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消失:父母會傷人,但你值得被愛

好想消失:父母會傷人,但你值得被愛
定價:350
NT $ 245 ~ 315
  • 作者:高橋和巳
  • 譯者:李喬智
  • 出版社:世潮
  • 出版日期:2018-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799152
  • ISBN13:9789578799158
  • 裝訂: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痛苦到想死的人不會說「好想死」,
他們會說「好想消失」

  新聞報導層出不窮的虐兒事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虐待不僅只侷限於體罰,惡言相向與忽略也會在心底留下傷痕。
  某些人的童年,充斥著物理虐待與偽裝成愛的情緒勒索。
  傷口從未修復,只是刻意遺忘…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
  許多遭受不同形式虐待而長大的孩子,經常會為了逃離痛苦的人生,不會把自己說成「好想死」,反而常說「好想消失」。

  「好想死」與「好想消失」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
  說「好想死」的人曾經對生命懷抱希望與理想,
  曾經體驗過快樂和幸福,因為失去而感到「好想死」。

  說「好想消失」的人不曾體驗過快樂或幸福,
  他們背負著原生家庭的詛咒,
  對一切都不抱著希望,也感受不到人生的價值。
  只有淡淡的悲傷,在心底無盡蔓延。
  甚至,只打算活到自己決定的「那一天」…

  未曾感受過「愛」的孩子,
  在長大成人後,心中會帶著錐心刺骨的孤獨。
  但即使父母會傷人,你依然值得被愛。

名人推薦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黃之盈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執行長 何素秋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前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張艾如  
  《神老師&神媽咪》作者 沈雅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橋和巳


  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一九五三年生。福島縣立醫科大學畢業之後,加入了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精神官能科。主要研究領域為大腦生理學及大腦機能定位(マッピング,mapping)。自離開都立松澤醫院的精神科主任一職之後,在東京市區開設診所。非常熱心於生活輔導的教育工作,也積極擔任監督者的角色。著有:「母子這種病」(筑摩新書)、「孩子為了拯救父母而釀成的心病」、「人是會改變的」(筑摩文庫)、「展開新的生活」、「展開快樂生活」(以上皆為三五館出版)等書。

譯者簡介

李喬智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曾任匠心文創主編、尖端出版編輯、圓神出版社編輯、魔菇部落行銷特助。曾獲吳濁流文藝獎、磺溪文學獎等文學獎項,著有短篇小說集「雨夜花」。現為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那個三歲的小男孩死了,是一件好事」

第一章  好想從這個世界消失
一、光之項鍊
十歲時的自殺意圖
強烈的自殺意圖來自於「好想消失」的念頭,而非「好想死」
兩個生死觀,心理的以及存在的
二、受虐兒的人生教會我們的事情
十歲的那一年,決定要活到「那一天」為止
從生活治療到心靈治療
幸福的人生可以透過三件事情來實現

第二章  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們
一、對我來說日子並不存在
不可思議的失眠症,連星期幾都分不清
金澤小姐的睡眠障礙所代表的涵義──無止盡的夜晚,以及永遠不會來臨的清晨
開始進行失眠症的治療
一天終於結束了、清晨開始了、分得清禮拜幾了、時間跟大家同步了
沒發現孩子狀況的母親
可以跟家人在同樣的時間段裡生活了
二、我是個沒有過去的人,希望有人可以把過去還給我
為什麼我沒有過去的記憶?
我擁有自我認同嗎?寫在大學筆記本中的疑問
原來我「擁有」自己以為「沒有」的東西
歷史的存在條件,就是時間的連續性
存在,但卻不存在。我就像個透明人
三、創造社會價值的方法
透過社會價值,可以確保你的「存在」
藉著情感與規範,可以創造社會價值
四、異邦人──無法創造社會價值的受虐者
無法跟其他人一樣安心生活的異邦人
解離性障礙是暫時停止自我認同(社會價值)
平常的我消失了五個小時/失去記憶的三日之旅
自身的存在與對外界的感受都產生動搖的人格解離症
日常生活中的靈魂出竅體驗
五、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心靈膠囊的內部及外部

