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1.南亞風土民情的貼近報導。
本書涵蓋範圍包括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五國,透過七位在當地有長期的生活、工作、或研究經驗的作者,台灣讀者將能看到更細膩、獨特的南亞面貌,其中包括巴基斯坦音樂家的師徒關係與階級制度、孟加拉豐厚的人情與婚姻關係、尼泊爾人與自然合一的傳統智慧,斯里蘭卡的新興民主,以及印度民間的公民力量、學術生態,以及台商在那裡「與蛇共舞」的血淚教訓。
除了印度,大部分的南亞國家對台灣人都相當陌生,一般國際媒體對於南亞國家的報導也流於表面甚至只是複製刻板印象。本書七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與第一手報導,提供關懷南亞各國或多元文化的讀者一個重新認識南亞的機會。
2.多元文化的觀察與反省。
七位作者從南亞帶回給讀者的不只是旅遊資訊或新聞分析,而是相當深入的文化觀察。台灣人習慣的「男女平等」對孟加拉婦女來說反而是男性不體貼的象徵。文化差異讓台灣人在巴基斯坦拜師學藝時觸犯禁忌,動輒得咎。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大地之書,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文化主導之下,我們的知識與技術未必能讓人類過著永續、自然、健康的生活。在遙遠的印度,那裡的年輕人跟台灣人一樣面臨了升學的千斤重擔,那裡的西藏難民體驗了跟台灣人一樣的不被國際承認,只是處境更加惡劣……
種種對異文化的觀察不僅令人讚嘆大千世界的眾生面貌,也帶領我們突破同溫層與舒適圈,反省自身習以為常的價值與成見。
3.走向國際、探索世界的台灣經驗。
書裡寫的是南亞的繽紛人文,但書寫本身呈現的卻是台灣人遼闊的視野,以及走向世界的決心。
七位作者前往南亞的動機各異,學術研究、公司外派、婚姻、志工、創業都有,共同的則是大膽前往未知的異鄉的勇氣,以及努力欣賞不同文化的胸襟。儘管曾經面臨各種險阻,簽證不過、語言不通、水土不服、被歹徒當街行搶、被嘟嘟車司機坑錢、與死亡車禍擦肩而過,也曾被當地人誤解、質疑、排斥,但他們終於都靠著耐心與毅力贏得接納,融入當地社會。最終,在「看見南亞」的過程中,七位作者不僅讓世界看到了台灣,也看到身上另一個自己。如詩人向陽所云,「雙腳所踏都是故鄉」,來自台灣的種子有著強韌、靈活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壤,在異鄉也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名人推薦
1.印度尤(「YaoIndia就是要印度」共同創辦人、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
2.吳志中(外交部政務次長)
3.吳德朗(台北印度愛樂中心負責人)
4.何榮幸(《報導者》共同創辦人)
5.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汝羽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生。2013年至2015年於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擔任客座講師。在印度的田野研究區域包括南印、北印、印巴邊界鄉村與小城鎮的藏人難民定居點,以及南印都市邊緣的農村。著作散見《天下雜誌》「獨立評論」、《自由時報》與「南亞觀察」網站。
「我對印度這片次大陸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很幸運與許多摯友在印度相遇相知,我在田野中的家人目前都定居印度,現在印度也是我的家。」
林念慈
棉樂悅事創辦人,本立自然良品共同創辦人。滿月音樂祭X野女人市集發起與製作人,罔市女性電子報專欄作家。2017年十月獲選為BBC年度「全球百位具有影響力及啟發性的女性」。
「行旅於世界之中的女人,一年有五個月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與生活,因為創立布衛生棉社會事業而翻轉了自身的身心狀態,致力於女性賦權工作與環保正向經期運動。」
