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紀念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三十年(1981-2011),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中心搜集整理了近30年來海峽兩岸學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論文40餘篇,並根據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歸納為尋根、記憶、認同三個主題,從而揭示了學術研究背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兩岸關係的變遷,折射出30年兩岸關係的基本走向:從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到國家認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目錄
序
念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討會綜述(代前言)/001
在首屆豫閩台姓氏源流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011
在首屆豫閩台姓氏源流國際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016
關於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的幾個問題——在2010年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研討會上的講話/019
尋根母語到中原/024
緬懷中原(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的開拓者黃典誠教授——兼論尋根之旅的緣起/026
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閩豫祖根淵源初探/032
台閩豫祖根淵源再探——兼論何處是鄭成功之墓/039
三探台閩豫祖根淵源——方言民俗探微/049
台閩豫祖根淵源研究的緣起/060
歐潭生“三探”與豫閩台淵源關係研究/065
論固始尋根/072
中原姓氏尋根概述/085
開漳史事與雲霄節俗/097
陳元光後裔遷台族譜資料及其初步考察/100
關於陳元光入閩的幾點看法/115
陳元光與閩台民俗/122
客家與中原關係芻論/127
從中原人口南遷看閩台姓氏源流/139
從固始到福建再到臺灣和海外——黃敦、黃膺兄弟移民南下個案研究/145
從族譜資料看開漳/154
關於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幾個問題/170
陳元光籍貫考辨/177
陳、林、黃、鄭四姓的入閩及其在閩台的興盛/186
李姓的起源及其向閩臺地區的播遷與壯大/200
古代河南的四次政治性外遷移民及其影響/210
關於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取向/220
豫閩方志中所見之陳元光籍貫及相關問題再探討/230
關於陳元光與閩南開發研究的幾個問題/238
范祖禹《王延嗣傳》及閩國史料的新發現/244
應該重視宋人對閩人皆稱固始人的評析——兼論陳政、陳元光自粵入閩說從/254
開漳聖王探索固始原鄉/271
論固始移民對閩南文化形成及傳播的影響/278
“光州固始”的歷史文化解讀/289
分蘖與聚合——閩南對中原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296
從歷史向文化的演進——閩台家族溯源與中原意識/309
從信仰文化論中原與閩台淵源——以詹敦仁信仰為例/316
開漳聖王與臺灣文化地理/332
論中原閩營人及其媽祖信仰/345
固始移民與兩岸三地尋根資源之整合/356
豫閩台兩岸三地尋根文化品牌建設研究/365
河南涉台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373
附: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大事記
後記
念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討會綜述(代前言)/001
在首屆豫閩台姓氏源流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011
在首屆豫閩台姓氏源流國際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016
關於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的幾個問題——在2010年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研討會上的講話/019
尋根母語到中原/024
緬懷中原(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的開拓者黃典誠教授——兼論尋根之旅的緣起/026
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閩豫祖根淵源初探/032
台閩豫祖根淵源再探——兼論何處是鄭成功之墓/039
三探台閩豫祖根淵源——方言民俗探微/049
台閩豫祖根淵源研究的緣起/060
歐潭生“三探”與豫閩台淵源關係研究/065
論固始尋根/072
中原姓氏尋根概述/085
開漳史事與雲霄節俗/097
陳元光後裔遷台族譜資料及其初步考察/100
關於陳元光入閩的幾點看法/115
陳元光與閩台民俗/122
客家與中原關係芻論/127
從中原人口南遷看閩台姓氏源流/139
從固始到福建再到臺灣和海外——黃敦、黃膺兄弟移民南下個案研究/145
從族譜資料看開漳/154
關於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幾個問題/170
陳元光籍貫考辨/177
陳、林、黃、鄭四姓的入閩及其在閩台的興盛/186
李姓的起源及其向閩臺地區的播遷與壯大/200
古代河南的四次政治性外遷移民及其影響/210
關於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取向/220
豫閩方志中所見之陳元光籍貫及相關問題再探討/230
關於陳元光與閩南開發研究的幾個問題/238
范祖禹《王延嗣傳》及閩國史料的新發現/244
應該重視宋人對閩人皆稱固始人的評析——兼論陳政、陳元光自粵入閩說從/254
開漳聖王探索固始原鄉/271
論固始移民對閩南文化形成及傳播的影響/278
