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投機的本質:不確定性與風險
為科斯托蘭尼的書籍寫序,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儘管他的故事引人入勝,但會不會讓許多人誤解投機的真義,把賭博和投機劃上等號?如果是這樣,那對這本書就太不公平了。
一般人很難理解投資者、投機者的獲利方式跟賭博的差異,我有一個簡單的比喻:好的投資者要像專業的工程師,他要盡全力讓自己的投資程式穩定,出現的意外愈少愈好。
好的投機者則像是專業的畫家,雖然有基礎的色彩學、構圖、人體工學等技術,但真正讓他卓越的是「與眾不同的想像力」。
至於賭徒就像吃瓜的群眾,充滿奇怪的想像、卻缺乏足夠的專業的知識,面對市場卻也能品頭論足一番,甚至也能獲利。
而他們在投資上的成果也如同字面上一般,工程師會得到安全與穩定,藝術家有可能得到巨大的成果,但也可能死後才成功(正確的預測市場,但你已經斷頭)。至於吃瓜的群眾就不提了。
想理解投機者在想什麼,先看懂兩個概念:「不確定性」與「風險」。
投資者是「做出高度確定性的預測」並且從中獲利的人,通常操作股票、債券、房地產這類獲利穩定的資產為主,判斷的準則通常是透過分析財報、產業特性、護城河,在保守的價格買進並長期持有,追求穩定的利息收入與企業成長,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華倫‧巴菲特。
要如何讓投資分析有高度的確定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長期投資,如果你每十年才看一次股票,會發現市場幾乎每次看都在上漲,上漲機率接近一○○%。科斯托蘭尼認為,如果你需要穩定的投資,就是買完股票後,吃顆安眠藥、睡個十年,醒來後就能得到一個高度確定性的結果。
而投機者是「做出不確定的預測」並從中獲利,通常各種商品只要有利可圖,他們都會操作,包含股票、期貨、外匯、債券、土地甚至藝術品。操作方法也可能有作多、放空、套利等方式。注意,在科斯托蘭尼的年代,放空股票是被視為惡魔般的離經叛道行為。有一句話說:正確的看法沒有任何價值,必須要你正確、而且大多數人錯誤,這看法才有價值。投機者之所以有利可圖,主要來自他的觀點正確,並且市場因為群眾心理或法規等因素對價值判斷錯誤。科斯托蘭尼就是這種方法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不確定性多高,才可以稱為投機?如果你問一位長期投資者,很可能準確率八○%以下的判斷就被認為是在投機。有兩種情況會帶來不確定性:一是短期的市場變化,二是牽涉到人的決策。舉例來說,如果你每一秒鐘都去猜測未來的股價漲跌,一整天你可能只有五○%的次數是猜對,長期而言也很難有超過七○%以上的確定性。另一種情況是,你很難判斷與人有關的決策結果,大多數新聞、事件的解讀都和人有關,比方說,你不知道接下來央行對利率的政策,一來這並不是指牽涉到一個人的理性判斷,而是在許多人事物交互影響之下產生的結果,因此即使理論再正確,結果都有可能出乎意料之外,即使判斷錯誤,最後卻獲利的狀況也有可能發生!
科斯托蘭尼說:「贏是可能的,輸是必然的;贏回來是辦不到的。」意思就是在投機這麼高度隨機的過程中,你必然會常常遇到失敗。
很多人誤以為投機者重視的是發掘大獲利的判斷力與想像力,其實正好相反。投機者首要面對的不是獲利,而是「生存」,也就是處理風險的能力。
「風險代表傷害的大小,而不是機率的大小。」例如:某一次投機失敗的機率即使只有○‧一%,但失敗時你要虧損一千萬元,那風險就非常巨大,反之如果只會虧損十元,那即使虧損機率九九%也沒什麼大不了。投機者在失敗有如家常便飯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特別注意風險,早晚有一天勢必遭遇巨額的虧損。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科斯托蘭尼不斷在書中強調避免槓桿:「寧可以自有資金擁有少量負債累累公司的股票,也不要以貸款擁有一流公司的股票。」下重注、資金過度槓桿,都是導致投機必定失敗的原因。
最後在看完書後,不要只沉浸在投機者風花雪月的故事中,而是要嘗試採取行動。在理解到市場風險與不確定性以後,新手因為害怕風險裹足不前,老手則是因為看到太多起起落落,而失去了行動能力與勇氣。你不一定要成為一位投機者,但無論如何必須行動,你的財務狀況才可能開始改變!
文/市場先生(《商業周刊》財富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