第三章      受虐兒的真實樣貌
一、用兩個評判標準來確認小孩是否受虐
是虐待?還是母親的失控?
二、虐待的持續性與異常性──虐待評判標準1
虐待兒童的五種分類
I.身體方面的虐待
身體虐待的持續性
身體虐待的異常性
II.嚴重疏忽(放棄教養)
各年齡層的疏忽案例
III.精神方面的虐待
留意精神受虐的兒童所產生的異常行為
留意父母親的異常言論
IV.性虐待
V.精神方面的嚴重疏忽
無法自己表達的二十七歲女性
三、源自於親子關係不順的母親所造成的虐待──父母親心理狀態的評論
「一般家庭」不會發生虐待事件
我受到虐待的原因──母親有智能障礙

第四章      恢復──跟大家手牽手,共處在同一個世界
一、被誤診為智能障礙的受虐兒──浩樹的復原案例
被叫到名字也不會笑著回應的浩樹
並非智能障礙,而是受到了虐待?
被誤診為智能障礙的兩個主要原因
被當成「奇怪的孩子」
自己學習生存之道的受虐兒
二、活著就有相對的義務
如果日常努力付出的事情無法與快樂結合,那就只剩義務感了
來到這個世界之後的第一個記憶,就是來自父母親的暴力相向
第一次得到憂鬱症的時候,全身動彈不得
第二次得憂鬱症時的義務感與怒氣
第一次自己選擇治療方法,並開始接受治療
休息變成一種義務
一般人的義務與受虐兒的義務是不一樣的
從孤獨的義務感中解放,重塑過往的方法
到機場送女兒上飛機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匆忙慌張
義務感消失的夢
三、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導致於精神療法沒有效果
I.受虐者的憂鬱症,以及抗憂鬱症藥物的效果
II.認知行為療法的困難處
III.內觀療法的困難處
「自我了解」可以解除症狀,恢復存在感
四、從接受關愛恢復成付出關愛
為了活下去而拒絕他人的關心,心靈的煞車器
那一段拒絕姐姐溫暖好意的回憶
受虐兒的「忍耐程度測試」,一般會因為害怕而中途放棄
忍耐是支撐生命的力量
離開邊緣的世界,躲進心靈的防護膠囊
五、孩子教會我們的關愛方式
母親哭訴「我不想要孩子」
透過緊急會診所得知的訊息
沒有辦法讓孩子叫「媽媽」的理由
媽媽接受了孩子的愛

第五章      讓心靈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所謂存在的意義,有社會性的意義,以及生命的意義兩種
一、再次回到社會性存在的範圍
試著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結果卻是自己的幻想
發現「不苛責自己,就不會慌亂」
再次回到「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之中
二、同時活在兩種存在價值之中
心靈渴望得到「安心」的感覺
受虐者能夠感受到心靈防護膠囊的臨界點
三、為了兩種存在意義而活
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從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脫離的方法
脫離常規的世界或是邊緣地帶的真實體驗
活著,就代表著生命的存在,也是宇宙的存在
人為什麼要欺騙自己?不可思議的對話
「活著就會伴隨著煩惱」,一般正常人都是如此
開心享受日常生活

後記 新的事物往往都是從邊緣的世界開始醞釀的
 

前言

「那個三歲的小男孩死了,是一件好事」


  關於虐待兒童的悲慘新聞。

  幼小的生命走到盡頭之類的報導,雖然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頻率並不高,但卻從來不曾消失過。一旦談到虐待兒童的問題,大部分討論的觀點都落在該如何救出受虐的孩子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要怎麼做才能確實防杜虐待事件的發生?當然,這些都是最緊急、最該優先處理的問題。

  然而,我看待虐待兒童相關問題的角度卻不是如此。

  我開設的是城市裡經常可見的精神科診所,基本上我並沒有涉及太多兒童虐待的議題。之所以會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是因為我遇到了許多從小就在嚴重的虐待下長大的大人,他們都是受虐兒的過來人。