“光州固始”的歷史文化解讀/289
分蘖與聚合——閩南對中原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296
從歷史向文化的演進——閩台家族溯源與中原意識/309
從信仰文化論中原與閩台淵源——以詹敦仁信仰為例/316
開漳聖王與臺灣文化地理/332
論中原閩營人及其媽祖信仰/345
固始移民與兩岸三地尋根資源之整合/356
豫閩台兩岸三地尋根文化品牌建設研究/365
河南涉台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373
附: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大事記
後記
序
序
唐初,為鞏固和拓展唐王朝在九龍江流域的統治與管轄,高宗於總章二年(669年)詔命玉鈴衛翊府歸德將軍固始人陳政為朝議大夫統領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 人,將士123 人,共58 姓,入閩平亂,至永隆二年(680年),“蠻獠”主力底定,餘部相繼歸降。
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呈奏《請建州縣表》,請於泉、潮之間綏安故地建置州縣。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頒詔,於綏安地域漳水之北建置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封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漳浦令,進階為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陳元光於是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其子陳珦繼承父業,任漳州刺史27年,其孫陳酆掌漳州刺史29年,陳氏五代為閩南開發建設百餘年,其部屬亦隨之落地生根,成為開漳建漳的主力。
至唐末,江淮大亂,社會動盪,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光州刺史王緒為躲避軍閥秦宗權的追剿,“悉舉光、壽兵5,000,驅吏民渡江”,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部南遷,經江西入閩。是年八月,王潮兄弟發動兵變,取王緒而代之,次年攻佔泉州,並於景福二年(893年),佔領福州,控制福建全境。後樑太祖朱晃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死,其子王延鈞稱帝,建立閩國。經王氏子孫艱辛經營,福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至宋逐步趕上中原發展水準。
上述固始移民兩次大規模入閩及其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界已有共識,但固始移民入閩產生的影響遠不僅限於福建。因為固始移民入閩後,其後裔因各種原因先後渡海遷台,成為臺灣移民社會的主體。
陳孔立研究表明,“大陸漢人遷台,漳、泉人占十之六七;其中,諸羅、彰化,以及府城一帶,漳、泉籍移民占九成以上”(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77 頁)。譜牒資料也表明,自固始移民入閩,至漳、泉人遷台,固始“基因”世代相傳,不曾中斷。如此,漳、泉人遷台,實際上是固始移民入閩的延伸,固始移民入閩遷台為一整體。但是,很長時間,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並不甚明白八成臺灣姓氏族譜上為何註明“祖上來自光州固始”,直到1981年廈門大學黃典誠教授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謎底才得以揭開。
唐初,為鞏固和拓展唐王朝在九龍江流域的統治與管轄,高宗於總章二年(669年)詔命玉鈴衛翊府歸德將軍固始人陳政為朝議大夫統領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 人,將士123 人,共58 姓,入閩平亂,至永隆二年(680年),“蠻獠”主力底定,餘部相繼歸降。
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呈奏《請建州縣表》,請於泉、潮之間綏安故地建置州縣。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頒詔,於綏安地域漳水之北建置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封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漳浦令,進階為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陳元光於是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其子陳珦繼承父業,任漳州刺史27年,其孫陳酆掌漳州刺史29年,陳氏五代為閩南開發建設百餘年,其部屬亦隨之落地生根,成為開漳建漳的主力。
至唐末,江淮大亂,社會動盪,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光州刺史王緒為躲避軍閥秦宗權的追剿,“悉舉光、壽兵5,000,驅吏民渡江”,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部南遷,經江西入閩。是年八月,王潮兄弟發動兵變,取王緒而代之,次年攻佔泉州,並於景福二年(893年),佔領福州,控制福建全境。後樑太祖朱晃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死,其子王延鈞稱帝,建立閩國。經王氏子孫艱辛經營,福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至宋逐步趕上中原發展水準。
上述固始移民兩次大規模入閩及其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界已有共識,但固始移民入閩產生的影響遠不僅限於福建。因為固始移民入閩後,其後裔因各種原因先後渡海遷台,成為臺灣移民社會的主體。