陳牧民
美國丹佛大學博士。目前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解讀印度:不確定之崛起強權》,合著有《電影與國際關係》、《圖解國際關係》、《南亞研究新視野:政治發展、國際關係、經濟社會》等學術專書。
「2007年因為前往德里參加一場學術會議開始接觸印度,開始對南亞次大陸產生興趣。目前致力於推廣南亞區域研究,創立「南亞觀察」網站。常自嘲平日最怕吃辣,但卻選擇了一個食物無處不辣的國度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曾育慧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助研究員,曾任「南亞觀察」網站主編。譯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窮人的銀行家》與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人的宗教》。
「因為與孟加拉人談戀愛,不得不去認識這個國家;與孟加拉人結婚,不得不天天被洗腦;與孟加拉人共事,不得不選他的家鄉作為研究田野。」
黃佩玲
哈佛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2009年與2012年分別接受客委會築夢計畫、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支持,前往印度、巴基斯坦蒐集論文資料並探索南亞音樂文化。
「2006年的一堂印度古典音樂講座點燃了我對南亞的好奇,徹底轉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比起寫文章,更喜歡看地圖,聽所遇的人們講自己的故事。目前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學習蘇非聖祠詩歌唱誦。」
蔡百蕙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國際政治碩士。曾任《中國時報》記者、東森新聞雲新聞部副主任。2016年代表《報導者》赴印度獨家專訪十四世達賴喇嘛,及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馬達哈夫。
「2010年自告奮勇外派印度,食衣住行和人,處處水土不服,硬著頭皮撐完第一次的印度駐點經驗,離開後卻又忍不住懷念,於是一再重返。常被朋友說,可能太常去印度,長得越來越像印度人了……。」
鄭欣娓
印度尼赫魯大學婦女研究所博士生。曾至亞洲基金會駐尼泊爾辦事處參與防制人口販運與打擊性別暴力計畫,關注性別平權與教育普及化等議題。亦曾為印度左翼社運組織「印度科學知識運動組織」成員。
「自2012年來到印度生活,到現在已經快要六年了。從跟著左翼社運組織上街頭抗爭、進農村服務,到現在重回校園,進了全國最左的尼赫魯大學當學生,我的人生在印度一路向左,不知不覺似乎就成了當前右派政府眼中的反國家分子。一直待在印度不為什麼,就是覺得在這裡生活特別自在而已。」
林汝羽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生。2013年至2015年於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擔任客座講師。在印度的田野研究區域包括南印、北印、印巴邊界鄉村與小城鎮的藏人難民定居點,以及南印都市邊緣的農村。著作散見《天下雜誌》「獨立評論」、《自由時報》與「南亞觀察」網站。
「我對印度這片次大陸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很幸運與許多摯友在印度相遇相知,我在田野中的家人目前都定居印度,現在印度也是我的家。」
林念慈
棉樂悅事創辦人,本立自然良品共同創辦人。滿月音樂祭X野女人市集發起與製作人,罔市女性電子報專欄作家。2017年十月獲選為BBC年度「全球百位具有影響力及啟發性的女性」。