  在開始對這類病患展開治療時,我發現精神科一般的診斷及治療方針,並沒有辦法運用在他們身上,這讓我感到相當困惑。不過,經過一番深入的了解,並且改變治療的方式之後,他們恢復的情況都相當良好。

  這就是故事的起點。

  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男性病患到我的診所來求診。他幾個月前在搭電車的時候,突然感到呼吸困難,並且嚴重心悸、停不下來。從那之後他就視外出為畏途。他的病症是恐慌症。當時我開立安定劑讓他服用,症狀也因此而有所改善。有一天,他來門診診療時,不小心說漏了嘴。

  那時候,報紙及新聞媒體上,都在報導三歲小男孩遭到虐待導致死亡的消息。

  「醫生,你知道那個虐待兒童的新聞嗎?」他問了我這個問題,所以我回答道:「嗯,我知道。」

  接著,他低著頭沉默好一會兒,然後壓低聲音用沉重的語氣說道:

  「醫生……我覺得,那個三歲的小男孩死了,是一件好事……」

  什麼!?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直直地盯著他看。

  他又再次沉默了。而且,眼眶似乎盈滿了淚水。

  「我曾經有一陣子,也覺得自己如果可以消失的話該有多好。如果消失了,應該就不會有如此痛苦的人生。為什麼我要活下來……」

  那一天,他只是稍微暗示一下自己曾經遭受虐待,對於細節並沒有多談。

  在那之後又過了好幾次的診療,直到有一次他突然自己說道:

  「醫生,我的右腳沒有腳指甲。」

  他繼續說著: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被用鉗子硬生生拔掉了,完全沒有任何理由。」

  明明是讓人想要摀住耳朵的驚悚內容,但他卻說得雲淡風輕,好像在說別人的事一般。

  接著,他還提到了自己從小時候開始就受到嚴重的虐待,從頭到尾都只是難過的事情,因此他雖然活著,但卻都一直懷抱著「希望人生趕快結束」的想法。

  從那之後,他時不時就會在診療時,聊起自己家裡曾發生過的悲慘往事,每次都像是在講別人家的事一樣,以非常客觀的角度,站在很遠的地方看著自己發生過的事件似地闡述著。關於他在人生初期所遭遇過的各式各樣「虐待事件」,跟我已經得知的情況比較起來,很明顯他在訴說時所採用的是迥然不同的描述方式。他訴說那些悲慘事件的語調,讓我覺得好像是從另外一個世界傳來的聲音一樣。

  「(難過的時候)我會從自己身上抽離,就像是從很遠的地方看著自己。」他說道。這種情況就是精神醫學中所謂的人格解離障礙(離人症)。人在遇到非常痛苦的事情,或是無法接受的事件時,一般都會先自我抽離。這就是人格解離障礙。他竟然小學時就有人格解離障礙的問題,光是如此就讓當時的我驚訝不已,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他所闡述的症狀在精神科所知的範疇中,倒是有些近似卻又不太相同的地方。

  從他說話的語氣來判斷,感覺上是遠離了社會、遠離了人群,就像從遙遠的彼方看著這個世界。他總是站在這個熱情的社會外圍,從外面觀察裡頭的人,甚至是遠遠地看著身在其中的自己。這種與他人之間不可思議的距離感,以及詭異的存在感,讓我大受刺激。

  從治療過他之後,我陸續又遇到了許多像他一樣,懷抱著同樣的感覺辛苦活著的受虐者。對於他們,我心中總是感到既佩服又震驚,結果就在不知不覺間,我開始稱呼他們為「異邦人」。

  他們承受著種種困難,辛苦地活著,那股力量讓我非常佩服。而之所以會感到震驚,是因為我感覺到他們知道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每當他們說出不可思議的言論時,我都會覺得那像是從異世界捎來的訊息,讓我驚訝得不得了。直到後來我才了解到,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其實就是這個世界的人們「活著」的極限及範圍,而且對此他們知之甚詳。