陳孔立研究表明,“大陸漢人遷台,漳、泉人占十之六七;其中,諸羅、彰化,以及府城一帶,漳、泉籍移民占九成以上”(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77 頁)。譜牒資料也表明,自固始移民入閩,至漳、泉人遷台,固始“基因”世代相傳,不曾中斷。如此,漳、泉人遷台,實際上是固始移民入閩的延伸,固始移民入閩遷台為一整體。但是,很長時間,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並不甚明白八成臺灣姓氏族譜上為何註明“祖上來自光州固始”,直到1981年廈門大學黃典誠教授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謎底才得以揭開。
內容連載
1981年4月22日廈門大學著名語言學家黃典誠教授在《河南日報》發表《尋根母語到中原》,揭開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序幕,至今已有30餘年。
30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為此,由國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河南省台辦、信陽師範學院、固始縣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原與閩台淵源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9日在“唐人故里•閩台祖地”——河南固始隆重召開。
研討會以“尋根、記憶、認同”為主題,紀念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30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50多人,就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緣起、現狀及趨勢,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學術人物、學術會議、關鍵事件、特色成果,以及30年來豫閩台在“兩岸三地”官方、民間、學界尋根活動等中原與閩台關係之相關議題,交流思想、切磋學術,頗有精進。特別是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汪毅夫教授、福建省社科院徐曉望教授蒞臨,大大提高了本次會議的學術層級和學術影響。
從總體上看,本次研討會在承繼和堅持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這一主題之同時,將30年來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之研究作為研究內容(即研究之研究),由此呈現出新的取向和新的境界,具體表現在:
一. 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是文化現象。
與會學者認為,作為文化現象,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大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一文化現象表現為強烈的尋根意識和洶湧的尋根活動,在臺灣同胞積極推動之下,1977年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89年福建姓氏源流研究會相繼成立,特別是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報》發表黃典誠教授《尋根母語到中原》,提出“臺灣同胞尋根的起點是閩南,終點無疑是中原”,拉開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序幕。
30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為此,由國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河南省台辦、信陽師範學院、固始縣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原與閩台淵源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9日在“唐人故里•閩台祖地”——河南固始隆重召開。
研討會以“尋根、記憶、認同”為主題,紀念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30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50多人,就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緣起、現狀及趨勢,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學術人物、學術會議、關鍵事件、特色成果,以及30年來豫閩台在“兩岸三地”官方、民間、學界尋根活動等中原與閩台關係之相關議題,交流思想、切磋學術,頗有精進。特別是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汪毅夫教授、福建省社科院徐曉望教授蒞臨,大大提高了本次會議的學術層級和學術影響。
從總體上看,本次研討會在承繼和堅持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這一主題之同時,將30年來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之研究作為研究內容(即研究之研究),由此呈現出新的取向和新的境界,具體表現在:
一. 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是文化現象。
與會學者認為,作為文化現象,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大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一文化現象表現為強烈的尋根意識和洶湧的尋根活動,在臺灣同胞積極推動之下,1977年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89年福建姓氏源流研究會相繼成立,特別是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報》發表黃典誠教授《尋根母語到中原》,提出“臺灣同胞尋根的起點是閩南,終點無疑是中原”,拉開中原與閩台淵源關係研究之序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5折$276
-
新書62折$342
-
新書79折$435
-
新書79折$435
-
新書85折$468
-
新書85折$468
-
新書95折$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