「行旅於世界之中的女人,一年有五個月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與生活,因為創立布衛生棉社會事業而翻轉了自身的身心狀態,致力於女性賦權工作與環保正向經期運動。」
陳牧民
美國丹佛大學博士。目前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解讀印度:不確定之崛起強權》,合著有《電影與國際關係》、《圖解國際關係》、《南亞研究新視野:政治發展、國際關係、經濟社會》等學術專書。
「2007年因為前往德里參加一場學術會議開始接觸印度,開始對南亞次大陸產生興趣。目前致力於推廣南亞區域研究,創立「南亞觀察」網站。常自嘲平日最怕吃辣,但卻選擇了一個食物無處不辣的國度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曾育慧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助研究員,曾任「南亞觀察」網站主編。譯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窮人的銀行家》與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人的宗教》。
「因為與孟加拉人談戀愛,不得不去認識這個國家;與孟加拉人結婚,不得不天天被洗腦;與孟加拉人共事,不得不選他的家鄉作為研究田野。」
黃佩玲
哈佛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2009年與2012年分別接受客委會築夢計畫、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支持,前往印度、巴基斯坦蒐集論文資料並探索南亞音樂文化。
「2006年的一堂印度古典音樂講座點燃了我對南亞的好奇,徹底轉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比起寫文章,更喜歡看地圖,聽所遇的人們講自己的故事。目前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學習蘇非聖祠詩歌唱誦。」
蔡百蕙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國際政治碩士。曾任《中國時報》記者、東森新聞雲新聞部副主任。2016年代表《報導者》赴印度獨家專訪十四世達賴喇嘛,及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馬達哈夫。
「2010年自告奮勇外派印度,食衣住行和人,處處水土不服,硬著頭皮撐完第一次的印度駐點經驗,離開後卻又忍不住懷念,於是一再重返。常被朋友說,可能太常去印度,長得越來越像印度人了……。」
鄭欣娓
印度尼赫魯大學婦女研究所博士生。曾至亞洲基金會駐尼泊爾辦事處參與防制人口販運與打擊性別暴力計畫,關注性別平權與教育普及化等議題。亦曾為印度左翼社運組織「印度科學知識運動組織」成員。
「自2012年來到印度生活,到現在已經快要六年了。從跟著左翼社運組織上街頭抗爭、進農村服務,到現在重回校園,進了全國最左的尼赫魯大學當學生,我的人生在印度一路向左,不知不覺似乎就成了當前右派政府眼中的反國家分子。一直待在印度不為什麼,就是覺得在這裡生活特別自在而已。」
目錄
南亞地圖
推薦的話
繽紛南亞
導論 從建立南亞視野到實地踏足南亞(陳牧民、曾育慧)
第一章 孟加拉──台灣媳婦的變身之旅(曾育慧)
「為了一個俗氣的理由,戀愛了!」是孟加拉媳婦曾育慧的開場白。異國戀情經常是前半段浪漫,後半段回歸現實後,考驗就來了。在「台灣媳婦的變身之旅」中,曾育慧回顧二十餘年來,穿梭在外籍新娘、文化傳遞大使和公共衛生研究者三種不同身分,觀察當地的民情,包括集體經營的姻親文化、天子庶民共享的香濃奶茶、大河孕育的料理工法,也描述她不甘於做傳統的「三房」,與夫婿一起把異國婚姻轉化為工作上的優勢,如何在人生各個階段經營不同的課題,把她的生命進化史,鑲嵌在孟加拉的社會變遷當中。
第二章 巴基斯坦──人情與音聲的羈絆(黃佩玲)