  如果從出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就一直受到虐待,相信一定會用全然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的尋常光景吧。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知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仔細地聆聽他們所闡述的故事之後,我慢慢地了解到他們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背後所蘊含的意義,都與我們熟知的世界全然不同。雖然使用的語言都是日文,但是話語的意思卻總有微妙的差異。而且,那樣的差異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具有一個統一的方向,所有話語的意義,全都朝著那個方向偏離了。如果說,語言體系已經產生偏離的話,那麼構築在其上的心理運作系統,想必也已經偏離常軌。

  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對於生死觀念的認知差異。受虐者們對於死亡的概念與我們所認知的不同。因此,「自殺」這個字眼對他們來說也具有不同的解釋。詳細內容我將會在第一章作說明。另外,在已然偏離的心理系統下看事物,好比說看著同一幅畫,卻會感覺到不同的色彩,聽著同樣的音樂,卻會感受到不同的旋律。他們將那些認知上的差異,化成言語描述給我聽。我和他們雖然是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裡,但卻擁有迥然不同的心理世界。

  長時間跟他們相處下來,漸漸地我也開始懷疑起那些我曾經深信不疑的「自我存在價值」。

  我自己所認知的存在意義,並非是生命的全貌不是嗎?或許對人類來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不同的存在意義。

  所有我相信的生命價值,到底是什麼樣的價值呢?

  在我們深信的所有道理之中,難道沒有什麼是被我們忽略的嗎?

  本書將以受虐者們的生命態度為基礎,透過他們最真實的分享,一起來探究我們的「生命」界限,並且找出人類所應有的「存在意義」。
 

內容連載

受虐者總是努力追求著與他人一起生活之類的事情,想藉此找回「社會存在」。我接下來將闡述他們的治療方法,讓他們的腳步可以暫且停下來。
 
在此我想傳達的重點是,受虐者(或受虐兒)與一般的精神治療或心理輔導,並沒有辦法通用。
 
這是因為相關領域的所有治療方法,都是建立在「正常的」母子關係為前提所衍生出來的。如果將這些療法用在他們身上的話,不僅沒辦法幫助他們恢復,反而還增加了他們的痛苦,這樣的情況可說是相當常見(這一點我特別想要傳達給針對具有專業知識的讀者)。
 
擁有受虐經驗的異邦人,因為無法融入社會之中,所以被深沉的孤獨所包圍,然而他們在生活之中卻也是徹底遵守社會規則的優等生。這些長大成人的異邦人,因為被疲倦感壓垮,所以來到我的診所。
 
此類的症狀,按照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應該會被判定為憂鬱症、恐慌症,或是多重人格的解離性障礙等等,被診斷為人格解離的情況也所在多有。
 
然而,他們的症狀,常會超出以一般心理正常的狀態為前提的「精神醫學診斷標準(ICD-10)」。他們對於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感,會讓症狀有所改變。換一種較為易懂的說法,就是在診斷標準的各種症狀之中,再加上慢性的過度緊張狀態及過勞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倦怠症」。他們的症狀因此而改變,進而成為非典型的案例。
 
所以,我在說明他們的病情時,都會提到「你所罹患的是憂鬱症,不過是屬於非典型的重症。」或者是「你的情況是憂鬱症再加上嚴重的慢性過勞。」
 
i.      受虐者的憂鬱症,以及抗憂鬱症藥物的效果
 
對於受虐者的憂鬱症來說,抗憂鬱藥物幾乎沒有什麼效用。
 
一般的憂鬱症患者,只要服藥一、兩個星期,就能看出恢復的徵兆。最新研發的抗憂鬱藥物甚至可以更快顯現出效果。但是那些藥對他們沒有用。
 
一般來說,藥物對於「憂鬱」都具有一定的效用,但是就專家的觀點來看,對於某些「憂鬱」症狀,藥物並沒有辦法發揮效果。比方說年輕族群罹患輕度「憂鬱症」,藥物就較難產生效果,另外有一個更容易讓人了解的例子,就是具有悲傷傾向的憂鬱症,吃藥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可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
    $245
  2. 新書
    7
    $245
  3. 新書
    72
    $253
  4. 新書
    75
    $263
  5. 新書
    75
    $263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79
    $277
  8. 新書
    79
    $277
  9. 新書
    79
    $277
  10. 新書
    85
    $298
  11.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