碩的、甘美的。
謹以貝聿銘的建築旅行心得與大家分享,同時向大師獻上誠摯的賀壽之禮─101歲生日快樂!
歷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1989年月1日,貝聿銘將其事務所的名稱由他本人掛名的狀況,添加了另兩位合夥人,從此於1955年創設的I. M. Pei & Partners 成為歷史,改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開拓新頁,同時也為他於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筆。1990年,由魏卡特(Carter Wiseman)所著的《貝聿銘/一個美國建築的側貌》(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適時出版,為貝聿銘建築生涯作了階段性的精彩記錄。但是貝聿銘退而不休,挾1989年羅浮宮博物館成功的卓越令譽,他以貝聿銘建築師(I. M. Pei Architect)的名義馳騁於世界各地,從歐洲、中東、亞洲到美國,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繼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長且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佔了主流。
1995年4月藝術家出版社刊行了我撰寫的《貝聿銘的世界》,內收錄貝聿銘的五個美術館暨唯一的音樂廳作品等。當年我構思了系列性的書,擬完成《貝聿銘的藝術世界》、《閱讀貝聿銘》、《貝聿銘.東方情》、《貝聿銘的建築世界》等,1999年4月於貝聿銘生日的月份,《閱讀貝聿銘》正體版刊行。針對另兩本書,蒐集文獻與資料的工作始終進行,但至21世紀初,一項工作意外地讓整個計畫中斷,這就是第三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遲至2018年初方完成的緣由之一。
2008年11月,曾任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公關主任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著作的《貝聿銘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問世。該書自1989年就開始籌備進行,她訪談貝聿銘始於1995年4月18日,至1997年2月訪談活動間歇,直至2007年3月才再密集開始。此書在兩岸分別有簡體、正體的中文版。由於珍妮.史壯的身份,使得書中有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如淪為紙上建築的圓形螺旋公寓(The Helix, New York),堪稱是貝聿銘極罕見的、理論性的公寓設計,但是與爾後在威奈公司所從事的諸多住宅項目沒有牽連關係。威奈公司時期,從基浦灣公寓大樓(Kips Bay, New York)至布希尼廣場公寓(Bushnell Plaza, Hartford, CT),一系列的住宅項目著重的課題是如何節省營建費用達成美觀的環境,這般務實求美的態度,乃是早期貝聿銘作品出眾的至要關鍵。
自貝聿銘退而不休的1990年至2008年全集出版,這十八年間,相繼設計的作品計有十五件之多,其中的畢爾包大樓(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大港銀行大廈(Sentra BDNI)、巴塞隆納凱克薩銀行(La Caixa, Barcelona)與雅典古羅德里現代美術館(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未興建。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內,美術館/博物館佔了六件,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貝聿銘在博物館設計領域的至尊地位。
2017年貝聿銘一百歲誕辰,從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祝壽活動紛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舉辦研討會辦,美國國家藝廊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研討會(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I. M. Pei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美國國會圖書館假傑佛遜館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生日展」(“I. M. Pei 100th Birthday”in the Agile Display, Jefferson Building, Library of Congress),蘇州美術館主辦「貝聿銘文獻展」,廣東省註冊建築師協會舉辦「據道為心其命惟新.回家─貝聿銘嶺南建築作品展」,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分別在香港與劍橋舉辦「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等,凡此種種引發我重新撰述貝聿銘專書以續前志的意念。
第三本貝聿銘的中文專書內容應當如何?自1955年以降至2017年,他一生的作品實在很多,審視超過一甲子的成果,影響至深的作品有四項: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是脫離房地產,邁向真正建築藝術的啟航之作。該案還促成他獲得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Dorchster, MA)與華府國家藝廊東廂(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Wing, Washington D.C.),前者使得貝聿銘進入權貴圈,獲得全球性的名聲;後者令他登峰,爾後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開創了事業的新境界。羅浮宮博物館(Grand Louver, Paris)則是其造極之作,讓大眾與專業皆讚賞有佳。
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理所當然要納入,惟華府國家藝廊東廂及羅浮博物館在《貝聿銘的世界》一書已納入,沒有必要重複。甘迺迪圖書館項目進行了十三年之久,基地屢屢更易,方案每每變更,其涉及的課題甚廣,手邊的資料雖然已經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地、深度地呈現此方案,於是決定日後再行撰寫。參考全集的作品名單,決定將1990年以後的所有博物館納入,書稿撰寫進行中,東廂藝廊擴建完成,同時我又發掘了更多的文獻,於是決定再撰華府國家藝廊東廂一文,好對此卓越作品有深化的瞭解與體驗。但是本書未收盧森堡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Kirchberg, Luxembourg),這也是一個曠時達十二年的項目,而且資訊不夠豐富,所以沒被輯入。相對地,貝聿銘摩天高樓系列中的香港中銀大廈,是他生涯中最高、最獨特的作品,而且我個人曾參與此項目的室內設計達四年之久,對之有更親切與詳實的體驗。權衡之下,乃以香港中銀大廈取代廬森堡當代美術館。這是《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成書的歷程。
對於所選擇撰寫的作品,先決條件之一是我必定親身走訪過,畢竟建築是五感的實境體驗。這些建築有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兩幢不同的建築,皆畔水而建,初度走訪克利夫蘭搖滾名人堂,遭逢美國中西部大風雪,天氣酷寒刺骨;至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烈日當空的夏季,天氣炎陽炙人,冷熱差異的感受,正如同感受這兩個博物館大大不同般。遠離城囂,都位在山巔,滋賀美秀美術館開幕時,趁機走訪了不對外開放的教祖殿暨鐘塔,爾後多次朝聖,增添了美秀教堂的體驗;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歷程,長途登山跋涉,冬日夏季的研究中心環境殊異,但俱是難以忘懷的體驗。柏林歷史館與蘇州博物館,在多次旅行途中,巧合地遇到其先期的展覽,終至登堂入室親睹躬行,從無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貝聿銘作品從構思到落成,莫不是窮年累日。旅行看建築絕非輕鬆的行程,但是收穫是豐碩的、甘美的。
謹以貝聿銘的建築旅行心得與大家分享,同時向大師獻上誠摯的賀壽之禮─101歲生日快樂!
文/ 黃健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00
-
新書79折$300
-
新書85折$323
-
新書87折$332
-
新書9折$342
-
新書9折$342
-
新書95折$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