以「人情與音聲的羈絆」寫下巴基斯坦經驗的黃佩玲,初識南亞是透過西塔琴與塔不拉鼓的音聲,然後就像「被聖人邀請般」,一頭栽進神祕的蘇非音樂殿堂,傳唱起蘇非詩歌,也決定開啟她的民族音樂學研究,探索當地的生活慣習、社會語言及音樂活動。做為一名女性外國研究者,她幸運地突破性別界限,遊走於不同場合與階級之間,帶著讀者一窺外人難以觸及的面向。在巴基斯坦闖蕩多年,她也點出民生問題和貧富差距帶來的矛盾情感:這裡的人們一方面展現出真摯情感,卻也因為身處不平等結構而表現出令人遺憾的自私。
第三章 斯里蘭卡──走出內戰傷痛卻掉入中國陰影(陳牧民)
斯里蘭卡不愧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美稱。她是目前南亞地區發展最穩定、最進步的地方:識字率95%,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國民所得比該區其它國家的平均值高出30%,跟印度或其它南亞國家很不同!陳牧民的「走出內戰傷痛卻掉入中國陰影」,是根據2015年以來數度前往當地的調查報導所寫成,包括在二十六年內戰期間被叛軍長期占領的北部地區現況,2015年總統大選之際與之後的戲劇性發展,以及中國在斯國的布局。這些一手資料,串起斯里蘭卡如何從內戰廢墟站起,對未來的期待,同時與大國周旋的精彩故事。
第四章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女性覺醒(林念慈)
從尼泊爾紅回台灣,又繼續在國際發光的林念慈,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女性覺醒」中,描述她在樹下與當地婦女的談話,得知尼泊爾婦女如何因守舊的陋習,承受月經污名帶來的種種歧視與健康的代價。這讓她跨出創業的第一步,在企業的支持下推廣並生產布衛生棉,展現女性自主,翻轉經期污名。正如當地老婦人告訴她,「這不是新的東西,卻是全新的想法。」林念慈也結合當地的男性力量和樸門永續設計理念,帶著她的女性健康工作團隊實踐永續經濟。
第五章 雙腳所踏都是故鄉──我在印度草根組織的修煉(鄭欣娓)
鄭欣娓懷著成為社運人士的夢想,展開她「在印度草根組織的修煉」。她與諸多從台灣前往印度的年輕人一樣,初期的身分是志工,但真正的修煉是不當志工後重返印度,立志成為社運成員的艱辛過程。為了達成目標,她以辦公室為家,攬下所有接地氣的工作,身兼報告寫手、攝影師、秘書、臨時保姆,以及各種辦公室勞務的幫手。多虧草根組織的草莽個性,強迫聯合國接受她是組織不可缺的一分子,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發展中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如何執行發展計畫,也分享了她做為外國人參與公民運動的大哉問。
第六章 火焰與吶喊──印度藏人的流亡生活(林汝羽)
流亡印度藏人自焚的火焰,吶喊出整個群體近六十年來思念故鄉的哀慟。林汝羽在「火焰與吶喊」中講的是一個台灣研究生透過交換服務的方式進入印度的西藏難民社群所經歷的多重文化與政治衝擊,談到西藏難民教育如何徘徊在藏印中之間。她先將西藏人遭逢激烈的社會與政治制度鉅變,逃往鄰國,從停留邊境的觀望,變成集中落腳印度達蘭薩拉的背景娓娓道來,接著闡述藏人即使生活、工作、財產、居住得到優渥的保障,卻保有強烈的身分認同和信仰凝聚力,從未徹底融入印度社會,主因在於隔離的教育制度。
第七章 靠教育翻身?──印度的大學教育與大學生(林汝羽)
為了繼續研究流亡印度的藏人,林汝羽再度來到印度,從交換學生到初為人師。這篇「靠教育翻身?」的場景,正是電影「三個傻瓜」的那所菁英大學。林汝羽描繪印度的升學主義、校園風氣和性別文化,也從個人經驗點出印度學生的特色,包括樂意吸收並了解他國文化、掌握多種語言,喜好思辨、具有跨文化的基本素養等。教這樣的學生令她相當享受。印度大學的職缺對她來說頗具吸引力,因此介紹當地高等教育體制生態,提供對印度大學生活有興趣、正在求職,或有志前往海外工作的台灣青年學者們一些參考。
第八章 印度的智庫──台灣通往印度的窗口(陳牧民)
陳牧民的「印度的智庫」,是針對印度智庫的實地觀察,描述他如何與之建立聯繫,並介紹軍事安全、中國研究與外交三大類別的智庫,其運作方式與特性。透過這些智庫,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如何定義自己的國家利益、如何建立全球視野、如何向外界展現印度的企圖與作為。本文也指出印度與台灣的合作機會,在近年中國崛起的壓力之下是有望增加的,但台灣需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至於該如何與印度學者交往?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潛規則。
