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相處嗎?答案的關鍵在「社會」。可是,什麼樣的「社會」可以讓人類與科技和平共處呢?甚至讓二者共同演化,一起前進呢?
17 世紀歐洲啟動了科學革命,18 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誕生,19 世紀中葉,人類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高過歷史任何時期。這時,人類對科技充滿信心,認為科技可以為人類解決任何難題。
20 世紀開始,一般社會大眾對科技仍然充滿信心。一直到1962 年美國科普作家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生態的嚴重破壞,人類才第一次驚覺到科技可能帶來的問題。從此,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各種不良影響相繼被發現。1988 年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
宣稱,人類已經進入「風險社會」,我們必須以深思反省的態度面對科技,用所謂的「第二現代性」取代原來的「現代性」。
在「風險社會」中,各種科技風險充滿社會,包括空氣污染、食物安全、職業災害等,面對這些直接的風險威脅,社會如何幫助我們與科技和平相處呢?
「社會」是什麼? 什麼樣的社會才能夠讓我們有能力面對科技呢?
社會與市場不一樣。市場是利益取向的,具有類似地心引力的吸引力,讓人類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地就被這個力量吸引。但是,社會是一種道德的、向上的力量,是離心的。社會中的人,沒有經過特別的努力是無法上升的,而這種努力不是靠個人,而是靠很多人的團結合作才能達成的。如果說,市場是靠生產而成長,社會則是靠組織而成長,只有透過人與人之間的組織與連結,變成一個行動者網絡、甚至是一個社會支援系統,我們才有能力面對市場的地心引力,進而與科技和平相處。
當然,科技的風險,不只像空氣污染這些直接的威脅。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很多新的科技物不斷誕生,像複製人、無人車、機器人、網路科技、智慧城市等,這些科技物基本上不會對人產生立即性的傷害,但卻可能隱含更複雜、更細膩的道德倫理爭議,創造更巨大的科技風險。
面對這些爭議與風險,公民要有能力在公共領域進行公共論述,提出對未來社會的想像,甚至啟動社會運動,讓科技沿著社會想像來發展,而不只是讓市場決定。這樣,我們不只可以與科技和平共處,還可以與科技一起演化。
《科技 社會 人3》透過很多具體的個案,清楚地告訴我們──社會如何組織而成的?靠著社會,我們如何與科技和平相處,如何與科技共同演化,是「風險社會」中的我們都應該認真閱讀的材料。
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