第九章 與蛇共舞──印度的商機與台灣企業的生存之道(蔡百蕙)
世人對印度的龐大商機始終深信不疑,因此前仆後繼。有市場顧問與媒體經驗的蔡百蕙在「與蛇共舞」中道出她在新南向政策推出之前,以英國外商代表之姿,單槍匹馬前往印度這個艱困市場嘗到的苦頭。她分享積極的印度人與外國人打交道的心機,在印度生活不得不面對的空氣污染;接著透過採訪幾家台灣開路大廠,聽他們訴說在印度賠錢賺錢的經驗談。蔡百蕙列舉近年來幾項新政帶來的商機,也強調這塊全球垂涎的印度大餅,台灣人若想分到一塊,應拋開刻板印象,正視印度的多元,以及這個國度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現實。
推薦的話
繽紛南亞
導論 從建立南亞視野到實地踏足南亞(陳牧民、曾育慧)
第一章 孟加拉──台灣媳婦的變身之旅(曾育慧)
「為了一個俗氣的理由,戀愛了!」是孟加拉媳婦曾育慧的開場白。異國戀情經常是前半段浪漫,後半段回歸現實後,考驗就來了。在「台灣媳婦的變身之旅」中,曾育慧回顧二十餘年來,穿梭在外籍新娘、文化傳遞大使和公共衛生研究者三種不同身分,觀察當地的民情,包括集體經營的姻親文化、天子庶民共享的香濃奶茶、大河孕育的料理工法,也描述她不甘於做傳統的「三房」,與夫婿一起把異國婚姻轉化為工作上的優勢,如何在人生各個階段經營不同的課題,把她的生命進化史,鑲嵌在孟加拉的社會變遷當中。
第二章 巴基斯坦──人情與音聲的羈絆(黃佩玲)
以「人情與音聲的羈絆」寫下巴基斯坦經驗的黃佩玲,初識南亞是透過西塔琴與塔不拉鼓的音聲,然後就像「被聖人邀請般」,一頭栽進神祕的蘇非音樂殿堂,傳唱起蘇非詩歌,也決定開啟她的民族音樂學研究,探索當地的生活慣習、社會語言及音樂活動。做為一名女性外國研究者,她幸運地突破性別界限,遊走於不同場合與階級之間,帶著讀者一窺外人難以觸及的面向。在巴基斯坦闖蕩多年,她也點出民生問題和貧富差距帶來的矛盾情感:這裡的人們一方面展現出真摯情感,卻也因為身處不平等結構而表現出令人遺憾的自私。
第三章 斯里蘭卡──走出內戰傷痛卻掉入中國陰影(陳牧民)
斯里蘭卡不愧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美稱。她是目前南亞地區發展最穩定、最進步的地方:識字率95%,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國民所得比該區其它國家的平均值高出30%,跟印度或其它南亞國家很不同!陳牧民的「走出內戰傷痛卻掉入中國陰影」,是根據2015年以來數度前往當地的調查報導所寫成,包括在二十六年內戰期間被叛軍長期占領的北部地區現況,2015年總統大選之際與之後的戲劇性發展,以及中國在斯國的布局。這些一手資料,串起斯里蘭卡如何從內戰廢墟站起,對未來的期待,同時與大國周旋的精彩故事。
第四章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女性覺醒(林念慈)
從尼泊爾紅回台灣,又繼續在國際發光的林念慈,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女性覺醒」中,描述她在樹下與當地婦女的談話,得知尼泊爾婦女如何因守舊的陋習,承受月經污名帶來的種種歧視與健康的代價。這讓她跨出創業的第一步,在企業的支持下推廣並生產布衛生棉,展現女性自主,翻轉經期污名。正如當地老婦人告訴她,「這不是新的東西,卻是全新的想法。」林念慈也結合當地的男性力量和樸門永續設計理念,帶著她的女性健康工作團隊實踐永續經濟。
第五章 雙腳所踏都是故鄉──我在印度草根組織的修煉(鄭欣娓)
鄭欣娓懷著成為社運人士的夢想,展開她「在印度草根組織的修煉」。她與諸多從台灣前往印度的年輕人一樣,初期的身分是志工,但真正的修煉是不當志工後重返印度,立志成為社運成員的艱辛過程。為了達成目標,她以辦公室為家,攬下所有接地氣的工作,身兼報告寫手、攝影師、秘書、臨時保姆,以及各種辦公室勞務的幫手。多虧草根組織的草莽個性,強迫聯合國接受她是組織不可缺的一分子,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發展中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如何執行發展計畫,也分享了她做為外國人參與公民運動的大哉問。
第六章 火焰與吶喊──印度藏人的流亡生活(林汝羽)
流亡印度藏人自焚的火焰,吶喊出整個群體近六十年來思念故鄉的哀慟。林汝羽在「火焰與吶喊」中講的是一個台灣研究生透過交換服務的方式進入印度的西藏難民社群所經歷的多重文化與政治衝擊,談到西藏難民教育如何徘徊在藏印中之間。她先將西藏人遭逢激烈的社會與政治制度鉅變,逃往鄰國,從停留邊境的觀望,變成集中落腳印度達蘭薩拉的背景娓娓道來,接著闡述藏人即使生活、工作、財產、居住得到優渥的保障,卻保有強烈的身分認同和信仰凝聚力,從未徹底融入印度社會,主因在於隔離的教育制度。
第七章 靠教育翻身?──印度的大學教育與大學生(林汝羽)
為了繼續研究流亡印度的藏人,林汝羽再度來到印度,從交換學生到初為人師。這篇「靠教育翻身?」的場景,正是電影「三個傻瓜」的那所菁英大學。林汝羽描繪印度的升學主義、校園風氣和性別文化,也從個人經驗點出印度學生的特色,包括樂意吸收並了解他國文化、掌握多種語言,喜好思辨、具有跨文化的基本素養等。教這樣的學生令她相當享受。印度大學的職缺對她來說頗具吸引力,因此介紹當地高等教育體制生態,提供對印度大學生活有興趣、正在求職,或有志前往海外工作的台灣青年學者們一些參考。
第八章 印度的智庫──台灣通往印度的窗口(陳牧民)
陳牧民的「印度的智庫」,是針對印度智庫的實地觀察,描述他如何與之建立聯繫,並介紹軍事安全、中國研究與外交三大類別的智庫,其運作方式與特性。透過這些智庫,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如何定義自己的國家利益、如何建立全球視野、如何向外界展現印度的企圖與作為。本文也指出印度與台灣的合作機會,在近年中國崛起的壓力之下是有望增加的,但台灣需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至於該如何與印度學者交往?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潛規則。
第九章 與蛇共舞──印度的商機與台灣企業的生存之道(蔡百蕙)
世人對印度的龐大商機始終深信不疑,因此前仆後繼。有市場顧問與媒體經驗的蔡百蕙在「與蛇共舞」中道出她在新南向政策推出之前,以英國外商代表之姿,單槍匹馬前往印度這個艱困市場嘗到的苦頭。她分享積極的印度人與外國人打交道的心機,在印度生活不得不面對的空氣污染;接著透過採訪幾家台灣開路大廠,聽他們訴說在印度賠錢賺錢的經驗談。蔡百蕙列舉近年來幾項新政帶來的商機,也強調這塊全球垂涎的印度大餅,台灣人若想分到一塊,應拋開刻板印象,正視印度的多元,以及這個國度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現實。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孟加拉──台灣媳婦的變身之旅
大嫂,您好!
用一句話總結多年來做個孟加拉媳婦的經驗,就是這個身分不只是進入孟加拉不同社會圈的入場券,而是一張特權卡!即使不是嫁入豪門,外籍新娘也能夠享受諸多好處,這與這個社會重視姻親有很大的關係。
母親一直很擔心我嫁去陌生國度,因此婚後不久便被我說服,決定親自去拜訪親家。為了讓她有趟舒適安心的旅程,我特地選了比較貴,全程講中文可通,而且當日抵達的新加坡航空。當我懷著愉快的心情抵達機場,準備依照慣例辦簽證時,感覺現場氣氛似乎不太對,有大批安檢人員,還不時傳來拿不到簽證之類的耳語。我心想這大概不關我的事,台灣護照雖然不被孟加拉承認,但他們特別製作落地許可證(land permit)給台灣人使用,多年以來都是如此,不可能拿不到簽證。
等排到我們時,才知道拿不到簽證是真的,不過跟台灣沒關係,而是孟加拉正在辦元首高峰會,基於安全考量,會議期間停發落地簽。這下可好了,我們母女千里迢迢(不多不少,六千公里!)跑來見親家,人都到了卻不得其門而入!現場跟我們同病相憐的國際旅客也是一臉無助。我打了電話回夫家,天真地想靠關係闖關,但話沒講完已經被機場地勤人員請回,回去那兒啊?沒錯,原機遣返!沒想到這四個字有一天竟然用在我身上,還是跟媽媽一塊兒!
被趕回原班機,空姐們見了我們剛下去又上來嚇了一跳,問清原委才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問她們一連串很白痴的問題,「原機遣返的旅客是要用自己的回程機票嗎?」「是的。」「那如果在新加坡拿到簽證,還可以再免費搭回來嗎?」「不行,必須重新買票。」重新買票對我來說比原機遣返的打擊更大,我帶著媽媽白跑這一趟,還花了大錢!愈想愈不甘心,這種天大的事航空公司應該事先告知,所以我一到新加坡機場就開始客訴,從月亮高掛講到旭日東昇,十幾個小時後新航終於同意免費讓我們再度搭機去回。新航真明理,在此替他們廣告一下,當然我鍥而不捨的爭取功不可沒,否則誰要理你。此刻我在母親心中的形象立即拉抬不少。
大嫂,您好!
用一句話總結多年來做個孟加拉媳婦的經驗,就是這個身分不只是進入孟加拉不同社會圈的入場券,而是一張特權卡!即使不是嫁入豪門,外籍新娘也能夠享受諸多好處,這與這個社會重視姻親有很大的關係。
母親一直很擔心我嫁去陌生國度,因此婚後不久便被我說服,決定親自去拜訪親家。為了讓她有趟舒適安心的旅程,我特地選了比較貴,全程講中文可通,而且當日抵達的新加坡航空。當我懷著愉快的心情抵達機場,準備依照慣例辦簽證時,感覺現場氣氛似乎不太對,有大批安檢人員,還不時傳來拿不到簽證之類的耳語。我心想這大概不關我的事,台灣護照雖然不被孟加拉承認,但他們特別製作落地許可證(land permit)給台灣人使用,多年以來都是如此,不可能拿不到簽證。
等排到我們時,才知道拿不到簽證是真的,不過跟台灣沒關係,而是孟加拉正在辦元首高峰會,基於安全考量,會議期間停發落地簽。這下可好了,我們母女千里迢迢(不多不少,六千公里!)跑來見親家,人都到了卻不得其門而入!現場跟我們同病相憐的國際旅客也是一臉無助。我打了電話回夫家,天真地想靠關係闖關,但話沒講完已經被機場地勤人員請回,回去那兒啊?沒錯,原機遣返!沒想到這四個字有一天竟然用在我身上,還是跟媽媽一塊兒!
被趕回原班機,空姐們見了我們剛下去又上來嚇了一跳,問清原委才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問她們一連串很白痴的問題,「原機遣返的旅客是要用自己的回程機票嗎?」「是的。」「那如果在新加坡拿到簽證,還可以再免費搭回來嗎?」「不行,必須重新買票。」重新買票對我來說比原機遣返的打擊更大,我帶著媽媽白跑這一趟,還花了大錢!愈想愈不甘心,這種天大的事航空公司應該事先告知,所以我一到新加坡機場就開始客訴,從月亮高掛講到旭日東昇,十幾個小時後新航終於同意免費讓我們再度搭機去回。新航真明理,在此替他們廣告一下,當然我鍥而不捨的爭取功不可沒,否則誰要理你。此刻我在母親心中的形象立即拉抬不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6折$124
-
二手書47折$160
-
二手書68折$231
-
電子書7折$238
-
新書79折$269
-
新書79折$269
-
新書79折$269
-
新書79折$269
-
新書79折$269
-
新書85折$289
-
新書88折$299
-
新書88折$299
-
新書9折$306
-
新書98折$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